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排序

    播放地址

    猜你喜欢

    • 更新至第06集

      金斯敦市长第三季

    • 更新至第05集

      狂想行

    • 已完结

      人生复本第一季

    • 权力的游戏第六季/权利的游戏

    • 全13集

      汉尼拔第一季

    • 完结

      行尸走肉第三季

    • 权力的游戏第七季/权利的游戏

    • 完结

      行尸走肉第一季

     剧照

    追捕刺客第一季 剧照 NO.1追捕刺客第一季 剧照 NO.2追捕刺客第一季 剧照 NO.3追捕刺客第一季 剧照 NO.4追捕刺客第一季 剧照 NO.5追捕刺客第一季 剧照 NO.6追捕刺客第一季 剧照 NO.16追捕刺客第一季 剧照 NO.17追捕刺客第一季 剧照 NO.18追捕刺客第一季 剧照 NO.19追捕刺客第一季 剧照 NO.20

    剧情介绍

      Part historical fiction, part conspiracy thriller, “Manhunt” will take audiences into the aftermath of the first American presidential assassination and the fight to preserve and protect the ideals that were the foundation of Lincoln’s Reconstruction plans — issues that reverberate into the present day.

     长篇影评

     1 ) The story background-Theodore Kaczynski:a genius to a bomber

    1978 年5月25日清晨,芝加哥大学停车场,工作人员意外发现一个邮包,收件人是伦斯勒理工学院的工程学教授E·J·史密斯。显然,邮包被寄错了地址。第二天,这个邮包被退回到“发件人”西北大学工程材料学教授巴克利·克瑞斯的办公桌上。克瑞斯被邮包右下角的一行小字吓了一跳——上面写着“也许这是一枚炸弹”。他叫来校警,邮包被扯开,随着一声巨响,办公室硝烟弥漫,校警左臂被炸伤,克瑞斯逃过一劫。美国警方一番探查后,确定炸弹出自家庭手工作坊,但被怀疑对象均被排除嫌疑,案件不了了之。 没人想到这只是16起邮包炸弹系列恐袭案的开始,更没人想到这个炸弹狂人竟是一个哈佛大学毕业的少年天才——泰德·卡辛斯基。

    卡辛斯基本人

    ◆天才与魔鬼之间有时仅一线之隔

    1942年5月22日,卡辛斯基出生于伊利诺伊州的埃佛格林帕克,他是第二代波兰移民,五年级时他的智商测试获得全校最高的167分,因此被允许跳级。由于在班上年龄太小,他遭受欺凌,怕人、怕房屋等密闭环境。后来,他迷上了数学,再次跳级。1958年,16岁的卡辛斯基被哈佛大学录取。1962年,卡辛斯基从哈佛毕业,后赴密歇根大学只用了几个月就获得数学博士学位,因为他解决了导师也没有解决的数学难题。退休教授马斯威尔评价说,“卡辛斯基的博士论文全美国只有10-12个人能看懂”。1967年,卡辛斯基的论文被评为密歇根大学年度最佳论文。当年晚些时候,他成为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史上最年轻的助理数学教授,但一些学生抱怨,卡辛斯基授课时紧张口吃、语言晦涩。1969年,卡辛斯基没做任何解释辞职回家,住到父母伊利诺伊州隆巴尔地区的房子。两年后,他搬到蒙大拿郊区一个荒僻小屋,没有电、没有自来水,他靠干些零工和家人的支持生活。 1979年5月29日,西北大学研究生约翰·哈里斯被邮包炸弹炸伤。当年11月15日,美国航空公司的一架班机飞行时行李舱爆炸,万幸没有酿成大祸;1980年6月10日,联合航空主席伍德身体多处烧伤;1982年5月5日,范德堡大学学校管理人员严重烧伤;同年7月2日,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教授迪奥·詹尼斯严重烧伤;1985年5月15日,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研究生豪泽右手被炸掉4根手指、左眼失明。一直到1995年4月24日加州木材产业游说者莫里被邮包炸弹炸死,17年间,卡辛斯基的邮包炸弹袭击案中,共3人死亡,23人受伤。 1995年,卡辛斯基给多家美国媒体写信,要求刊登他的论文《工业社会及其未来》,他威胁说,此论文必须在规定期限内全文刊登于报纸上;你们听话,我就停止恐怖袭击,不听话,后果自负!美国联邦调查局(FBI)局长刘易斯·弗利和美国司法部长妮特·雷诺最终同意刊登,希望借助读者通过“人民战争”的方式找出“大学炸弹客”。1995年9月19日,《纽约时报》和《华盛顿邮报》在最后期限前刊登了这篇论文。 ◆FBI史上最昂贵的调查之一 1978年卡辛斯基开始作案后的第二年,FBI立案调查,他的代号为Unabomber——University(大学)、Airline(航空公司)、Bomber(炸弹客)构成的合成词。FBI成立特别小组,复原炸弹仔细研究、用各种方法分析遇害人员的关系,但“炸弹客”费尽心机不留下任何法庭证据,制造炸弹所用的原料几乎在美国任何一个地方都能找到。而那些受害者,调查人员事后才明白,原来卡辛斯基是通过图书馆搜索随机选择的。在17年的调查中,FBI动用500名特工,花费500万美元,误抓了200多名嫌疑犯,查访上万民众,接了2万多通检举电话,FBI为此悬赏100万美元,使“大学炸弹客”成为该机构历史上最昂贵的调查之一。 FBI承认,漫长的调查中,他们甚至连卡辛斯基的性别都无法确定。幸好还有琳达· 帕特里克——卡辛斯基宿命中的“终结者”。琳达·帕特里克是卡辛斯基的嫂子,她是一名哲学教授,事实上,她与卡辛斯基从未谋面。媒体刊登卡辛斯基的“宣言”后,琳达开始怀疑卡辛斯基,她的根据是丈夫大卫收到的卡辛斯基的家书,其中有相似观点。琳达与大卫走进图书馆阅读“炸弹客”的宣言论文,大卫对琳达说,读到第一页,他就明白了,“从情绪上看,这像我弟弟的论辩方式,谈话的风格,也像他的观点”。 FBI收到大卫夫妻的举报材料后,语言学家分析断定,卡辛斯基就是“大学炸弹客”。1996年4月3日,FBI在蒙大拿的荒野中包围了卡辛斯基的小木屋,在那里发现了大量制造炸弹的材料,4万页手写材料,包括制造炸弹的实验、描述炸弹犯罪的事实,此外还有一枚正准备邮寄的炸弹,这场近18年的“猫鼠游戏”终于结束。被捕当月,卡辛斯基就被以在国内搞恐怖主义、谋杀、使用及制造炸弹等罪名起诉,他没有选择以精神错乱为由逃脱法律制裁,甚至解雇了法庭指定的律师。1998年1月7日,卡辛斯基在监狱中企图用内衣勒死自己,未遂,半个月后他主动承认控罪,被判处终身监禁,不得保释。 ◆少年天才为何成为“独狼”

    没人想到,卡辛斯基要求刊登的是3.5万字的哲学著作,文中深深地诅咒着高科技环境下现代社会的不自由,工业革命带来的人类灾难、社会的动荡、生命意义的消失……文章呼吁,人们应当摧毁现代工业体系,恢复工业社会之前的生活状态……这份宣言是卡辛斯基扔出的最后一枚炸弹,震动美国社会,“有些人哭了,有人欣喜,绝大多数人则是默默伫立,不发一言”。这篇论文发表后,美国一些极端主义者、无政府主义者转为支持卡辛斯基。1995年,一名波士顿艺术家发动一场签名运动,支持卡辛斯基竞选总统。 今年6月导致至少50人死亡的奥兰多枪击案发生后,美国许多媒体再次提到国内“独狼”的威胁,而卡辛斯基就是美国历史上最有名的“独狼”之一。2011年7月,挪威首都奥斯陆发生爆炸枪击事件,凶手布雷维克残忍杀害了77人,而他在网上发布的“袭击宣言”很大一部分内容抄袭自卡辛斯基。 少年天才为何成为“独狼”?有人归咎于少年成名给卡辛斯基性格发展带来的消极影响。也有人说美国中情局(CIA)扮演了重要角色。卡辛斯基在哈佛大学学习时正是冷战时期,CIA创造了一种特殊的“审讯法”,试图对付苏联间谍,用心理战摧毁对方的信仰,让他们招供。卡辛斯基因为智商高、守纪律、对科学信仰坚定而成为“小白鼠”,他挺过了审讯实验,但留下心理阴影,开始自我怀疑。他隐居起来,穷毕生之力修改论文,论点也从“科学会创造人类的美好”转到“科学会带给人类灾难”。完成论文后,他认为全世界应该接受他的观点,于是开始长达18年的恐怖行动。

    ●来源自网易网

    ○原标题:卡辛斯基:从哈佛天才到炸弹狂人的独狼之路

     2 ) 击败了敌人,却成为了敌人的信徒

    (文/杨时旸)

    终于,FBI抓住了那个声名狼藉的连环炸弹客,在此之前的十几年中,他用一颗又一颗自制的炸弹包裹让3人丧命,让23人重伤,除了尸体和残肢,他没有给警方留下任何可能追查到自己的线索。

    抓捕行动成功之后,警探们在酒吧里庆祝,互相吹嘘着自己的胆识以及抓捕瞬间的壮举,而高层领导们则在媒体镜头前侃侃而谈,论述自己制定的方案与策略多么行之有效。唯独没有人提及菲茨杰拉德——那个真正的寻获线索的抓捕者,一个习惯于沉默和被忽视的幕后英雄。这个男人神情苍凉地默默走过举杯痛饮的同事和夸夸其谈的上司,开车上路,去往了那个炸弹客在丛林里为自己搭建的小屋。他走进那个没有自来水,不通电,没有任何现代文明迹象的屋子,一寸又一寸地抚摸过所有木头,然后慢慢转身,关上了房门。某种程度上说,是这个瞬间成就了《炸弹追凶》,这是最野心勃勃的一幕,也是最胆大妄为的一幕,它奠定了整个故事的基调,完成了男主角最重大的内心转折,让这个故事从所有这一类连环杀手的俗常设定中飞升。菲茨杰拉德是凝视深渊的人,但深渊不只回望于他,更难以想象的是,他认同了深渊——从某个层面上讲。关闭房门的那个瞬间,抓捕者和炸弹客从精神意义上开始重叠。

    与其说《炸弹追凶》的主角是被追捕的凶犯泰德,不如说,真正的主角是追缉者菲茨杰拉德,这个木讷但坚韧的男人,被调往这个特别行动组之初不会想到,这个案件会如此诡异又残忍地改变自己的一生。原本,像绝大多数警察一样,他希冀于一个重大的案件为自己的履历增光添彩,但这个案件把他逐出了家庭,让他远离人群,继而甚至让他开始怀疑自己曾经坚定的信念。

    《炸弹追凶》的故事始自于一场寻访,FBI的几位高层人士在一座森林小屋里找到了已经隐居的菲茨杰拉德,希望他能够帮助警方与连环炸弹客泰德进行后续谈判,以便让他认罪,因为后者声称只愿意和那个“真正抓住自己”的人对话。很快,这个短暂的镜头就被之后回溯的追捕故事和一次次令人焦虑的失败冲淡了,直到最终,人们才会明白,菲茨杰拉德从木屋走出的那一刻意味着什么——某种程度上说,菲茨杰拉德部分信仰了泰德的理论,他剔除了暴力报复的部分,也没有变得那么彻底而极端,但是,有些无法说清的东西终究进入了他的大脑。他的隐居,他的孤僻,他对于世俗热闹的拒斥,对于人群的厌倦,都犹如泰德的再生和还魂。这个瞬间和当初他独自一人走进泰德的木屋的瞬间,彼此交接互相印证。

    真正的对手都是难得的知己。只有让自己成为那个人,才能真的抓获那个人,这是唯一的途径。于是,菲茨杰拉德分析了对手所写下的一词一句,这是个无意识的漫浸过程,他觉得自己是在追捕敌人,但却在下意识中修改了自己。这才是故事最隐秘的核心。

    这部8集的罪案剧改编自真实事件,一个智商超群的数学教授厌弃了现代文明,自己躲进了密林深处的木屋,他毁灭了一个又一个他心中与现代文明相关的人,院校的学者或者电脑供应商,连环炸弹是他的策略,他想由此让自己得到重视。他给几家重要媒体寄送了自己写作的宣言,呼唤人们返璞归真,不要被科技反噬。这份声明是他的精神支柱,却最终成为了线索将自己送入了监牢。谁能参透这其中宿命般残忍的幽默。

    菲茨杰拉德的追凶过程几乎建立在一片虚空之上,语言,竟然成为了擒获一个暴力犯罪者的通路。那份激昂的宣言中,泰德流露出了个人的语言习惯,那些独特的倒置的词汇,被菲茨杰拉德命名为犯罪语言学,这被主流嗤之以鼻,但这个玄学般的断案方式,却被他执拗地认定,在他心里,那些琐碎的辞藻就是一个人的精神指纹。最终,那几行字母让人们抓获了这个疯狂却又缜密的男人。

    《炸弹追凶》有火光冲天的爆炸,也有FBI声势铺张的抓捕,但是相较于这些,它更像一幕心理追凶的暗战戏码。这故事里到处都是处心积虑的研判和难以言明的揣度。菲茨杰拉德和泰德的对决如此,而在FBI这一方阵营之内,同样如是。这个故事的成功之处在于,从未吝笔墨去展现那些存在于正义方之中的内耗、挫败、慌乱、困惑以及绝望的不知所措。这个故事的有趣之处在于,描述了一个人搅乱了一个世界的故事。从这个意义上讲,炸弹客泰德就犹如神。而FBI内部不过是一群凡人。而最终,菲茨杰拉德成为了另一尊神。

    对于普通的犯罪者而言,被抓获是终结,而对于泰德而言,这不过是个逗号,下半场刚刚启幕。但他没有想到,之前,他玩弄全世界于股掌,而这一次,他竟然成为了自己律师以及法律体系的玩物。他的律师企图瞒骗他,以精神错乱作为辩护理由为其脱罪。对于绝大多数罪犯而言,去往病院总比老死狱中强过太多,但是,泰德又怎能允许自己最终以疯子的面目被世人回忆。这成为了这幕心理暗战故事的高潮。

    从旁人看来,泰德的行为无疑是疯癫的,但从他本人的价值观出发,他认为自己才是理性的警示者和预言家,而其他那些被科技控制的人类都疯狂得毫不自知。所以,于他而言,最大的惩罚并非牢狱之灾,而是疯癫的污名。菲茨杰拉德利用这一切把他逼入了死角,让他独自完成一场二选一的游戏:以疯子的身份进入精神病院,在接连不断的电击和服药之后,成为一个“正常人”,平庸而呆滞,找一份工作,办一张信用卡,吃着垃圾食品看着肥皂剧度过一生,或者,入狱成圣,继续维系自己的尖锐和愤怒。泰德一直有着自己独特的体面,不是物质层面,而是精神意义上的体面,有条不紊,内心笃定,但这最后的抉择让他濒临崩溃,他选择了后者,主动认罪当然是一种羞辱,但如若不然就得经受被贴上疯癫标签的更大的羞辱。菲茨杰拉德赢了吗?赢得也并不体面。泰德输了吗?即便是输了,但他却切实地篡改了对手的内心世界。对抗的过程中,菲茨杰拉德稳固的信念边界也开始抖动,科技是否意味着对人性的解放?社交是否比孤僻更能定义一个人的正常?疑窦丛生。他开始思索生活中那些简单的被命名为教养的习惯,那些根本空无一人的深夜路口,自己仍然会在红灯前默默停下。这到底是文明的进步还是精神的桎梏?

    最后的一幕,菲茨杰拉德在路口,抬头盯着红色的信号灯,一脸若有所思但终究无解的神情,嘴边有细若游丝的笑意但又满含深重无比的悲悯。这表情像极了泰德。

    (本文首发《北京青年报》)

     3 ) 如果有如果

    我也不知道怎么说,看完八集好心疼Ted,一个人的自述,一个人在小木屋前跳舞,被捕,被信任的律师出卖,被判终身监禁,我不知道是演员演得太好还是怎样,只觉得好心疼。一个天才,不该被这般对待,如果有如果,如果出生在不一样的时代,如果自幼时便被更良善的对待,如果没有被那么多次的出卖,是不是会有完全不一样的未来?可惜没有如果。总是不经意想起犯罪心理的Spencer,他们其实是一样的人吧,都是那般聪慧,敏感,脆弱。

    智商太高的人容易被孤立,因为对世界的理解和看法总是和普通人不一样。正因如此,他们更渴望温暖,信任,关怀,以及爱。可是,终其一生,只有孤独。Ted制造炸弹,因此带来各种无辜人的伤亡,是他的错,完全是不可否认不可弥补不可饶恕的错,可是错误的源头呢?所有人都有错,所有人都有罪。

    天才不是怪物,怪咖也不是怪物,愿所有善良的人都能被世界温柔以待。

     4 ) 《追缉:炸弹客》人物原型及真实背景

    这部剧根据真实故事改编

    卡辛斯基被捕时的警方档案照片
    以下内容引自于维基百科

    生平介绍

    卡辛斯基是波兰移民的后代,1942年5月22日于美国伊利诺伊州芝加哥出生。他拥有167的高智商,十六岁时被哈佛大学数学系录取,1962年在哈佛大学毕业后转入密歇根大学攻读数学博士学位,卡辛斯基用了数月时间便完成博士学业,他的指导教授说他的博士论文十分深奥。全美只有十几个人能看懂,后来辛斯基在该校从事了四年多的学术研究。二十五岁时被加州大学柏克莱分校聘为助理教授,是该校史上雇用过最年轻的教授,但他对教学并不自在,在两年后辞去。

    犯罪背景

    卡辛斯基在1978年至1995年间,不断邮寄炸弹给大学教授、大型企业主管及航空公司,造成3人死亡及20多人受伤。1996年4月3日被逮捕,最后被法院判处无期徒刑

    卡辛斯基的绰号:大学炸弹客/隐形炸弹,The Unabomber(University and Airline Bomber);是指其为针对大学及航空公司的炸弹客。

    卡辛斯基在1969年辞去加州大学柏克莱分校的教授职位,并在1971年到蒙大拿州隐居。

    1978年5月25日,卡辛斯基进行第一次有记录犯罪:他送出一枚故意写错地址的邮包炸弹芝加哥大学,该校工作人员收到“寄错地址”的邮包后,便把邮包退回“寄件人”-美国西北大学工程学教授巴克利·克利斯(Buckley Crist);卡辛斯基的犯罪对象便是巴克利教授。巴克利教授收到“退回邮包”后,感到可疑,因此巴克利教授托一名校警代替打开该邮包;邮包炸弹在打开时发生爆炸,校警当场炸至重伤。事后警方将嫌疑犯锁定为几位学生,卡辛斯基因此并无受警方怀疑。

    1979年5月9日,美国航空公司444航班,从芝加哥飞往华盛顿波音727客机行李舱在飞行时发出巨响,随后冒出浓烟,一名乘客吸入浓烟不适,飞机被迫降落。警方事后调查行李舱,发现一枚“邮包炸弹”。由于计时机制出错,因而防止了炸弹爆炸;当局表示,炸弹威力足以毁灭飞机。

    截至1995年,卡辛斯基对不同大学航空公司寄出共16枚炸弹;共炸死3人,炸伤23人。

    1995年4月24日,卡辛斯基给美国多间报社及杂志社发了一封信件,并承诺如果“纽约时报”及“华盛顿邮报”刊登他的三万五千字的学术论文-《论工业社会及其未来》(Industrial Society & Its Future),他便会停止持续十八年的连环炸弹案。美国联邦调查局最终以“阻止炸弹案再次发生”为由,允许刊登其论文。

    《论工业社会及其未来》中解释了卡辛斯基的犯罪动机。他认为工业文明使人类丧失自由,科技发展给人类带来灾难。因此他针对推动科技发展的科学家工程师等高技术人才为目标,以科技倒退的形式达成人类自由的解放。

    在发表论文后,不少无政府主义者、少数卢德分子[1]及极端主义者转为支持卡辛斯基。

    卡辛斯基的论文在报纸上刊登后,他的弟弟-大卫·卡辛斯基发现论文与其兄的写作风格及信仰极为相似;而在论文发表前,大卫的妻子琳达更曾怀疑泰德是“The Unabomber”,促使大卫向美国联邦调查局提供线索,最终泰德·卡辛斯基在1996年落网。

    1996年4月,警方以国内恐怖主义谋杀、使用及制造炸弹等罪名起诉卡辛斯基。卡辛斯基拒绝了其律师为避免死刑而提出的精神病理由,他亦因此解雇了其法庭指定的律师。

    1998年,卡辛斯基主动承认控罪,被判处终身监禁,不得保释

    美国联邦调查局表示,隐形炸弹客案件是FBI历史上最昂贵的调查。

    作品

    不得不说写的挺有道理的 (捂脸)

    工业社会及其未来
    (英文版)
    引自豆瓣用户: 532EEDC9400A0
    原文 http://www.douban.com/note/240140425/ PDF http://editions-hache.com/essais/pdf/kaczynski2.pdf EPUB //archive.org/download/IndustrialSocietyAndItsFuture-TheUnabombersManifesto/IndustrialSocietyAndItsFuture-theUnabombersManifesto.epub 有声书 //archive.org/stream/IndustrialSocietyAndItsFuture-TheUnabombersManifesto/IndustrialSocietyAndItsFuture-theUnabombersManifesto#page/n1/mode/2up 其他 //archive.org/details/IndustrialSocietyAndItsFuture-TheUnabombersManifesto

    (中文版)

    http://www.360doc.com/content/14/0919/15/15347270_410709909.shtml

    其他

    卡辛斯基思想观念是如何形成的,包括CIA是否真的对哈佛大学学生做过心理方面实验,我还没有找到相关新闻,不过在卡辛上大学的那个时间段,CIA确实拿监狱的囚犯做过这种残酷的心理实验。

     5 ) 有智慧的人都是变态

    试想:

    1122案件- 危害公共安全重大事件办公室

    数字证据-项目编号GA/T 1179 - 2022

    摘要:“1122”案件嫌疑人在暗网第一次公布其作案动机,送交法医语言学专项组进行分析


    《中国文化产业和其未来》

    你把屏幕握在你的手里,你决定移动手指,决定点开什么,你看什么,听什么,读什么都是你自己的意愿,自己个性的选择。想想你看到了什么,你看到的东西怎么到达了你手指尖点到的位置,想想那背后有多少人为之工作——有的人负责把好看的数字编织出来,夸大到将将可信的程度;有的负责使用柳叶刀,硅胶和肉毒素,把曾经需要数代人优秀基因组合的结果迅速的制造出来;还有的负责将这些制造品赋予活人的特点,让这些丝毫没有魅力,没有气质,没有灵魂的一具具活体商品,显露出一点人性,让我们更能喜欢他们——仿佛他们也拥有我们拥有的情感,从而获得流量,获得粉丝,实现更好看的数字。因为流量、粉丝和数字意味着,当我们看到这张脸,或者这个封面的时候,我们意识到,听别人说过这件事,所以我们应该看看。

    ……当你的手指在屏幕上划过来划过去,迟迟不能选择的时候,会不会有种异样的情感挥之不去:仿佛这些东西和你毫无关系。问问你自己,他们究竟活在什么样的世界里,为什么我的世界如此不同?我们试图压抑另一种怀疑:这种持续性的差强人意是否意味着:他们坑害了我们,欺骗了我们,剥夺了我们选择的权力?我们为什么总也选择不了喜欢的东西?我们在自己不喜欢的工作中,勤勤恳恳耕耘,换来的钱,换来的闲暇竟然白白给了他们,因为我们的轻信,我们的糊涂,就这样的被这些假脸,假数据,假故事骗走了。


    ……我知道这个骗局,因为我也曾经身在其中。这个骗局,叫做文化产业复合体,是由资本,明星,消费终端平台公司组成的利益共同体。这个工业体系的核心目的,就是消灭我们以往的源于生活的审美、文化和思考的愉悦体验,并利用他们可以控制的人员,渠道,和评判标准之下生产的“模拟文化体验”,去取代它。这些模拟文化体验就是你手指尖底下的东西,它不要求你喜欢他,认同它,崇拜他,它只有一个诉求,你点“付款”。因为当你点了付款以后,这个骗局的谎言,所有的假数据,假脸,假戏,都被你证实是真的。而真实的生活,那个你每天睁开眼,呼吸的空气,走过的街道,令你喜欢的,讨厌的,难过的,担心的,也因为你错误的点击,而变得无足轻重。

    ……我们看到的是包装,是推广,是粉饰,而包装的作用,就是暗示我们,不需要动脑子,不需要思考,不要有自己的判断,相信我们,相信所见。你只需要掏钱。而我不禁要问,凭什么?


    ……当我意识到我的工作助纣为虐的本质之后,我不仅决定立刻停止,我决定必须要修补我曾经做过的破坏。必须摧毁文化产业复合体造谎的能力,其中一种方法就是必须摧毁那些正在造谎的人。

    ……如果我的行为成功的实现了我的意图,那么我毋庸置疑的违反了国家法律,违反了社会的道德,如果我的身份被公开,面临被逮捕,面临法律制裁,那么文化产业复合体和其下属的新闻媒体网络会将我描述成一个疯子,神经病,或者一个恐怖分子,这当中只有一个称谓我可以有条件的接受。那就是,任何政治运动在成功之前的参与者,都是被其敌对势力称之为“恐怖分子”。

    ……一个尽职尽责的恐怖分子的理念还是不可避免的会传达给公众,因此,文化利益一体更有可能说我是一个疯子,因为我所信仰的理念,威胁着他们每一个人的利益,撼动了他们赖以生存的基础,我的行为对文化产业复合体的每一个受益者,每一个帮助其维护谎言的人,都产生了毁灭性威胁,他们会不计一切代价的摧毁我的名誉,构筑关于我的谎言。而真实的我,虽然不明智,但是至少是理智,心态开放,并且清晰地认识到,作为一个中国人,对自己的文化,对自己民族的同胞在世界上的形象和地位,担负着不可推卸的责任。我的行为虽然游离法外,依然是服务于这个古老族群的长久利益,而不是将自己灵魂售卖给一个,心态扭曲,思想犬儒,并且努力摆脱民族身份和集体形象的精英集团。

    😄😄😄😄😄😄😄😄😄😄😄😄😄😄😄😄😄😄😄😄😄😄😄😄😄😄😄😄😄😄😄😄😄😄😄😄😄😄😄😄😄😄

    以上举个例子,如果一个连环杀手以传播上述理念为名,杀掉无数个明星,体会一下这个感觉。写这些,要引出我想到的:

    恐怖分子的 what, who,和 why

    这部戏的what who why元素分别是,

    邮寄炸弹/ 被哈佛科学实验侵犯过的学生,有智慧有能力的数学家/认为自由被科技剥夺 ,改造社会

    《追缉炸弹客》的影视故事编写,就是通过侦探查案的情节,告诉我们这几个案件的元素是什么;与普通罪案不一样的地方源于他的作案动机(WHY)。 普通的调查,无论是《L&O》《CSI》还是《The Killing》,随着Who(嫌疑人)的改变,我们要考虑作案的Why(动机)是什么,是金钱利益,复仇,意外死亡隐瞒犯罪事实,等等。

    《追》当中,WHY虽然来自于意识形态的理念,“科技剥夺自由”,但是它的核心讲的还是个人的自由被社会剥夺的主题,

    能够找到真相,真理,和正确道路的领导者,往往是在人类组织中遭到排斥的。因为组织的目的是维持现状。

    一方面这点更加能激发原始情感,我们都体会过被边缘化,或者自己的正确意见没有人重视,这种受挫感是观众立刻能认同的—— 另一方面 也是将侦探和罪犯紧紧链接起来的一个纽带:

    为了能更好的理解侦探故事的人物网络构建,可以看一下这视频理解,

    1)罪犯、侦探都是敏感有观察力的人,他们共同发现了同样的东西,并且坚信不疑

    2)调查中要有和搭档性格对比,我们得以发现侦探深藏的缺陷(人物的ghost,wound,lack)

    3)罪犯的诉求也是侦探的欲望,罪犯是侦探的“阴影、极端行为”,是唯一能改变侦探的事物

    剧本教室

    【剧本教室】《真探》与《七宗罪》:在黑暗中创造光明【BtoZmovie】_哔哩哔哩_bilibili

    《追》中,侦探Fitz 是一个在晋升阶梯上爬升极为不顺的人,为什么呢?因为他是反社会的,不屑于遵从政府里的等级文化,一条路堵死以后,他必须通过增加另一方面的竞争力,他学霸的一面才能进步。幸运的,也是不幸的是,这样一个自学成才,成绩优异的新探员得到一个“积极反馈”,加入最重要的项目组,寻找Unabomber。所谓积极反馈,就是社会犒赏了他反社会的行为,允许他继续独立思考,不服从管理。那么后来上司Don一遍遍要他服从,听话,耐心地要他仔细按要求做,不是因为他讨厌这个下属,而是教给他,这就是社会的真相。除了完成组织目标以外,Fitz必须要学会社会组织的另一项关键目标,保证等级阶梯中的各个人员,获得应该得到尊重,给足面子。

    这一点,是Ted绝对不可能做到的。

    社会第一个真相: 聪明有智慧的人,是社会的敌人。

    不要轻信因为你的成绩,才干,能力,IQ等等,你所在的组织真的把你当成资产。无论是什么社会,都有游戏规则,有自上而下的金字塔等级系统,而聪明人眼中看到的是目标,更智慧的人看到的是终极意义,他们根本不care游戏规则,这就是让系统里其他人不爽的地方。当然有更大可能,挑事者其实是自作聪明的自恋者,他们对游戏规则的反叛直接威胁系统的稳定,因为每一个人必须贡献给这个系统,这个系统才能实现目标,合作的代价就是妥协,妥协多了,这些妥协就去除了背后人与人之间交流的人味儿,抽象成为一个可怕的,冷冰冰的规则,当科学技术帮助执行这个规则的时候,就像你打客服电话,机器人叫你“请按1”的时候,你是被边缘化的。因而,我们的炸弹客Unabomber 与其在说自由如何被科技剥夺,不如说是在抱怨这社会集体合谋干掉个性,干掉独立思考。

    一个受过高等教育,而且缺乏社会化的人,一定是活得最憋屈,最想发声让人听到的。非暴力的方法就如《荒野生存/into the wild》中克里斯那样在阿拉斯加自给自足,抵抗文明社会,最后自己受苦。另一种则是Ted这样侵犯性的,生活在文明边缘,悄然布局,对社会进行攻击。这两种途径都必须置身在大自然环境中汲取精神力量,原因不是大自然多么美好,多么令人头脑清醒,斗志昂然,而是因为大自然不是人类文明。

    社会第二个真相:无论是否有动植物,社会人所在的系统,就是“自然”环境。

    大自然是地球给人类的,它十分美好,充满内在的和实用的价值。当Ted抱怨科技摧毁人类自由,控制了我们选择的能力,也抱怨当下社会因为拥抱科技摧毁了大自然,这种理念其实受到了很多环境主义者的追捧。但是大自然只能是地球给人类的么? 如果你是一个社会人,你必须要接受,树林和海边只是你在法定假期和休息日去的地方,而你的大自然就是人类文明创造出的系统,是你所在的地铁,办公室,候机大厅,220v交流电,5G 手机网络, 802.11 wifi。

    以Ted的为代表的告知知识分子,包括许许多多环境主义者都受过高等教育,他们倾向于把人类集体所当成乌合之众,人类集体文明自然需要全盘的否定和批判。在他们看来,既然是人类创造的,一定是有问题的。不然为什么我的正确观点融不到当下人类社会的创造之中。Ted们唯一论据,就是“这不是大自然” 但是大自然并不代表人类集体选择,只有北极圈,亚马逊,亚撒哈拉,所罗门群盗等地方的族群不想用科技能力改造生活环境,大多数人类选择通过放弃某种自由,交换来一些方便的功用,纷纷像羊群一样排队购买。

    实际情况很有可能我们人类会毁灭地球,抑或把地球改造成面目全非的样子,这些,作为一个社会人,我们都得把这些“人文”环境,当成是“人”然而然。这也是Ted们鄙视大多数人的原因。

    社会第三个真相:没有人有答案,但是我们都知道自己该做什么。

    影片中的联邦调查局调查爆炸案走向起初各种歧途,只能怪自己的组织系统没有激励创新想法的机制,没有聪明人作出贡献的渠道。但组织面对危机,在压力下需要改变的时候,组织信任什么人去面对未知世界的挑战呢?

    所有的人类体验涉及到的领域可以归纳为:已知世界,未知世界,和求知者。社会正常运行的情况,都是这个稳定安全,十分权威性的已知世界在发挥作用;而到了危机出现,社会维持现状的目标会阻碍其面对未知世界挑战的能力。无论如何,组织委派的人,必须是被组织训练得听话的人,所谓已受训人员。他们已经明白领导要什么,组织要什么,这些目标和这个案子要什么,并不是永远一致的。不要期待有任何大领导代你走向胜利,没有人知道真相是什么,只有靠以往经验,或者靠自己深信不疑的故事。所以,这个社会随时面临崩盘,永远没有足够的聪明人,没有足够的领导力,没有足够的应急预案。那究竟是什么保持这个社会稳定运行呢?

    你。你知道什么是对的,什么是社会认可的。你的顺从,你的妥协,在团体当中,你从来不做极端的事情。你是一个已知世界的常驻人员。而当你面对未知世界的时候,你的教育,智力,执行力,社会资源,决定了你是否认可社会教给你的东西,是否认可社会,是否能用行为证明你的信仰。

    回到第一个真相,很有可能,面对未知世界的时候,社会会把你当成敌人。

    如果我是一个变态

    回到我的假设:我有感于中国人的文化被“文化产业复合体”威胁,我制造了恐怖的活动,全世界报道。我发出了《中国文化产业和其未来》被人传播, 我并不是因为有了正确的信仰,令人信服的论据,而得到普通人的同情,认可的,恰恰是因为我做出了极端的行为。并且我成功的付诸行动了。你可能会判断出,道德上,法律上,我是对的还是错的。并且显而易见,任何使用暴力的行为都是挑战这个国家,而必然要受到惩罚。

    但是你无法计算和衡量,随机某一个人对我的态度。比如在这个产业中,可能想要改变现状,可能正在对当前状况不满,这个随机人是不是认可我的宣言,对他到底是有好处,还是有坏处,和他是否相信我说的无关。

    WHO is the unabomer? 《追缉炸弹客》是所有侦探片中,对恐怖分子刻画的最细腻,最人情味儿的一部,但是我们知道Ted是悲剧的。这种悲剧不是来自结尾他得到应有的惩罚,而是来自他对爱的渴望,他受到的背叛,和他对于普通人交流的向往而不得。这个本来可能拥有一个不错人生的高智商人,选择了与科技人文-与社会你死我活的来个对决。

     6 ) EP3说到的沼泽地

    “And at the center, it's the Pripyat River Valley.”

    而中间则是普里皮亚季河河谷。

    “It's just some linguistics humor ——”

    只是语言学里的笑话

    “You konw, the slavic homeland.”

    斯拉夫人的故乡

    “You know, it's just this weird, dorky thing.”

    就是一个古怪无聊的知识

    “Go on.”

    继续

    “Go on, tell me.”

    继续,告诉我

    “Ok, so, around the year 600, Slavic people suddenly appeared all over Europe. You know, Germany, Poland, Serbia, Russia. But nobody could figure out where they came from.”

    公元600年左右,斯拉夫人突然遍布全欧洲。德国,波兰,塞尔维亚,俄罗斯。但没人能弄清楚他们来自哪里

    “The slavic homeland.”

    斯拉夫人的故乡

    “Right. It was the huge historical mystery, until they started looking at language, and then they realized that proto-Slavic was missing words for certain kinds of trees. You know, they had to borrow words, for oak and beech and pine and ……”

    是的,这一直是历史未解之谜,直到他们开始研究语言,然后他们发现原始斯拉夫语中没有几种特定树木的词语,他们得从别的语言借词,来称呼橡树,山毛榉,松树什么的

    “The nachos are Europe. The slavs are everywhere, but they don't have a word for Jalapeño, so they can't come form here.”

    玉米片就是欧洲。欧洲到处是斯拉夫人,但他么没有墨西哥辣椒这个词,所以他们不可能来自那儿

    Exactly.

    没错

    And they have no word for beans, or salsa or sour cream,which eliminates everywhere but here.

    他们也没有豆子,辣酱,酸奶油这些词。所以排除了所有地方,除了这里

    The Pripyat River Valley in Ukraine

    乌克兰的普里皮亚季河河谷

    It's basically this huge swamp. The one place in Europe where there are no tree

    那儿基本就是个大沼泽,是欧洲唯一一处没有树的地方

    Right

    是啊

    It was brilliant because, up until then, they had only been looking at the words that they had, and the key was in the words that they didn't have. What they didn't say

    这样研究的厉害之处就在于之前他们只分析斯拉夫语中已有的词语,然而关键在于语言中没有的词语。斯拉夫人不说的东西

    ……what they didn't know how to say

    他们不知道怎么说的东西

    —— Manhunt:Unabomber S01EP03

     7 ) 探索频道如何挖掘一件旧案不为人知的秘密?

    作为全球享有盛誉、拥趸上亿的纪实电视节目公司,美国“探索”频道在今年夏天推了出第一部电视剧作品――“Manhunt:Unabomber”,译名作《炸弹追凶》。

    在“寓知识于娱乐”的指导原则下,“探索”频道选择进入电视剧领域并不令人意外。电视剧毕竟是近十年以来大众娱乐节目中最具创新性、艺术性、社会性的表现形式。 美国“历史”频道早在2012年就已经尝试在人文科教频道中播出高制作水准的历史电视剧,各路叫好声一片、收视率一路冲高,“探索”频道的革新步伐似乎还显得缓慢一些。

    值得探究的是,为什么选择 “Unabomber”这个在上世纪80、90年代轰动一时、人尽皆知的连环爆炸案作为首部电视剧作品的题材? 在谜底一开场就被揭晓,新闻报导已多如牛毛的背景之下,如何设置悬念、制造冲突,吸引观众们一周一集地紧紧追剧? 如何挖掘这起案件中尚不为人熟知却又精彩刺激的科学因素,不违背“拓宽视野、增长见识”的频道宗旨? 如何紧贴当前社会环境,让这一起20年前旧案能够与时俱进,赋予观众“感同身受”的现实意义?

    下周三(9月13日)这部八集电视剧将迎来大结局。大家可以在一个漫长沉闷的假日,不被打扰、酣畅淋漓地看完全剧。 在看剧之前,我们也许要恶补一下背景知识,试着了解一位普通美国观众对“Unabomber”案件的基本观感,才能逐渐领略这部美剧的精妙有趣,引人之胜之处。                    谁解救无能的FBI? Unabomber是一个合成词。 Un指大学(University),A指航空公(Airline),Bomber指炸弹客,译作“校航炸弹客”。从1978年5月25日至1995年4月24日这长达17年的时间,“校航炸弹客”利用各类邮件邮寄了16个包裹,造成23人受伤、共3人死亡,其中大部分是大学校园精英阶层的知识分子,其中一名受害者是一名即将成宇航员的电力工程学硕士。

    虽然死伤人数并非触目惊心,但是“校航炸弹案”却成为美国历史上耗时最长,耗资最巨、投入警察力量最多案子。 美国联邦调查局,美国烟酒及枪支管理局、美国邮政检查署三家机构组成百人专案小组,运用一切高科技手段展开调查,包括∶分析炸弹碎片的物理成分以确定零部件来源;检测邮包残留的DNA、指纹等生物线索以确定嫌疑人身份;邀请请犯罪心理学专家进行人物侧写以缩小嫌疑人范围等。 专案组甚至从军方借来了一台超级计算机、建立一个庞大数据库,进行关键词检索与交叉分析,在伊利诺斯州、犹他州、加利福尼亚州等三个案发地区分别列出了数千人的嫌疑犯名单。名单上的每一个人都被彻底调查了一番,每一个人也都被排除了嫌疑。 数十年间,专案组获得的唯一真实可信的线索就是一位目击者对于“校航炸弹客”的外表描述,对于其年龄、身份、背景、教育程度与犯罪意图等核心因素则是一直毫无所知。

    1996年案件破获时,新闻媒体将主要功劳归结于罪犯弟弟的举报,认为如果没有这位有识之士的“大义灭亲”之举,“校航炸弹客”仍会逍遥法外,给民众心理上带来极大恐慌。 但是,事实的真相是这样吗?联邦调查局真的如此无能吗? “探索”频道的剧集简介开门见山指出,将调查从一无所获的泥沼中解救出来的是“法医鉴定语言学”(Forensic linguistics),一种从未被认证也从未被使用的犯罪调查方法,通过罪犯发表信件的语言习惯特征来确定其个人身份。 当时,这种方法被不少专业人士视为“天方夜谭”,认为只是“病急乱投医”罢了,不料却在案件侦破的每一个关键环节成为识别罪犯身份的唯一利器。 第三集中,协助破案的语言学女博士讲一个关于斯拉夫人起源故事,也许第一次让观众对“法医鉴定语言学”产生了信心。

                    连环爆炸的目的何在? 上世纪90年代,这名罪犯自己说明制造这些邮包炸弹的动机与图谋,那就是反对工业科技文明对人类自由的伤害。 在寄出邮包炸死平民同时,罪犯还向报纸、学者寄出不少署名为“F.C.”信件,要求正视高度发达的科技文明对于人类自由生活的迫害与剥夺。 其中一封寄给了1993年诺贝尔奖获得者,遗传学家理查·罗伯特和飞利浦·夏普,信中警告两位博士,应该立刻停止他们的基因研究。 还有一封寄给《纽约时报》与《华盛顿邮报》,要求发表他长达35000字的《工业社会及其未来》宣言,否则就要炸掉一架民航客机。 权衡再三之后,美国司法部与联邦调查局违背了“不向恐怖分子妥协”的原则,允许这份宣言的最终公开发表

    有人认为,这份“诅咒着高科技环境下现代社会的不自由,工业革命带来的人类灾难、社会的动荡、生命意义的消失”的宣言不过是陈词滥调,但在“探索”频道电视剧集执行制片人安德鲁·索德罗斯基(Andrew Sodroski)眼里,却是一份“先知般的预言”。 “这份宣言中所描绘人与科技关系比20年前还要符合现状。在智能手机普及之前,宣言已经告诉我们,人类生活将如何被科技所绑架、所胁迫,所约束、所决定。当手机响起时,你就必须接听,不管你是不是正在和一个活生生的人对话,不管你是不是认为这事愚蠢而且无关紧要。” 美国媒体报导这部剧集时这写道 “在《炸弹追凶》发布会现场,许多人将听到、看到的信息输入笔记本、平板电脑或手机之中,再通过社交媒体成千上万地传播扩散到世界各地。推特是在《宣言》公布十几后才出现的。然而,这一场景却证明了《宣言》的准确性,即对科技的依赖将主宰人类的日常生活”

    2007年中国《新周刊》杂志报导指出,美国阳光微系统公司的首席科学家比利乔伊,曾在《连线》杂志上撰文《为什么未来不需要我们》,他在文中大量援引《宣言》中的段落以此说明科技的危险。 遭到“校航炸弹客”重伤的耶鲁大学计算机科学教授大卫·加勒特也承认,《宣言》推断不无道理,工业文明时代,人类的未来,也许真的险恶重重。 在“911”前,美国国内的恐怖主义活动的主题并非只是 “文明的冲突”,反对工业文明也是恐怖活动的主题之一,包括环保运动、反对堕胎、动物权利保护等等。 一份1998年的美国报纸写道, “ 为了拯救环境而不断升级的破坏行动席卷了美国西部,已经造成了数千万美元的损失并使人们的生命处于危险之中;自1980年以来,至少有100起此类暴力事件发生,造成了4280万美元的经济损失。进入21世纪之后,反对工业文明仍然是恐怖主义意识形态源泉之一。” 2011年7月,32岁的白人男性安德斯·贝林·布雷维克在挪威首都奥斯陆发动恐怖袭击,先是在政府办公区引爆炸弹,炸死了8人;再是前往度假小岛,枪杀了69名参加暑期夏令营的青少年。 这名“独狼式”恐怖主义杀手在网上发布的袭击宣言,很大一部分内容抄袭自1995年的“校航炸弹客”的《工业社会及其未来》。

                       谁造就连环杀手? 这名拥有如此精巧高超的爆炸手法,怀抱如此“崇高伟大”人生理想的罪犯,是毕业于哈佛大学的数学天才――泰德·卡辛斯基(Ted Kaczynski)。 1942年5月22日,卡辛斯基出生于伊利诺伊州,智商高达167,16岁被哈佛大学数学系录取,20多岁在密歇根大学用了几个月的时间就获得数学博士学位,因为他解决了导师也没有解决的数学难题,“他的博士论文全美国只有10-12个人能看懂”。

    有些观点认为,尽管这位数学天才自幼内向、害羞、不爱与人交流,但并不存在心理疾病,也没有反社会人格,无论是他的高中老师们,还是哈佛当年的新生体检医生,都将他描述为一个正常的孩子。 但是,卡辛斯基在哈佛求学时期参与一项心理学试验则可能对他的心理状态与人生信仰产生了巨大冲击,最终导致他变成一名连环杀手。 这段经历在美国媒体相关报导中鲜有提及,“探索”频道的电视剧集再现了这一过程,让观众们了解美帝国主义的一段极不为光彩的人权污点。

    冷战时期,哈佛大学心理学教授亨利·默里(Henry Murray)在美国中央情报局的援助下主持一个“精神控制”实验项目,卡辛斯基与他的同学们在没有被告知的情况下成为了实验对象,测试人们在极端压力下的心理反应,企图以此建立一套从心理上摧毁苏联间谍政治信仰的心理战审讯方法。 “ 默里让他的不知情的学生,接受了密集的审讯。他自己称之为‘激烈的,全面的,辱骂性’的个人攻击,攻击他的学生们的自尊心和最珍视的理想和信仰” “ 被测试的学生进入了地下室,来自内心的声音命令自己必须遵守一切规则。他发现地下室里有一盏足以使人失明的聚光灯对着门口,房间其它部分则陷入一片漆黑,一个讯问者坐在当中,几乎无法被看见。讯问者粗暴地命令他坐下。当他坐下时,他发现椅子被放置得如此精确,以至于聚光灯的全部光亮都集中照射在自己的脸庞上” 这个将学生当作为科学服务的“小白鼠”实验,也许直接导致卡辛斯基高度认同“科技和科学正在破坏自由和自然”的命题。 但是,与此同时,卡辛斯基也变成了另一个亨利·默里,将所谓的理想原则凌驾于普通人性之上。 为一种理念、为了一个原则,为了一种信仰可以牺牲掉无数普通人的性命,这就是卡辛斯基对其炸弹谋杀行为进行合理化的内动力所在。 卡钦斯基的扮演者――Paul Bettany,明确地重申电视剧集绝不是为了同情卡钦斯基,但它确实试图引起你的同情。 “Ted有一部分是孩子,16岁被中央情报局(CIA)做实验,被羞辱,这对任何人来说都是件可怕的事情。这在某种程度上摧毁了他,并以某种方式将他武器化。” Bettany说,这是一个非常有趣的问题,为什么现在孩子,不仅在美国,还包括英国乃至欧洲,对自己的国家觉得如此疏远以至于要跑到叙利亚去?我们如何帮助那些内心深处觉得如此疏离以至于觉得自己不再是社会一分子的人? 强大演员阵容 这部美剧演员阵容强大,都是赏心悦目、正当壮年、风度迷人的老戏骨真男人,可谓是色艺俱佳。,包括来自电影《阿凡达》的Sam Worthington,来自电影《温布尔登》Paul Bettan——来自美剧《欲望都市》、《傲骨贤妻》的Chris Noth美剧《欢乐合唱团》的恶魔老师Jane Lynch,仅有短短几分钟的出镜却是让人印象深刻,饰演有担当、有魄力的美国首位女性司法部长Janet Reno。 另外,对于在体制内混迹多年的公务人员来说,这部剧集也会深深引起共鸣……在官僚体制内,想要与时俱进、实事求是,做一些前所未有的尝试与努力,将是多么的困难!!! 参考资料 Harvard and the Making of the Unabomber,the Atlantic Discovery’s “Manhunt Unabomber” Kaczynski as a true, heartless prophet,Salon.com “Manhunt Unabomber” explores the life of murderer Ted Kaczynski , Fox News

     8 ) 一个无政府原始主义者的飞蛾扑火

    这是一部少有的带有一定社会思考在里面的美剧, 且不说其在这一方向上挖掘的有多深, 这类作品出现在商业化社会高度发达的美国的商品栏里, 已属难得.

    这部剧表面是在讲一个有过多起暴力恐怖活动的反社会人格罪犯, 和FBI侧写探员斗智斗勇最终被绳之以法的故事, 其实更深一点, 讲的是一个无政府原始主义者对社会对抗并最终失败的故事. 如果想挖掘这一点, 首先得了解一个概念 -- 异化.

    异化这一概念最早在黑格尔的哲学作品中提出, 后在马克思的著作里提出了劳动异化的概念, 逐渐形成了更具体化的对异化的解释, 异化是指自然、社会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对于人本质的改变和扭曲。是人的物质生产与精神生产及其产品变成异己力量,反过来统治人的一种社会现象。简单举例就是, 人们生产了汽车, 并驾驭汽车, 但随着汽车越来越发达, 人甚至不再操控汽车, 人逐渐失去了对其的控制, 人驾驶车这一情形, 其实质已变成了, 车驾驶人. 这种现象即是异化, 在剧里也有直白的描述:

    e02 24:30

    在第二集里泰德和菲茨的首次会面里, 以及第一集泰德的开场旁白, 炸弹客阐述了自己的理念, 包含着对当今社会体制下的异化部分的批判:

    e02 39:45

    而菲茨则向其倾诉自己在面对红灯时回想起的自己被物化被非人化带来的屈辱和无力感, 以表达自己与泰德的共鸣:

    e02 39:00

    如果仅仅看泰德的这部分对自己的理念阐述, 还是饱含人文关怀的, 其实对以科学技术为主体的理性实证主义的批判反思, 也是20世纪中后期以来很多哲学家社会学家关注并研究的议题, 著名的有马尔库塞的《单向度的人》(对发达工业社会的批判), 居伊·德波的《景观社会》(对异化社会的批判) 等等, 其中后者最终绝望地以自杀的方式作为反抗. 回到泰德, 如果他的理念真的是人文主义的, 那要如何解释他的反社会的冷漠的伤害人类的行为? 其实原因在于泰德泰德不仅反对异化, 也反对社会, 反共同体, 反集体化, 向往原始社会, 这点在剧里没有表现出来, 但在他的宣言里可以看出他的这些主张 ( 宣言的原文链接: 论工业社会及其未来 ), 在宣言里他更多的是在表达对原始社会的向往, 批判科学, 及科学技术支撑着的权力社会对人的压迫和伤害, 以及其出于对左派 '过度社会化' 的警惕而对其的篇幅不小的批判甚至攻击, 所以与其说他是个仅仅反对异化的xx主义者, 他实质上是一个无政府原始主义者, 他的主张概括来讲是推倒一切, 回到原始社会, 回到人与人关系最朴素(存疑)的情境.

    上述任何症状都可能发生在任何一个社会,但在现代工业社会中它们的存在规模尤其大。我们并非首先提出当今世界似乎正在发疯的人。这样的事情对于人类社会来说是不正常的。有充分的理由相信,与现代人相比,原始人所遭受的压力和挫折更少并更满足于自己的生活方式。的确,原始社会的生活也并非充满轻松与甜蜜。澳洲原住民经常虐待妇女,性变装在美国的一些印第安部落当中也相当常见。但总体来说,我们在上文各段当中列举的各种问题对于原始民族来说远不如在现代社会中那样常见。 -- 《论工业社会及其未来》

    所以泰德的理念部分的是和西方马克思对劳动异化的批判、存在主义对理性实证主义的怀疑和反思存在交集的, 而将其与这些主义区分开来的或者说泰德理念"走歪"了的地方是其对社会的粗暴否定, 并走向了极端主义. 然而无论是左派还是存在主义, 反抗的都是异化社会中异化的部分, 而不是全社会. 泰德的问题在于对抗异化无望, 转而走向极端, 意图推翻整个社会, 无论从其手段还是结果来看, 都是完全反人道的. 虽然从他的童年的悲剧遭遇来看, 他是向往和人建立朴素而本真的关系的, 但他提出的解决方案过于残酷且成本过高, 注定不会成功. 当今的哲学、社会学家的任务应是致力于用更可行的方法消除这个社会里的异化部分, 但在思想已退出社会公共领域, 人们被智能手机主宰的当今社会, 包括这部分哲学思潮在内的哲学本身, 已无人问津. 而这大概也是异化社会下不可避免的结果.

    上面分析完泰德的理念后, 来谈一谈男主角菲茨, 对菲茨而言, 在接触爆炸案后, 一直存在于他身上的矛盾是其内心深处出于对炸弹人思想的认同(部分的)而对异化社会的反叛欲望, 和其作为体制一份子的使自己融入体制内的欲望的矛盾. 在1997年FBI去山林里找隐居的菲茨的时候, 菲茨是反叛的, 他的内心的矛盾仍未解决, 他对泰德的理念的部分认同让他感到负罪和痛苦, 于是最终选择和FBI回到泰德案去, 与其说是想帮助FBI倒不如说是为了找到一个答案, 能够解决上述矛盾的答案, 为此他需要接近泰德.

    之后的剧情就是菲茨出于社会人的惯性, 在社会责任感的影响下, 和泰德展开了博弈, 虽然在泰德眼里他不过是在被体制当做棋子一样利用. 菲茨的内心挣扎戏份主要在菲茨-女语言学家这条线展开, 随着与泰德最终博弈的结束, 伴随着菲茨和女语言学家的最后一次交谈, 菲茨批判的继承了泰德关于社会异化间接泯灭人性的事实, 否定了泰德极端行动中非人性反人类的一面, 他也因此获得了心理上的自我拯救

    e08

    而泰德, 反叛如泰德最终被体制所吞噬, 沦为了体制的玩物, 就像加缪的《局外人》里的男主角的最终结局一样. 这大概是对立志反抗整个社会体制的人的最残酷的处决.

    “将我置于事外,一切进展我都不能过问,他们安排我的命运,却未征求我的意见” -- 《局外人》

    在最终集, 导演以菲茨的"红灯恐惧"的画面作为结尾, 昭示着对于那些意识到自己身处异化社会中的人们, 他的余生都将 haunted by 这种异化感, 无处逃遁. 除此外, 导演希望以此警醒世人, 那些面对红灯会时而踌躇的人, 那些在异化社会中心神俱疲寻求心理治疗的人们, 那些在社会已如此发达的今天, 仍要为了生存而把生命消耗在无意义的重复工作中的人们, 那些在人潮中行走却感觉不到任何与他人的联系的人们, 警醒人们, 在空闲的时候, 把智能手机放在一边, 想想所有这一切是不是有哪些地方不对.

    但也许只是徒劳.

     短评

    开始觉得摄制有股说不出的穷相不过一旦投入剧情就忘记这档事了。案件结清后的最后一集别开生面,卡钦斯基在司法系统里的“遭遇”真是讽刺(司法系统真可怕啊哪怕智商167没学过法律也是分分钟被玩弄)

    9分钟前
    • paradiso
    • 力荐

    一颗看透螺丝命运的螺丝的故事。

    13分钟前
    • 南赫
    • 力荐

    Sam当初阿凡达起点太高, 奈何演技跟不上名声, 结果消失了那么多年, 现在进军美剧总算是挑到了个好剧本, 老实的外表下有股韧劲, 挑战官僚制度和傲慢的高智商罪犯, 算是奉献了合格的表演.

    14分钟前
    • DrMatthew
    • 推荐

    编剧强大,剪辑色调镜头无可挑剔,再加上演员,五星。最后一集大结局很精彩,场景、镜头切换、内心戏、力度相当到位

    19分钟前
    • 力荐

    国内的作者和编剧们都来学习下,什么才叫侧写师,不是看几本教材和小说,然后靠着想当然就可以创作侧写师题材的文艺作品。

    21分钟前
    • 大侦探凤梨
    • 力荐

    人设太单一,大部分人,你永远知道他们会有什么反应,没有任何惊喜,弃

    24分钟前
    • nicebei
    • 还行

    一段云淡风轻的反社会独白之后,炸弹突然爆炸。仅仅这个开头,足够抓人且惊艳。

    28分钟前
    • 鼓捣鼓捣屎打嘚
    • 力荐

    【A+】1995年所发布的那篇《论工业社会及其未来》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搏击俱乐部》的创作,而后者在二十多年后又成功影响了这部依据“航校炸弹客”案件所改编的美剧——《追缉:炸弹客》。事实上,无论是叙事节奏、人物塑造,还是视听风格,都精巧的无可挑剔,完全就是大卫·芬奇的调调(尤其是第四集开场信息量极大的交叉剪辑,完美习得其精髓),甚至在整体质量上都不输同年的《心灵猎人》。某种程度上也让我们看见那些最顶级的「罪案剧」应该是什么标准。

    32分钟前
    • 思路乐
    • 力荐

    镜头语言好 男一演技跟不上趟

    35分钟前
    • .
    • 推荐

    保罗贝坦尼演了个非常神奇的角色,山姆沃辛顿似乎也在期待着职业生涯第二春,剧本身这么优秀的情况下,我觉得不差《真探》。Ted在1993年以F.C.为署名发布《工业社会及其未来》宣言,1995年落网,而1996年恰克·帕拉尼克写出主题相似的<Fight Club>《搏击俱乐部》。

    36分钟前
    • zephyrus
    • 力荐

    现在看来,Kaczynski说的都没错

    39分钟前
    • 熊仔面
    • 力荐

    语言学侧写是全剧的精华,至于大段大段不被上司信赖、跟老婆孩子离心离德、男主本身被诱惑,all,bullshit,满满套路,肥肠无聊。

    44分钟前
    • 蚂蚁没问题
    • 还行

    电视剧本身一般,但UNAbomber很有意思,美国真是太多这样的high functioning sociopath,所以创造力源源不绝啊。Richard Stallman也是这样的,喜欢玩文字游戏,GNU也是一个递归缩写。某种程度上Elon Musk也是这样的人。还有表现对法律程序的注重,更多体现是活在观念世界里。

    48分钟前
    • S/Z
    • 还行

    1、极简的深邃,不炫技的好。2、看演员表才认出保罗贝坦尼,不知道是脸盲症加重还是演技手术刀。第六集教科书。3、孤独是一种状态,寂寞是一种心态。普通人靠烟火气能化解孤独和寂寞,对于绝顶聪明的人反而更难。但他们中有人能去写瓦尔登湖,运气如童话或许能成为谢耳朵,一旦成为恐怖分子,没得辩解

    50分钟前
    • 小九儿
    • 力荐

    精彩度不输《心理神探》。犯罪学真是一门深刻拷问人性的学科,从各种黑暗角落扫出所有人性的蛛丝。追缉的过程不止是一场智力之争,也是把自身人性押上赌局的临渊而立。案件与人物的悲剧性,使你看完后非但无法松一口气,心境反而愈发凝重。自由不是取消所有红灯,而是假如没有红灯,绿灯就成了混乱的象征。

    54分钟前
    • 匡轶歌
    • 力荐

    保罗你又双叒叕演反社会人格了 Orz 包子似乎电影路不太顺利都来演电视剧了 Orz 嫌弃拍摄手法老套的请看右下角 Discovery 台标不谢

    59分钟前
    • iPhone X
    • 推荐

    社会学必看剧集,不,人文社科类学生必看的剧集,卡钦斯基作为一个新卢德分子,知行合一,地下室地板高于双标白左的阁楼天花板,《宣言》水平高于97.97%的文科论文。本剧双男主都很赞,期待华盛顿的第二春,帮助菲茨的女教师居然是金刚狼的银狐。。。

    1小时前
    • nothing传叔
    • 力荐

    想捉住魔鬼 就得先变成魔鬼 感觉又是一部高手对决相爱相杀的汉尼拔啊!

    1小时前
    • t0psh1t
    • 推荐

    2017美剧真是疲软。这部算是很大的惊喜了。往往大量闪回、和现实对照的写法都不讨巧,但是这个故事的叙述方式非常引人入胜。

    1小时前
    • frozenmoon
    • 推荐

    旁白参与叙事,爵士乐腔调的“ 公民凯恩”,节奏见功力,我喜欢的犯罪心理素材

    1小时前
    • 滕雅望
    • 力荐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电影

    电视剧

    动漫

    综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