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前位置:首页 大陆剧 接触

    接触

    评分:
    0.0很差

    分类:大陆剧大陆2005

    主演:陈建斌  杨童舒  韩青  孟瑶  董少敏  陈豪   

    导演:李小平 

    猜你喜欢

    • 更新至04集

      芥子时光

    • 更新至18集

      燃心2024

    • 全20集

      恋恋小食光

    • 更新至16集

      上有老下有小

    • 全32集

      重案六组

    • 全12集

      黑土无言

    • 已完结

      雪豹2010

    • 完结

      幸福到万家

     剧照

    接触 剧照 NO.1接触 剧照 NO.2接触 剧照 NO.3接触 剧照 NO.4接触 剧照 NO.5接触 剧照 NO.6接触 剧照 NO.16接触 剧照 NO.17接触 剧照 NO.18接触 剧照 NO.19接触 剧照 NO.20

    剧情介绍

     长篇影评

     1 ) 科学家们的情商

    我的关注点会不会有点走偏?我觉得此片重点不是说的科学发明发现本身如何烧脑伟大,而是围绕着一项有价值的或者说爆炸式的科学发现所产生的周边效应,譬如说名誉,政治斗争,上位者的廉耻,金钱的力量,科学与宗教信仰,人类的思维局限……
    在佩服这些科学家坚持理想甘于寂寞勇于争取之余,此片还告诉我们,纯技术研究是不存在行不通的,要做一名世俗的科学家,要必须有很高的情商,不然面对来自民间和官方的质疑,那些制约你研究妨碍你的理想的坚持的力量和破坏有可能使所有的心血化为灰烬,说不定反而落得一身官司,这就是人类社会的复杂性和无奈。
    最后提一点,不能认同对男主的生硬洗白,明明是借着女主捆绑借势却要搞得像一往情深。比如选择上天人选是那捍卫信仰的一脸冠冕堂皇比如最后胜利荣归一起亮相在世人面前的心安理得。
    花絮,我挺喜欢马宏,也是个神人啊,眼盲心不盲。到希望女主跟他。
    最后剧透一下画龙点睛之语:十八个小时的静电。

     2 ) 绝对信念还是相对信仰?

    假若有人要我推荐好的科幻片,《2001:太空漫游》无疑会首先上榜,紧接着我会毫不犹豫报出以下名单:《十三层楼》、《银翼杀手》、《索拉芮斯》、甚至《eXistenZ》。可有一部影片在我心里,一直踌躇,拿捏不准它的“属性”,它好得那样鼓舞人心,明显的暇疵却又让人无法释怀,看的遍数越多,这种“不满”越发加剧,这就是美国导演罗伯特·泽米基斯继《阿甘正传》大获成功后,本想再接再厉再下一城的科幻电影《接触未来》(Contact)。

    最近重读“太空漫游”四部曲,许多章节都让我想到这部电影,比如戴维·鲍曼乘坐分离舱驶向黑石后,穿越“星之门”看到的一切,与《接触未来》里女科学家艾莉 “不能证实”的星际旅行多么相似。而外星生命与他们进行首次接触,连思路都一样:拷贝一份人类习惯的环境,以使这种接触不那么震撼,易于接受。《2001》里迎接鲍曼的,是地球上一个普通的酒店套房,他在这里快速经历生老病死,成为“星孩”;《接触未来》里艾莉经过无数时空隧道,干脆来到朋萨可拉海边,与她童年的画作一模一样,而作为外太空智慧生命的代表向她走来的,竟是她朝思暮想、早逝的父亲。这一影像,片中已有解答,是外星生命从她的梦境和意识中下载并进行的善意摹仿。这种欢迎仪式实在太过“体贴”,让人觉得所谓外星生命,简直一个个都是天生的心理学家,为了接触煞费苦心。父女之间的一番谈话很有意思,关于送艾莉过来的时空机器是谁建造的问题,“父亲”的回答模棱两可,暗示更高智慧生命的存在,他们只是发现了这些遗迹——就象《2001》里鲍曼看到废弃的太空中转站一样——学着制造并善加利用。宇宙浩瀚,生命渺小,接触因此格外珍贵。人类在外星智慧的帮助下,迈出第一步,以后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许多的相似,并不能说,《接触未来》就是《2001:太空漫游》的延伸,它们的“质地”截然不同:《2001》是库布里克与阿瑟·克拉克联袂谱写的一曲冷静而恢弘的星空史诗;《接触未来》是艾莉独自的探寻之路,孤独、倔强、不无迷惘的坚持。喜欢这部影片的人,与其说被艾莉痴迷的事业所吸引,不如说被她执着的信念所感染。聆听,是我们多数人已经丢失的生存本能、已经丧失的心灵感应。浮躁无处不在,甚至侵入学术界,艾莉导师所代表的 “实用派”就是一个例证。这类把科学界当成职场来混的老科学家,钱钟书先生在《围城》中曾形象地揶揄:“这‘老’字的位置非常为难,可以形容科学,也可以形容科学家。不幸的是,科学家跟科学不大相同;科学家像酒,愈老愈可贵,而科学像女人,老了便不值钱。”为了“保值”片中这位老先生可谓大胆老脸,先是取消艾莉不切实际、“无异于职业自杀”的项目经费,后又在艾莉的研究取得突破性进展后横插一杠,成为新型飞行器的首位乘客。但我们不能因此说他人格卑劣,缺乏起码的科学素养。他屡次劝戒艾莉实际点儿也是为她好,作为国家科研经费分配方面有发言权的人士之一,他必需考虑投资回报率问题,而不仅仅听凭兴趣,毕竟这是纳税人的钱,取之于民就该用之于民,投放在看不到一点希望的渺茫项目上无疑是说不过去的极大浪费。美国一向是个实用主义的国家,对理想主义又抱有折衷的宽容甚至倡导态度,这正是其科技一直保持领先的原因(说诀窍也行)之一。金钱作为一项“原罪”是需要被洗刷的,所以社会上的富人热衷于扶持科学项目,建立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这类机构,给天才科学家们提供一个“智者休憩的旅店”,等人类思想火花的绽放。艾莉为筹集研究经费四处碰壁,幸亏她遇到海登,这位垄断工业巨头、亿万资金随心所欲的操纵者,却有一个不灭的科学梦和开阔的思路,从某种意义上说,他和艾莉互相成全。理想主义高若庙堂,可也不能不食人间烟火。

    科幻小说写到一定程度,无法避免地会涉及科学与宗教的关系问题,甚至可以说,好的科幻小说即是较好解答二者关系问题的小说。一方面,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不断挑战人类原有“神”的概念的权威;另一方面无论科技怎样发展,只要光速的限制不突破,人类始终在浩渺的宇宙面前望洋兴叹、束手无策,敬畏之心油然而生。《接触未来》也不例外,作者卡尔·萨根在接受《首映》杂志采访时,这样解答美国人的“外星人情结”:“外星生命的问题是可想见的最深切的哲学和科学问题之一,洞见着我们自身在宇宙中的位置。不仅如此,它还是一面往往以相当宗教的方式反映我们的希望和恐惧的绝佳镜子。” 原著中的探讨,在影片中变本加厉成为左右情节发展的中心。神学家彭马,就是为这个中心而设置的关键人物,而我恰恰觉得,本想成于萧何,反而败于萧何,用力过猛导致彭马这个人物、及人物背后所代表的宗教追问相当牵强,他和艾莉之间的亲密关系所象征宗教与科学的矛盾统一,简直造作,消解了一段情感起码的自然美感。当然这只能代表我个人的主观意见,也许我无法欣赏马修·麦康纳的表演方式,百思不得其解他那招牌式的“大舌头”嗓音究竟性感在哪里,并且也不相信朱迪 ·福斯特扮演的艾莉会“臣服”于如此浅薄的性感。

    摒除这些主观的偏见,彭马这个人物在影片中“十处打锣九处在”的作用也使人困惑。哪怕他的身份是总统的宗教顾问,外星生命传来信息的解读会议也是相当专业的科学讨论,轮不着一个外行指手画脚。他对艾莉没有信仰的指责非常狭隘,从而拖累了整部影片,使其成为美国价值观的鼓吹手,而不是整个人类仰望星空的憧憬之作。假若不信God就被轻易扣上没有“信仰”的帽子,那这世界上没信仰的人多了去了。很显然艾莉有自己的信仰,对太空智慧生命执着地聆听、追寻,就是她的信仰。影片中二人关于信仰问题曾进行过这样的交锋:

    艾莉:知道奥坎氏简化论吗?
    彭马:不知道。
    艾莉:就是说,最简单的解释往往是正确的。想想看,以下两种情况哪个更有可能:神创造了我们而不给我们任何存在过的证据;还是神根本不存在,我们创造了神,好让我们不感到那么孤单和渺小?
    彭马:你爱你父亲吗?那么证明一下。
    艾莉:…………

    多年前看这一段似懂非懂,仿佛也跟艾莉一样,被彭马催眠了、说服了。这次重温,我却感到自己被得罪了,也就是说,逻辑思维能力被嘲笑了。显然彭马在此偷换了概念,艾莉无法证明对父亲的爱,和神的存在没有证据,完全不是一档子事儿,不能用一个推导另一个。艾莉的父亲的确存在过,留下了无穷多的证据和记忆,正是这些导致艾莉对父亲的怀念和爱无法磨灭。反讽的是,经历一场在人们眼中子虚乌有“太空旅行”的艾莉在听证会上,也面临同样窘境:无法证明。于是她说了一段极富“宗教感”的辩解词:“我无法证实,甚至无法解释,但我知道这是真的,关于宇宙、幻想。作为人类,我们是多么渺小而微不足道,但同时我们的存在又是多么地可贵。我们必须有所敬畏地活着,敬畏着一个比我们更伟大的存在。因为我们并不孤单。”

    从表面上看,事实终于“教育”了艾莉,使她和宗教达成了和解,原先在信仰方面与她有重大分歧的彭马,反而最能理解她,也坚定地相信她,实际这里面又存在一个偷换概念的逻辑问题:

    第一步:神创造了我们而不给我们任何存在过的证据;
    第二步:艾莉的太空旅行无法证明,但确实存在;
    第三步:得出结论,神确实存在。

    用逻辑推理可以证明神,同样也能否定神,“上帝万能,能否造出一块连他自己都搬不动的石头”,是古往今来最让教徒们头疼的问题。所以说,逻辑无法解释神,你只需信仰。而科学始终需要解决一个“第一推动”的问题:那便是宇宙大爆炸是有目的的还是偶发事件?说到底,宗教和科学都是对终极真理的追问,归根结底“意义”二字——人类存在的意义,宇宙演进的意义。在人类能力尚且微薄的“蒙昧时代”,最好宗教的归宗教,科学的归科学。

    设想一下,假若真有主宰宇宙命运全知全能的神存在,他们将会怎样看待恒河沙数中的一粒沙?地球上现存所有的宗教都太自高自大,以为“神”关心的就是我们人类自己,阿瑟 ·克拉克在其短篇小说《星》中,对此有过辛辣讽刺。不开拓思路(象影片中的神秘人物海登一样),人类的身体摆脱了地心引力的束缚,心灵也摆脱不了——哪怕外星智慧给你打开了时空之门。反观阿西莫夫在《最后的问题》中,把宗教和科学结合得多么完美,殊途同归极有可能,但这里面有个前提条件:你必须放弃“人形神”的概念,转而想象自然神的伟力。

    遗憾的是,卡尔·萨根在影片制作过程中去世了,否则作为副制片人的他,或许会奉献给观众一个不太一样的结局,至少不会那么矛盾。小说原著里艾莉不是独自进行这趟吉凶未卜的太空旅行,世人眼中一瞬的跌落,实际走了十八个小时,不是孤证。对各国科学家来说,时空之门打开的同时,强大的电磁场导致仪器全部失控,没有留下任何记录很好解释,何至于非要艾莉去国会接受一帮无知政客咄咄逼人的诘问,还百口莫辩!

    以上种种因素决定了我的矛盾心态,这部影片我常重温,却不能放上“推荐”名单。导演在主旨把握上的失衡,或者说野心过大,放眼星空的同时又妄图探究人类的内心,给出一个关乎信仰的终极答案,顾此失彼,导致一部概念优秀的科幻电影更多地“沦为”一部励志片。但艾莉毕竟不是阿甘,艾莉意志坚定的追寻和阿甘无意识的率性之间,从因到果都有本质区别,相同的演绎方式成就一个,不可能成就另一个。

    迷失、隔绝和孤寂,大概是所有智慧生命共同的心灵桎梏,只有彼此“接触”,这种空虚才可以忍受。因此才有了”太空漫游“的系列故事;才有了无数艾莉坚持枯燥的聆听;才有了美国新墨西哥州的”巨人之眼“,面朝星空,捕捉无垠的宇宙间穿梭着、任何一点微弱的讯息,碰巧掠过我们的地球。

    生命的形式不断进化,突破肉身限制达到意念的自由境界,无数科幻小说都为我们想象了这一前景。远眺宇宙深处的心灵会涌起怎样的感受,“念天地之悠悠,独沧然而涕下”?面对几个太阳同耀星空的奇景,艾莉热泪盈眶、语无伦次,恨自己不是个诗人,无法描述这一“神迹”。

    我总反省自己不该这样苛刻,以至于人为减少观影乐趣,每部影片都有可取之处——至少一点。比如这部影片的开头段落:地球上传来嘈杂的无线电波,随镜头拉远年代愈久,渐至无声;太阳系、银河系、仙女座大星云,一一远去,抵达宇宙荒芜地带,绝对的静寂……

    还是库布里克那句话:“核心里有神的概念——可是,那并非传统神人同一论中神的形象。”

     3 ) 论《接触未来》对科幻影片的贡献

      本来早就想写写这部片子的,感觉此片主体深邃,含义隽永,实乃众多科幻片中的异数。第一次看的时候就很喜欢她,完了也很激动,想写点什么,但又生怕让情绪左右了自己而不够理智,因此迟迟不敢动笔。昨日重温一遍以后,在这样一个冬日的雨夜里,写下自己对本片的一点感受。


         本片是导演Robert Zemeckis在1997年 “重操旧业”拍摄的一部科幻巨作(他还拍过科幻片历史上的另一部经典作品《回到未来》),从某种意义上说,这又是一个关于时空穿梭的作品,不过相对《回到未来》——《接触未来》的起点要高些,科学性也严谨一些。她根据美国著名的科普作家 Carl Sagan荣获普利策奖的同名小说改编,并由Carl Sagan本人编写了一部分剧本和担任副制片人,不过感到遗憾的是在影片制作过程中, Carl就因病去世了。他本人没有能看到影片的公映。(这就是我们在结尾看到“献给卡尔”字幕的原因)
         在《阿甘正传》大获成功之后,人们都在期待Robert Zemeckis的下一部作品,罗导也花了近三年时间才推出部野心勃勃的大作,虽然票房也达到了1.66亿美元,但似乎确也未达到人们的预期水平。我想这不能归结于罗导的水平下降,而是这部《接触未来》并不像有些影片那样讨巧。的确,和一般的外星人科幻片相比,本片既没有光怪陆离的外太空场景(就象《火星任务》《绝世天劫》),也没有令人眼花缭乱的飞船追逐场面(《星球大战》《星舰迷航》)——当然也没有面目可憎的外星人(《独立日》、《火星人玩转地球》)——这里的外星人竟然是以女主人公父亲的形象出现的!(此点将在以下详细论述),虽然本片的制作堪称精良,也体现了高科技的效果(如开头的一段和穿插的老花样克林顿参与“演出”)——但和其他的科幻片相比,本片显得有些冗长,节奏较慢,这是不太符合一般观众的口味的,而作为一部剧情片,她也不像《阿甘正传》或其他类似的影片一样能让人又哭又笑,受大及大感染,因而可看性不太强。但这些都不妨碍她成为一部为优秀影片,对以往的科幻片,特别是外星人类的科幻片作了一个新突破,原因如下:

    一.  主体的哲理性。
    1. 本片的主题是人类对外星生命的寻找,人类这种寻找实际上也是 对自身的一种寻找,对自我的一种肯定,基于此我们可以称本片为一部假现实主义作品,一部人类的寓言书,且看影片中的一些台词——“很久以 来,我就一直想知道我们为什么会生活在这里,我们究竟是谁,”;“我们 发现彼此的接触能够填补人们那空虚寂寞的心灵……亿万年来均是如此,而 宇宙中如果只有我们的话,那岂不是太浪费地方了?”——这些话应该说已经清晰的表明了本片的主旨。这在一般的“弱智”科幻片中是不会出现过 的。还有这样一个情节——当研究小组接收到来自于仙女座的外太空的脉冲信号,还原后竟然是1936年希特勒在柏林奥运会上的电视直播讲话,这不仅 仅是外星人和地球人所开的一个玩笑,而似乎也在警醒我们:人类切不可滥用科学技术,否则就会受到打击(同时全力赞助科研小组进行探索外星生命 的超级富翁夏顿的身份也似乎也意味着什么)。


    2.宗教和科学的殊途同归。

        影片中男女主人公的身份设计是很有意思的,埃丽是个科学家,而庞马是神职人员,他俩之间虽然有爱情,但由于身份的水火不相容常常使他们充满分歧,庞马因为埃丽的不信仰宗教,甚至对她想上太空投了反对票,因为他不能“让一个不信神的人代表全人类去会晤外星人”,使埃丽没有成为星际旅行器的头班乘客(头班乘客埃丽的老师结果由于飞行器失事而丧身,而破坏这次旅行的罪魁祸首竟然是一个宗教狂热分子)。但在对于外星生命的态度上,两人又惊人的相似,庞马甚至说出了埃丽已故父亲说出的那句话:“宇宙中如果只有我们的话,那岂不是太浪费地方了?”,当埃丽会见外星人的情形不被人相信时,庞马有坚定地站在她一边。这似乎也说明了宗教与科学的共同之处:两者都是对人自身的寻找和探索,追究事物的根源,只不过方式不同而已。
         在这里我们可以一个得出一个结论——某种程度上我们可以把本片看作《阿甘正传》的姊妹篇,虽然两个主人公智商要相差一倍以上,但他们都在执著的追求自己的梦想,进行人生的探索,只不过埃丽是有意识的去做,而阿甘是下意识的率性而为罢了。为此我们也不难理解这部影片的配乐为何与《阿甘正传》异常相似,这恐怕也不能用作曲者黔驴技穷来解释的(埃丽和阿甘小时候的命运也差不多,一个丧母,一个丧父,而对于相依为命的父亲和母亲他们都是非常的热爱,这种热爱甚至左右了他们各自的事业。)


    二.  外星人形象的新突破。

       外星人的情节在科幻片中出现是屡见不鲜的,而电影对于外星人的描写无非是两类:一类是与人为友的便面貌可爱纯真,如《E.T.》、《第三类接触》;另一类就是与人为敌。于是就面目狰狞可怕如《火星人玩转地球》《异形》等——而本片中的外星人却是以人形——埃丽的父亲形象出现的,因为他们觉得这样会令埃丽好接受些,他告诉埃丽,星际旅行器的图纸是他发给埃丽的,依靠这个旅行器,人类在宇宙中就不会孤单寂寞,但他也不知道是谁制造了这个东西,他们只是发现里而已,和地球人一样——他们都离真相都很远,彼此的接触只是第一步,还有更多的事情要做。
        埃丽乘坐星际旅行器会见外星人这一段戏是本片的高潮,有趣的是正如影片里众多人质疑埃丽是真的会见了外星人,还是仅仅是她的幻觉(梦境?)一样,观众也对这个场景的真实性表示怀疑,有多种看法。在上影视观摩课时,很多学生为此竟争了个面红耳赤。
        这段戏确实是解读本片的关键之处——当我们看到埃丽来到的织女星球竟然是她小时候所画的朋萨可拉的海边,而他看到的外星人竟然是她的父亲时,我们确实被搞糊涂了,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其实我个人觉得这一段表现的到底还是真实场景还是幻觉都已不重要,重要的是影片的主旨已经在这一段便显得很清楚了,这就够了。
        影片结尾,还在执著的进行科学探索的埃丽向天真的孩子们做起了科普工作,她重复了外星人和庞马的话——“宇宙中如果只有我们的话,岂不是太浪费地方?”,而此时夜幕也降临了,埃丽的手里握着一把闪光的沙土,望着星空,若有所思,影片打出字幕:(For Carl )——献给卡尔(萨根),随即音乐响起,播放演职员表——而作为观映者的我那颗随着影片跌宕起伏的心却久久平静不下来。是的,人生短暂正如恒河里的细沙,唯有不断探索,人类才能不断前进。
        还要赞一赞朱迪.福斯特的演技。对于这样一个执著的女科学家形象,表演上稍不注意就容易过火,而朱迪.福斯特却演活了这个勇于献身科学,但从不缺乏人情味的埃丽形象——这一方要归功于朱迪那近乎炉火纯青的演技,另一方面也恐怕由于朱迪身上多多少少也有埃丽的影子吧。其实在埃丽身上,我们也不难发现小说原作者卡尔.萨根的特征——坚持不懈做科学普及,即使不被人所理解,也决不气馁。正因为有了他们这样的人,我们的生活才变得更加美好。


                                 S.K.


                               12.20.2002夜

     4 ) 我们缺少的科幻精神

    如果遥望浩瀚星空的时候,内心不再有丝毫触动,那会不会太可悲了?

    《超时空接触》,不可多得的好片!如果我早7年看它,可能就不会报考文科了。相较《阿甘正传》之讨巧,罗伯特·赞米斯基奉献了更诚挚的精品。

    乍看之下很奇怪,这部题材不逊《2001:太空漫游》之宏大,故事不逊《阿波罗13》之跌宕,特效不逊《阿甘正传》之精妙,表演不逊《沉默的羔羊》之销魂的电影,却几乎没有引起任何大的反响,而只是在小规模的人群中获得极佳的口碑。

    不过如果喜欢这部电影的话,也很容易理解它被忽略的原因。这是我看到的最契合科学精神的电影之一,也是我看到的最完美融合科幻、科学、宗教、信仰的精神与哲学的电影。但就是因为对科幻精神有着这样的执念,本片才把能与之对话的观众范围大大限定在小众之中。夸张点说,如果对这个客观世界没有过深入的思考的话,怕是无法与本片产生强烈共鸣的。

    很难判断本片的主题到底是讲科幻、科学、宗教还是信仰,虽然有时这四个概念无法相互独立分割开来。

    本片的视角以及隐藏在视角内的主题,基本按照这样的阶段进行:科幻-科学-宗教-科幻-信仰-科幻。其中,科幻视角只有开头以及中间穿越虫洞的桥段,可以说,除了这加起来也不过短短不到半小时的三部分会让我们认识到这是一部科幻片之外,其它时候都会让我们不由自主地沉浸在片子纪录片风格之中。这活生生就是关于知识分子和智库精英的心理写照。

    中国有个很棒的科幻小说作家刘慈欣,写过一篇很震撼的短篇小说《朝闻道》,盖取“朝闻道,夕可死矣”之意,讲的是地球一批最顶级的科学家在更高级存在到来之际,为了能获得宇宙至真之学而欣然赴死的故事。科学家是一群什么人?当然我们不能指望所有的科学家都有相同的价值观,但是我听说真正的科学家苦心钻研的核心动力,并不是什么“造福人类”,更不会是“光宗耀祖”,而仅仅是为了满足自己无法抑制的好奇心。科学家群体中当然也会产生很多技匠和政客,但满足好奇心其实才是“真正纯粹”的科学家的状态——虽然这会让很多人失望。

    很明显,《超时空接触》持的是相同的观点。通过对女主角朱迪福斯特父女情的描写,影片给了这位女科学家无与伦比的动力:好奇心,这导致了她多多少少与神学家和政客甚至同行们相比显得古怪而另类。她不在乎男女之情,她不在乎研究成果有否实际意义,她不在乎自己在别人眼中是否获得了足够的名声和地位,她只在乎有没有人给她资金,让她去毫无顾忌地追逐自己所渴望的真相。本片首先以科幻的视角,通过定义理想的科学家,来定义科学精神:“求真”。逻辑很简单,基于好奇心所求得的“真”,其可信度绝对比基于经济和政治考虑求得的“真”要高得多。

    然后本片主题开始向宗教倾斜,虽然宗教是以戏剧障碍的形式出现的,但是就以下两点可见,本片对宗教的思考并非是否定的:一,朱迪福斯特无法证明自己“爱父亲”;二,不信上帝的朱迪福斯特没有资格代表全人类进行时空旅行。而当朱迪福斯特阴差阳错地成功进行了一次无法被现有科学所证明的“超时空接触”后,朱迪福斯特自身的信仰也动摇了,她懂得了坚持纯粹科学的缺憾,她悟到了世上有科学能力所不及的东西。

    于是本片转入到下一个主题:信仰。被传授的信仰被称作宗教,被证实的信仰被称作科学,而信仰自身是人类一种更宏大的精神,彻底地贯穿人类生命始终。当朱迪福斯特领悟至此时,本片又回到了纯粹的科幻视角,对整个事件的来龙去脉进行了审查,并最终让朱迪福斯特说了这样一段振聋发聩的肺腑之言:

    “我有这样的经历,我无法证实它,也无法解释它,但是作为人类的一员,我全身心地感受到这是真实的。我曾被赋予了那样美妙的东西,它永远改变了我的一切。那是一个预见,一个关于宇宙的预见,肯定地告诉我们,我们是何等地渺小和微不足道,然而我们又是何等地稀罕和珍贵;那是一个预见,告诉我们我们属于这样的一个事物,它比我们更伟大,它使我们每个人不再感到孤单。我希望我能与他人分享,我希望,每个人,即使短暂地一瞬可以感觉到那种畏惧、卑微以及希望。”

    在此可能有人提出异议,为何我会认为科幻是超越宗教、科学和信仰的一个更高级形式的思考方式。那我尝试着这样回答:科幻精神其实无关乎科学的局限。它不仅可以对科学本身进行怀疑和反思,它还可以对宗教、艺术、整个人类文明甚至是宇宙终极真理进行挑战。在这里,我认为科幻精神是哲学精神最完美的一种表达,它的目标其实就是只有一个:追求至真、至善、至美。它的姿态,同时是骄傲而卑微;它的终点,同时是希望与绝望。

    而这个,可能是我们大多数人已经开始失去的精神。“朝闻道,夕死可矣”,谁能做到?你吗?

    评分:5分

    转自我BLOG:
    http://evarnold7.spaces.live.com/blog/cns!3C4928A5D97A0C8E!767.entry

     5 ) 织女星的蔚蓝海滩

    这一部似乎以前看过。当时记忆就定格在织女星的蔚蓝海滩上,所以再看的时候,所有情节都不记得,只有蔚蓝色的外星球海滩、满天触手可及的彩色星系,还在脑海里。

    这部片子首先触及人心的是它的想象力,当女主角 - 朱迪福斯特,驾着外星人教我们做得飞船穿过虫洞时光隧道,看到外太空的奇幻景色时,我深深惊叹。这个是在人类科技的想象力的双重基础上才有的情节。太空船的材质随着巨大电磁力的改变而变透明,让乘坐者毫无负担的在无形太空船的保护中穿梭于太空。十八个小时的太空飞行,地球上却仅仅是一个瞬间。时间、空间,爱因斯坦那些理论上已证明,现实中却无法实现的理论,在电影中得到展现。

    本片反复谈到科学与宗教二者之间的矛盾,并引导人们思考如何解开矛盾。但对于宗教的诠释本片处理的并不好,男主角作为白宫宗教高级顾问,经常说些不着边际的话。过帅,且没有性格。在宗教方面的深刻理解想必不是帅气放电的蓝眼睛可以传递的。

    相比之下,朱迪的表演十分好看。尤其是在太空船看见外太空的时候,那言语那表情,那句“他们应该派一个诗人来。。。”让我感动。

    尊敬、敬畏和希望,作为人类我们既体会自己的渺小,也感受到自己在太空中并不孤独。科幻片的好处是在讲科学的同时,引导人们发挥自己的想象力,这种片子小孩子看是最合适了。

    转发一下这位女科学家在最后评审会上发言:

    “我有这样的经历,我无法证实它,也无法解释它,但是作为人类的一员,我全身心地感受到这是真实的。我曾被赋予了那样美妙的东西,它永远改变了我的一切。那是一个预见,一个关于宇宙的预见,肯定地告诉我们,我们是何等地渺小和微不足道,然而我们又是何等地稀罕和珍贵;那是一个预见,告诉我们我们属于这样的一个事物,它比我们更伟大,它使我们每个人不再感到孤单。我希望我能与他人分享,我希望,每个人,即使短暂地一瞬可以感觉到那种畏惧、卑微以及希望。”

    有些东西,是没有证据的;例如爱、理想、信仰。。。。但它们真实存在。科学甚至无法解释,找不到任何证据,但是我们真实感受到它们。

    人类用尽毕生总在追寻的,就是这些无法证实却真实存在的至爱、至真、至美的境界,就是织女星星空下那片碧蓝的海滩。

     6 ) An awful waste of time!

    耐着心看到3/4暂停了一下,内心涌现出三个字“神棍片”,不过看到豆瓣好评如潮,决定看完看看有没有转机,答案是有,但微小到几乎可以忽略。
    贫乏的想象力,苍白的宗教和科学的探讨,二百五一样的男主角。我只能怪自己今天晚上脑袋被门夹了,看这么个垃圾片。

     7 ) Illogical Stuff

    我一向是惯于往好了评价一部电影的,然而对于这部电影在豆瓣上的高分,还是觉得不敢恭维。其科幻背景中层出不穷的逻辑漏洞让我浑身不舒服,好不容易熬到两个半小时电影结束,随手写下几个难以接受的bug,或者,至少是编者没有仔细去推敲的设想: 1:就算当初接收到Ellie的信号可以为little green men以同样的电波传回信息作解释,在不能确定外星生物生存环境与我们类似的前提下,双方没有理由在机械原理上都相似,能直接copy一个机器制造图过来。如果要说这very kind的外星朋友专门研究了地球文化(从一个希特勒的录像就能知道全地球文明,啧啧),专门为地球朋友设计制造这个机器,也有点太说不过去了。退一万步讲,即使真的如此,他们便也肯定了解人类习惯于二维的纸质文件,便也没有必要设计一个“三维”的图纸过来。而说起这个啼笑皆非的三维,大费周章的图纸,其传播的信息还是二维的。如果外星人真的是多维思维方式,其机械制造理念,至少机械图纸理念,跟人类恐怕还是大相庭径的。这个逻辑就又绕回到开头了。 2:大家都注意到了这部影片的野心之一在于探讨科学与宗教的关系。我只想说,选人还要基督教only?不会引发宗教战争么?国际性事务合作最忌讳的就是把宗教牵扯进来。阿波罗登月插的也是美国国旗,而不是十字架呀。 3:且相信这个巨型机械的制造还未超过人类的已有材料范畴吧,那么,光速航行,或者虫洞穿越,都是只需要在工程学上解决的问题咯?跟基础物理研究压根不搭边咯?很难想象人类被赋予了光年旅行的能力却不去研究其原理。BTW,这玩意儿的生命维持系统也太简陋了吧。Ellie居然还携带私人物品(指南针)进入穿越。无训练,无指导,不服从,自由得像坐民航飞机。 4:第一次发射(or whatever you call it)的爆炸我只能理解为怪老头出场需要。对于全球集资的项目而言,这安全措施太过小儿科。 5:回到第一条,这外星文明是有多发达,语言什么的,文化理解什么的,都是弹指一挥往Ellie脑袋里一瞅就知道的。这么发达的文明,就为了在美丽的海边治愈一颗失去父爱的心灵,已经彻底偏离逻辑了。 Don't make me wrong, 我绝对不是一个硬科幻的死忠(事实上,从第一位大爱的科幻作家王晋康开始,我一直更偏好软科幻);我也不是反宗教主义者(同样有基督教自负嫌疑的电影<the Book of Eli>我就非常欣赏)。但我希望一个好的故事至少能自圆其说,没有普通常识内太严重的逻辑脱轨。披着XX外衣讲故事不是不行,但是在穿上外衣之前,还是缝补一下脱线和漏洞的好。整体来说,这部作品是很让我失望的。

     8 ) 7年后重新被鼓舞──重看 Contact

    对于这部电影,我想我这样一个工科生的语言并不能表达它是怎样带给我兴奋和长期的激励──关于科学和理想主义的激励。借用女主角的一句话: “Poetry….They should send a poet!”它提醒了我们,习惯于在家购物,网上冲浪,足不出户的现代人,还有一些东西是“out there”,有一些东西是“above us”的。我们所受的关于科学的教育告诉我们,不要好高鹜远,要在前人的基础上慢慢前进,但这部影片对我的作用,无异于在泥沼中缓慢前行时头顶的星空,它提醒我,在单调重复的科学研究背后,永远都有值得追求的美丽的“Truth”。

    六七年过去了,我电脑里运行的分布式计算程序已经从 SETI@Home 变成了更加 practical,也许甚至更加 profitable 的 Folding@Home,我身上的理想主义色彩也早已淡去不少。但是重新看到 Ellie 这个角色,仍然让我兴奋。电影里她也面临着寻求经费的压力,同行的排挤,来自社会各界的怀疑和反对,她缺少的是其他电影里科学家都有的先进的设备,花不完的经费,还有聪明又性感的助手──当然她的助手是很聪明的──而她的理想主义,或者说她的信念,始终支撑着她。我们在老一辈科学家的故事里也常能看到这种理想主义的存在,而科学界的现实也许是排斥这种理想主义的,但我确实相信科学发现的背后,必须要有独立于 Practicality 和 Profitability 之外的动机。所以我喜欢 Ellie 这个角色,喜欢她代表的理想主义精神。

    除了“信念”,影片的第二个主题,关于科学与宗教的关系,几乎每篇关于 Contact 的影评都会提到。我在这里不想深入。当看到电影里 Ellie 被问到是否相信上帝时,我也试图帮她回答。做为一个受科学教育长大的人,我不相信人造的宗教,也不相信做为人类创造物而反过来主宰宇宙命运的上帝──那只是一种人类沙文主义的 delusion。但我确实相信这个复杂的世界是被一些更高的原则所决定的,为了方便理解,我们可以称其为上帝,但它肯定不是我们所创造出来用来膜拜的偶像,住在九天之上俯瞰众生。相反,它可能只是一些可以从量子力学方向试图理解的“弦”,或者其他更渺小而基本的东西,组成了我们,组成了世界。但是,纯粹地从科学的角度理解这些原则可能也是危险的,至少从我们现在的认识,我们知道像“爱” “信仰”这样的东西不能被分析,不能被量化,所以我们在科学之外还需要 humanity 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自己。对于影片的这个主题,我认为与其说它是科学与宗教的共存与和解,不如说是科学与人性的共存与和解。可能唯有如此,我们才能认识自己和宇宙,成为宇宙大家庭中成熟的一员。

    生活的压力让我们需要面对现实,对于科学家来说也是如此,但 Contact 在生动地刻画了科学家所面临的现实的同时,也提醒了我们还存在着一个广袤而美丽的宇宙,我们每一个普通人都是它的 small and trivial, yet unique and precious 的一分子,这足以引起我们的许多思考。也许有人认为这不过是畅销小说改编的好莱坞科幻片,但在我看来,它是一些真正有创造力的人对于人类的自省,是我们走向启蒙的一小步,也许这一小步会引领我们去接触智慧,接触未来。

    本人 blog 上原文地址:http://www.snakehsu.info/sigma_c/2007/10/-contact-1.html

     短评

    剧情略扯但还是挺有吸引力的,但总是把外星文明设定成“我们做不到的他们铁定有方法做到”这个有点令人不悦啊,当然从头至尾都安排一个神父的角色甚至到最后结果如此玄乎这个还需要多揣摩,有种模糊科学和宗教界限的意思但是⋯还是需要多想想的嗯。

    8分钟前
    • 米粒
    • 推荐

    宇宙之广太空之美让人震撼,还有必须给无神论者加一星!

    10分钟前
    • 朋克布莱克
    • 力荐

    这部电影已经远远不止科幻这么简单,故事本身有着鲜明强烈的世界观,其实本质上和意识科学(灵性科学)有着密切的关联,有兴趣的影迷可以看看卡尔·萨根的《宇宙》原著和那经典的13集同名纪录片。如果浩瀚的宇宙只有我们,那确实太浪费宇宙和空间了,其实无论宗教和科学,必须信仰的是爱!★★★★

    13分钟前
    • 亵渎电影
    • 推荐

    朱迪女神是怎么做到把萝莉的神态和御姐的气质融为一体的!好美!

    16分钟前
    • 暴走君
    • 力荐

    1.朱迪姐当初皮肤好水嫩,比羔羊里满脸雀斑耐看;2.男一号十足懦夫,以爱为名阻碍朱迪探险;3.人物鲜活,好莱坞式官方的短视和愚蠢让人恨;4.剧尾的for Carl是向已逝作者致敬;5.老是强调价值观(god)一致的调调让人反感;6.美国至上和爱国主义的臭旗让人尤其反感,减一星。

    17分钟前
    • 光年‖影视歌三栖民工
    • 推荐

    穿越虫洞时我感受到了人类最珍贵的天赋:恐惧,卑微与希望。

    20分钟前
    • 大島
    • 力荐

    that awe, humility, and hope,写的太好了,完全说出了我对宇宙与科学的感受。真的太好看了,Jodie Foster演的难以言喻的好,那些话由她说出如此让人动容。难以表达的是最后看到for Carl,突然更加受到震动,因为这是一部溢满感情的科学电影表达,怪不得感情如此充实。非常、非常、非常真诚的一部电影

    21分钟前
    • 小晨
    • 力荐

    若能以崇尚理性为共识(但残忍的现实请参考那些会错意的短评),那么科学家和牧师亦能彼此相爱。有两处看得我眼泪就快要掉下来:牧师问她为何敢为太空接触而牺牲,她论及who we are那三个W时的会心微笑;她看到no words只能用诗来描述的壮观天象时的喜极而泣。这就是追求真理的魅力。当年田丰老师力荐!

    23分钟前
    • 私享史
    • 力荐

    艾莉收到了来自织女星的频率信号,似乎证明了艾莉一直以来的工作是正确的。但这带来的不是她个人事业的成功,而是政治、社会、宗教、国家各个角度的矛盾与讨论。深

    25分钟前
    • (๑⁼̴̀д⁼̴́๑)
    • 推荐

    非常棒的科幻电影,大气磅礴,改编自Carl Sagan的作品——极为出色的科学家和科普大师

    30分钟前
    • 姬十三
    • 力荐

    在硬科幻和软科幻之上还有一种更高的用科幻来形容会显得苍白的堪称完美的科幻片

    35分钟前
    • 力荐

    太慢,有点磨叽。可以当作《星际穿越》前传来看吧,朱迪·福斯特从银河系回来,之后和马修·麦康纳生下孩子,就死了,多年后,马修去完成朱迪未完成的探险,然后留下女儿……

    39分钟前
    • 内陆飞鱼
    • 还行

    有信仰的美国人也是有S面B面的

    43分钟前
    • 大使
    • 推荐

    科幻经典,穿越时光隧道的那段很恢宏很惊艳

    46分钟前
    • 白开水
    • 力荐

    虽然前面感觉有点拖,但是高潮真是让人沸腾啊。很精彩的故事,还揉进了科学与宗教。还有一个令人难忘的镜子镜头

    48分钟前
    • 桃桃林林
    • 推荐

    虽稍有一点点拖和硬转,但整个故事还是行云流水。影片是复主题:一个是人类对真理无尽的探索,这是正题;一个是科学与宗教的关系,这是副题。正题很动人,副题很和稀泥。Anyway,还是90年代的电影会讲故事啊。

    49分钟前
    • SydneyCarton
    • 推荐

    三星半入;果然和《星际穿越》很多地方相似,本片走得不远,甚至基本没有离开地球,但女主对探求宇宙奥秘和生命本源的激情信念,颇能感染人,而非沦为尖叫花瓶;父女情和爱情线穿插自然,并不俗气;引入宗教论辩有新意,还能自圆其说;女孩奔跑取药救父,现实和镜像的无缝对接,属于灵光一现。

    54分钟前
    • 欢乐分裂
    • 推荐

    科学思考最终抵达的是哲学,宗教思考亦然。我相信大家殊途同归。我不相信一个人格化的上帝的存在,但相信终极造物的存在,如果非要给这造物一个称谓,那就是“God=神”吧。

    59分钟前
    • 匡轶歌
    • 推荐

    赋有内涵的科幻片(也不能说是绝对意义上的科幻片,也许是真实的,谁知道呢),探寻科学与信仰之间的关系,只是前面的铺垫有点太冗长~~

    60分钟前
    • 战国客
    • 推荐

    野心太大,想要面面俱到,却显得有点无味,说是科幻片也有点蒙人。镜子的镜头实在惊艳,超过片头的宇宙远拉以及片尾的世界尽头。另,人生观的最高奥义果然还是大家互相温暖么?还有,影片里说世界95%的人都有宗教信仰,不能够吧。。。光咱中国给它凑个三亿无神论者绝对木问题吧!

    1小时前
    • 海阳
    • 推荐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电影

    电视剧

    动漫

    综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