• 当前位置:首页 台湾剧 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

    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

    评分:
    0.0很差

    分类:台湾剧中国台湾2018

    主演:柯素云,刘子铨,曾少宗,凌心妤,刘亮佐,刘冠廷,吴慷仁,赵正平,路嘉欣,钟欣凌,刘修甫,邵昕,王渝屏,乾德门,汤志伟,黄采仪,马国贤,郭晋东,尹馨,王净,陈孟琪,云中岳,艾摩尔,魏如萱,曹晏豪,谢琼煖,王渝萱,陈以文,林鼎轩,李宇彤,郭子乾,叶全真,吴兆弦,丁也恬,林焕钧,钟政均,阎成诚,严艺文 

    导演:陈慧翎 

    猜你喜欢

    • 第8集完结

      谁是被害者 第一季

    • 全12集

      第9节课

    • 已完结

      第二名的逆袭

    • 已完结

      王子变青蛙

    • 更新至02集

      我的意外室友

    • 薰衣草

    • 全40集

      小李飞刀

    • 已完结

      人间四月天

     剧照

    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 剧照 NO.1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 剧照 NO.2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 剧照 NO.3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 剧照 NO.4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 剧照 NO.5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 剧照 NO.6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 剧照 NO.16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 剧照 NO.17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 剧照 NO.18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 剧照 NO.19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 剧照 NO.20

    剧情介绍

    《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改编自作家吴晓乐的同名小说,由六位编剧将书中的九个故事改编成五个单元。书中深刻描述家庭中,因追逐分数的考试制度而扭曲的亲子关系,以及单一的成功价值观忽略了个体差异性的高压社会。

     长篇影评

     1 ) 比放大问题更重要的是解决问题。

    这部剧反映了当下普遍的、真实的社会问题,一个流行过头已经过时的词汇叫“原生家庭”,似乎每个人都在控诉自己的父母对自己的伤害,所有性格缺陷似乎都来源于原生家庭。这些问题和观念的诞生也许是好事,因为人们大概是由于普遍基础的温饱生理需求得到了满足,便转而关注爱与安全感等心理需求。而就像我之前在知乎看到的某个观点一样,环境塑造、影响了我们的成长和性格,而我们的环境不仅仅是由原生家庭组成的,还有很多诸如学校、社区、同学老师等等,我们是有主观能动性的,即便我们还小,【但我想这对任何年龄的人都一样】,你选择笑对困难主动改变还是怨天尤人被动抱怨?在我们要求父母主动地脱离自己的经验和性格去给我们提供更好的成长环境的同时,也应当想到自己一样可以主动改变心态、减少环境对自己的影响从而脱离性格扭曲、内心痛苦的情境让自己健康成长。即便过去和当下已成定局,那么我们更应该向前方看不是吗?无论是内心不够温柔千疮百孔的父母,还是对环境抱有怨恨、感到伤痛的自己,向前看都是最正确的选择。

    探讨“原生家庭”这个备受关注的议题,有必要多个维度理解。

    而这部剧的视角过于单一,一昧的放大父母对孩子的伤害,将孩子内心的扭曲、压抑;父母的忽视、控制、软弱、无主见等负面和阴影无限放大,这些大家早已心知肚明的问题仅仅去放大它对于我已经没有意义了,这样的放大仅仅会让“孩子”越来越怨念,而我们需要学会的不是怨念而是“爱”。

    更重要的是,这些伤害是不能只站在当下的视角去审视的,父母的初心真的只有控制欲和自私吗?父母的原生环境或许孩子会鄙夷,但大环境里的个体有时候正是受太多的环境影响,他们做了他们自己能做的一切,用自己的方式去爱和浇灌 ,孩子尽力做了孩子能做的能忍受的一切,大家都已经很棒了。

    就像热评说的,大意是“我们要去敷衍父母,既不用伤害他们,也不会搭上自己的一生。这不是不爱,不是疏远,不是不负责任;而是一种顺应规律的做法,是一种保护。

    可以想象一下,在两个不同的人因为身份位置、经历的差异,导致很难互相理解、on other‘s shores的情况下,要做的首先就是保持距离,也就是不要强求对方让自己理解或者自己让对方满意,然后再慢慢尝试理解,在一步步理解的过程中才能一步步亲密。这不是单纯的不负责任的敷衍,是一种减少冲突和痛楚的处理方式。

    因为,可想而知,只有在双方能够互相理解、包容的情况下,心理距离近的人才不会有矛盾和悲剧。

    这样一想则很简单了——在两个人不够互相理解、无法互相包容、经历和社会位置都不契合的情况下,一个人想要靠近另一个人、执着的对他的行为理解、负责,执着的想让他满意并理解自己的行为,自然而然的便会发展成,一旦觉得他的做法错误就无法理解、无法平静,更有甚者如果认定了自己是正确的,就总想要去纠正他,一旦觉得对方不理解自己没有达到自己的期望反应就痛苦,这样产生矛盾不是必然的吗?

    孩子隐忍不去反驳,因为可以想见一旦反驳则会激发矛盾,造成争吵和不解,(亲子间的权威关系依然存在),也因为心理距离近,所以都需要去理解对方的行为,孩子甚至要模仿、信任父母。当父母的行为伤害到他们意志、感受时,必然会无法表达而痛苦不堪。

    被我们忽视的最重要的一点是,在人生中的任何时期,都不存在没有伤害、没有误解、没有忽视、没有性格缺陷的关系,长大了的我们只是更懂得去处理、调和而已。而亲子关系与之其他不同的一点,在于关系中的权威和平等,这点另作探讨。但我姑且觉得,这种一昧的把责任投放到钱原生家庭,指责和责怪怨恨父母的风向,并不是我们该做的。

     2 ) 猫的报恩or报复

    看到很多小伙伴吃了我的安利,还挺荣幸的,既然说好再叙,那就go on。

    不知道是《邪不压正》中天然李那段上房揭瓦的裸奔满足了我内心的幻想,还是《动物世界》里郑开司动不动就幻身为小丑战士大开杀戒也曾是无数次梦中的剧情,更或是最近的现实经历太unbelievable·and fantasy,本单元看得我似梦似真。(其实本部叙事手法上就有些意识流和魔幻现实)

    碎念碎完,回归主题。这一单元,有很多元素可讲。

    真的很厉害哦,从13亿“同胞”中脱颖而出

    伴随着滑稽诙谐的bgm,一家人团聚为爷爷庆寿,然后,父母们不可避免的开始“扯淡”和“攀比”,那谁谁谁,考上了什么,那谁谁谁,拿了什么奖学金。熟悉吗?是不是也都感同身受?放心,在你没有自己孩子之前,还会作为靶子,等你有了孩子,即使你不会把孩子当靶子,你爸你妈也会把第三代作为话题:我孙子现在能背英文版的《将进酒》了,我孙女钢琴黑带...........哈哈哈哈哈哈。大家都是过来人。

    男主呢?在酝酿味道........

    先入为主的“画风”一度让我以为这一单元走轻松路线,岂不知,更沉重。

    一个半破碎的家庭,一位“学习困难”的男生,一个“神经质”的女生,一位“可爱”又“可恨”的妈妈,还有本单元的核心:猫。而所有人物又围绕着升学,校园霸凌,原生家庭徐徐展开。

    倏忽间,又想到了今天早些看到的新闻和评论:

    既然本系列的母题是孩子,所以本单元中的亲子关系依然“张力十足”,不过没有了上一单元虎妈的强势,这一单元的妈妈骨子里很弱势,但再弱势的妈妈,为了孩子,也是superwomen,可以她用错了地方。某些心理学理论上,妈妈对孩子特别是儿子的人格形成起到了近乎百分之百的决定作用,从这个层面讲,这对母子的设定还是很到位的。

    不确定后面两个单元是否还会涉及到校园欺凌的问题,所以先不展开,早前关于《声之形》,曾简单讨论过://movie.douban.com/review/8548176/

    本单元给我最直观的冲击就是“迷信”:

    就可以考第一名

    你妈是不是也这样?

    这种迷信,又分为个人迷信和群体迷信,当你认为,今儿起床正好卡在7点19分能一天开挂,这是个人迷信,当三个人以上都这么认为,就可以称作群体迷信。为什么会有所谓的迷信,马克思主义学院的列为,请开始你的表演。而妈妈绝对不是孤立,看看你所在的城市的寺庙,看看中高考前爆满,不亚于通宵排队为了给孩子找个好学校。

    而猫,成了一个符号,一个拐点,成了最后一根稻草。

    积攒已久的冲突爆发,走向了《我杀了我妈妈》

    如果结局真的到此为止,主题立马就升华了,虽然这样会很残酷,会很变态,但现实中这样的事少吗?最起码我身边发生过。

    还好,骨子里崇尚大团圆的基因让短暂的残酷瞬间冰释。

    猫妈妈和猫宝宝也相偎在一起。

    最最后,又一对相爱相杀走向了和解。

    有点The End of the F***ing World

    其实,我特别想说,从前,我也一直认为,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后来我才明白,这是战术上的谬误,而战略上最大的真相是:没有天生“失败”的孩子,只有后天失败的父母。

     3 ) 难受了可以哭出来,没关系哭出来

    今年夏天开始有个复旦教授很出名,叫做沈奕斐。她是研究社会学两性关系和家庭教育的。最近她有一期节目是“青少年自杀的真正原因”看标题我就心怯,看完视频薛微难受。现代的人太难了,小孩子更难,我们虽难,但我们因有时间沉淀会相对小孩子们有韧性,小孩子一遇到事情很容易不知道怎么办,一小件事很容易就变成天大的事。比如和同学处不好,闹掰,我们是成年人了会有一、二、三的步骤解决,小孩子未必,加上父母亲为糊口,真真的也没那个余力去关注到细微处…

    接着大数据推送了一部台剧《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

    时间关系我就码个大概

    共10集,两集一单元话题

    1、2集是讲中产阶层家庭里,母亲绝对的控制,用一个魔幻遥控器控制儿子,只要哪一天儿子不顺妈妈的意就让那一天无限循环到儿子改正错误。这个操作儿子察觉到了质问妈妈,妈妈也堂而皇之说“我是为你好”言下之意你都得顺从我的安排。于是青春期的儿子在妈妈控制下,失去了兄弟团体以及初恋甚至自杀的权利,闷声温顺长大。最后相亲对象的勇敢行为唤醒了这个儿子,于是他拿到了人生遥控器。妈妈在儿子最后逃跑之际大喊:“你以为我只有这一把遥控器吗?”儿子彻底缴械投降地向妈妈靠近,结果被货车撞了…

    这一集的妈妈一张禁欲脸,强迫症严重,年轻和丈夫非常恩爱结果人到中年惨遭丈夫背叛,她有病却不敢直视然后拖着儿子一起痛苦,儿子原是有机会逃走的,结果母亲机缘巧合有了遥控器,虽然儿子成年之后,在最后拿到了这个遥控器,但妈妈喊的那句话,其实是在说不需要这个遥控器,你也是听我的,毕竟长年累月地控制,儿子作为受控者习惯了,甚至镌刻进骨子。所以妈妈光靠喊话他还是乖乖走向母亲而不是直接逃走…尽管成年后的他经济雄厚,身体健全…

    粗识一些心理学概念,儿子这样是“习得性无助”,他逃不掉的,就算是死…

    第一单元还不算最压抑,3、4集才是压抑得我边看边干呕😂

    三四集里的儿子眼神怯懦,身体颤抖,因为常年被打一直处于恐惧状态,父母只会施压,因为父亲其他三个兄弟的小孩子都特会读书,个个都考上名牌大学,父亲觉得很没面子回家对母亲施压,在离婚边缘的母亲压力也倍增,只好一直施压给小孩子,聘请家教甚至给老师戒尺主动说可以狠狠地打小孩。我的天!看到这段我不明白,我不也不能接受!母亲不应该是强有力的第一保护层吗?!小孩子被打的时候我都哭了。但也看到了母亲极大的痛苦,丈夫外面找女人,家里屋顶漏水回来只会怪她没修好,儿子学不好全家族的人有意无意地也怪她教不好。这位妈妈只在看到小猫咪的时候展露笑容。结果儿子在压力山大之下心灵扭曲了,他偷偷残害猫咪然后从虐杀弱小里获得成就感转而学习上有显著进步。因此他一步一步地虐杀猫咪,最后被抓,警察在呼叫两个家长无果之后把儿子安在车上要带去管化,结果戏剧性的在路上遇到妈妈。妈妈是赶着给爷爷做头七,折了一整车的金莲花要赶在良辰吉时去烧,保佑儿子学业辉煌,结果卡车赶路时偶然救下了一位跳楼的女同学…这时候母亲却对真正的人命熟视无睹,只想着吉时烧香保佑儿子成绩,下车后看到警车里的儿子,娘俩在马路上一起崩溃…

    第二单元太压抑了,虽然结局有找补,但还是让人很难受…

    另外,台剧现在发展真的太厉害了,有把家庭尖锐的矛盾结合社会重大事件演绎出来,选择把溃烂挖出来放到太阳底下,这是何等大的阵痛啊,得多强大的心脏啊…

    不过,看到了社会变好的希望…

     4 ) 为什么你的孩子是谁的孩子

    观看的过程中,黄大姐就开始频频思考亲子关系问题。平日里看到太多歌颂父爱母爱的作品,也记得乌鸦反哺、羊羔跪乳的典故。虽然不认为亲子关系的经营很容易,但绝不会想到那么难。电视里无论家境富贵、贫穷,无论阶级属于上层、底层,无论家庭氛围活泼、严肃,无论孩子优秀、平庸,父母与子女都陷入一种极端状态,努力要学习、努力要成功、努力要攀登的心态野火一般从第一集燃烧到最后一集。刚看完有点迷惘,细细一想便发现这种扭曲都有据可考。

    【缺失的父亲】

    第一单元《妈妈的遥控器》,女主角丈夫外遇离婚,自己带着儿子过;第二单元《猫的孩子》,女主角老公常年不顾家里还家暴,儿子基本是女主角在负责;第三单元《茉莉的最后一天》,女主角操持着家里的一切,老公鲜有的露面都在玩手机,仿佛置身其外;第四单元《孔雀》,一样是女主角管控家里大小事,丈夫只是听之任之;最后一单元《必须过动》,建立在女性直接人工受孕的设想基础上,丈夫角色直接被抹除。

    单亲家庭不敢说占比多少,但在中国丧偶式育娃在目前是很常见的模式,大部分男性在配偶生育后就开始失踪,一问就是要养家要挣钱,一问就是带娃是女性的责任,一问就是自己母亲配合着带娃已经分担了一大半压力……总而言之,即使不离婚,孩子的成长基本也不参与。可以大胆的说就算大陆和台湾制度不同,在育儿方面的难题也是大同小异。很多男性终其一生都未曾认真思索过自己作为丈夫、作为父亲对于一个家庭的和谐、发展所应该起到的作用。不是只要工作挣钱就好,中国(包含台湾)女性除了带娃也在挣钱养家;不是只要按时上下班就好,女性回到家里还要做家务、带孩子;不是诈尸式偶尔参与一下孩子的生活,女性不仅要做好工作,还得全方面掌握孩子的状态;不是做饭洗碗就算分担了一半家庭责任,女性工作、带娃意味着完全失去个人空间、时间,除了明面上的喂奶、洗澡、哄睡还有时刻注意孩子不同成长阶段带来的不同心理需求。

    剧里每一单元父亲的角色都是缺失的,妻子在没有丈夫支持的家庭生活里,心态逐渐失衡、扭曲,把希望寄托于孩子,同时也把负面情绪倾注于孩子身上。

    青春期的孩子迷惘、迷失,中年期的妻子压抑、无助,源头都在所谓的父亲、丈夫那里,而他们却可以做到坦然自若。

    【把希望寄托在孩子身上的母亲】

    被丈夫背叛、被丈夫暴打于是把希望放在孩子身上,孩子优秀说明自己的隐忍、坚持是有用的母亲;成为家庭主妇却念念不忘自己高学历、底层采茶女希望女儿进入白富美阶层,于是力所能及无孔不入把自己认为好的东西全部加注到孩子身上,以此把孩子打造成最优秀孩子的母亲;一个只能向上的社会,母亲必须教育出优秀孩子才能住豪宅、享受人上人待遇,自然而然要把所有希望放在孩子身上。

    这些母亲口口声声说是为了孩子好,归根结底是为了自己好。

    她们把自己失去的或是未曾得到的寄托在孩子身上,以爱的名义控制、要求他们听话,问就是“为你好”,全然不顾孩子自己的想法、需求,一味输出自己的辛苦与牺牲。她们面对丈夫、家族、社会的时候柔柔弱弱,可是逼迫起孩子来却比谁都心狠手辣。

    她们本来也是对爱情充满憧憬的天真少女,她们贤惠、勤劳、隐忍、克制,但被丈夫、被社会一点一点抽去热情、希望、快乐,然后把孩子当做唯一的救生浮木。她们当然爱他们,只是纯粹的母爱被混乱复杂令人失望的外界干扰后,便忘记最初对于孩子的期冀原来不过是要他们也健康快乐而已。

    【孩子是谁的孩子】

    因为父亲的缺失,所以家庭失去平衡,没有依靠的母亲只能凭借一己之力去教育孩子;

    因为对丈夫的失望,妻子便把对丈夫以及自己的期望放在孩子身上;

    因为社会对成功与失败的定义太肤浅,失去丈夫的妻子逐渐变成一个急功近利的母亲。

    正常的亲子关系被打破甚至四分五裂。

    小伟喜欢绘画同时喜欢一个同样爱画画的女孩有什么问题,他长大了可以当画家;不,小伟妈妈眼里的成功是心无旁骛只要学习就好,她忍受着丈夫背叛的痛苦,就希望儿子又乖又听话,可小伟三心二意,要画画要参加毕业旅行,甚至还和一个女孩走得很近。不行!

    阿衍功课不好有什么问题,他懂事又孝顺,只要正常长大,总有他能做得好的事情;不,阿衍的优秀与否直接关系到小圆妈的丈夫对她好坏与否,生活已经很苦了,阿衍作为能够带来希望的种子,小圆妈自然不能放任阿衍得过且过。不行!

    茉莉那么优秀却在以第一名的成绩考入北一女(台湾最好的女子高中)后选择自杀,这样的优秀有什么用;不,茉莉的自杀一定是交了坏朋友、一时冲动想不开,和作为美国名校硕士毕业的茉莉妈妈一点关系都没有。为了茉莉、可莉选择做全职家庭主妇的那天就牺牲了自己成为教授的光明未来,她们凭什么不努力不上进不补偿自己的损失。不行!

    巧艺上一个普普通通的学校有什么问题,她成绩好,手工也好,迟早有发光的一天;不,夫妻两个在底层打拼了那么久,知道身处底层的辛酸,所以即使是假的,巧艺妈也要给巧艺营造出“白富美”的幻象,直到拆东墙补西墙拼凑成真的。不管家庭承不承受得起,只要自己认为是对的,一家人就得跟上步伐。就这样认命,,不行!

    若娃考不过鉴定有什么问题,如果真的爱她,和她一起住贫民窟难道就不幸福,未来的出路那么多,总有若娃发光发热的领域;不,爱不爱都是虚的,只有能为自己带来荣誉的孩子才是好孩子,杨鹃早就看透了这浅薄的亲子关系,她爱若娃,但她更爱自己。想要接受自己平庸没资质,不行!

    在父亲那一边,孩子从出生到成长都事不关己,有妻子就好了;继而妻子变成纯粹的母亲,然后丈夫理所当然、理直气壮出轨、家暴、隐身。自始至终,孩子所需所想他们从来不知道不关心不在乎。

    这些孩子不能选择出身,却都在懂事后被灌输“既然你出生,那你就要……”、“要不是你出生,我本可……”,他们在没有选择权的时候就被安排好未来的路——你只要照着走下去就好,不需要有自己的思想,如果有,那就是不懂事不孝顺不听话。母亲们用所谓“爱”铸成牢笼,既捆绑孩子也束缚自己。

    对于社会来说,不管你是父亲这个角色还是母亲这个使命,只有学习好、念好大学、找到体面高新工作才是成功,其它都是浮云,孩子不成功意味着父母的失败。

    所以一个无辜的孩子降临人世,只能怀揣着父亲的漠视、母亲的捆绑、社会的压迫自己摸索着道路前进。他是父亲的孩子、母亲的孩子、社会的孩子,唯独不能成为自己。

    【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

    这部剧相当紧凑、精致,每一个单元都诚意十足匠心满满。

    第一个单元典型的台湾风情加上科幻,最后结局真是神来之笔;第二个单元压抑沉闷氛围加上奇幻与黑色幽默,被钟欣凌的演技打动;第三个单元布景呈现出一种几何对称的美感与一丝不苟的乏味并行却又不矛盾的氛围;第四个单元用艳丽浓重的色彩映衬主角一家的贫穷与荒诞;第五个单元用近乎纯白的空间展现高科技与扭曲欲望杂糅的世界,不断延伸的空间与层层被压抑的追求重叠交织。确实有一种《黑镜》既视感(该剧分别以多个建构于现代科技背景的独立故事,表达了当代科技对人性的利用、重构与破坏),只是这样的故事大概只有亚洲儒家文化圈的国家/地区能够拍出来并且感同身受。

     5 ) 毕业多年,一部剧把我打回被妈妈支配的恐惧里

    我们的社会里,很多父母常常会以爱之名,做很多不好的事。

    小时候,语文不好,母上给我买了一套小学生词典大全。

    一共八本,要求背完,不然就不能出去玩。

    工作以后,每次视频看着母上和蔼可亲的笑脸,我都会怀疑这段黑暗回忆是否真实存在过。

    然而那套变态词典,和那些没有人性的要求,在回忆里都是那么真实。

    以致于我每次回想起来都禁不住瑟瑟发抖,感到弱小,无助,又可怜。

    而这些,远不及一部《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所带来的恐惧丧气

    这是一部改编自吴晓乐同名小说的故事剧集,由六位编剧将书中九个故事改编为五个单元。

    五个单元分别是《妈妈的遥控器》、《猫的孩子》、《茉莉的最后一天》、《孔雀》和《必须过动》。

    看完这部剧,我的脑海里不停回旋着一句话“无论贫穷、富贵、现在、未来、科幻、恐怖,都不能阻止一个妈对小孩的掌控……”

    是的,这部剧用了尽可能多的角度和环境,剖析一个母亲放置在孩子身上的野心,究竟可以到什么样的地步。

    以爱之名,为所欲为

    这部剧里,每一单元都有一个为考试疯狂的妈妈,和一个天性受到压迫的小孩。

    “我是为你好。”

    “不想要你以后恨我。”

    “这一切还不都是为了你。”

    剧集里出现的这些台词,都是妈妈的经典名言。

    同样将母性作为电影主题的导演杨雅喆曾说,我们的社会里,很多父母常常会以爱之名,做很多不好的事。

    他拍了[血观音],影片里惠英红演的那位强势又狠毒的母亲,对女儿说得最多的就是“我是为你好。”

    然而,无论是[血观音]还是《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里,那些活在母亲这句话之下的孩子,并没有变得更好。

    第一单元《妈妈的遥控器》,一个条件还不错的家庭,母亲跟父亲离异后陷入了偏执的情绪。

    她用遥控器操纵儿子的人生,将他那些超出预期的行为一次次删除修正,甚至一次次自杀都无法逃脱控制。

    他人生里的美术天赋、知心女友、爱情,在妈妈的遥控下,都丢失了

    终于儿子在长大后,偷到了自己的遥控器,在马路对面绝望地朝母亲大喊“这是我的!”

    这声崩溃呐喊仍然没有获得母亲的理解,在她的步步紧逼下走向了彻底的死亡。

    第二单元《猫的孩子》,则是一个生活窘迫的家庭。

    母亲将丈夫出轨的原因归咎到自己身上,继而将情绪转移到儿子身上。

    “还不是因为我没有把你教好。”

    出于对母亲的愧疚和保护,先天又学习障碍的儿子在重压下精神分裂,跑去虐杀小猫。

    一个好好的孩子,突然变成这样,着实把人吓一跳

    第三单元《茉莉的最后一天》,相对前两个来说是一个完美的家庭,却仍然出现妈妈将女儿逼死的情况。

    这一次,则是因为这位全职妈妈将当初放弃高学历学业留下来的执念,全部都倾注到了女儿身上。

    第四单元《孔雀》,一个魔幻的故事,急于通过子女就读高级学校来改变家庭命运。

    这让善良单纯的女儿和儿子背离了他们自己的愿望,背下一身“债”。

    最后为了实现那个远大理想,她自愿变成一只孔雀。

    每个人在学校的孔雀那里都作出了牺牲,也实现了自己的愿望

    而最后一个单元《必须过动》,是一个未来世界,子女教育成为衡量一个母亲社会地位的唯一标准。

    一个母亲为了保住自己的社会地位,逼死了儿子,甚至到最后不惜设计谋杀了女儿

    这五个单元分囊括了社会各个阶层的父母孩子,也用尽了各种黑暗浮夸极致的想象。

    故事情节五花八门,结局也不进相同,却都表达了同样的一个意思。

    “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

    这句话其实来自纪伯伦的一首诗,《致孩子》

    “你的孩子,其实不是你的孩子。”

    “他们是生命对于自身渴望而诞生的孩子”

    “他们借助你来到这里,却不是因你而来。”

    “他们在你身旁,却并不属于你。”

    “你可以给予他们的是你的爱,而不是你的思想。”

    “因为他们有自己的思想。”

    救救孩子。这是作者藏在作品里的精神核心。

    孩子的灭亡,母亲的崩塌

    这部剧的画风不是在阴郁灰白蓝的色调里沉浸,就是在诡异密集高饱和度的色彩里发狂。

    而如此奇幻、科幻、恐怖的故事,却让人感到无比真实。

    前阵子湖南卫视有一档节目《少年说》,让学生们走上高台,喊出心里话。

    节目里有一个女生,鼓足了勇气,走上阳台,质问下面的妈妈为什么总是要说别人家的孩子比她好,让她压力很大。

    然而这位母亲没有正面回答问题,反而自顾自地对女儿进行新一轮的“打击”

    在她这“爱”的教育下,女生委屈得哭了起来。

    这一场对话,让无数看过节目的人感到揪心,勾起了很多人悲惨的童年回忆

    一个孩子试图用敬爱和尊重的态度去跟母亲交流,却被母亲自以为是,不容侵犯的理论随意践踏。

    这是发生在我们真实生活里的事例,并且在大人看来,是多么地稀松平常,无比正确。

    而《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告诉我们,不能自由呼吸的孩子,都在经历死亡。

    每一个母亲,都走在崩坏的路上。

    回到剧情本身,可以发现,在发疯的母亲之上,有一层更加无形、更加沉重的压力。

    从第一单元到第五单元都默认,教育孩子的责任,全在母亲身上

    第一位母亲被离婚,第二位母亲被出轨,第三位母亲被剥夺社会职业,第四位母亲背负巨债,第五位母亲,直接被社会当成繁衍工具。

    而父亲都是边缘角色。

    母亲们背负了一个由社会赋予的身份——“伟大的母亲”,在履行所谓的职责里迷失自我。

    不仅孩子不是孩子,母亲也不是母亲。纪伯伦的诗,同样适用于母亲。

    他们(应该)有自己的思想。

    但在“为你好”的过程当中,孩子的思想被扼杀,母亲的思想也被框在了孩子身上。

    那么等孩子长成父亲母亲,丢了的思想还能找回来吗?母亲的迷失自我会通过血脉传承下去吗?

    这是这部剧让人细思不恐,反而更加丧的地

    -

    文: 哭包

    文章源自微信公众号:电影解毒

     6 ) 这剧是怎么魔改原著【非虚构短篇】的

    《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

    上一期讲了畸形的家庭教育《你当像鸟飞往你的山》《玻璃城堡》《神奇队长》。远离现代文明,远离社会,远离政府、学校、医院的家庭教育。

    我自己觉得,这些是中式教育的反面,是应试教育的反面。因为好像我经历过的教育就是极度压抑天赋、个性。即使培养兴趣也是极度功利的。

    所以上一期的反面就是这一期,围绕中式教育的专题。主要《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和《教育的另一种可能》两本书。

    《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是台湾作家吴晓乐的非虚构短篇集,作者是台大法律系毕业,上大学时期为了快速还清助学贷款,而选择了兼职家教。而这部作品就是记录了她以家教老师的身份介入九个中产家庭的故事。

    妈妈有了一个控制我的遥控器!!【窒息教育...

    同名影视剧是台湾公视制作的,还获得了金钟奖多项奖项。

    书是非虚构的,不偏不倚的记录,而影视改编却富有魔幻现实色彩,被誉为台湾的《黑镜》科技奇幻元素颇多。

    我的建议是先看影视剧,十集,爱奇艺独播。讲述了五个独立的故事。有妈妈用时间遥控器控制孩子念书,有用科技读取死去女儿的记忆来探寻女儿自杀的秘密,还有能实现愿望的孔雀,只要你有东西可以交换。给5秒钟倒数,退出去看剧,因为我要开始剧透了。

    《妈妈的遥控器》是单亲妈妈为了让孩子能获得好成绩,从吴慷仁(对就是《我们与恶的距离》里面的律师,《麻醉风暴》里的小变态,但在这部剧里他是连名字都没有的西装男)手里获得了一个遥控器,可以随时倒流时间,培训班听不懂就听十遍,早恋就倒流到和女孩子认识之前,即使是自杀也会被倒回活得时候,就一直被妈妈掌控在时间里。为了避免一再重复就只能做听话的孩子,成为人生胜利组里的完美小孩。孩子说过一句:“妈,你到底要我死几遍。”求死不能的控制,是不是有内味了。

    《猫的孩子》这是最贴近原作,也是原作的第一篇。原作的题记是,他不是迟钝,也不是笨,只是吓坏了。这个故事里的妈妈和家教说,只要能教好,随便打。

    妈妈是不心疼小孩吗。只是因为妈妈是全职主妇,她的世界太窄了,她的价值是丈夫决定的,而对丈夫而言,孩子成绩好,就是他的面子。所以孩子也很想帮妈妈,想用成绩讨好,但他没有犯错的空间,所以整个人特别紧张。

    而猫在里面扮演的角色,就是妈妈的母性出口,对待小猫百般柔情,因为猫没有考试,不用排名。

    影视剧中,加入的奇幻元素,就是儿子发现只要杀一只猫,他就能获得一次第一名。非常病态。其实就是压力和宣泄出口的故事吧。爸爸有面子的压力,妈妈有爸爸的压力,儿子在生物链的底层,而最后的出口就是猫。

    《茉莉的最后一天》在妈妈的监控下,茉莉自杀了,而妈妈通过读取女儿的记忆去寻找女儿自杀的真相。

    这一个单元是杂糅了原著中两篇文章,一篇叫做《一脉不相承》这个故事中的女儿满足了妈妈的所有需要,成为一个满分小孩,在博士和相亲之间她也听妈妈的话,选择了一个适合的丈夫,组建家庭。

    但当她养育的孩子也被要求满分时,她拒绝了,因为她突然发现她从小期待家长的表扬,是可怕的,就如她孩子要得到父亲的爱是有条件的一样,最终逼得她孩子得去作弊,获得幸福。她顶住了妈妈婆婆丈夫甚至丈夫同事的太太们的压力,让孩子自由成长。

    而另一篇叫做《天赋》是讲述比较,孩子最怕的就是父母那句,你看看别人,而这个故事里还不是别人家的孩子,而是姐弟俩,作者教完了姐姐,完成了目标学校,接手了弟弟,因为妈妈相信姐姐能学好,弟弟也可以。

    但弟弟有自己的爱好,但妈妈步步紧逼直到弟弟说出“我受够了,是我拜托你把我生下来的吗?我永远都不会和姐姐一样。”

    而作者作为家教就对妈妈说,弟弟和姐姐天赋不同,不一定要用课业成绩去比较。

    妈妈就炸了,“孩子出生后,家长就要对孩子的一切负责。而父母的成败就是和孩子绑在一起的,让他随兴趣走,以后找不到工作是老师你去承担责任吗?”

    如上图,父母因为责任,而自赋权威,去为孩子规划,去用成绩衡量,而比较。中间包含着期待和过度保护。因为孩子是有个性的,个性的选择与父母对立,或讨好而失去自我。与此同时孩子的天赋变成孩子的隐私,要避免见光,要逃避家长的控制。

    而这一切来源于比较的压力,比较就会产生压力,这种压力是精神上的,是母亲怕父亲,父亲怕面子,怕孩子不能有更好的未来。这种压力也会是金钱上的,因为好的教育才有好的未来,好的教育要学区房,要捐助。下一单元就是这样的故事。

    《孔雀》也非常贴合原著中《私的迷思》只是更戏剧化,原著中,并算不上中产的家庭为了让姐弟俩去私立学校而操劳过度。

    但姐姐在私立学校也并不开心,因为格格不入,消费观不一致,当同学送她生日礼物的时候,她都不知道如何回报,只能非常有压力地去做手工礼物。

    而家长的执着,在于必须要有好的教育,不能让孩子踏上老路,而因为自己的学识水平有限,根本无法辅导功课,只有私立学校用钱兑换老师的用心栽培。

    如果说别的孩子成功是为了家长的面子,这个故事里,孩子的成功是必须,因为家长没有办法成为他们的退路。一个家庭只能孤注一掷,被私立学校吊着一条命。

    影视化也非常有意思,编剧给这所私立学校加了一只孔雀,只要和它交换,它就能实现等价的愿望。它能让姐姐融入团体,能让这个家庭有钱给弟弟买学区房,但一切都需要交换,直到有一个人要替代孔雀在笼子里。

    其中有一个很有意思的交换,就是孔雀对妈妈提出。只要你让这所学校名誉扫地,破除名校的威严,就能让即将变成孔雀的女儿恢复正常。这么简单的选择,妈妈却是百般犹豫,因为名校失去了价值,他们一家人的追求就落空了。

    《必须过动》这是一个因为妈妈想要逃避带不好小孩的责任,而谎称孩子有过动症的故事,最终小孩也被定性为长得好看,以后只要嫁人就可以了,不用学习很好。孩子也接受这一点,而一生就在这样的推诿中定型。影视化给这个故事加了一个反乌托邦的背景,所有人都是胚胎繁育,妈妈这一职业做得好就能住好房子,养好一个孩子再领一个胚胎接着养。故事的主角是一个明星妈妈,虽然她一直对自己的粉丝说,用爱就能教出成绩高的孩子,但实际上她有很详细的笔记,可以说自己就是最强家教。但这次的胚胎养大了,怎么教都没法出好成绩。她没办法放弃自己的声誉,讲坛,好房子。所以让爱自己的女儿承认自己是过动症。而女儿不知道的是,被认定过动就是瑕疵胚胎,就要被销毁。bravo。

    先看影视,会被奇观一次次震撼,故事讲述和镜头把握都很优秀。看完是一次享受,而且愿意一看再看。

    看完了剧,再看书,又会获得深层的思考和沉淀。是非常好的阅读体验。

    因为内容比较多,另一本书就在分一期吧。

    这期主要是讲应试背景下,被捆绑的家庭关系。如原著作者所说,家庭是社会的基本单位,关上门后,在旁人看不到的空间,这些家庭成员要如何相处,会影响这些成员的思维,门一开,这些成员又带着类似的逻辑与社会其他成员互动,最终影响这个社会。

    下一期,《教育的另一种可能》更多的是讲家庭和高考,和应试教育的拔河。

     短评

    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而是他自己。他有自己的思想、观念、爱好、性格,他应该用自己的方式,过他自己想要的生活,活出他自己的样子。

    8分钟前
    • 朝暮雪
    • 推荐

    1,你从她的肉身而来,她捏塑出了你的肉身。某一部分的你自己,也已经被驯化,成了她的复制品。某一部分的你自己,仍在抵死顽抗,成为出走的娜拉。你可以拥有独立的人格、意志与感情,代价是,让她放逐你,或者杀死你,都将以爱的名义。可是啊,原谅她也是第一次当母亲。2,最后所有小孩都在仿若世外桃源的森林出现,过上另一种生活,顿时飙泪。3,良莠不齐,个人喜好排序:《妈妈的遥控器》、《必须过动》、《孔雀》、《茉莉的最后一天》、《猫的孩子》。

    9分钟前
    • 不良生
    • 推荐

    《你的小孩不是你的小孩》其实是给父母看的,但是父母不会看这种连续剧,只会看《娘道》啦!

    13分钟前
    • 忘川
    • 力荐

    特意看了第一个故事《妈妈的遥控器》,并不是《黑镜》,被这个头衔唬到了。高品质的英美剧都不兑水,节奏紧凑,还有自己的美学风格,这部台剧虽然有一个不错的概念,故事的类型化也很高,但导演拍着拍着台湾偶像剧的臭毛病就来了,节奏拖泥带水,情节也不够紧凑,还在堆情节,不顾叙事张力和连贯性。

    15分钟前
    • 亵渎电影
    • 较差

    完成度很高。看了第一集,我们的“遥控器”都被锁在了一个叫爱的保险箱里

    16分钟前
    • bibabo
    • 力荐

    说这部剧是过誉了,又或者它辜负了一些人对于“台版黑镜”的期待之类的话是很简单的。可我不愿意这样做,因为它的意义是重大的。尽管例子极端,但它并没有一味地控诉升学压力,控诉家长的控制欲,而是告诉大家,放过孩子也是放过自己。近年来的一些事情足以让大家看见,本是同根生的台湾和大陆早就不能相提并论,台湾已经快要摆脱儒家思想的荼毒一跃成为亚洲之光了。

    17分钟前
    • 流公式
    • 还行

    华语剧集能做到这个水平,已经很不错了。有些人一直在与黑镜比,剧情紧凑程度确实不如,但放眼华语片,能比《孩子》更出色的,屈指可数。

    19分钟前
    • Smumer
    • 力荐

    經過近年植劇場和這部作品之後我開始對台灣影劇的期望越來越高 加油!

    20分钟前
    • Run Girl Run
    • 力荐

    立意很好,第一集有黑镜的毛骨悚然感,第二集开始变拖沓,但仍不失为一次惊喜的尝试。我们的家庭教育到最后从来不是双方平等的话语权,而是基于血缘里与生俱来的爱,在日复一日的拉锯战里,慢慢妥协。父母什么时候才不会那么傲慢的以为自己可以为孩子的未来负责呢?其实我们更想父母过好自己的人生。

    21分钟前
    • 某J。624
    • 推荐

    可以因为耐飞的品质去看,可以因为中文版《黑镜》的名头去看,可以因为对lgbt的开明去看,但我更希望那些饱受过虎爸虎妈“政治正确”荼毒,深受社会风气不知所措的人父人母,和即将孕育新生命的夫妇,平心静气的坐下来,告诉孩子也告诉自己,什么才是最重要的幸福。

    22分钟前
    • Fleurs.哼哼
    • 推荐

    希望每一个为人父母 或者未来即将为人父母的人都看看 其中一个单元《茉莉的最后一天》看的我难过极了 为什么总有人等到来不及 才悔不当初 孩子是生命的延续 却不是另一个你 你只是把他带到世界上 不能把你未完成的梦想 转嫁到他身上 他是独立的存在 p.s好久不见叶全真

    26分钟前
    • Diva Tequila
    • 力荐

    我想都是因為愛。母親對茉莉是望女成鳳、自以為是的愛,茉莉自殘何嘗不是希望母親會自責難過而開始真正愛她並關心她的需要呢?愛,真的好難

    31分钟前
    • 翻越宇宙🌌
    • 力荐

    3.5。《妈妈的遥控器》:概念好,可惜剧情拖沓了。最让人细思极恐的,是那个强迫症式擦水的细节,她竟将孩子规训得和自己一样了。手持摄影加分。

    34分钟前
    • 居无间
    • 还行

    最喜欢第一个故事,妈妈的遥控器。成年后的纪培伟回到了16岁那年的夏天,他走到程芳岚面前,一切都已经发生过 但是一切又要重新开始。面前的这个女孩或许会疑惑,他是谁?他为什么会哭?让我想起几年前的一次深夜,我半夜起床去客厅喝水。路过妈妈房门外,听见她和姨妈打电话:「现在想想还是觉得很后悔,早知道那时候就应该去做个B超,把女儿打掉生个儿子多好。」门缝透出的光像一把刀 顺势把我劈开了两半。那一刻我才意识到,我来到这个世界上的每一分钟,都是来自「没有做B超」的恩赐。 每次划账给妈妈的时候,我望着屏幕上扣款的信息 心都忍不住震了一下。大多数的沟通都陷入到无关痛痒的有没有吃饭、有没有下班的例行琐碎问题里,最后再扑通一声的掉进那个叫做钱的深渊。小时候做女儿、长大之后做儿子,可惜却从来没有享受过做儿子的待遇。

    39分钟前
    • 曼靑
    • 力荐

    放大了很多倍的痛,好几次看到要暂停深呼吸一下才能继续看下去,第四个故事《茉莉的最后一天》尤其让我崩溃。最大的缺憾是每一个故事的矛盾指向的都是母亲,父亲因为缺失了存在,因此也缺失了被审判。

    43分钟前
    • Sophie Z
    • 推荐

    台剧能做到这样真的很不错了 除了节奏有点拖沓 其他都很棒 追了

    48分钟前
    • 过春天
    • 推荐

    Netflix的出品自然不缺资金,所以所有的细节都做得很足,没有出现明显漏洞。优点是概念出色,而且各个演员都入戏,也可能是导演调度好,年轻演员们都表现抢眼。缺点是主题单一,五个单元都是歇斯底里的母亲和不堪其害的孩子,而且节奏拖沓,全都缩到1小时附近可能会更好。《妈妈的遥控器》最佳。

    52分钟前
    • 齊克斯尼力佐飛
    • 推荐

    打着台版《黑镜》,开场很精彩,气氛也拿捏掌控的很好;直至尾声变成偶像剧⋯又是个烂尾!

    54分钟前
    • 外人
    • 还行

    科幻的植入蛮塑料的… 再多几个故事也还是这样,首先是被压迫的女性(物质或/和精神上),然后是转嫁到下一代身上的压力,可是几集下来,都只追溯回到母亲身上而已,结构性的崩坏只靠部分女性的隐忍和部分女性的反抗是远远不够的。父亲如果继续高高在上,或置身事外,比剧里更荒诞的现实惨况也不会有尽头

    59分钟前
    • 饭花浪浪
    • 还行

    看完茉莉的最后一天,期间情绪崩溃无数次。强烈建议任何有自杀倾向,并且是因为家庭原因而受抑郁困扰的朋友,一定一定在有朋友陪伴且情绪稳定的情况下看。太真实了,很多话都扎在痛处。现在坐在电脑前情绪完全崩盘,眼泪一直流,但最害怕的是不知什么时候回家的妈妈,会看到这一幕,可我却无法解释。

    1小时前
    • Ym_ZLAI
    • 力荐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电影

    电视剧

    动漫

    综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