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前位置:首页 日本剧 不伦食堂第一季

    不伦食堂第一季

    评分:
    0.0很差

    分类:日本剧日本2018

    主演:田中圭,安达祐实,今野杏南,叶加濑麻衣,岩佐真悠子 

    导演:泽田镰作 

    排序

    播放地址

    提示:如无法播放请看其他线路

    猜你喜欢

    • 第9集

      燕子不再归来

    • 第1集

      海的开始

    • 更新至01集

      微笑俄罗斯娃娃

    • 电车男

    • 第5集

      老害之人

    • 更新至18集

      爆上战队奔奔者

    • 全9集

      胜者即是正义2

     剧照

    不伦食堂第一季 剧照 NO.1不伦食堂第一季 剧照 NO.2不伦食堂第一季 剧照 NO.3不伦食堂第一季 剧照 NO.4不伦食堂第一季 剧照 NO.5不伦食堂第一季 剧照 NO.6

    剧情介绍

      漫画《不伦食堂》将推出日剧,漫画是一个有老婆的 35 岁上班族男主角,在出差工作的时候与日本各地的美食以及美人妻邂逅,在品尝完美食后,与各个人妻发生一夜情

     长篇影评

     1 ) 你还在嫌弃《舌尖3》吗?那不妨来看看这部纪录片吧

    半个多月前,让众多国人牵挂许久的美食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3》终于开播,然而,期望越大失望就越大,种种原因使得这部千呼万唤始出来的纪录片没能延续前两部给观众们带来的对食物的渴望和延续,以至于很多人现在一提起《舌尖3》,就是一副嫌弃的表情。

    就在人们还停留在对《舌尖3》的嫌弃中时,网剧大厂Netflix悄悄地上线了一部美食类纪录片:《Ugly Delicious》(中文译名:《不中看的美食》),而且秉持着网飞一贯的特色,八集同时放出,还自带中文字幕。虽然这部纪录片放的很低调,但却在小圈子里迅速流传,并且取得了相当不错的口碑,豆瓣评分达到8.8分,远超《舌尖上的中国3》的4.1评分。

    这些年在《舌尖上的中国》的带动下,国内网友也开始迷上了美食类纪录片,例如《寻味顺德》、《味道》等许多优秀纪录片纷纷成为我们的“下饭神片”。在这些纪录片的带动下,仿佛一提到美食,我们想到的就是那些用料讲究、做工精细的食物,但这部《不中看的美食》却偏偏走了一条与众不同的路。

    看名字就能猜到,出现在《Ugly Delicious》这部纪录片中的美食不会是什么精美的食物。这部纪录片并没有将镜头停留在那些做工精细或者食材难得的美食面前,而是把镜头对准了许多美国日常生活中常见的食物,比如披萨、BBQ、玉米饼等等,这些东西似乎都和美食挂不上边,但却是人们日常生活中最离不开的食物。

    说实话,这部纪录片既是一部美食纪录片,又不像是一部美食纪录片,因为在整部片中,有一半的时间我们是在看一个韩裔美国胖子和他的朋友们叨逼叨唠嗑,但奇怪的是,这种唠嗑却让人十分想看下去,就是下图的这个胖子。

    这个胖子名叫David Chang,是一名韩裔美籍厨师,他创办了Momofuku(桃福)餐厅,是美国近几年相当火的一位明星厨师,甚至还在哈佛做过烹饪演讲。在这部纪录片的每一集中,David Chang都会和他得朋友们聊一个话题,这个话题通常是某一种常见的并不精美的小吃,而他的朋友们也都是各路高人,除去那些美食作家,还有史蒂文元(美剧《行尸走肉》中格伦的扮演者)、沃尔夫冈·帕克(奥斯卡晚宴御用大厨)、吉米·坎摩尔(著名主持人)等等。

    这些大人物们凑在一起聊天本身就是一件十分好玩的事,更好玩的事他们不止是坐在那里空聊,而是亲身前往接触他们所聊到的这些美食。比如第一集是聊披萨,这是生活中最常见的食物,因为聊到了不同地区间披萨的差异,David Chang和他的朋友们就直接去了意大利、比利时、日本去探寻各种风格的披萨,甚至还去了披萨连锁商多米诺,从而来分析和探寻不同种类的披萨背后的文化层面的原因。

    这的确是一部很棒的纪录片,看完了它你就会对美国和美国文化有所了解。在这部片里,我们看到美国人日常离不开的这些Ugly Delicious其实没有一样是在美国土生土长的,这其中有意大利餐、有韩餐、有中餐、有越南餐、有日餐等等,这些来自全世界的日常美食在登陆美国后,经历时间的融合和改变形成了现在的样子,成为了所谓的“美国食物”,但与此同时,它们又在经历的融合之后开始找回各自原有的风味,在David Chang和朋友们的调侃中,在眼花缭乱的美食中,让我看到的是世界各地的美食小吃在美国“建立——打破——再建立”的过程。

    除去美食,这部纪录片的魅力很大程度上还来自David Chang以及他对美食背后文化的探讨。David Chang具有很强的人格魅力,爱笑爱说,让人隔着屏幕就能产生亲近感,而且他还是一个很直率的人,吃到好吃的就激动地大喊“fxxk”,遇见看不太惯的人就直接开怼,比如怼丹麦妹子的口音问题等等。而除了全世界去寻找这些日常美食的根源,他还试图去探寻这些美食的“母体文化”与“美国文化”之间的差异、区别和未来。

    本片第七集的主角是中餐,普通美国人印象中的中餐就是炒饭、左宗棠鸡这些与美国文化融合后的“伪中餐”,而David Chang则带着美国人去探寻了真正的中餐的样子,告诉所有观众,你们吃的中餐基本上都是“伪中餐”,但讨论并没有止于中餐的真伪之分,而是更加深刻的探讨,比如美国百多年来对中国人的误解和歧视,甚至结合到韩餐、越南餐等亚洲美食,这些亚洲美食在美国之所以会变换了模样,深层的原因还是来自种族的隔阂。

    比如他提到“也许再过二三十年,美国人也许就会想接受意大利菜一样接受正统的中国菜”的时候,旁边的妹子却一针见血的说“不可能,因为意大利人是白人,而我们不是”。而除此之外,移民二代们对餐饮行业的远离,也成为正统美食在美国变得不伦不类的一个重要原因。

    在整部纪录片中,关于这种饮食背后的文化探讨,还有很多很多,也让我们能够以此对美国文化有更深层次的了解。

    饮食,是每一个文化血脉中共同的东西,看完这部纪录片给我最大的感受就是:“一个爱好美食的人永远永远也不可能成为一个种族主义者,因为每一种文化中都有让人无法抵挡的美食”。而这些美食并不是存在于高档餐厅中的那些炫目的精美菜肴,而是我们一日三餐中的常见食物,有时候我们不屑于去把它们与美食相提并论,但其实,这些不中看的美食,才是流淌在我们文化血液之中的真正东西。

     2 ) 舌尖上的世界来了,一集干掉一碗饭!

    这几年,《舌尖上的中国》让很多人领略了食物的魅力,越来越多的“下饭美食剧”被网友们挖掘出来。 大多数美食纪录片,都在向人们孜孜不倦地介绍着,食材如何讲究、烹饪如何技艺高超。 镜头中的美食更是色香味俱全,让食客们垂涎膜拜不已。 不过总有人不走寻常路,常年不按理出牌的网飞NetFlix就为大家带来这样一部并不“美”,极度接地气的美食大片——

    美食不美

    Ugly Delicious

    导演: Eddie Schmidt / 摩根·内维尔 / Jason Zeldes / Laura Gabbert 主演: 大卫·张 / 彼得·米汉 / 阿兹·安萨里 首播: 2018-02-23(美国)

    片如其名,与其说是美食节目,不如说是“丑食节目”。 人可以很丑很温柔,食物也可以很丑很美味。

    这部纪录片的宗旨在于,食物只要好吃就可以。 除去那些虚头巴脑的噱头,味道才是第一位啊! 所以片中介绍的美食都是非常之接地气,绝对没有三六九等之分。 全片共有8集,镜头对准了8类在美国难登大雅之堂,好吃却卖不出价钱的美食。 披萨、塔可、家常菜、小龙虾、烤肉、炸鸡、炒饭、包子饺子……片中出现的食物们,只需要叫个外卖就能吃到,绝对不用仰望!

    但这些“大众”食物,总是被美食评价家长期忽视,莫非只因为逼格不够高? 纪录片中,韩裔美籍厨子张大卫(David Chang)带朋友们踏上令人垂涎三尺的跨美食之旅,从美食出发,讨论了烹饪哲学,文化差异,种族歧视。 讲述食物的前世今生,背后的饮食文化,以及不同菜系之间的融合与碰撞,探寻世界各地真正令大家心满意足的美味佳肴。

    在美国这个多元文化交织融合的地方,食物种类自然也是五花八门。 来自世界各地的移民,同样也带来了世界各地的饮食文化。 而无法避免的种族歧视,也隐约潜伏于食物的三六九等之中。 总有些食物是“高大上”的,有些食物是“低人一等”的,很多时候吃什么,决定了你是谁。 这就好比很多人喝星巴克会自拍,但这种自拍的热情,也许不会发生在路边摊大排档。 人们会给各种食物打上标签:黑人吃炸鸡,中国人吃炒饭,韩国人吃泡菜,印度人闻起来一股咖喱味…… 这些刻板印象,很多时候就是一种潜在的歧视。

    而《美食不美》的主持人美籍韩裔厨师张大卫,披着美食的战旗横空出世。 亚裔身份的他,在其中体会最深。 直率的他,就是要尖锐戳穿美食背后的偏见。

    张大卫 David Chang

    David Chang是一名韩裔美籍厨师,他创办了Momofuku(桃福)餐厅,是美国近几年相当火的一位明星厨师,甚至还在哈佛做过烹饪演讲。 他在《美食不美》还探讨了一个根深蒂固的问题,美食的正宗有那么重要吗? 什么时候美食也要论出身,这也是一种对食物的偏见。 譬如说拿波里披萨,这一源自意大利的食物。 正宗的拿波里披萨要用意大利小番茄,配意大利的马苏里拉芝士,再配上罗勒叶烹饪,卷边的占比也必须统一。

    但如果在美国,等意大利小番茄运到,也不新鲜了。 还不如因地制宜,用当地的食材,满足当地人的口味。 在美国可以用本地奶酪,在日本甚至可以用芥末和金枪鱼。在中国,用水煮鱼做披萨,也未尝不可啊!世界的联系越来紧密,我们没有理由固守原来的套路,而拒绝融合与创造。

    大卫并不是反对正宗,而是认为人们不应该过分追求正宗。 可能美国就是个大熔炉,任何文化到了这里多少都会有变化。 同样的情况,也发生在美国的中餐。 中餐可能是世界上分布最广的菜系,七大洲都有它的身影。 包括南极洲,南极最大的科研中心麦克默多站,每周一都是中餐之夜。 宇宙中也有中餐,美国宇航局甚至为宇航员供应糖醋里脊。

    毫无疑问,中餐在海外也非常受欢迎。 美国的中餐馆比麦当劳、汉堡王和肯德基加起来还多。 像是左宗棠鸡(本土好像没有这个菜式)和春卷都是美国人耳熟能详的菜。 有句玩笑就说:“美国人一年364天都吃中餐,只有一天吃火鸡。”

    可是美式中餐,完全不是我们常见的酸辣鲜香俱全的中餐。 它们多半是左宗棠鸡,酸甜鸡,幸运饼干…… 比如幸运饼干,看起来就是一种像饺子一样的小甜品,通常里面会放一个预测运势的小纸条。 当然这个小东西,作为中国人本人可能都没见过。

    但这些,却是美国人从小到大对中餐的印象。 美式中餐一般都偏酸偏甜,和中国本土口味很不一样。

    不过近几年,随着人们对多元饮食文化接受度的提高,越来越多的美国中餐馆,开始将中国本土美食带到了美国。 他们会从中国聘请厨艺高超的厨师,以“正宗”来吸引食客。

    尝试过“正宗”中餐的张大卫也不禁被征服,忍不住高呼,这是他在美国吃到最好吃的。

    甚至一些非常本土的菜,比如像毛血旺这些内脏料理,在过去时常遭人诟病,而如今却也卖得很好。

    传统的左宗棠鸡和春卷,已经不再是“美式中餐”中最受欢迎的菜品。 人们对不同文化的包容性度变得越来越高,与此同时,走出国门的中国人越来越多,也促进了这种饮食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早期的中餐馆大都是第一代移民开的,但他们并不希望自己的子女继承餐馆工作。 他们更希望孩子能从事医生律师之类更好的工作,所以早期的中餐馆悄悄地在相继关闭。

    也有一些二代三代移民继承了餐馆事业,但他们放弃了做左宗棠鸡和春卷这类美式中餐。 作为第三代移民的布兰登,原本学习的是意大利菜。

    后来他将意餐的元素融入中餐,用牛里脊去搭配炒饭,尝试让更多的人去接受中餐。

    越来越多的亚裔三代移民,逐渐“做回自己”。 主打家常口味的料理涌现出来,努力打破外界对亚洲菜的刻板印象。

    而西方对中餐最大的刻板印象,就是把中餐和味精联系在一起。

    以前的电视上就这样宣传,很多中餐店不得不祭出“不加味精”的申明。

    这大概因为早期的华人移民,一时找不到本土常见的调味品,于是为了使食物味道好,会加味精。 而韩裔厨子张大卫对味精却不以为然,他自诩是味精的忠实拥护者。

    他认为味精只是一种能吸附食盐的谷氨酸,是自然存在的事物。 如果味精要被中伤,那所有食材都应该被中伤。

    为了给中餐正名,他特意请来了一些对中餐存在偏见的志愿者。 这些人自称,吃中餐会让身体不适。 张大卫分给他们一些市面上常见的零食,让他们吃过之后谈谈有没有感觉到不舒服。 结果当然是没有,可这些零食里也都加了味精。

    所以说到底,这只是心理作用,而且是一种偏见。

    事实上,美国每年用掉上百万吨的味精,主要是用在食品加工行业,而不是中餐厅。

    很多中国谈到“西餐”的时候,也会认为西餐非常单调简易,口味寡淡。 但是西餐也有很多种类,法餐、意餐、美式等等,并不能一概而论。 这也正如很多西方人,看待中餐只知道炒饭外卖和味精过量一样,大家彼此之间都有刻板印象。 而破除刻板印象最好的方式,就是去品尝一下陌生的美食。 张大卫为此来到中国北京,和中餐专家扶霞一起去感受本土中餐。

    扶霞首先让张大卫挑战了鹿蹄筋,她自己很喜欢这道菜。 但这绝对是西方人完全陌生的口感,便是所谓的“嚼劲”。 西方人更喜欢酥脆感和油炸食物,但对于中国人而言,口感的分类就很多了。

    韩裔厨子张大卫努力嚼了好几口鹿蹄筋,还是吐了出来。 他满脸歉意地请扶霞,用中文对这道菜对厨师说对不起:“能告诉他我真的很抱歉嘛?”

    “我不是不喜欢,就是没见过。” 张大卫跟扶霞说,“我没吃过这种口感的东西。这就像我在学习一个新技能一样,第一次上手是完全的陌生。” 扶霞很理解,作为一个西方人,她刚来中国的时候也不习惯这种口感,但是现在她已经爱上了中国菜。 “理解一个国家的饮食,就是学习如何放下所有的偏见”,扶霞说。

    连张大卫自己也不得不承认,在面对一些完全陌生口感的食物时,有时接受起来并不那么容易。 但问题是,你能不能开放自己的包容度。 尝试去接受不同的文化,这不仅仅关乎食物。 无论是意大利餐、韩餐、中餐、越南餐、日餐……这些来自世界各地的美食登陆美国这个大熔炉之后,都经历了“美式”。 现在,它们开始找回各自原有的风味。

    中餐是最早的移民菜系之一,为了适应欧美人的口味做了改良。 但现在大家的味蕾都更加全球化,接受度更高,博大精深的中餐,也在慢慢恢复原有的面貌。 “理解一个国家的饮食和文化,就是学习如何放下所有的偏见。” 这就是《美食不美》想要传达的精神。

    *本文作者:RAMA

     3 ) 全球早已没有所谓的“纯正”文化

    与其说是美食纪录片,更多是在探讨背后的文化和国家。

    第七集深入讨论了中餐在美国的地位,意外的是,那么多美国人,依然把中餐和肮脏,恶劣服务,添加MSG这样的关键词联系在一起。

    Dave Chang说,在美国的所有文化中,亚洲文化是最被轻视的,他说,他想鼓励人们去吃他们通常不会想要吃的食物,“ I can’t change their politics, but maybe I can by opening up their viewpoint to food.” 他说,为人们提供物美价廉的食物,是最棒的主意之一,我要扯掉无谓的元素,回到食物本身。

    一个热爱美食的人,很难成为种族主义者。热爱其他美好文化的人,应该也一样。就像片中提到的意大利菜,其中传统的原料西红柿,原产地其实在墨西哥,是西班牙人征服墨西哥之后才传到亚非。至于古罗马帝国的恺撒和意大利的但丁,也从来没用叉子卷起过西红柿意大利面。

    想起《人类简史》里说的,“全球早已没有‘纯正’的文化,在过去几世纪中,全球化浪潮几乎让所有文化改头换面,再也难窥原貌。” 既然我们每个人都是偶然地被动地出生在某个国境线之内,又有什么必要把它作为骄傲或者嘲讽的资本呢。

     4 ) 美食的对话:美还是不美?

    美食文化纪录片,还不错,试图把东亚菜系提升到和意大利餐同样的高度:对于美国人而言,二者都是随移民而来的外来餐种,但意餐的地位陡然直升,东亚菜包括中餐等却被认定为中下水平,甚至遭受歧视。对于这样的歧视,我认为有三个需要处理的基本点:

    1.种族、文化、性别、阶级等的刻板印象和偏见。没吃就已经有想法了,吃了果然印证了先入为主的观念。一旦有了这种固有观念,人从本能上就会拒绝异质文化,拒绝去理解、尝试,更难以尊重、包容,表现在现实生活中,就是对异质文化的贬低、抹黑和歧视(或许“妖魔化”这词儿更准确)。

    2.味觉舒适区,或当地人的固有的饮食习惯。我就爱吃这口儿,别的我不尝试。这类人嘴上会说着“哦,我当然尊重你们的饮食文化,你们的美食很棒!但是,抱歉,我不习惯于吃这些美食,所以现实中我并不想去尝试。”也许他们是表现出了对异质文化的某种尊重,但内心深处他们还是排斥的,所以实际行动上就不会选择去吃。不批评、不尝试、不关心,也就是不在乎:你过你的,我过我的。

    3.有的食物就是不好吃。无关文化多样性、尊重和政治正确,不好吃的东西就是不好吃。举个例子,片中出现的中餐不要说外国人了,我跟我老婆看了也觉得大部分都不怎么样,不论其是否为地道中餐,都引不起我们的食欲。还有,MSG(味精)我俩真的从小到大几乎就没吃过,因为加了之后鲜的恶心,享不了。人之蜜糖,我之毒药。有些东西对有些人而言就是生理上的不好吃,咱也犯不着强迫别人去吃不是?我尊重你吃的权利,你也应该尊重我吃的权利。要不然,沟通和理解不会长久,割裂和谩骂才是必然。尝试吃印度菜,但不想直接下手吃印度菜,我觉得体现了“以个人自由选择的方式,在尊重多样性和尝试可能性的基础上,接受异质文化”。

    ——我不喜欢任何“强迫观念”,不管是他者强加给自己的还是世界强加给自己的,甚至是自己强加给自己的,我都不喜欢。我不会因为别人告诉我“好吃”就说好吃,也不会因为自己觉得“好吃”就必须让别人都认可其好吃。你来,是客人,是朋友;你不来,是邻居,是住户。各自的梦想,汇成同一个世界;同一个世界,放得下不同的梦想。

    第二季投入了更多的儿童、女性、阶层偏好、印度和东南亚。Much politics than foods. 说起文化选择和尊重,我当然也尊重印度菜,实际上北京也有一些印度餐馆,也还能吃。可是,我绝对无法接受用手抓着吃饭,就像我不会选择手抓火锅。这时候有人就会说,“不,你不能这样吃印度菜,这样是不符合印度文化的。”我说:“朋友,我接受也愿意尝试印度菜,因为我想体验美食文化和世界的多样性,我也尊重印度的饮食文化。现在,可否请印度文化对我的自由与选择也表示一下尊重,不要为了我用筷子、勺子、刀叉或是手去吃印度菜,而要求我去接受我绝对无法接受的习惯?你有你的习惯和尊严,我也有我的自由和选择。尊重应该是双向的,而非单方迁就。”


    观看地址:

    【第一季】//www.bilibili.com/video/BV157411K7Xo?p=1

    【第二季】//www.bilibili.com/video/BV157411K7Xo?p=10

     5 ) 这是一部引发人主动去“思考”的美食纪录片

    Netflix 出品质量有保证,快速流畅的剪辑,视角独特的美食呈现,搭配个性鲜明的名厨 Dave Chang,带你感受一把多种文化交融的美食体验。

    最早知道韩裔美籍厨师 Dave Chang 是 Momofuku 在多村的香格里拉酒店开张,以及他编辑了一本名为《Lucky Peach 福桃》的美食杂志,主题为“拉面”的初版在亚马逊上居然被炒到了上百美金。

    这哥们真的很能说,也很敢,经常直击敏感点,看得人酣畅淋漓,大呼过瘾哈哈哈哈哈~如果你看腻了那种平铺直叙 Love & Peace 的美食纪录片,答应我一定要看《美食不美》呀!

    第一季每集的标题都是如此的朴实无华:披萨、塔可、家常菜、虾和小龙虾、烤肉、炸鸡、炒饭、包馅儿。“披萨”那集最让我印象深刻的就是,披萨的8种吃法,包括纽约人最(做)爱(作)的折起来吃,rua成一团的油脂球吃法,以及看上去就“头铁”的脑筋急转弯吃法。而且这一集对食物“正宗”的探讨也很有趣,“正统拿波里披萨协会”,听上去就像是为营销品牌而服务的,捂脸(*/ω\*)。

    第七集“炒饭”探讨了中式美食在美国,直观的展示了中餐在美国这座“大熔炉”里所承受的种种误解和偏见。美式中餐到底算不算中国菜?MSG给中餐带来了哪些争议?为什么在美国中餐无法像意大利菜那样普及,像法餐那样高大上?这些问题看上去既尖锐,又发人深思。

    这部剧的第二季3月份也上线 Netflix 啦。如果你想欣赏一部不止步于感官享受,而是带着思考和独特视角“偏见”的美食片,那么《美食不美》真的是很棒的选择。

     6 ) 唯有美食应享有爱,请用这部剧来弥补自己吧

    日本有位非常厉害的美食家北大路鲁山人,他对食物的“美”要求颇高,他认为如果一味地在意“味”而对”美“漠不关心,那简直是对食物的侮辱了。

    这倒也难怪,日本料理中的“料理”,本身就不是简单去品尝的意思,是让人调动所有的感官去享受味道与美的结合。

    中国人对食物的倒是宽容一些,天南地北吃什么的都有,什么也都能做得好吃。汪曾祺不是说了,“一个人的口味要宽一点、杂一点,到处的美食都去尝尝,对文化也应该这样。”

    对的,食物是体现文化的方式之一,人们对某种食物的重视程度往往能反映出他们的文化观念。

    《不中看的美食》(Ugly Delicious),想必光看这名字,北大路鲁山人就要对它嗤之以鼻了。

    这部剧很有意思,它不仅会介绍哪儿的哪些美食好吃,以及它们的制作秘方,最棒的是它讲出了食物对于厨师、对于人们意味着什么。也就是食物与文化、与人的关系。

    比如在第1集中,著名披萨店”pepe"会做放蛤蜊的披萨,而且非常好吃。但另一家百年老店“托托诺”坚决不会卖放蛤蜊的披萨,他们的披萨配方从未变化过,因为“没有问题的东西就不用修缮”。你再去芝加哥,他们那儿的披萨就是“烤了一盘带脆边的炖锅菜而已”。

    而意大利的拿坡里披萨协会告诉美国人:

    再比如第2集的塔可,为什么墨西哥的塔可最能代表街头文化和移民文化呢?因为正宗的塔可是这么吃的:

    拿着方便,吃着方便,各种美味的食物卷在一起之后,你心中那些偏见或执念都在咬下去的一瞬间消失了。所以很多时候,食物能拉近人与人之间的距离,恰好爱吃同一种食物可能会让两个原本不熟悉的人发展成饭搭子,进而成为一起发掘美食的好友,你嫁我娶的结果也说不定,甚至为社会环境的改善贡献力量。

    这部剧还很诚恳,它没有回避食物背后隐含的一些难以启齿的背景,它将食物所代表的根源和历史从多个角度分解出来。

    第6集的“炸鸡”告诉大家,在黑人文化中“炸鸡”可不算是一个礼貌的词汇,因为在黑人那段悲伤的历史中,他们只被允许饲养鸡。那么卖炸鸡可能是一个不错的营生手段。

    对于一位现代的黑人大厨来说,“炸鸡”可能是他与自身和解、寻求自我认同感的一道坎。然而炸鸡的味道太棒了,并不只有美国人才爱吃。它又便宜又容易做,拿着也方便,谁会去想它代表着什么种族主义?

    所以对于整个地球来说,炸鸡是一种灵魂食物,没准替代鸽子成为世界和平的象征也说不定呢。

    第7集的中餐也和歧视有关。

    大部分美国人、欧洲人印象中的中餐都是又酸又甜,这我能理解,当初移民过去的华人想必也不能给他们端上一碗红油脑花儿或者酱香鸡爪,少数人多少还是需要迎合多数人的口味,更何况你还是外来者。

    但他们还惧怕中餐里的味精,这我觉得非常冤枉,好在剧中的几位厨师都站出来替中餐撑了腰。我们的主角大厨说:“歧视或者不接受陌生事物是人与生俱来且根深蒂固的。保持无知很容易。”

    希望全世界人民都可以通过美食来透彻的了解另一种文化或者另一个国家,这可能是这部纪录片除了美食以外,最想表达的吧。

    不过,Whatever,好的厨师都希望做出最棒的食物,美食爱好者们也希望体验到从未有过的味觉刺激。请善待美食,ugly也没关系吧,嘿。

    祝大家观影愉快,建议边吃边看,不建议半夜看。

    B站就有,请自行前往吧

    咕噜电影公众号 真的很好看

     7 ) 移民文化带来的食物,可以不美,但不可被轻视

    短评又写不下了。。。

    上上周五到上周二趁着做饭吃饭健身摸鱼的时间刷完的纪录片,看了之后一直对身边的朋友强推。

    前几集拍的还束手束脚小心翼翼各种注意政治正确的,后几集渐入佳境,最后两集David Chang终于直抒胸臆,表达了他一直想表达的。感谢对中餐的理解,这大概是我看到的第一个面向美国人的节目中,实事求是的告诉观众,中国很大,中餐的范围很广,我们有宫廷宴,也有街边摊,远不是General Chicken可以代表的。最后一集中西餐之间的debate(主要是中餐和意大利菜),也是很客观的观点:没有谁的食物比谁的更高尚,人类在不同地区不同时间不同文明中产生了有共同之处的食物,是一种美妙的巧合。

    最后再回到题目,为什么是Ugly Delicious?因为比萨饼、塔可、小龙虾、烤肉、炸鸡、炒面,都是美国常见的快餐,不贵,省事儿省时。他们的对立面是Fine Dining, 是前菜、正餐、甜点一应俱全的法国菜、是有着装要求的米其林餐厅。他们的根在五湖四海,却又在美国有了独特的发展。不要因为他们便宜,因为他们常出现于街边的餐车、超市的冰柜、装潢简陋的小店就轻视他们,他们也有自己的文化,背后有着不亚于法餐的历史。如果不能了解他们,至少试着学会尊重他们。

     短评

    完全是反舌尖的美食纪录片,河北农村包水饺的老大妈对着镜头说每天停半天水。。。。河北实在太辛酸。

    7分钟前
    • redhousepainter
    • 还行

    Diversity is strength. Diversity is power.

    10分钟前
    • YuRAY
    • 力荐

    (David Chang脑残粉毫无偏见的评论)E7炒饭那集看得有些热泪盈眶,这一集的一切,从每一道菜到整个主题的升华,大概可以说是我毕生挚爱了;每个嘉宾都认识,每个出镜的餐厅都知道/去过,讲到中餐在美国的种种历史顺便展望一下未来,希望能有更多的人通过美食来了解接纳一个国家和文化。

    11分钟前
    • 一捺
    • 力荐

    可以说是把舌尖第三季爆了,看完炒饭和饺子转5星。

    15分钟前
    • Live or Die
    • 力荐

    给每集的片头创意打满分,也好感于每集以食物所引入的侧重点,食物确实是一门历史与文化,牵引着一整个民族史。不知道别人会不会和我一样,觉得外国人无法讲好中国菜,不是在这个菜系里长大,根本不能明白家乡菜系之于国人的意义。P.S:专业的厨师,绝不会跟你说好的炒饭要用隔夜饭。

    20分钟前
    • A-sun*
    • 推荐

    立场鲜明,一直在讨论传统、守旧、融合、妥协、偏见与身份认知,几乎让我对这个狡猾的韩国佬产生了好感。

    24分钟前
    • viennavirus
    • 推荐

    TACO那集讲到美国是个排外的大熔炉,在我看来实则是聚而不融,丰富但不稳定,其饮食文化同样如此。所以,切入美国饮食文化确实需要一些非常规、更动态的手段,比如像张大卫这样四处寻找饮食文化的碰撞,并在这个过程中自己也不断和他人碰撞、冲突,这才是网飞需要的那种接地气的作品,而不是像chef show那样左手感情牌右手明星牌,最后一开发现连个对子都凑不出来。

    27分钟前
    • godannar
    • 推荐

    终于找到了可以替代第三季舌尖上的中国的美食纪录片

    28分钟前
    • vivienous
    • 力荐

    哎,这节目总结起来就是,各地都有各自处理食物的美妙,但最好吃的,还是日本😂

    33分钟前
    • 12
    • 推荐

    这才是讲食物的纪录片。你要有私货也要这么拍嘛,吃相不要那么难看。说你呢舌尖上的中国

    34分钟前
    • 你妈突然
    • 推荐

    看到不少人说这个拍的特别高超,其实我觉得也没有,但是因为Dave实在是太热爱美食,而且不为了所谓高雅只为了好吃(所以才命名不美的美食),每一次他忍不住骂街的好吃感都可信度百分百。为亚文化美食打抱不平实在真诚。作为一个生活在地球犄角旮旯没中餐的地方的人,我看这个莫名的填补空缺。

    39分钟前
    • 小晨
    • 推荐

    S1E7 炒饭那一集,讨论的时候说会不会再过二三十年大家也能像了解意大利菜一样了解中餐,席间有人说你们太乐观了意大利人是白人而我们不是。。。好直接 说福州那段为什么接了段那么老的视频,放个现在的视频嘛。很多美国人以为中国城大概就是中国的样子了。。。

    42分钟前
    • 豆花鱼
    • 推荐

    主持人这种以自我为中心的风格不太喜欢,对自己不喜欢的就批判一番,塑造了一个比较典型的有钱贱人的形象。如果换个主持人,会到四星吧。

    44分钟前
    • 矩阵
    • 还行

    除了短板小龙虾一辑其余集数都在吊打同类型美食记录片,讲的是食物,其实是历史、种族、家庭、融合、困境、希望。第一次看David Chang是在BuzzFeed短节目中,完全是个口头不离F的粗汉,或许只有在(不差钱无框架)奈飞纪录片当中,才能流露粗旷外表下不寻常的纤细。

    46分钟前
    • D I D A
    • 推荐

    看前几集只觉得David是一个很幸运的餐饮业创业者,觉得他文化不高,甚至对朋友有些不礼貌,作为美国人连Taco都不懂。看到后面就进入他的节奏了,他的探索,质疑,还有一片真心。本片深度的讨论了文化交融,我们不一样,但我们都一样。

    48分钟前
    • 大骗子威尔伯
    • 力荐

    形式感相当有趣,但有时候这些言外之意也有点太司马昭了

    51分钟前
    • 托尼·王大拿
    • 推荐

    我想一个人可以接受LGBT,可以支持女权主义,可以搞开放式关系,但未必可以接受“不正宗”的家乡菜。我们在饮食文化上的不宽容,是更隐微、更深刻,又常常被合理化的。这个纪录片打破了很多偏见,在文化多元和身份认同上的讨论都很有趣。对不了解的文化,应该保持谦逊,对已拥有的特权,要时刻反省。

    55分钟前
    • 小小虫
    • 力荐

    食物是桥梁。

    59分钟前
    • 承泽明
    • 推荐

    这是我看过最政治化的美食纪录片了……全片都在讲多元文化主义在美国的历史和社会基础,为此每集都有意采用多种互相抵触的叙事。视听语言丰富,叙事技术多样,在商业推广与政治诉求间达成了较好的平衡。

    1小时前
    • queenie
    • 力荐

    感觉比主厨餐桌有意思多了,围绕美食讲文化讲移民讲历史讲亲情血缘讲身份认同,可能是年龄大了喝不下鸡汤的缘故,也可能是因为亚洲饮食文化更有认同感和代入感。

    1小时前
    • 陀螺凡达可
    • 推荐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电影

    电视剧

    动漫

    综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