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前位置:首页 犯罪片 猜火车

    猜火车

    评分:
    0.0很差

    分类:犯罪片英国1996

    主演:尤恩·麦克格雷格,凯文·麦克基德,凯莉·麦克唐纳,约翰尼·李·米勒,艾文·布莱纳,罗伯特·卡莱尔,彼得·穆兰,詹姆斯·卡沙莫 

    导演:丹尼·鲍尔 

    排序

    播放地址

    提示:如无法播放请看其他线路

    猜你喜欢

    • HD

      扫黑·决不放弃

    • HD中字

      死亡之地

    • 正版货

      法外情

    • HD中字

      东北往事之我叫赵红兵

    • HD中字

      破裂2022

    • HD

      阳光和混凝土

    • HD

      恶到必除

    • HD

      羔羊游戏国语

     剧照

    猜火车 剧照 NO.1猜火车 剧照 NO.2猜火车 剧照 NO.3猜火车 剧照 NO.4猜火车 剧照 NO.5猜火车 剧照 NO.6猜火车 剧照 NO.16猜火车 剧照 NO.17猜火车 剧照 NO.18猜火车 剧照 NO.19猜火车 剧照 NO.20

    剧情介绍

    本片描述了苏格兰爱丁堡一群吸毒青年垃圾式的生活现状。\n马克.瑞登(伊万.麦克格雷格饰)是一个十足的颓废青年,和一群狐朋狗友过着无所事事的生活,他们坑蒙拐骗、吸毒,共同养着一个父不详的婴儿,荒唐、堕落。\n某次吸毒的意外,婴儿死了,对马克带来很大的震撼;马克和好友土豆抢劫被抓,土豆坐牢,马克勒令戒毒。\n戒毒成功的马克成为房地产经济,开始过正常人的生活。然而,马克并没有摆脱过去的阴影,以前的朋友再次找到他,扰乱了他的生活,这使他不胜其烦,他决定彻底摆脱他们……

     长篇影评

     1 ) 世界在变,音乐在变,毒品也在变,你不能在海洛英中逃避太久

    《猜火车》是英国一部倍受争议的片子——有人说它“引人吸毒”。大约这片子中没有苦口婆心的家长式人物在里面,没有道德的矛盾冲突,没有世纪末的大审判,而是零观点的方式记述,在一个阴暗的公寓里一群这样的青年,你清楚的看到毒品是怎样溶解,加热,吸嗜,他们做AI脱衣,全裸,高潮,一下子拉近了你和他的距离,直视,直视!也许你还耽心背后突然出现你的班主任指责你,而他们却在一种无政府状态下享受极乐世界。他们吸毒,他们滥交,他们暴力,他们打劫,一点掩饰也没有的堕落,一种非常灰暗的生活,在导演黑色的幽默中,变得如同怪味豆一样,说不出的滋味。你可以直接对他们说:不!视其为异类。你也可以满怀理解,关注他们,因为他们做了你没做的事——彻底叛逆! “世界在变,音乐在变,毒品也在变,你不能在海洛英中逃避太久!”猜火车的青春,终会完结。我们的青春是怎样结束的?还没有吗?你仍在选择不选择吗?

    尽管电影讲述的是马克和一无所事事的狐朋狗友混着的吸毒、抢劫的发霉的日子。但个人觉得电影的目的不会是单纯描述这些。猜火车是种游戏,指无所事事的人在火车经过的地方,即兴打赌猜测下一班火车经过的时刻和目的地,借此打发时间或彼此较量。这群年青人在混沌盲目的现实中迷茫,火车只会沿着轨道开,他们无法改变自己的生活,他们是无助的,微薄无力的,会开来哪班车他们也不确定,只能是猜,他们的未来就像班次一样不确定,模糊不清,一片迷茫。 不过好歹最后马克有了钱,信誓旦旦地要开始新的生活,我们是否也应该像他一样,尽管无助迷茫,也要充满希望,努力地生活。

     2 ) 青春期的重要任务是寻找身份认同

    总感觉英国与我之间有什么莫名其妙的缘分。好像冥冥中总有什么人什么事情在那边等着发生。那时候每天都好像有期待,期待什么不知道,可能期待中掺杂更多的是青春期的躁动,总觉得自己万众瞩目,总想干点大事情,总想去看外面的世界。现实中干大事情的机会不多,干大事情的人也认识的不多。所以把这种这颗躁动的心全部交给电影和音乐,电影和音乐是那时候看世界的另一个窗口。当时《猜火车》就像一个很酷的名词,什么离经叛道的文章中都会提到它,我以为那就是能让我窥探到的世界的另一面,总之当时觉得电影的内容跟名字一样酷,一群20几岁的青少年,每天无所事事可以拿着气枪射击公园里人的狗或者沉迷于毒品躺在地板上沉在马桶里畅游一整天,配上迷幻的英伦摇滚乐感觉每天都是《Perfect Day》。那个时候对世界的理解还有限,有些镜头还不太懂,在电影的结尾Reton对着镜子坏坏一笑拿走了所有钱,Drive boy dog boy..Dirty numb angel boy In the doorway boy 的音乐响起。但当时真觉得Reton的行为好酷,他好像做了某件”大事情“。当时还有一个电视频道叫Channel V,可能有些人对这个电视台比较陌生,那时潘玮柏,陈致中还是这个电视台的主持人。跟国内的电视台不一样,Channel V总部在香港,所以播放的节目也更加新潮,更加欧美,每天中午和晚上的一段时间会有一个节目专门播放欧美音乐,也是在那个节目中听到了Queen,Oasis,Blur, U2,Radio Head,Coldplay,Suede...。至今对几个MV仍旧印象深刻,还记得第一次听Blur的《Out of time》,美国刚开始出兵伊拉克,MV是关于一个英国女兵在海军服役的故事,MV的色调一直是墨绿色歌曲结尾的时候有一段用中东乐器,后来才知道叫乌德琴演奏的音乐,听起来很悲伤好像在诉说生活的无奈。ColdPlay的主唱站在海边披着雨衣,用浓重的鼻音唱着《Yellow》,《Whatever》中乐队后排的提琴配乐让人听得那么激动,好像每个音符都刻入人心,原来提琴可以跟摇滚结合得象是一家人。这些音乐和电影结成了我与英国的初步印象。

    直到去英国上学,才有幸看到真真正正的英国社会。80-90年代,整个国际环境都在剧烈变动,89年柏林墙倒塌,苏联解体,英国像在这部机器上的齿轮跟着传送带转动,这段时期也是英国社会的转型期。撒切尔夫人对英国国有企业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其中包括能源,电信,传媒,等传统行业,英国开始全面拥抱市场经济,各个阶层的人都受到社会转型的影响,问过我的一些英国同学他们对撒切尔夫人说不出到底是恨还是爱。可能那个时代人们对未来生活和社会发展的不确定性催生了英国摇滚乐。有更多的20多岁年轻人不愿意倒不如说是不敢面对,宁愿沉醉在吉他,架子鼓奏出的激烈节奏中。或者像《猜火车》中的瘾君子们,每天用毒品麻痹自己,即使自己的孩子死了却希望通过一剂毒品解决现实的问题。主角Renton 也清楚地意识到自己不能一直这样,现在看来Renton其实一点也不酷,在混乱的生活中,他更加让人同情,他自己也说:“Without heroin,I attempted to lead a useful and fulfilling life as a good citizen.” 所以他也在反抗,尝试找工作,成为一名地产经理。但是他好像走不出那个怪圈, 一帮狐朋狗友总会把他从快接近阳光的窗口拉回阴暗逼仄的小屋,无论自己怎么挣扎最后都还是回到毒品创造的“Pleasure”中。然而从内心深处他是深深鄙视这种生活,再次回家戒毒的过程中吸毒后的幻觉不再是深蓝的大海,而是魔鬼般的婴儿向他往前爬,发出痛苦的哭声,这更像是他内心深处发出的对毒品恐惧和鄙视的声音。这次体验让他终于重新“Choose Life”,在电影结尾他把那些所谓的朋友一一得罪完,头也不回的拿走装钱的袋子。他总算干了件大事情,象征着彻底和过去的自己决裂重新建立自己的身份认同,真正为自己的行为负责,向往着过中产阶级的生活。在英国我也接触了一些社会底层人,他们比任何人都对自己的生活绝望,他们也不想顿顿吃廉价的速冻食品,他们也想把孩子送到更好的学校,想找一份好工作让自己更加体面。但是因为习惯了现在的生活所以很难走出自己的舒适区,对他们来说转变很困难,转变意味着不确定,而不确定性让他们感到恐惧。如果没有导演的拍摄手法和第一人称的独白,这会是一个非常写实的纪录片。看到很多评论把这部电影说成是“向青春致敬”,我只想反驳说根本就不应该有这样的“青春”更别提“致敬”。青春可以叛逆,可以与众不同,但你一定要清楚的知道横在虚幻和现实之间的界限在哪里,失去健康的代价很大。导演和编剧还算温柔能让Renton获得重生的“第一桶金”。但是在现实中有多大概率会发生像电影结尾那样的好事情。

    同时期还有另一部电影我更喜欢——《Billy Elliot》,《Billy Elliot》跟《猜火车》一样的是都描写的英国的底层人,不一样的是Billy比他们更积极更加知道自己要什么。Billy生活在80年代,父亲和哥哥都是煤矿工人,由于工人闹这罢工父亲不能工作,家里顿时没有经济来源。但是把所有希望寄托在小Billy身上,希望他长大像个真正的男人,所以送他去学拳击。可能是母亲死得太早,小Billy一直拒绝父亲主导的家庭,没事的时候他会去母亲的墓碑前剪草。出身和家庭并没有让小Billy自卑,他仍然坚定的“Choose Life”他没有按照爸爸去学拳击,而是去旁边的芭蕾舞课上学跳芭蕾,躲在房间里练习伴随着脑海中回荡着的老师的声音:Prepare! Go.. Billy。在与父亲和哥哥的正面冲突,小Billy跳上屋顶,跳上围墙,在《Town called Malice》Struggle after struggle,year after year的歌词声中,最后小Bill跳进一条可以看到海平面的街道,两边的房子鳞次栉比,镜头中小Billy跳着舞,从路的那头一点一点跳到镜头前,好像整条街都是他的舞台。有一次在Zanzibar游玩的时候看到与电影中类似的街景,但不是Billy在跳舞,而是一个当地的小男孩在相似的街道上光着脚追着足球跑,也许过几年他的身影也会出现在某个联赛的足球场上吧。Billy说他跳舞的感觉:“Like I feel a change in my whole body. And I've got this fire in my body. I'm just there. Flyin' like a bird. Like electricity”。在看到Billy的天赋后,父亲不顾其它矿工的反对和辱骂坚持要下矿井工作,他的理由很简单:“It‘s for Billy,he may be a genius for all we know,, let's give the boy a chance。Billy很幸运在成长中有一个负责任的父亲,一个关心他的老师,和一个爱他的奶奶,这些人最终推了他一把,将Billy推向梦想的中的芭蕾舞台。

    我并不认为英国的摇滚乐就是《猜火车》里面代表着堕落,每天与毒品,虚幻落魄的生活为伍的配乐,而是在球队胜利时自豪高唱的《We are the champions》,在输球时用来鼓舞人心的《Stop crying your heart out》,在奥运会赛场上激励每一位运动员的《Survival》。以及,在社会动荡不确定时民众敢于表达声音的《London calling》,在主流旋律一致支持美国打伊拉克的时候,敢于唱出反对声的《Out of time》,在金融危机中依旧能在周五晚上喝着酒弹唱的《Viva la vida》。是Gallagher兄弟在阴暗的地下室,即使吃着低保也满怀希望的创作出在遇到任何危难时全英国人一致唱出的《Don't Look back in anger》。

    我有幸也遇到很多干大事情的人,当医生对他说你这个病没法治,他还是坚持跑步,坚持爱着身边每一个人。有的去非洲做野生动物保护,推动全球禁止象牙贸易。还有的人在英国领着不多的奖学金,自己还要把钱省下来帮助住在北京的妹妹。人有时候没必要刻意去干大事情人,像Billy那样每天坚持梦想,一点一点看到梦想离自己更近,这就是大事情。

    P.S要说这部电影有什么精彩的地方,我倒觉得是导演,编剧,等人的敬业精神和配合,电影中总共有30多个场景,编剧要在Danny接手前把这30个场景布置好,还不能超过时间和预算,其中找拍摄点就是一个很困难的任务,连电影中一个垃圾桶的放置点都是编剧John Hodge等人特意挑选的。而男主Ewan McGrogor为了这部电影不吃含脂肪和糖的食物,用了两个月终于达到导演的标准。电影拍摄的地方和时间是在苏格兰盛夏,苏格兰纬度高,所以日落很晚,黑夜只有4个多小时,所以晚上的拍摄时间很赶,这也是另导演最头疼的地方。还有就是导演的拍摄手法,特别是吸毒后陷入地板中的那个镜头一直是我们摄影课老师津津乐道的话题。

     3 ) Are you angry or bored ?

    这不是一篇影评,这只是一个苦逼的海外党在鸟不拉屎的格拉斯哥郊外的出租屋里无望地挣扎deadline时写的吐槽而已。。

    标题源自我在最美好的大学毕业季时听过的一个讲座。我只能说这句话天然地概括了这小说这电影的主题。瘾君子其实就是最清醒的人,堪比鲁迅口中直面鲜血的勇士了。一般人要麻痹一下自己的神经,用酒精浇灌一下块垒就足够了(何况还是苏格兰人,a pint of lager please!)只有那些个神经异常纤细敏感的可怜人,才连酩酊大醉都解决不了生命的空虚,才会选择游走在生死边缘,用那玩意儿射进血管。年纪越长,有时觉得人生越逃离不开这个命题:你是选择一个和别人一样的socially acceptable的体面人 生来逃避,还是赤裸裸地去直面人生不可能如意这个凡夫俗子永远要面对的困境。

    这电影的结局我十分喜欢,因为我已经感觉到了这十有八九昭示了我自己未来的选择(就在不远的前方,我也没几年能混的了)。绝大多数人,毕竟还得跟遛鸟侠马克一般,愤怒过后自然而然地灰飞烟灭,冷静下来过完剩下的漫长日子。这种结局虽然窝囊,太落俗套,但给人一种难得的安心感。想想一年前出于逃避,新鲜,愤怒和自以为是的怀才不遇毅然出国,这才十个月就快坚持不了出国时留英工作的想法了。一年以后如果还得回家老老实实找工作,我届时也大概不会那么愤愤不平了。

    想来真是奇妙,这片子在高中大学时基本只是我对理科生吹牛逼的一个资本,文青范儿的一个点缀罢了。多年以后漂泊海外,这竟然是最贴切我现实生活的电影了,没事看一遍,百看不厌,台词几乎能背的了。这两年和这片子有关联太多太多的事发生在我的生命里了。2012年6月,高中时总聊得最投机的一个文艺女青年兴奋地告诉我《猜火车》可能拍续集的消息。一个月以后,就在我给她微博留了最后一条言后两个小时,她驾车出事故,命丧达拉斯。

    斯人已逝,无以纪念。我在爱丁堡替她走遍了影片的取景场所,在那传奇的leith walk走了一遭,买了鲜橙一样的t恤和原著小说陪伴我在这万里之外小岛上的孤单日子。但愿几年后续集porno上映,我能替她买一张空座位的票,一起完成这一个青春的轮回。这部中学时候塑造过我们价值观世界观的片子,我25岁来看依然足够犀利。

    有两三年没写豆瓣了,发现自己当年浮夸的文风褪的一干二净了。。也好就这样吧,收笔去赶我的论文了,毕竟我还要choose life。

     4 ) 评《猜火车》

    说不出为什么的喜欢这部电影,一遍又一遍的看……

    很久了,却清晰地记得Mark与Diana相遇时,Diana开始的那几句话,几乎要放弃的Mark愣愣地站在路边,看着出租车中的Diana,司机一句问话“你到底要不要上车?”才让Mark回过神,跳上出租车,他与Diana激情拥吻……

    那一幕,和着那节奏强烈的音乐,一直让我感动。

    ……
    后来Mark打多了毒品而昏迷,毒品店的老板把他拖上出租车,出租车司机把他扔在医院门口,医院里的人又用担架把他抬进去抢救,镜头用Mark的视角让我们看到了世界在缩小,身体在沦陷……那时,我竟然恍惚地以为自己也近乎昏迷,跟着他,下沉,下沉,深不见底……很累很倦,也想就那么阖上眼,让眼前的世界都随着视线,缩小,消失不见……

    当Mark被抢救过来,他的世界又敞开了一扇大门,他又看到光明。

    父母把他接回家戒毒,他的身体蜷缩在父亲的手臂中,像个孩子……他无力,他无助。父母把他锁在家中,他看到周围的墙壁、床单、被褥、枕头都是砖块的图案,生命像是被禁锢,毒品的作用使他产生幻觉,他看到神经兮兮的西蒙钻进他的被子里,他看到他的好朋友戴着脚镣坐在门上,晃动着双脚,用铁链击打门从而发出令人惊颤的响声,一下,一下,仿佛敲在你的心口,他看到了Alice不知与谁生的已经死去的女儿,婴儿在房顶上咿咿呀呀地向他爬过来,一直爬……一直爬……直到他抬头正对的地方,停下来,扭过头,整个头扭过来,向他扑来,他痛苦的嚎叫……

    这一段噩梦好像我无数次梦魇的效果,恐怖的是意境,不带一点故弄玄虚的做作,却让你无法抵挡,径直地冲击你的心脏。

    一直都不清楚“Trainspotting” 翻译为“猜火车”的真正含义,也和朋友做了各种各样的猜测,感谢TEss的介绍,“据说是苏格兰一种古老的游戏,无聊的老人和孩子,站在灰铁站牌下猜下一趟车到来的时间和车次,以打法无聊的时间和生命。”这样,一切也便有了正解,我们也更加理解了这部电影的深意。

     5 ) 后现代青春

    《猜火车》讲述的是一群英国青年人的故事,他们吸毒、抢劫、破坏、无所事事,但他们满足于这种糜烂的生活状态,既不想也认为不能改变现状,他们逃避一切规范和责任,他们鄙视一切正常的社会秩序,他们是一群真正的无政府主义者。 但在这群人中,马克称得上是一个异数,他是一个融颓废思想和未泯良知于一身的矛盾体,毒品带给他的快感让他沉迷以致无法自拔,而同时他又在不断地审视内心,随时准备摆脱毒品。于是这种自我斗争让马克疲惫不堪,当马克准备戒毒时,平庸生活向生活向他伸出了宽容的大手。其实我们每个人到最后都要步入平庸,这是谁都逃避不了的归宿。 戒毒之后的马克终于明白,原来自己已经不再年轻了,空虚和无聊让他开始面对现实的生活,他回不去了,他已经长大了,他不再青春了。所以,他在每天充满着欺骗和被欺骗的成人世界里去寻找另一种生活方式,在这个成人的世界里,马克发现,原来自己还是可以混得如鱼得水。他开始不再留恋青春,那都已经过去了,没什么值得继续留恋。 所以当年少时的伙伴再次出现在他眼前时,马克才发现,自己原来已经不属于那个年轻的世界了,他已经和他们格格不入了。所以他选择了背叛,其实谁都会走到这一步,就看谁成熟得更快,谁更容易被这个世界接纳。 没什么对错,背叛不可耻,可耻的是停留在过去的人们。 马克最后是靠出卖朋友才得以彻底解脱的,这或许让人觉得难以接受,但也许这正是影片为了表达对迷途知返者的一种良好祝愿,因而给予了马克这种人无限的机会和希望。但一个人通过道德真正的堕落却赢得了社会的认同,不能不说是一种反讽。 影片似乎已经把人搞糊涂了,在后现代社会中,到底什么是真实的?是对逝去时光的依恋,还是对未来生活的向往,亦或是那段不堪回首的青春?

     6 ) 这就是现实

    猜火车?

        关于片名“Trainspotting”的含义有以下2种不同的说法。一则说是一句俚语:寻找胳膊上的血管以注射毒品,另一则说这是苏格兰的一种古老的游戏,年轻人或老年人没事在火车经过的地方即兴猜测下一班火车经过的时间及目的地, 以打发时间或彼此较量。
        有多少人在还不清楚片名含义的情况下看了?这不是关键,重点是看完电影后有没有感触,而且这不是看一遍就能有所感悟的片子,不是因为它有多内涵多深刻,而是在它身上你总能找到自己的影子。


        本片讲述了一群问题青年——有点疯又有点坏的马克、聪明自傲的变态男、单纯痴情的汤米、老实无辜的屎霸、暴躁狂妄的贝比面对青春和现实的经历。电影上半段的青春,残酷但令人着迷;下半段的现实,令人向往但残酷。

    -----------------------------------------------------------------------------------

    把人教坏的痞子片?

        有很多人说这片子容易把人教坏,就因为片中对吸食毒品后的刺激感毫无掩饰地展露吗?还是片中描绘的狂妄不羁?没错,他们吸大麻,毒品怎样一点一点融化都逼真不已,但是那又怎样?我觉得那些觉得此片会教坏人的心理原因有二,第一,有句话说得好,不是电影改变了你,而是你改变了你自己,如果只是一味地把目光肤浅地停留在他们吸毒的场景,那当然会觉得这赤裸裸的展现很不妥。其实导演想通过吸毒等叛逆来告诉我们背后的故事。第二,有些人似乎已经很顺理成章地认为一部青春励志片应该有说教成分,我们已经习惯“被教育”,不能感受到一丝“被教育”的片子必定是流氓痞子片,是教人学坏的,这种中国逻辑深深影响着很多观影人。

     
        中国的青少年大多都是“好孩子”,至少比起外国那些放荡不羁的少年而言,我们的青春里很少出现海洛因,酗酒,抢劫,斗殴,性等字眼,绝大多数处于青春期的孩子几乎是学校和家庭两点一线,回家晚了还要看父母颜色,偶尔离家出走,谈不上有多叛逆……因此我们的青春大多是被束缚着的,这部展现英国问题少年颓废青春的电影给我们带来很大的冲击,无论是视觉上的还是心理上的。

    -----------------------------------------------------------------------------------

    迷幻的青春

        上半段着重描绘的是青春。本电影有个另外的译名是《迷幻列车》,想必就是把电影重点放在迷幻青春的角度上吧。从拍摄手法来说,这的确是部很特别的电影,上半段有三个令人迷幻的镜头。

        第一个便是马克钻进马桶找药丸的那段,他去的是苏格兰最脏的厕所,在刚进厕所前,导演用高速镜头的拍摄手法使得肮脏的、现实的场景一一掠过,而在马克钻进马桶时仿佛进入了另外的世界,安静代替了之前的嘈杂,纯净代替了之前的肮脏,配乐也变得飘渺起来。我们认为下水道是最肮脏的地方,但是片中明明展现出来的是让人迷幻的景象,好似幽静的大海,给人一种梦境般的恍惚的感觉……

        接下来让人感觉迷幻的是,当马克在盗窃被抓后,屎霸成了他们的替罪羔羊一个人去坐牢,马克因为出自对屎霸的内疚感和前所未有的的孤单感而给自己又来了一针大麻,随后马克倒在了红地毯上,眼神迷离,身体虚脱,被人抬着去了医院。期间“prefet day ”的背景音乐缓缓响起,世界仿佛安静了下来,对于马克来说,这是最残酷也最美好的一刻,只需沉浸在毒瘾中,任何烦恼都被抛在一边,画面也充满了迷幻感,我们也放佛和马克一起沉迷在令人着迷而残酷的青春中。

        最后一个迷幻的镜头是马克被关在房间里戒毒的那一段,汤米的颓废样、变态男和贝比的出现、戴安的歌声、死婴爬墙在配乐的烘托之下显得亦真亦假,虚实交错,体现了马克戒毒的痛苦。电影中拍了很多我们看不到的人们吸食毒品的爽快感,给人一种超现实的感觉,对于马克来说吸毒很迷幻,但戒毒更迷幻。

    -----------------------------------------------------------------------------------

    残酷的现实
      
        下半段着重描绘的是现实。马克找到了份像样的工作,生活中充满了“盈亏”等字眼,懂得了尔虞我诈、倒戈叛变……在他开始新生活之际,惹上麻烦的贝比和变态男找上了他,并厚颜无耻的在他家过起了寄生生活。马克好不容易设计赶走了他们,狡猾的变态男又煽动贝比揽上一笔毒品交易,并狐假虎威地逼迫马克拿出所有的积蓄作购买毒品的本钱。这次马克虽然是被逼无奈,但生意成功后带来的高额回报也使他暂时忘却了对变态男和贝比的怨愤,他甚至有点陶醉于这种久违了的兄弟情谊。但是好景不长,当马克看见贝比仍然死性不改时,马上意识到自己应该彻底摆脱他们,过新的生活。马克已经不再是以前那个重友情,忠实的马克了,为他后来偷兄弟们的钱埋下了伏笔。最后他背叛了暴躁的贝比、老实的屎霸道、给他带来非法财产的变态男,甚至对可怜的汤米之死没有太多的悲哀,让我不禁开始怀念起以前的马克。

        于是在片尾马克趁兄弟们熟睡时,偷走了那一大堆非法的钱财,留给无辜的屎霸一小笔钱,最后说着那段精彩的台词,电影结束。

        据说当年苏格兰政府曾向青少年免费派发电影票,就是因为政府觉得影片的结局有积极的教育作用。但放到现实中来,我们没有全世界最新鲜的空气,我们的青春没有毒品,没有放纵……你面对不爽时顶多只能喝喝小酒抽抽烟,看看片子做做梦,我们选择为房子奋斗,我们选择朝九晚五的工作,我们选择结婚……一切都顺理成章。想不做上述选择的人,逃离或自杀,或许有更好的方式。

        但是这点总是不变的——要么被同化,要么孤单地死去。这就是现实。

        说到底,电影中的海洛因是一个类比和象征,它代表每个人脱离烦恼和真实生活的快乐。马克勇敢地选择了新的开始,无论他的选择怎样,至少他踏出了第一步,他想改变,他正在改变。在他的问题朋友里,结局各异,贝比被警察抓了起来,屎霸拿到了马克留给他的一笔钱继续生活,变态男一分未得可能仍旧鬼混,而汤米早于先前就悲惨地死去,马克无疑是他们中过的最好的。马克的结局向我们诠释了“适者生存”的道理:就算你对这个社会有再多不满,你也不能正面与它较劲,而要懂得伪装和周旋,避其锋芒,只有这样,你才能完成了对主流社会的最有力嘲讽——这就是现实。

    -------------------------------------------------------------------------------------

    那些台词

    本片中不乏一些经典台词,其中有三个地方让人印象深刻。


    “我们是地球上文明世界最低贱的垃圾连像样的文化都找不到被他妈的烂老二统治着是他妈的最衰的,最算有全世界最新鲜的空气也没用。”

        当汤米女友因为录像带的失踪而毅然和汤米分手后,他们四人坐火车来到山边,马克在汤米感慨大自然的时候这样骂道。这段铁轨旁的精彩说辞简直一针见血的道出了苏格兰民族的悲哀,这就是后现代的“愤怒青年”们,他们感受到了现实的无奈却无力改变。正是这句话成了本片的第一个转折点,因为事后屎霸、变态男、马克做了个决定——迅速回头嗑药。本片的主角马克一次次想要戒毒,但都没能成功,他始终没有突破自己,毒品给他带来的除了爽感,还有一种安全感。之后他们到处偷钱、偷处方,卖药、掉包、伪造、复制,拿药给别人换,吸食各种治忧郁痛苦的药,生活愈发颓废,以至于一个婴儿因为他们的疏忽照顾而死去,并在后来成了马克戒毒中的幻像。马克意识到一切比原来更遭。

        但是他们并没有改变。变态男是死婴的父亲,在孩子死的一刻他明白自己失去了重要的东西,这更加坚定了他“要继续混下去”的决心,于是他们开始明目张胆的抢夺,用这种方式痛上加痛,然后再烧毒品的汤勺上融化痛苦,如此反复,搞砸一切。被抓之后,影片内容急转直下,这群问题少年被分开了,屎霸坐了牢,变态男继续混,汤米仍旧自甘堕落最终成了最悲剧的角色染病而死,而主角马克由于吸毒过度被送进医院抢救,后来被关起来强制戒毒。
     

        “你不会越来越年轻,世界在变,音乐在变,毒品也在变,重点是你的找到新的东西。”

        这是马克在戒毒成功后戴安对他说的话,说完之后马克立马觉得自己只有一件事可做——像正常人一样生活,接受现实。接下来的几分钟画面拍的有点像苏格兰的旅游介绍片,在各种美好的景象及各种正常人一晃而过之后,马克选择做了房地产的推销员穿西装、打领带,说套话、看MONTY……一切都像正常人一样。

        这也是本片最重要的转折点,它使得马克坚定了改变的信心,这次改变是彻底的,正是这句话成了划分本片“迷幻的青春”和“残酷的现实”的重要标志。但每次改变都是要付出代价的,它的代价就是失去了迷幻的青春。这次改变给马克带来了什么?他为了摆脱他那些所谓的哥们,偷走了一大笔钱最后离开他们,开始新的生活。

     
        “我为什么这样做?我可以提供上万个答案,可是全部是错误的。事实上我本来就是一个坏人,但是我会改变,我正在改变。这是我最后一次做这种事情。我已经洗心革面,继续前进, 一直向前,选择生活。我已经在期盼那样的生活了。 我将像你一样:工作,家庭,他妈的大电视机,洗衣机,汽车,镭射音响,电动开罐器,保养自己的身体、低胆固醇,牙医保险,抵押贷款,低价住房,休闲装,旅行包,三件套,DIY,体育节目,垃圾食品,子女,在公园散步,朝九晚五,打高尔夫,洗车,选择毛衣,家庭圣诞,养老金 免税,清理下水道。过日子,一直向前,直到死的那一天。”

        这是马克在偷完钱后,走在马路上所说的,和片头那段首尾呼应,具有讽刺意义的是,他选择了片头他不屑的生活方式。当他向镜头越走越近,说着“我会像你一样”时,我突然间觉得有点可怕,因为比起片中的离经叛道,有时候更让人害怕的是揭穿我们的“被同化”,但这就是现实。
       
           片头马克信誓旦旦地说着“我选择不选择的人生”。其实不选择也是一种选择,有时候并不代表逃避,反而是当你有了比固定选择更好的选择时,才会跳出选择这个大框而不选择任何一个。而片尾男主角作出了选择,一个似乎没能跳出选择框架之外的选择。可能好多人都为他高兴,可是我在觉得些许励志的同时多了份担忧,他只是没了更好的选择而做出了和我们一样的有些无奈的选择,谁没有经历过呢?这就是现实。

     7 ) 猜猜我会不会猜火车?

    可惜我十年后才看这个片子,可惜我已经看过不少片子。

    Trainspotter - One (esp. a small boy) whose hobby is observing trains and recording railway locomotive numbers. British train-spotting "hobby of observing trains and recording locomotive numbers" is recorded from 1958.

    “猜火车”是指观察火车并记录铁路运行时刻的一种嗜好,“猜火车者”引申为对一些其他人认为无聊的主题或细节感兴趣的人。而在俚语中,“猜火车”就是指寻找足够突出的静脉以注射毒品的行为。

    我当然承认这片子在电影史上的价值,正如Tom Charity在Time Out杂志上所说:“《猜火车》是我们一直在期盼的电影,是第一部以我们当下在英国生活的方式描述1990年代英国人的电影。”但以现在的眼光来审视,它已经失去了更多的新意和深义。换句话说,这片子要是现在拍的话,估计就没什么轰动效应了。

    片子要表达的东西其实在一头一尾已经说得很明白了,我毋庸赘言。
    开头:Choose your future, choose life, I chose not to choose life.
    结尾:Getting by, looking ahead to the day you die.

    关于表现手法,超现实主义的运用怎么也比不上Luis Buñuel吧,也不如我看Tim Burton作品时的那般兴奋不已,马桶那段我想到了《两小无猜》,最后的一幕我首先想到的是《四百下》的结尾,甚至因此我可以把两部作品的主题放在一块儿类比了,还有角色设置和音乐想到《两杆大烟枪》……总而言之,我看片子的时候脑子里闪现了好多之前看过的电影。

    我对它的配乐不感冒,我更喜欢的是像《两杆大烟枪》那样1960-70年代风格(也许时间上并非那个年代)的英国摇滚乐,而不是本片里1980年代的舞曲和1990年代的电子乐(当然我是喜欢片中1970年代的华丽摇滚的)。片子的画面本身似乎比较脏(这不是指画面表现的影像),这点我也不怎么感冒。还有苏格兰口音的英语,看来是听伦敦音听习惯了。就像当初听美语听习惯了,一时也受不了伦敦音一样。

    我觉得这片子要谈的话更多的应该是在叙事方式、技术层面和它对电影手法、电影观念的影响等角度来进行。不过看到的评论大多还是在讲故事本身的意义,说实话,故事本身丝毫没有触动我的神经,这样的青春离我太遥远。如果单从“青春”这个角度入手,我不觉得它有什么更胜一筹之处,诠释青春的经典电影多得去了,不管是表现迷茫青春、叛逆青春还是长大成人。

    就说这么多吧,没什么想说的,我不感冒不代表这片子不好。但是如果一部电影本身的价值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褪色的话,恐怕不是什么好事。我觉得一百年后再回过头来看的话,这片子恐怕要失色许多;但比如像我不久前看的伯格曼的《假面》,大概会愈久弥新。从来没有一部电影会像《假面》这样让我不由自主的去关注和记忆每一个镜头。从这个意义上来讲,如果你把电影当成一门传承艺术,本片对艺术的贡献不大;如果你把电影当成一种流行文化,本片对文化的影响不小。

     短评

    被神传的一部青春电影,不过并不出彩.

    3分钟前
    • 宋阿慕
    • 还行

    从马桶走出来一个牛逼的伊万麦克格雷格,这也就是丹尼博伊尔的最高成就了,他对人生啦对艺术啦对人性啦追求也就到这了,有这一个五星片也足够了

    5分钟前
    • 城南草木生
    • 力荐

    墮落也需要天分。

    8分钟前
    • 乡村名媛狗小剩
    • 力荐

    我有时候想不明白,吸毒的人,到底是因为太不快乐,而是太快乐。

    13分钟前
    • 小岩井
    • 力荐

    说实话,我真不好意思把这电影加进来,因为好多缺货都拿它当作粉饰太平的伪装!~

    17分钟前
    • Andor-Genesis
    • 力荐

    其实是我想都不敢想的青春。

    22分钟前
    • 你看起来很美味
    • 推荐

    口音太强大 求循环十遍洗脑 从此用上了最潮款的苏格兰乡下口音

    25分钟前
    • 金色面包机
    • 推荐

    平淡和琐碎是生活的本质。我们即使不甘不愿也不得不承认我们需要它向往它。★★★★★

    30分钟前
    • Q。
    • 力荐

    每个真理让人安宁,不是吗?如同坟墓。每个人都奔向它。 一直认为《猜火车》的片头是最棒的。

    34分钟前
    • Ridden
    • 力荐

    我好单纯,17岁那年买了这张碟,当时看了分级决定等我满了18岁再看,于是真得等了两年后我19岁了才拿出来看。。。。然后觉得,这个决定蛮正确的【姚明脸】

    35分钟前
    • 灵感贪吃蛇
    • 推荐

    开头:Choose your future, choose life, I chose not to choose life.结尾:Getting by, looking ahead to the day you die.

    40分钟前
    • 私享史
    • 还行

    世界在边,音乐在变,连毒品也在边,你不会越来越年轻

    41分钟前
    • youngman
    • 力荐

    马桶原来里面是海洋呀。。

    42分钟前
    • 可可肚子
    • 推荐

    为了毒品进入马桶的镜头印象深刻,肮脏不堪的粪池在他心中瞬间化为温暖的海洋。

    46分钟前
    • 朝暮雪
    • 推荐

    啊,马桶世界无比神奇

    51分钟前
    • 老鸡|扶立
    • 力荐

    那恶心的厕所。

    53分钟前
    • 小耳朵图吗
    • 推荐

    十年前看的已经快忘光了,只记得伊万撞车后露出的那个满足的笑容...#Choose Life#( 补标)

    56分钟前
    • 同志亦凡人中文站
    • 推荐

    令人惊艳的马桶

    60分钟前
    • 毛驴哥🔒🔒🔒🔒
    • 推荐

    苏格兰2:1英格兰,苏格兰人高潮了。这片的政治讽刺和苏格兰人的弃儿感根本没人提

    1小时前
    • AT
    • 推荐

    糜烂过后有目标的生活才是正确的。2014年8月13日重温,为了《万物生长》做准备,关于青春的故事,和我的不一样,但是最后都殊途同归,我要好好黄芪,好好万物生长。

    1小时前
    • 杨迪
    • 力荐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电影

    电视剧

    动漫

    综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