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前位置:首页 台湾剧 刺马

    刺马

    评分:
    0.0很差

    分类:台湾剧中国台湾1992

    主演:邵传勇,姜大卫,李婉华,吴茜薇,张振寰,林智洋,陈真真,赵倍誉,萧玉龙,张静懿,顾冠忠,黄建群,鹿峰,谭筱兰,江明,高冲霄,林伟,杜玉明,董志华,穆立新,姜克诚,王京花,江洋,许文瑞,蔡弘,关洪,刘松丽,李龙吟,刘正顺,马正民,张复周,吕俍慧,倪振耀,陆一龙,杨琼华,王耀,郑亚云,鲍正芳,胡翔评,李波,叶云琰,马侠,陈志珍 

    导演:张彻,鹿峰 

    猜你喜欢

     剧照

    刺马 剧照 NO.1刺马 剧照 NO.2刺马 剧照 NO.3刺马 剧照 NO.4刺马 剧照 NO.5刺马 剧照 NO.6刺马 剧照 NO.16刺马 剧照 NO.17刺马 剧照 NO.18刺马 剧照 NO.19刺马 剧照 NO.20

    剧情介绍

    马新贻早年投身太平军,与两个结义兄弟关云宝、张文祥一同打入清廷卧底。后来平步青云得享荣华,又因太平军大势已去,权衡利弊,决意与过去一刀两断,两个结义兄弟便成为其心头大患。更因迷恋关云宝的娇妻賀蘭,心生歹意,设计将关杀害,以达一箭双雕。因此与张文祥结下不共戴天之仇……

     长篇影评

     1 ) 有这样的志气,才有这样的未来

    “拍《刺马》那时候他很公开,问谁愿意演反派?当小生的一听有点抗拒,演反派会不会不讨好呢?那么我就想,戏里面只有一个反派,就是马新贻。这个反派如果在表演的艺术领域来说,是一个突破,而且对我来说没演过,陈观泰也没有表示要演反派,姜大卫更加不会演反派,我就头一个吃螃蟹,我说好,我来试试看。导演一开始不同意,那我只好又求又哄,最后得到了这个角色”,谈到刺马的马新贻这个角色,狄龙这样说。最终,他凭这个角色获得了金马奖优秀演技特别奖和亚太电影节优异演技奖。戏中的马新贻有一句台词:“有这样的志气,才有这样的未来!”狄龙也是这样。

    当年,狄龙还是小裁缝时,还在邵氏工作的嘉禾的创始人之一的何冠昌对狄龙说:“男人要建立自己的终身事业,你做洋服可以成终身事业吗?我们这是艺术啊,艺术是可以成为终身职业的。”这句话让狄龙彻底的放弃了月薪两千多的裁缝工作,变成了月薪四百的邵氏演员。那么,在《刺马》之前的狄龙是怎样呢?

    他在《独臂刀王》出演了有一句台词的龙套,当时影片片头对他打出特别介绍的字样还有名字。张彻要拍《死角》这样一部文艺片,十个人中选了他,他很快就了自己做男一的第一部电影1969年的《死角》,并在《死角》上映的七月开始了自己的第二部男一的电影《鹰王》(有人说《死角》的失利让狄龙大半年没有拍戏是不对的,《鹰王》的拍摄就是《死角》上映没多久就拍了)狄龙的事业有了一个好的开端,然而这时的张彻开始因为姜大卫是故人之子开始捧他,拍了《保镖》。狄龙的这两部电影,《死角》是先有了剧本后找的演员,《鹰王》是本来给王羽准备的,王羽当时和邵氏闹翻,才找了狄龙来顶替。《保镖》是张彻找来倪匡为姜大卫量身打造的。《保镖》中姜大卫是男一,他饰演的的骆逸借鉴了古龙小李飞刀中阿飞的人设(《多情剑客无情剑》1968年开始在香港武侠世界连载,《保镖》是1969年9月开拍),狄龙的向定则和他是情敌关系。这部剧可以说骆逸有多讨喜,向定就有多讨厌。

    1969年10月,张彻又开拍《大决斗》与《报仇》。当年的报道中的《报仇》的剧情是“姜大卫和狄龙在片场中饰演一对患难知己,联合各自的力量将恶势力打倒“。不过,《报仇》电影中狄龙就出现了十几分钟,人物单薄,只是姜大卫报仇的引子,全片都是看姜大卫怎么耍帅。剧情出现偏差,那可能是张彻按照自己的想法对剧本进行了修改。当初的《独臂刀》倪匡把剧本交上去后,张彻只给他留了五个字:独臂刀 倪匡 ,其他剧情全改了。《报仇》让姜大卫获得了亚洲影展最佳男主角奖,成为香港历史上第一个影帝(台湾的柯俊雄1967年获这个奖,比姜大卫早)。《报仇》姜大卫是绝对男一,狄龙男二,而和《报仇》套拍的《大决斗》狄龙男一,姜大卫男二。《大决斗》中姜大卫的男二是名杀手,外号江南浪子,飞刀用的溜得飞起,身体不好,常常咳嗽,武力值很高,狄龙打不过他。这个角色现身后,《大决斗》电影名字才出现在屏幕上,贯穿影片始终,结尾也是两人死在一起。

    《报仇》的宣传片中第一次提出“一夜之间,双星辉映”的口号,然而从套拍的《报仇》和《大决斗》的戏份,人设,镜头来看,这只是一句口号,双星只是用来让一颗星衬的另一颗星更亮。拍完《大决斗》,狄龙除了1973年的《大海盗》,他和姜大卫合作的片子中都是男二(《刺马》他是男二),戏份少,除去那些背景板酱油角色,连广受好评的《新独臂刀》中的封俊杰,从出场到死亡撑死不过三十分钟,更像是姜大卫报仇的引子。人设大多是有勇无谋的莽汉形象,和狄龙为人谨慎,做事深思熟虑的,平时沉默寡言的性格截然相反。镜头更不用说,导演的爱一目了然。

    虽然张彻一再说他对狄龙、姜大卫是一样的,当时就有有媒体这样写:“张老师要如此地反复说,也是他对狄龙的爱护,一片善心所在,狄龙也算是爱徒,怕他感到委屈。可人与人之间的感情是无法用理智来衡量的,张彻的反复强调只会让人越来越好奇,越来越关注,这带来的反效应估计也是张彻所想不到的。”多年后采访张彻时,记者写到:“张彻说:我捧新人,从来都不是一个一个的,打十几年前开始,我就不是捧一个一个,记得吧?王羽是跟罗烈一起捧的,狄龙是跟姜大卫一起捧的,后来加入陈观泰和王钟,不是四个人一起捧过吗?捧傅声的时候,我也同时捧戚冠军。张彻说:不过后来王羽是比罗烈红……傅声又比戚冠军受欢迎罢了。张彻说到这里,我们几个打了一个眼色,原因是他在比较王羽与罗烈,傅声与戚冠军时,「故意」的漏掉比较姜大卫与狄龙。 姜大卫与狄龙,是很难比较的。既要分阶段,又会令当事人不快。” 张彻公认的三对双生中的两对,他承认都只捧红了一个,姜大卫和狄龙也是一样。在没有《刺马》之前,就像红花还需绿叶配,狄龙身高身材武功都是一等一的好,然而在张彻的电影里,他脑子比不过姜大卫,武力值比不过姜大卫,狄龙越优秀就衬的姜大卫更厉害。常常有人说,在电影里姜大卫的风头盖过了狄龙,那是当然了,在戏份人设镜头不对等的情况下,男一还盖不过男二,那真是小看张彻的导演功力了。当两人戏份人设镜头相对公平点的戏里,比如《拳击》《刺马》,到底谁更出彩,就仁者见仁了。

    《刺马》,狄龙凭反派男二的形象获奖,演技得到了肯定。以前的狄龙多是人设单一的人物,为什么演这样一个性格复杂的人物反而成功呢?我觉得一方面是他一直在钻研演技,没事看看剧本呀,到片场看别人演戏呀,积累经验,另一方面和他的性格有关。他性格沉稳内敛,做事稳重,又爱照顾人,所以那些沉稳的角色他把握的比较好。然而,在张彻以前的电影里,他就是一个愣头青的存在,特别容易冲动,只会打打打。所以,马新贻这个角色难得的让人看到一个沉稳的他,角色气场和他自身的气场比较吻合,能让人静下心来欣赏他的表演。

    1975年,狄龙和姜大卫开始有不和的传闻,后来两人绝交,不再合作。姜大卫说是因为拍倾国倾城时,他一开始因为是配角不想拍,后来碍于狄龙情面才接拍,这是他们不和的导火索。接着有人传是因为姜大卫戏好,李翰祥加了不少戏,引发了狄龙的不满。而狄龙否定了《倾国倾城》是导火索这个说法,说两人是性格不和。

    《倾国倾城》加戏是一定的,李翰祥给姜大卫加的戏,让他演的小太监在慈禧面前慷慨陈词,给人印象深刻却不符合人设。一个小太监能这样做,他比李莲英牛多了。《倾国倾城》豆瓣的的评论大多也提到了这点,主次不分,结尾不明。不过也可以理解,李翰祥和姜大卫的继父关系不错,姜大卫的哥哥秦沛的艺名就是李翰祥起的,《倾国倾城》里慈禧的配音是姜大卫的妈妈红。而且根据姜大卫的说法,狄龙是一个只顾着自己的利益的人。如果真如他所说,那两人一起合作,狄龙一直当配角的六年又算什么,离开张彻的狄龙,演的戏可是部部男一。其次,狄龙交的朋友不多也不少,对他的评价都是耿直,仗义,缺点就是做人过于一板一眼,克己甚。难道狄龙对姜大卫和对其他朋友不一样,不一样还能合作六年?狄龙在姜大卫心里就是这样一个形象吗?怪得不得狄龙说两人性格不和。不过因为《倾国倾城》不和是姜大卫说的,报纸和大部分人都相信这个说法,认为狄龙心胸狭窄,只想到自己,不够朋友,狄龙对不起姜大卫。到现在,这种说法也广为流传。

    以前采访时,狄龙说有三个他,一个戏中的他 ,一个生活中的他,一个被人误解的他。《倾国倾城》的误解是消不掉了, 张彻的葬礼又涉及到生前尽孝和死后尽孝的问题,狄龙在张彻生前对张彻的照顾,不仅仅是金钱,还有生活上的,平时去邵氏宿舍看他,生病到医院看他,给他钱希望他能安度晚年。这些在《武侠大宗师:张彻》这本书里都有说到。可是因为葬礼他在拍戏,让他的儿子代为出席,他就备受谴责,那些谴责他的人有的在张彻生病的时候可一次都没有看过张彻,更别说平常了。狄龙一向以大侠的标准要求自己,然而这些事情会一直伴随着他,不义不孝是对于不熟悉他的一些人对他的印象。

    (PS:澄清两句流传甚广的话:

    我的爱意总是抵消不了愚蠢

    “我这个人,知道朋友打架,会打电话长篇大论去劝谕,但人家会说,你这样爱说教,不如去教书啦!我的爱意总是抵消不了愚蠢。”这句话狄龙不是针对他和姜大卫的不和说的。 我和姜大卫是不分彼此的 在邵氏话当年座谈会上,狄龙在场,有个影迷说她喜欢狄龙,她的朋友喜欢姜大卫,为此两人经常争论不断,狄龙说:“其实姜大卫和我是无分彼此的,影迷爱姜大卫亦等于支持我狄龙,我也会感到骄傲。”)

    “有这样的志气,才有这样的未来!”,狄龙把演戏当做终身事业,所以当张彻开始捧傅声戚冠军时,狄龙又演了《倾国倾城》和《瀛台泣血》中的心有余而力不足的光绪皇帝,一个演惯了武戏的英姿勃发的武打明星,演起懦弱的皇帝来也是有模有样,当时的报纸写到:“自从看了《刺马》和《倾国倾城》,没有人在说狄龙不是一个好演员了吧。”演完这两部片子,狄龙又尝试不同类型,演了歌舞剧《蛇王子》和恐怖片《降头》和《勾魂降头》(这些片子中的角色设定很好的说明虽然导演不同,但是比起他的武功,大家更喜欢狄龙的脸)。当楚原找他演《天涯明月刀》时,《流星蝴蝶剑》还没有上映,楚原的古龙能不能成功,还是未知数,而且《天涯明月刀》里的狄龙还沾上了胡子,穿的和犀利哥一个风格,大家能不能接受这个造型也很难说。幸运的是《流星蝴蝶剑》很成功,《天涯明月刀》也很卖座,从此古龙+楚原+狄龙被称为铁三角,拍了一系列古龙片,成为票房的保证。再后来,邵氏电影停产,狄龙没有拍电视剧,坚持在电影上寻求发展,两年后,他遇到了《英雄本色》,又以黑社会大佬的形象再次受到关注,并获得金马奖的影帝称号。又过了几年,他的手臂的伤发作,开始减产,再后来黑社会控制香港演艺圈,他的戏演的更少了。

    “有这样的志气,才有这样的未来!”,作为演员实力很重要,运气很重要,坚持更重要。狄龙在张彻时期做绿叶的时候,他一直坚持,靠着自己争取来的《刺马》的反派男二,让自己获得了认可。张彻开始捧新人后,他又通过挑战宫廷片,歌舞剧,恐怖片来寻求其他的出路。他的坚持又让他等来了楚原的古龙系列,事业再上高峰。邵氏电影停产,他没有随便接片,两年的低谷后他的坚持让他等来了《英雄本色》赢得金马。

    为了演员这个他视为终身的事业,他付出了很多。他自小家贫,书读的很少,身边没有人当过演员,他在演艺圈的一步一步都是靠他自己摸索来的。他十几岁时出过严重车祸,左手臂断成三截,医生让截肢,后来在中医馆用跌打药才治好。刚入行的时候,有人因为手臂的原因骂他是残废,这样还想做武打明星,他套着护具咬牙继续做。拍《大决斗》时,狄龙的左臂严重受伤,在以后的很长时间里,左臂一直没有好。72年,医生就说过手臂不能再受伤了,否则筋要断,劝他转行,可他还是坚持。公司给他找过替身,他想:人家也是人,他们能做到的,我自己应该也能做到,我情愿自己冒险。《英雄本色》过了几年,手臂的旧伤再次复发,连杯子都端不住,他不得不息影养伤。他的脊椎骨,先天性的少了两节,医生劝他站立时,不要把腰身挺得太直,最好两脚一前一后的站,让重心移到一只脚上,用来减轻脊骨的压力,可是他说 “做英雄,大侠,总不能弯腰驼背的。”他笔挺的站姿带给他的是坐骨神经的痛楚,电影里狄龙按在腰上的手其实是在缓解这种疼痛。

    《新独臂刀》封俊杰对龙异之的大战,有场戏NG了一百多次,最后道具全部打坏,直接上真刀,真三节棍 ,终于通过,但两人都负了伤,狄龙额头有道很长的伤痕上就是那时候留下来的。拍摄《双侠》期间,狄龙脸部再次受伤,被对方戟尖差点戳中眼球。早期拍戏时常用长兵器,狄龙常常受伤,入行不到两年,就换来了一身伤痛。拍《拳击》被重炮打的戏,他一次次摔到地上,背部都呈现斑驳的红色,被打到周身淤青,左臂肩膀处也打到红肿。拍《年轻人》时,为了表现狄龙在球场上受伤流血的真实性,这个镜头拍了好多次,结果狄龙膝盖真的摔伤流血了,这个镜头才算过。《八道楼子》时 ,有个演员因为算错了炸药的位置,导致直接在狄龙面前被炸死。那时候拍戏,真是不要命。此外,他因为一直演古装,那时候的古装发套很伤人头发,他很快秃顶了。他的鼻子骨折过,他的脸因为拍戏时马受惊,脸被马头撞伤,牙齿全部掉光,换了假牙后,牙龈萎缩,脸上的肌肉撑不住,五官下移。有人觉得他的鼻子和脸型变了,那都是因为受伤太厉害。可以说他的每一道伤痕,都是一部电影的勋章。

    现在属于狄龙的时代已经远去,时不时看到踩狄龙的一些言论,说他没演技(金马金像都拿过,评审还不如你),说他只会努力,没天分(没有任何演艺经历,四年不到的时间就靠《刺马》拿奖,这可不是单靠努力就能办到的),说他太正气凛然,没有魅力(《刺马》里的反派,古龙小说里的人物,《英雄本色》的黑帮老大,哪个是没有魅力),说他苦大仇深(《楚留香》看过吗),说他五大三粗(个子高身材好还有错),说他人品不行(圈里人对他的评价网上都有,你和他接触过吗),说他台词不好(因为要讲国语,大部分演员都是配音,这也要怪他)有时候有人夸狄龙帅,常常出现虽然狄龙帅,但是我觉得谁谁谁更帅,谁谁谁气质更好,谁谁谁更迷人,我更喜欢谁谁谁的言论(关联词用的真好,都没提到谁谁谁,这么缺存在感吗)。作为一个演员,作品才是资本,以后当人们想起张彻时会提到《刺马》,想起李翰祥时会提到《倾国倾城》,想起楚原时会提到《天涯明月刀》,想起孙仲时会提到《冷血十三鹰》,想起牛马时会提到《侠骨英雄传》,想起吴宇森时会提到《英雄本色》,一个演员能在不同导演的手中发出自己的光芒,这样的演员就是一个好演员,这样的演员只要你知道他的存在就能感受到他的光芒。

    “有这样的志气,才有这样的未来!”狄龙有这样的志气,靠着自己的坚持和努力,虽然演艺之路高低起伏,也有了属于自己的未来。

    PS: 看到对一些古龙电影的误解,作为古龙的书迷,我要说狄龙既不是楚留香的原型,姜大卫是也不是阿飞的原型。古龙的《多情剑客无情剑》是1968年开始在香港武侠世界连载的,比《保镖》要早,《楚留香》在1967年开始连载,狄龙那时还没有进影视圈。古龙拿这两人作原型写小说简直是无稽之谈,就是不知道楚原为什么会拍《天涯明月刀》,这部书在台湾不受欢迎,惨遭腰斩,都没写完。如果不是电影的成功,《天涯》不会写完出版,更不会有后面一系列的书。比起傅红雪,我更喜欢叶开。不过《天涯》的结尾很温暖,傅红雪有个很好的结局,周婷是个好姑娘。

    重温狄龙拍的张彻电影,《刺马》真是他演艺的一个转折点,脸、气质和演技都有很大的不同,以前身上带有很重的戾气,拍完反而贵气初显。不过,我最喜欢的是《大决斗》里的唐人杰,因为太喜欢反而不知道说什么好,漂亮又脆弱的小老虎。

     2 ) 为什么说《刺马》是一部gay片?

    优秀的作品多具有开放性。关于《刺马》,直人看是“直”的;弯人看是“弯”的;带着有色眼镜看它是咸湿的。常在疑惑,这么个一根筋的故事是如何衍生出诸多枝节的呢?对于一部故事性很强的影片,怕还是要从故事上来分析!
    《刺马》虽说是改编自真实刑事案件。其故事构架却还是经典的“英雄杀嫂”。
    何谓“英雄杀嫂”。资深同人女李碧华在她的《潘金莲之前生今世》中解释道(哎,好老土。说的是一个很姣的女人,嫁给了一个很矮的男人,后来联同一个很咸(好色)的男人,毒死了他。谁知那个很矮的男人,有个兄弟,是一个好劲儿的男人,杀了那对奸夫淫妇。——故事便是这样了。)这说的是《水浒传》中“武松杀嫂”的段子!
    对应到《刺马》,二哥黄纵自然不算矮,但他贪图小利、胸无大志。肉体上未矮,精神上却“矮”了。这样一看,“刺马”比起“水浒”到有八成的相似。只不过在这个版本里很矮的男人、很咸的男人、好劲儿的男人是拜过把子的兄弟。
    既然是兄弟,张文祥刺马除了恨,自然还是要带着“爱”的。问题就来了,这是怎样的一种爱呢?
    其实,这是一个奇妙的化学反应。编剧、导演在创作这部戏之前定然是没想这往gay片上靠的。但以第一人称展开,通过刺客张文祥之口叙述全篇,就会涉及到一个不可避免的问题。一个人的视角终归是偏颇的,带有主观因素的,不可能做到面面俱到。
    一个人要干掉另一个人,并且是有计划,有一定仪式感的,非激情杀人。定然是从心底里觉得那人天理不容,觉得自己是替天行道。但是从张文祥的口述中却明显感受不到那份“大义凌然”,反而处处替这个在他心中本应是“该死之人”的凶手辩解。“他也曾是意气风发的少年;他也曾为救兄弟出生入死;甚至在将死之时他还屏退左右妄图已死赎罪(也有人解释为“杀了张文祥,斩断最后的良知”。)不管怎样他都是个良知尚存的人”。而对于作为被害者的二哥,张文祥并没有隐去他目光短浅、贪图享乐的短板。甚至在遇害一事上,他故念马新贻给他的荣华富贵不愿意相信好意提醒的三弟,死的到有几分活该。
    如此一来,不免惹人生疑。再加上横刀相向的并非奸夫淫妇,而是单单只有奸夫。就更加让人想不明白了。
    有这样一个观点,人的记忆是会变的。开心的回忆会不断强化;不愿记起的会慢慢淡忘。臆造的谎言,不断回放便会取代记忆中真实的部分。如果单纯的为恨而来,仇人的好又怎么会记得?再加上在大厅广众面前,人都会美化自己。高尚自己的灵魂。无论从那种角度看。张文祥话里话外明显带有为凶手开脱的口气都是不正常的。
    根据本片的导演张彻张百万的证词(我拍《刺马》的主要特色,是不将马新眙当传统的反派来拍,张汶祥虽由当时最红的姜大卫饰演,但把重点放在形象正派的狄龙饰演的马新眙身上。——摘自《张彻 回忆录·影评集》)晕!敢情您这用的是第一人称叙事,重点却在叙事人的仇人身上。能不引人遐想吗?
    作为反应向来慢半拍的人,我在看第一遍的时候真没看出基情来。也是在看了众多影评再重温的时候后知后觉。说到底,这部电影在情节设置上还是十分合理。前几天下了个会声会影打算拿这片子试试手,结成一段一段来看才发现。竟没有一处情节是多余的。至于用第一人称叙述引起的歧义。算是一个小小的瑕疵吧!算瑕疵吗?毕竟为这部电影增加了怎么多的话题!

     3 ) 我们曾经是兄弟

    陈可辛的《刺马》开机发布不久,pplive上就有了张彻的版本,反应很快,赞一个。若能将长尾理论发扬光大,开个邵氏老片频道,或是香港金像奖和十大中文金曲的历年颁奖礼,则善莫大焉。


    对于百余年前的一桩奇案,张彻以纯爷们的方式展现了三兄弟的恩怨情仇。 狄龙,姜大卫,陈观泰,加上倪匡,刘家良,唐佳,绝对是三十年前的最强阵容了。虽然倪匡的剧本大多三天赶完,漏洞百出,刘家班的风格也远不如成龙八爷更受人欢迎,但并不妨碍我欣赏这部老片,欣赏张彻狄龙姜大卫的巅峰之作。


    影片的整体结构和重要段落的节奏控制的极好,这是张彻的功力所在。兄弟三人年轻时的意气飞扬,马新贻的野心勃勃,黄纵的粗豪鲁莽,张汶祥的跳脱灵动,都给人留下深刻印象,也要拜演员功力所赐。狄龙是非常古典的帅哥,气宇轩昂,俊美无匹。他对人物的复杂性格基本把握到位,凭此片封帝成功,得以与姜大卫平起平坐。新版中马新贻的角色对李连杰的演技实在是个巨大的考验。同样还有刘德华所饰的黄纵,刘天王精明干练又敬业的形象多年来早已深入人心,实在很难把他和陈观泰的草莽形象联系起来,不过难度要比李连杰小得多了。


    姜大卫在片中的扮相不算非常英俊,但浑身散发着青春的气息,又隐隐有一种独特的慵懒和潇洒,眉眼嘴角间始终带着阵阵坏笑,别有一番魅力,在与白衣翩翩美少年狄龙的对抗中丝毫不落下风。姜大卫被认为是香港影视圈第一个酷哥,当年把亦舒李碧华们迷的死去活来。他的这种亦正亦邪的笑容,在十余年后被周润发发扬光大,抽象成了玩世不恭的浪子情怀和重情义敢担当的男人形象完美结合的logo,进而塑造了一系列经典的银幕人物,开创了香港电影最后一个王朝。继承这一衣钵的还有梁家辉和万梓良,之后似乎就已经失传了,我们如今能看到的坏笑只有谢霆锋式的抽风和陈冠希式的浮滑。


    作为故事情节的枢纽,片中唯一的女性角色米兰的作用尤其重要,牵一发而动全身,为影片的阳刚血性色彩起着微妙的平衡,同时也使得三位男主人公的性格更加丰富而立体。 在对名利的追求方面米兰其实和马新贻是同一类人,与只知花天酒地的黄纵相比,马新贻的抱负与气魄对她实在具有无可抗拒的诱惑。劫了马新贻的银两后,米兰的反应是开心的搂着黄纵的脖子:“再也不用待在这个穷山沟里了!”直接点明了她的性格特征。后面的一步步表现更加突出:“我可不想我的丈夫当一个山大王!”“大丈夫要成伟业,像大哥那样……”古往今来相似的话不知曾有多少女人说过,不知曾让多少好汉气短。


    完全可以理解陈可辛所言选角标准“女主演不能有一点情欲气息”,实在是抓住了米兰这个角色的精髓所在。井莉所饰演的米兰,其戏份的铺陈就有不少欲望的色彩。张彻喜欢让男主角赤膊,山寨水池旁狄龙完美的身材让女主角怦然心动,湿身肌肤相触间意乱情迷。虽然从人性的角度看其实也无可指责,但在塑造人物方面就很容易引领观众到道德评判的视角,使得对米兰在一开始很难产生同情和理解的感觉,还要靠马新贻的表白来帮忙:谁能相信我们是真的相爱呢?老谋深算的奸人偶尔的内心流露,充满了无尽的苦涩与无奈,才让人体会到这段由错位婚姻引发的孽缘给局中人带来的伤害与悲哀。张彻在表现男女之情方面并不擅长,刺马应该算是表现不错的了,相信最擅爱情戏的陈可辛在这方面能有所突破。


    影片的动作场面实在乏善可陈,毕竟我们以今天的眼光来看,是不可能回头去体会到当年的观众的感觉。但仍可看出张彻的暴力美学的鲜明风格。尤其黄纵死的那场戏,其暴烈刚猛恐怕只有其一脉相传的弟子吴宇森能与之相媲美。马新贻之死,张汶祥受刑,均极尽惨烈。画面的构图颇有古典美,蓝天白云,大漠风沙,如山水画一般醉人。血腥的暴力美学,就在这样的语境下阐释,强烈的对比格外具有震撼效果。

      
    影片的服装,布景等很多细节方面都有毛病可挑。但反过来想一想,和三十年前的邵氏老片相比,如今这些动辄上亿的大制作,除了纯技术性方面有了较大突破外,别的还有什么可称道的呢。正如李翰祥所评,张彻的片子,制作的严谨程度不够,但故事的完整性,情节的感染力是首屈一指的。


    然而虽然张彻在很多地方不拘小节,在某些细节处却又颇费心思。米兰初出场时一身碎花布衣,与马新贻欲火渐升时打扮也越来越艳丽起来,闻知黄纵的死讯时她穿的是一件黑袍,待到最后张汶祥被凌迟时她一身素服,枯坐垂泪,交织着兄弟三人去挑敌人山寨时飞扬的身影,马新贻的话语掷地有声。

    “大丈夫当求封疆裂土,光宗耀祖!”

    “有这样的志气,才有这样的将来!”

    谁能想到,这样的志气,换来这样的结局。雁行折翼,兄弟反目,美人凄楚,令人嗟叹。


    看邵氏老片,一大乐趣就是在片头片尾的字幕中找香港影坛骨灰级的名字,或是在一群配角和群众演员中辨认老戏骨或者影帝们年轻时的样子,进而遥想当年诸多八卦轶闻。像这部片子里的张彻与刘家良的恩怨,姜大卫与狄龙的嫌隙,都是被八卦烂了的。女主角井莉是邵氏拍片最多的女星,据狄龙称当时追求她的都是香港巨富。其父井淼也在片尾名单里,他拿过两届金马奖最佳男配角,当年姜大卫初入行时就是为井淼当替身时被张彻认出是故人之子的。马新贻的心腹之一就是杨泽霖,83射雕里的欧阳锋。还有樊梅生,樊少皇的老爸。 吴宇森当张彻的助手,他跟了师傅好多年,后来英雄本色的故事还依稀看得到刺马的影子。片尾还有李修贤作为客串的名字,可我怎么也没找到在哪里露脸的。


    两位主演间的关系总是绕不开的话题。狄龙与姜大卫当年一起主演的片子中似乎总要打上一架,不管是朋友还是对头。电影情节有时就像谶语一样,演员身在局中,不能自控。马新贻腰上插着刀,血染红了半边身子,摇摇欲倒却还勉力斥退众人,抬头望去,眼前已有些模糊。那个曾经对自己无比崇拜的小兄弟,与自己多少次同生共死的老三,正一脸决绝的杀气向自己步步逼近,在山寨中一起度过的友情岁月,水池旁玉兰娇羞的情态,连同自己一生所追求的功名,都在渐渐远去。


    少年时总以为朋友能交一辈子的,却不想世事变幻,即便没有反目,更多的也是各自为生活奔忙而疏远,在人海中湮没了音信。多好玩的东西,早晚会放低,从前并肩的好兄弟,可会撑到底?

     4 ) 对照史料看刺马电影中几个呼应的点

    今天孔网竟然推送刺马案探轶→O清末四大奇案之首——“刺马案”始末 对比着电影情节来看还挺有意思的。如果说,张彻和倪匡《刺马》的本子还有一些和史料呼应的点,后面再翻拍的《投名状》就更进一步“戏说”到没影了,难怪马氏后人要抗议,不得不换掉角色名字。 从资料看,马大人实惨,几乎是孤身入湘军,虎狼环视,难怪电影设定他当上两江总督后要把自己心腹队伍(黄二张三和山寨弟兄)拉起来,“一步也不能错”的氛围也很还原了。

    (狄龙饰演马新贻)

    马新贻死时四十多岁,张汶祥比他小十岁,于是张老师给26岁的狄龙加上胡子,帅出了新高度。

    (姜大卫饰演张汶祥)

    而且张汶祥还真是“发匪”出身,不过他可不是未婚青年,已经有一对儿女了(ಡωಡ)~这里提到一些关于张的资料挺有意思,马自陈不认识张,但张的态度却很暧昧,只说“将军知之”,就像是“你懂的”……

    记得以前央视播过的清末奇案纪录片,对此案的推论也是湘军幕后主导了刺马事件。

    注意,关于行刺细节,这里提到马新贻是腹部中刀,而张汶祥“并不急于逃走,他好像不是来行刺,而是来行刑,他把阅兵场当做他的刑场,向那些来抓他的士兵,宣告他就是杀人凶手。” 嗯,不提刺马原因为何,这个画面简直跟电影一模一样了。

     5 ) 很多人对马新贻既理解又不理解

    其实想打的是三星半,没这个选项就四星了。

    《刺马》算是狄龙早期作品里的佼佼者,演个反派却大放异彩让人挪不开眼睛。本来冲着狄龙巅峰的颜值身材和极具突破性的表演想无脑打五星,但理智让我住手了。

    电影问题还是很明显的,考虑到年代原因,打戏的生硬和表演形式的尴尬不列入打分评价范围。主要从剧情和编排讲讲这部电影为什么要被扣分。

    1.最后几分钟的比武戏累赘且无逻辑。人都重伤了,不赶紧抢救反而大开大合打这么久架是怕自己死得不够快不够透吗???即使马新贻意志力超强觉得自己就是能打,他迅速失血的身体也会很诚实的告诉他“不,我不可以。”血浆导演张彻对盘肠大战的痴迷到了令人不解的程度,本来是可以更经典的电影,因为这几分钟变得有些搞笑。这部电影不同于他以前的阳刚武侠片,纯粹为展现男性美而拍,他借鉴了历史真实案件,想必是有拍成严肃向作品的想法,那在细节和逻辑上就要考究严肃一点,而不是只是套个历史片的壳内里依旧粗糙随意。当然,可能是出于票房的考虑,商业导演嘛,观众想看啥太了解了(虽然本观众并不爱看)。

    2.虎头蛇尾,人物塑造分裂。从电影前期看马新贻是一个胸怀大志非同凡响的人,这种人他最后丑陋不堪的死在追逐权利的路上我觉得都比唯美的死在儿女情长上有说服力,可很讽刺电影恰恰就是让他死在男女关系上。其实我不赞同马新贻是为女人杀黄纵的,虽然与弟妹的奸情让他对黄纵有嫌隙但不至于杀他,推动他下定决心杀黄纵的是手下告诉他黄纵纵情声色不务正业让他在朝堂上被人诟病,直接影响了他的仕途,从马新贻在听手下只单纯汇报黄纵不务正业和提到有碍前程时表情的变化就知道他更在意的是什么。不知道为什么大家全选择性忽略这一段直接定义马新贻是为女人杀兄弟的。当然,这就是全片要被扣分的另一个原因,对马新贻与弟妹的奸情着墨过多导致观众被带跑偏了,也导致马新贻这个人物很分裂,由志向高远变得拘泥于儿女情长,像突然转了性一样。如果电影对马新贻在朝廷奋斗的艰难多刻画一点而对奸情蜻蜓点水一点,那马新贻这个人物就立住了。我说很多人对马新贻既理解又不理解就在这里,理解是因为准确接收到了导演这种编排方式突出的信息,不理解是因为马新贻实际上不是单纯因为女人堕落,而很多人对他有这个印象。

    3.后劲略显不足。《投名状》虽然在演员选择上没这版经典,但在格局上比《刺马》大得多,《刺马》看完只有“马新贻好帅但死得好草率,不至于真的不至于”、“果然拍得就是个桃色新闻而已”、“红颜祸水诚不欺我”的感觉,不会有更深刻的思考。《投名状》观赏性不如《刺马》,但看完会让人想思考一些东西,关于兄弟情谊关于利用与被利用关于权力争夺下的暗流涌动。想成为好作品,能让普通观众回味思考还是蛮重要的,《刺马》欠缺点这个。

    当然,从这部电影题材的突破性和剪辑节奏来看大体算是个佳作,属于值得一看但不会对普通路人朋友极力推荐的水平。

     6 ) 反兄弟的兄弟片

    剧本美术服饰都极好。故事本身也有张力,如陈可辛所言,兄弟不反目就没有什么看点。亲密关系中的他人地狱一直都是各种故事最基础的戏剧点。

    现在看三十年前的电影,打斗漫长,不过被压缩的文戏倒是每个镜头每句台词都非常精辟。陈观泰的角色最脸谱,职能只是点燃兄弟反目发动机。拦路抢劫不懂带眼识人,娶了老婆,还要风流快活,给妻子的背叛加上点情有可原。

    井莉甩徐静蕾十条街,出场先声夺人。马大人讽刺她有了银子就开心,假命清高,真是拿着口号欺骗群众。衣服换了好几套,这在张彻的电影里也是非常少见。一些隔着纱帘或窗棱的镜头,搭配井莉的表演,又美又传神。

    三弟一出场就管二嫂叫二嫂,这是早就有大哥虚位以待了。“二嫂也亲我一下吧”的“风言风语”甚好,大难当头黄纵疑心三弟勾嫂不成嫁祸大哥,并非无源之水,这种戏码《水浒传》里多了去。合伙人早有亲疏罅隙,老二老三是一路出身一条心,“他的为人你是知道的”。

    狄龙当年自动请缨出演反派,“陈观泰也没有表示要演反派,姜大卫更加不会演反派”,也颇合角色的城府。对自己职业生涯的思考。想得比较多比较远,也容易被人误会有心机。狄龙收起了憨厚的笑容,出场白衣怒马潇洒又冷峻,溪涧情欲戏发生的有点突然,但是拍得很有美感,阔背狼腰的大旗现在交到了彭于晏的手上。“谁能相信我们真的相爱?”,小半为情,大半为自己的前程,他人不是工具就是障碍,想做自己口里的“大丈夫”,又怕被人识破内心的机关,表现得极好。

    其实是反兄弟情,老二老三的感情刻画并不深刻,老二也并不正面,反而大哥和三弟之间倒是有某种欲言又止的相惜——老三在打劫的时候就看出这个人不是普通人,也一样识字。他发现大哥和二嫂的秘密,仍无所应对,其实无助得很。中间兄弟残杀就不再是报仇雪恨那么畅快淋漓。狄大人和姜大人这对兄弟怕是也到了分化的时候了。

    至今看过张彻最好的一部,收敛了传统的浪漫,行刑兵器一出来还是识破他对兵器的控爱,田青戴孝哈哈大笑真是绝妙的结局。

     7 ) 邵氏张彻之《刺马》

    终于下定决心看这部电影,却找不到清晰版,只好先在优酷上看。有些取景很不张彻,尤其是两江总督府里的回廊屏风近景,以及山涧的绿树流水。不过一旦拉出远景,立刻又恢复了西风暗夜黄土沾身的景象。这是所有张彻电影中唯一不囿于90分钟的一部,而大概由于是基于真实历史事件的缘故,总督府好歹显得不那么山寨了。

    马新贻和玉兰在水边的那场戏实在是太好了,完全不是张彻惯有的风格,但是也正因为这样才使这部电影与众不同,在男性的打斗之外多了一点动人之处。玉兰最初的紧张、马新贻的难以自已、到最终两人相拥后的陶醉,推进十分的细腻。同样还有两人在总督府书房里的那场戏,玉兰把手放在书桌上,两人彼此将手伸向对方,牵手,碰倒笔架,这一连串的动作都那么自然,而且丝毫不显得低俗。想不到张彻拍感情戏可以拍得这么生动,也想不到他把一场奸情处理得这么纯情。唉。——虽然我的确很喜欢,不过大概民间故事里对奸夫淫妇之间的关系肯定不会有这么美好的描述。。

    狄龙在马新贻考取进士封官之后,唇上多了那一道胡须,实在是恰到好处:把他脸上的稚气和凛然正气遮住一点,呼应着他的那两道又黑又浓的眉毛,竟然显出一丝煞气来。而他很好地克制了自己的表情,不用皱眉也不用撇嘴,只用一双眼睛就把马新贻的深沉心机表达得淋漓尽致。正是于无声处听惊雷。虽然还没看《倾国倾城》,不过我猜李翰祥应该是看过马新贻的表演之后才决定找狄龙演光绪的,因为他需要的大概也是一个懂得克制、隐忍的人来演光绪吧。

    井莉演戏比李菁好太多,多亏这部戏张彻没找李菁做女主角,否则很难演出一个柔弱女子对自己倾慕的男人的那种既渴望又压抑的复杂心情。第一眼看到马新贻的那个远房亲戚的时候,我还真觉得他很狄龙有那么几分相似。真是奇妙。

    这个电影最凄凉的,既不是三兄弟的死,也不是那个女人最后的眼泪,而是马新贻一班属下最后的笑声。这种荒芜的感觉,在马新贻张文祥决斗的时候就感觉到了,周围那么多总督府的官兵一概作壁上观,旷野里只有他们两人打斗的声音,围观的人仿佛都是雕塑。最终的镜头里,马新贻的灵牌单薄地孤立在野风中,前面是张文祥的心脏和尸体,而不远处则是一群人在得意说笑。满怀野心抱负的年轻人,千辛万苦地向上爬,到底为谁做了嫁衣裳;张文祥赔上自己的性命为二哥报仇,纵使杀死了马新贻,可他自己又做了谁手中的刀呢。。

     8 ) 江湖少年

    比起吴宇森等众弟子,张彻的恶趣味是如此的直白明晰。
    剥了壮男的衣衫,秀尽肌肉的线条,再刀枪棍棒,剑箭钩叉的轮番SM一番,接着便是鲜血盘肠,挣扎惨呼,痛苦的特写定格,死亡的定格特写。


    张彻镜头里的肌肉森林,就好比剧情中的RPG闯关一样常见。
    众男配一半是没了前襟,晃晃的胸肌和腹肌大片大片,另一半没了袖子,鼓鼓的肩膀和上臂成排成列。

    王羽,狄龙,傅声的健身功夫更是从不会白费的。
    打前若是没脱,打着打着便脱了。
    打前若是没脱光,打着打着就脱光了。

    我相信张导对壮男的衣服没仇,只是对壮汉的躯干过于有爱。

      

    当然,例外是有的。
    这例外独一无二,是张彻最最偏爱的阿尊,姜大卫。

    张导自己开辟了香港电影的壮男审美,却又偏偏捧出个姜大卫来打破它。
    阿尊的身板放到普通人里也是过于瘦弱,丢入了张彻的壮汉班底,就简直是薄如纸片。

    当整个片场都剥得比花生米还干净时,姜大卫却从来包得比粽子还严实。扣子连脖子也锁住,短衣里也要套长衣,小臂都露不出一小截。 《拳击》里当几乎所有男性角色都全程赤膊,阿尊却从头到尾换了无数套衣服,简直可作七十年代男装时尚目录。

    最最过分的是《刺马》。便是入小溪,都连袖子都不挽一挽,整整齐齐便下去了。
    最后的凌迟挖心,我总想这无论如何得脱衣了。谁知这边听着衣襟撕响,那边张导的镜头就转到后面去了。无语啊无语,对阿尊的惜肉如金。
    无怪乎当初亦舒说,若有人能看见姜大卫穿短衫,就可赢得五百块。


    阿尊是张彻如此钟爱的演员,片子里又少了脱衣秀的环节,SM和挣扎死亡的部分自然时间加倍。
    于是阿尊便有了各种各样的死法。
    极致就是《十三太保》里张彻自认为“最最浪漫”的五马分尸。
    然而最多的还是紧紧白衣裹着消瘦的身体,鲜血染尽,苦苦挣扎,嘴角带着一丝鲜血,气绝而亡的超慢镜头,超大特写。

    有时他是为理想而死,有时为大义而死,但最多最多的,是为朋友而死。
    《报仇》里没有铺垫玉楼(狄龙)和小楼(姜大卫)友情,而阿尊坚毅如石头的嘴角,冷酷如冰霜的眼神,对比看两人合影时那微微的笑,不顾一切的为对方报仇身死,不突兀,只动情。
    张彻的最爱就是让两个少年的相见知心,倾倒折服,再先后把他们双双杀死。少年的纯真侠情,毁灭在阴谋与小人之中。

    张彻对在鲜血中挣扎而死的少年倾注了无比的热情,几乎胜过了希区柯克钟爱金发女郎。
    他不顾一切的想在这些死亡和鲜血中升华出许些的哲学意味的美感,沉醉又狂热。

    于是《新独臂刀》的观后感里最多的一句话,就是“咦?这次张彻为何转性了?阿尊竟然没死!”
    好吧,没有死是没有死,那断臂翻滚的镜头却也太过冗长了吧,而且还放了两次……

    姜大卫一部部的排片,一部部的死,一次次的染红身上的白衫。
    有影迷笑道,阿尊拍游侠儿的时候还死的生涩,越往后越熟练,随便那么一死都奇酷奇帅,无比招人疼爱。


    这便也是姜大卫的魅力之一了。

    他不用耍酷就酷得无以复加的同时,又有一种荒野孤狼的冷冽气质,如《报仇》。而他更杀人的是一缕的轻微的寂寞天真孩子气,无比能激发女性影迷的母性。
    看过《新独臂刀》,《保镖》的女影迷几乎都在惊呼,这就是古龙笔下的阿飞完美人选啊。略有些稚气的冷酷,太招人疼。和女演员碰碰手,都反像是被占了便宜。古龙说他的戏要给狄龙姜大卫来拍,邵氏武侠片启发了他的灵感。也许李寻欢阿飞,叶开傅红雪这一对对的侠客浪子,正是以他们的形象写得吧。
    多年之后楚原拍古龙,狄龙不负众望的是永远的大侠,第一主角,而只比狄龙小两岁,同样年逾三旬的阿尊,已错过了少年阿飞,傅红雪的年龄。好好歹歹演了沈浪,身材发福还事小,对角色却理解有误。阿尊与沈浪最相似的就是那懒洋洋的笑,而楚原导演却总让他一脸严肃,味道全无。
    他的亲弟弟尔东升最终成为了阿飞。尔东升的却也是一个上佳人选,只是在我眼里,那个冷冷的阿飞永远比他哥哥差了那么一味料。

    姜大卫要冷则冷,要痞则痞。《十三太保》,《刺马》,《无名英雄》里灵气十足,似笑非笑那懒洋洋的一勾嘴角,更是勾魂的招牌。又有人说,看到了他觉得见到了完美的小鱼儿。无怪张彻得意万分的说,荧幕上姜大卫笑一笑,荧幕下女影迷心跳一跳。
    从当年的亦舒,李碧华快到肉麻程度的叙述,姜大卫对文艺女青年尤其还有着闪电般的杀伤力,一劈即中,瞬时间就满眼冒星动弹不得了。

    他的小身板和消瘦脸颊,不完美却总是光彩夺目,无比抢镜。随随便便一站就气压全场。
    张彻的戏就不要说了,随便给谁捉个刀,风光都要盖过主角。李翰祥的《倾国倾城》,他本来只是演一个不起眼的串场小太监,导演却喜爱得一再加戏,成为主角之一,两场高潮的顶点。
    年老了去演电视剧,抢戏得让一众年少主角几乎透明。据说在他还未出道,只是当串场武师只是,群战特写就要风压主角,被众人一致感叹实在“camera face”。
    镜头太爱他了,抢戏无商量。
    无关乎二三十年后看《报仇》的影评人都要说,有人纵使挑得出再多缺点,也生来就是明星气质,一点办法也无。
    后面演员有这种气质的,便是梁朝伟了。他一出道便被叫“小姜大卫”,两人外型味道的确非常相似,尤其是眼神。对比阿尊《倾国倾城》里的小太监装扮,和梁朝伟《鹿鼎记》里的小宝,简直就是双生兄弟两个,更似乎是同一个人过了十多年也不见老。


     狄龙有着无可挑剔的外形条件,高大英武不用说,一张脸简直就是为“丰神如玉”四个字做注解而生的。为人谦虚勤勉,演技也了得。
    亦舒林奕华迈克这些个刻薄的文人的笔,总爱把狄龙写得勤勉入世,把姜大卫写得出世脱俗。其实不过是龙哥很努力,阿尊极散漫罢了。
    然而比起姜大卫的复杂气质,狄龙的确太过于浩然正气了些,以至于给人的感觉单一,耽误了一身好演技。其实比起古龙,也许金庸的角色更适合他才是。

    自从出现了姜大卫,张导的镜头仿佛就生了强力胶,狄龙这个完美大侠纵使做了主角,阿尊也总有更讨巧的戏份。

    所有的镜头总是热爱着阿尊的,张彻的镜头更是变本加厉。一个导演该有多么钟爱一个演员,才能将他的每一桢镜头都拍摄得如此完美。哪怕他只是客串,镜头也被拍得比主角还精致。
    狄龙姜大卫这对绝代双骄里,张彻是偏袒得如此极端,两人最终的反目实在是没什么难以理解的。

      

    近几年翻拍邵氏老片的十分时髦。最新的便是陈可辛的将张彻的《刺马》翻拍成为《投名状》。
    陈可辛也是我挺欣赏的一个导演,但对于他这个选择,我实在觉得很不明智。

    张彻虽为经典导演,但其实放到现在来看,大部分片子虽然镜头叙事仍然震撼,但倪匡当年的剧本其实窘得很,许多地方漏洞百出,改进余地很大,有翻拍的价值。
    但独独这部《刺马》,却是放到今天仍然趋近完美的一部作品。除了道具简陋些,剧本台词,取景镜头,演员表演都可以说是无可挑剔。没有张彻一贯那种RPG的闯关模式,剧本对人性的探讨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狄龙,姜大卫和陈观泰与角色完全融为一体。
    张彻拍男人的友情动天动地,戏里的女人常常连花瓶都算不上,傻里傻气,莫名其妙,总是一些不着调的桥段,简直碍眼。以至于无数影评人说他实质在拍同志爱,张彻高龄写书还专程为此辟谣。
    但《刺马》里的女主角,却是剧情至关重要而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井莉的表演和剧本安排,镜头调度,却将女人心得转变演得可信可叹,有血有肉。

    张家班的这帮演员,张彻每个都用熟到数得清楚眉毛,演员的特质把握达到百分之百,狄龙姜大卫好兄弟之间的默契更是无以复加。刘德华和金城武虽然也是不错的演员,但想超越这样的经典,实在太难太难了。

    *老文,写在《投名状》上映之前

     短评

    三兄弟本不是一路人,翻脸分裂只是迟早的事有没有女人的介入结局都会一样。马新贻临死前那句“张文祥我拿住你了”真是要多色气有多色气,ps张老师总算让小姜总算露了那么一秒钟

    4分钟前
    • 小雀斑饲养员
    • 推荐

    狄龙倍儿起范儿 大卫式淫笑也很正

    8分钟前
    • 皮革业
    • 推荐

    看完看了一圈短评,几乎都在说三件事,第一,本片里龙叔的美貌简直是巅峰了,绝代公子;第二,赞叹井莉的妩媚风情,对了,还不忘记踩一脚徐静蕾;第三,导演,人死了为什么要在地上滚啊滚啊滚啊,好累的啊喂。哈哈。我都赞同!

    10分钟前
    • 沉歌
    • 推荐

    7/10。导演太偏爱张汶祥了,先拍衙门匾牌再摇到内堂门外两排侍卫,奠定完庄严的环境气氛才亮相关键人物:仰拍张汶祥面对法官轻蔑的笑,其对兄弟隐情的明察秋毫没金城武杀嫂那么思想幼稚,其余二人均脸谱化甚至不及单骑顺走银两的嫂子有个性,武打场面发力点配合全景到特写的变焦缺乏动作速度和紧凑感。

    14分钟前
    • 火娃
    • 还行

    果然是前辈,暴力美学已经初见雏型。人物中刀中剑后用高速摄影表现身体痛苦扭曲,像跳舞一样。全片充斥着大量的现在槽鄙视的变焦距推拉镜头,用来改变景别,烘托气氛,很有时代特点。真是会调教演员,狄龙在《倾国倾城》中那么懦弱,在这里就真的有几分阴唳,姜大卫看上去有点老,要看他们最青春的样子,《新独臂刀》比较好。里面大量的武戏看上去很假,比如一倒地就自动在地面上不停的滚,还有打斗时的音效,就像一个个小炸弹爆了。

    18分钟前
    • 李子鲤|Lilith
    • 推荐

    狄龙姜大卫是何奇俊悄啊阴功!

    22分钟前
    • snowinter
    • 推荐

    1,米雪在本片扮演一个妓女。2,李修贤是太平军守门的武将。3,本片可以叫《翻滚吧,刺马》,好几个长镜头的刻意在地上翻滚,最夸张的是李修贤,滚的我看不下去了。4,狄龙的肌肉实在太帅,演技也好。5,姜大卫明显的鸡胸,太瘦。没看见他赤裸上身过。6,女主井莉,身材好,77年拍的《多情剑客无情剑》扮演武林第一美人林仙儿。7,真实案件是唐朝到近代史第一个刺客案,真相扑朔迷离。官方2个说法,本片采用是民间说法。8,陈观泰在《义胆群英》中顶替伤病的狄龙,表现非常好,近期参演了《师父》。9,武术指导是当时金牌武指唐佳和刘家良10,1990年,张彻的2个弟子翻拍了《刺马》,吴宇森《喋血街头》午马《西环的故事》。11,两江总督历任:曾国藩(湘军)-马新贻(慈溪委派)-曾国藩(湘军),所以有湘军下手之说,是个权力的游戏。

    24分钟前
    • 君心可晴
    • 推荐

    放在今天看也不失为一个好剧本。张彻难得将男女感情拍得这么好。狄龙的马新贻可能是他演过的最有深度的角色,前期白衣翩翩的公子到后期欲望写在脸上的野心家都演绎得非常好。马和张若不是狄姜来演的话肯定不会有这么多遐想,其实片中三弟明显对大哥比较疏离,张是个聪明人,其城府不输马,只是他没有马那样的权力欲。最后一班小人在马的灵前弹冠相庆,无疑是对所谓英雄与权力的最大嘲讽。

    25分钟前
    • 吕六一
    • 推荐

    客观说,陈可辛的翻拍是超越前作的。其实我真的一直认为张彻的武侠不太经得住时间的考验,太生硬,人物单薄,而且过于迷恋男性肌肉和血浆

    26分钟前
    • 37°2
    • 还行

    大哥、三弟、二嫂的价值观都是极为暧昧复杂纠缠矛盾的,唯一没想法的二哥最早死去。故事其实蛮奇怪的,建功立业官场斗争这些都没显露出来,只是以红颜祸水来组织悲剧,有点弗洛伊德的意思。

    30分钟前
    • xīn
    • 推荐

    刺马案这种奇事,历史上穿凿附会的东西很多,要出彩实在很难。狄龙的反派倒是不错,狄龙和陈观泰都偏弱,张文祥也搞来几乎只有一个表情,就是咧着嘴笑。最后的刺马和剜心段落过于拖沓,大大丧失了力度。此外要说看点,几乎都在狄龙和井莉的戏份上。

    32分钟前
    • 鬼腳七
    • 还行

    旧时的观念,如武松杀西门庆,与他和潘金莲是不是真爱没有关系。

    34分钟前
    • 请尊敬王道长
    • 还行

    这绝对是纯爷们儿影儿,3位都是。姑娘也是找最男人的那位。狄龙是真正的帅哥,而且这次演的真是不错。姜杰伦年轻时候青春活力可爱!说回故事,纯粹从当时来说,这个故事分明是难得的好。当然冲着狄龙那张脸,怎么能演坏人呢?顺便说女人,其实选大哥有错吗?其实最惨也最自私又最不忘情的还是女人啊~

    35分钟前
    • 冰点之1234
    • 推荐

    当年邵氏的草台班子,人物关系粗暴直接,不如陈可辛版的细腻浪漫。不过大哥在军营里的威势压迫还是相当到位,人情炎凉瞬间爆表。狄龙的杀气重而霸气,姜大卫很帅很帅。。。

    38分钟前
    • 你的益达
    • 还行

    20100412:自然是有老片子的瑕疵和不习惯,但姜大卫真是绝了!原来周杰伦长得真的好像他啊……// 20171128:7年后重看,评分没变,但想把所有星都给狄龙,给他不再毫无自觉的美和突破自我的演技。佳人难再得。

    39分钟前
    • 微子
    • 推荐

    二十年后老姜又演了龙哥演过的马新贻。张老师这部运镜叙事很好看,而且男女之情欲也不差。龙哥的颜值身段造型演技还有和小姜双人舞时各种爱的假摔值(张)百万颗五星!有位说看这部截了800张图,当年看投名状完完全全理解不了徐静蕾李连杰,然而龙哥一出场我就秒懂了。1.15@国立アーカブ大屏幕龙龙肉体真美好。这张老师让死者在坡上多滚一会的动作安排全场笑疯了

    42分钟前
    • 力荐

    别的都不说了,就说说演员吧:天啊,两大男主那可真是闭月羞花,沉鱼落雁啊,那气质,那魅力,还真想不出现在的青年男演员有几个能拿得出手?一个玉树临风,英俊潇洒,一个狂放不羁,豪情万丈,使人难舍难弃,欲罢不能,哎,不说了,我一个大男人都快花痴了...还有女主,那叫一个中国味儿啊...

    46分钟前
    • D.KING
    • 推荐

    都说温柔乡是英雄冢,其实名利乡才是。美人是英雄欲兼顾的鱼或熊掌。二哥不听三弟劝,有一点命运的味道。姜大卫一副惫懒模样,狄龙气度不凡,两人难道没演过小鱼儿和花无缺?当以为自己志气未变时,曾经的远大前程已变成了狭隘格局。

    51分钟前
    • 溪 上
    • 推荐

    黑泽明《罗生门》、张艺谋《英雄》叙事结构与此类似,陈可辛《投名状》翻拍自此,狄龙因此片扮演反面角色而荣获第11届金马奖最佳演员特别奖。《刺马》情节虽仍显细节不足,但比早期的张彻复杂性增加了。狄龙内敛到位的演技,更是立起了整部电影,像是京戏里的鼓师,掌握着节奏和调性。“大丈夫应该封疆掠土……有这样的志气,才有这样的将来。”从基于三兄弟不牢固友谊的结拜,到内部相残,再到三弟张汶祥(姜大卫扮演)在众官员的笑声中被剖心挖肺死掉,宣告了三个人的全部落幕,可以解读到官场和欲望之吞噬人性、变异人性的可怕性,导演虽并不着力刻画这部分,但这部分仍能使有心人脊背一凉。

    53分钟前
    • 张敞
    • 推荐

    全片始终从略高于狄龙视线的角度拍摄他的面部特写,所以片中马新贻多是垂首抬眼看人,更显阴狠之气。狄龙的造型突破了张彻电影素以黑白分割人物正邪、处境的惯例,其刚出场时一派正面小生打扮,但细端详下,化妆师已刻意将其双眉画得斜飞入鬓,更添一折纸扇耍帅,已然与《保镖》中的白衣形象有了区别。

    55分钟前
    • hoffman
    • 推荐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电影

    电视剧

    动漫

    综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