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前位置:首页 剧情片 帕索里尼

    帕索里尼

    评分:
    0.0很差

    分类:剧情片其它2014

    主演:威廉·达福  里卡多·斯卡马乔  瓦莱里奥·马斯坦德雷亚  尼内托·达沃利  玛丽亚·德·梅黛洛  阿德里娅娜·阿斯蒂  安德里亚·博斯卡  吉阿达·科拉格兰德  卢卡·莱奥内罗  弗朗切斯科·西西利亚诺  罗伯托·齐贝蒂   

    导演:阿贝尔·费拉拉 

    排序

    播放地址

    提示:如无法播放请看其他线路

    提示:如无法播放请看其他线路

    猜你喜欢

     剧照

    帕索里尼 剧照 NO.1帕索里尼 剧照 NO.2帕索里尼 剧照 NO.3帕索里尼 剧照 NO.4帕索里尼 剧照 NO.5帕索里尼 剧照 NO.6帕索里尼 剧照 NO.16帕索里尼 剧照 NO.17帕索里尼 剧照 NO.18帕索里尼 剧照 NO.19帕索里尼 剧照 NO.20

    剧情介绍

      1975年11月2日,意大利著名导演帕索里尼的尸体在罗马近郊奥斯蒂海滩被发现,死前明显受到过暴力攻击。在此之前他刚刚完成那部常被评为世界十大禁片之首的《索多玛的120天》。由于凶手被传闻是一名17岁的男妓,这个悲剧被染上香艳色彩,也有人猜测这位意见领袖的死亡完全是政治阴谋,而事情真相至今仍是个谜。  影片择取的正是帕索里尼(威廉·达福 Willem Dafoe)被害前的最后一天。导演平静安宁的和心爱的母亲、前男友、还有《索多玛120天》的女演员用餐,与亲密的朋友聚会并分享最近的电影构思,然后驾着车穿梭在男妓聚集区搜寻一夜风流的目标。费拉拉将帕索里尼被害前正在创作下一部作品——一部充斥着大量性爱描写、探讨宇宙与真理的影片手稿,大胆的用自己的方式表现了出来,与纪实部分一起完成了颠覆性的叙事。

     长篇影评

     1 ) 土星照命:帕索里尼最后的生命线

    威廉·达福饰演的帕索里尼在接受采访
    如果说二十世纪有一位意大利知识分子可以声称拥有“未来”,那就是帕索里尼。
    ——Alessia Ricciardi

    阿贝尔·费拉拉这部《帕索里尼》串联了帕索里尼的残酷遇害及其生命最后两天时间(1975年10月31日—11月2日)的各种线索,讲述了帕索里尼最后时光的生活与思考。除了再现了帕索里尼现实的生活工作以外,这部电影还包含对他生前创作的最后一部小说《Petrolio》(或者叫“石油”)和未完成的电影项目《Porno-Teo-Kolossal》(也被翻译为“色情,一鸣惊人”)的影像搬演,这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影像的复杂性。本文主要借由电影讲述的顺序,梳理一下帕索里尼留给我们的最后印象。苏珊·桑塔格曾经用“来自土星的人”形容本雅明的忧郁气质。“土星照命”,我想着也再适合帕索里尼不过了。

    一、斯德哥尔摩之旅

    1975年10月27日,星期一,帕索里尼飞往斯德哥尔摩进行为期4天的访问,并计划出版瑞典语版的诗集《葛兰西灰烬》(Le ceneri di Gramsci)。与他一起同行的还有演员尼内托·达沃利,这个世界上除了母亲外帕索里尼最爱的人。帕索里尼视这位以家庭为重的男人为自己的伴侣,当然两人之间早已是父子关系。(插一句,这不由得让人想到蔡明亮与李康生之间的关系)10月31日早上(星期五)帕索里尼和尼内托离开斯德哥尔摩,尼内托直接飞回罗马,而帕索里尼为了《萨罗或索多玛120天》的字幕,要在巴黎停留半天,当晚便返回罗马。

    电影的第一组镜头来自影片《萨罗》,随后,在监视器对面的帕索里尼接受了一段采访,就自己受到的质疑作以回应。之后是在返回罗马的飞机上,帕索里尼在绘制有关最后一部电影的草图。接过空姐递过来的咖啡,帕索里尼透过飞机小窗望向地面的城市。此时一个叠画,音乐响起,伴随着帕索里尼写给阿尔贝托·莫拉维亚的信件旁白——帕索里尼希望得到这位好友对自己最后一部小说《彼得里奥》的评价,此时画面应该是搬演了小说中的片段:同性主人公与两位男孩的激情场面。

    二、来访与访谈

    12月1日(星期六)早晨,帕索里尼家中继续写作小说,主人公卡洛周旋于上层社会,伴随着帕索里尼口述小说内容的旁白,画面再一次搬演了这一段落。有意思的是,这一段落里,嵌套了一段片中片:小说主人公在房间倾听一位小说家讲述自己的小说内容。(私以为这一段多层嵌套非常接近帕索里尼“自由间接话语”的理论。)这一段包含多处叠影的影像叙事存在一些疑问。

    回到正常的故事轨道,曾经在《定理》中与帕索里尼合作的女演员劳拉·贝蒂——帕索里尼的知己密友来访,贝蒂刚从社会主义阵营的南斯拉夫回来,她给帕索里尼带来了克罗地亚唱片,也给帕索里尼的母亲苏珊娜和表妹格拉齐耶拉·基亚科西带了礼物,并跳起共产主义舞蹈,这熟悉的音乐与舞蹈让帕索里尼回忆起青年时期踢球的美好时光。

    下午,意大利记者拜访,帕索里尼就当下的意大利社会与政治发表了自己的看法。

    三、与尼内托最后一餐

    夜晚,帕索里尼与尼内托一家在圣洛伦佐区的“番茄店”聚餐,顺便讨论他的下一部影片,他将和喜剧大师爱德华多出演对手戏,故事背景是现代的那不勒斯、巴黎和纽约。他们在不同城市的大街上游荡,追寻着象征意识形态的彗星寻求真理,帕索里尼在寻找中不断变换城市,只为找到古代世界在现代的化身。这倒是与他后期“生命三部曲”中对前资本主义的原始社会的青睐一脉相承。此时上一部电影《萨罗》还没有正式发行,但小范围范放映已经让各界批评人士跳脚了,对影片的骂声一浪高过一浪。根据帕索里尼的传记,尼内托有两个孩子,大的叫皮埃尔·保罗,小的叫圭多,和帕索里尼的弟弟同名(圭多是一名游击队员,在两派共产主义的战斗中被捕遇害)而电影中只出现了一个襁褓中婴儿。

    在等待尼内托到来的间隙,帕索里尼再次用蜡笔绘画电影场景的草图,同样的,伴随着帕索里尼写给演员爱德华多·德·菲利波(Eduardo De Filippo)的信件的旁白,画面搬演了他最后一部电影的故事内容。原本帕索里尼希望喜剧大师爱德华多和尼内托一起出演这部电影,他俩饰演一对主-仆(埃皮法尼奥-农西奥),而在这段搬演的画面中,则是由真实的尼内托饰演了爱德华多的角色,里卡多·斯卡马乔饰演了本应由尼内托扮演的角色。随后,尼内托一家到来,进餐中间穿插着讲述电影内容。

    用餐过后,帕索里尼独自驾车离去。

    四、驾驶我的车

    帕索里尼在1955年出版了小说《求生男孩》(Ragazzi di vita),这一概念主要形容他喜欢的那种男孩类型:贫穷、没受过教育、被人遗忘、经常做些小偷小摸的勾当。充斥着穷人的城市边缘是帕索里尼的象征性领土、以至于媒体把这些地方叫做“帕索里尼领地”。而他的艺术是关于这些人的生活,他们的名字从来不会出现在报纸上。对贫穷男孩的爱,在抽象意义和事实的双层意涵上,都把他和生命以及死亡联系在一起。

    在帕索里尼最后的文章中,有一封写给一个15岁男孩的长信。这个男孩是一个名叫杰纳列洛(Gennariello)的虚构人物。他在这封信中描述了自己偏好的模式,并发表在《世界》周刊上。这一晚,他寻找的杰纳列洛名叫朱塞佩·佩洛西,又叫“皮诺”。他们现在一个叫“劲道餐厅”的地方吃了饭,然后,几乎绕着罗马斗兽场顺时针走了一圈,最后他们去了罗马的外港——奥斯蒂亚。车驶进一块空地,帕索里尼熄灭了引擎。他们坐了一会,没人知道他们是否交谈过。皮诺说帕索里尼摘下眼镜,脱下他的裤子,弯下腰去。他没有反抗:“他把我的阳具含在嘴里大概有一分钟”。随后他们下车,不知为何,他们发生了冲突,皮诺向帕索里尼的胯部猛踢了两脚,这几乎是致命的,帕索里尼倒下后,皮诺继续向他的头部和胸部猛踢。皮诺的踢打只是让他不能动弹,躺在地上慢慢流血,但并没有死。此时收手,还不至于丧命。但尸检报告显示,死亡是由于“心脏破裂,导致大出血,是右心室的破裂。”皮诺开车逃离现场时,两次压过帕索里尼的身体,压碎了他的胸腔,最终死亡。关于这一部分,《帕索里尼,一桩意大利犯罪》(Pasolini Un Delitto Italiano - Marco Tullio Giordana,1995)这部虚构电影基本还原了当时情况。这部电影从帕索里尼被害后,凶手皮诺驾驶帕索里尼银色阿尔法罗密欧汽车逃窜,最终因为超速而被警察逼停逮捕开始。当时的警察应该只是单纯认为这是一场盗窃汽车案,谁能想到这个17岁的少年杀害了帕索里尼呢。

    五、谁杀死了帕索里尼?

    今天观看了帕索里尼的纪录片《年轻的帕索里尼》(In un futuro aprile,2020),便趁此机会又重新观看了费拉拉这部《帕索里尼》。关于帕索里尼的死亡,至今已然扑朔迷离。以上部分信息参照帕索里尼的传记《帕索里尼传:安魂曲》,另外《帕索里尼,一桩意大利犯罪》(Pasolini Un Delitto Italiano - Marco Tullio Giordana,1995)这部电影以半虚构的方式还原了帕索里尼的死亡。我想,每一个愿意看完这部电影的人都对帕索里尼饱含深情,每一个观众观看这部电影,内心都会从愤怒归于沉默。从帕索里尼的家人撤诉那一刻起,帕索里尼的死亡不再需要真相,而帕索里尼的量将继续传递。

    今年是帕索里尼诞辰100周年,再三年后是他50周年忌日。谁杀死了帕索里尼其实不再重要,如何不被忘记才是我们该去思考的。比如帕索里尼,比如四月的风景。

     2 ) 天堂并不存在,但会有事情发生的

    威廉•达富过于粗粝强悍了,与我心里猜测的帕索里尼格格不入,这是《帕索里尼》的最大失败。电影的意义不在于揭露帕索里尼被害的秘闻,而在于展现了他在临死前正在写的小说,或者像他自己说的,不是小说,而是寓言: 一晚,街上的人都在高喊:弥赛亚来了!弥赛亚来了!老头和儿子推窗看天,居然看到巨大的五角星旋转着向前飞。老头于是决定带着儿子沿着五角星的指引,去找寻天堂的所在。

    他们经过一个同 性 恋的城市,这里男同女同分开居住,一年里只在一天集会庆祝,并行繁衍之事。 他们继续走,走啊走,走啊走,一直没找到天堂,但走上一条通往天堂的阶梯。他们一直走,离开了地球进入了太空。实在太累了,他们坐在阶梯上歇脚。 老头说:“可能再也去不了天堂了。” 儿子:“天堂本来就不存在。” 停了一会他又说:“我们就在这里等,会有事情发生的。” 老头回头看着遥远的地球,沉吟了一下说:“我还是感谢那颗星星带我们来到这里,虽然找不到天堂,但能让我仔细看一看我来自的地球。” 这个故事里的况味,自己品吧。

     3 ) 呼唤黎明的大师

    1.人没有了,只是相互碰撞的汽车,学校秩序,社会文明都是异化人的工具。

    2.人性假借文明并非让人性得以进步,反而有时可能创造出更大的人性深渊。

    3.社会进步的背后是巨大的人类心灵的虚无。

    4.性仍然是能想到的最有可操作性的解构社会的力量。

    5.导演是一个真诚坦率,对人类怀有深沉反思与爱的人,并深受存在主义哲学家萨特的青睐与一些同行导演的认可。

    愿他在天堂安好,在离开这个工具化社会之后,能得到真正的自由。

     4 ) 人人自危

    原文发表于《看电影》2月刊中,转载请注明。

    “是基督,还是恶魔?是圣人,还是强盗?他是一个人。一个以一敌众的人,卓越的对抗者,绝对的叛逆者。他尽管赫赫有名,却始终是永恒的边缘人,是双重人格的英雄。”这是法国著名作家多米尼克·费尔南德兹获龚古尔文学奖的传记小说《在天使手中:帕索里尼,同性恋的一生》封底上对皮埃尔·保罗·帕索里尼的评价,与该书的作者结合帕索里尼一生中的几个重大事件来描写他的内心活动从而探讨他与意大利文化的内在关系不同,导演阿贝尔·费拉拉这部非典型性传记片仅聚焦在帕索里尼遇害前的最后时光,的确,用一部电影来概括这个巨大矛盾体的一生实属不易,他在涉足的每个领域里的成功,让他成为走得太快太远的“异类”,他身上有着不该同时存在的多重矛盾标签:天主教徒、马克思主义者、意大利共产党员、同性恋……同时他还是作家、导演、诗人、电影理论家。影片开头,他在回答采访者的问题时将自己称为“作家”,正如他曾经说过的,他的一生都在他的书中,因为他是个作家。他称自己为“一条被挤压的血肉模糊的蛇,就像一只不想死去的猫。”而在这部电影中,他是导演阿贝尔·费拉拉镜头中祛神话的另类偶像。
       
     该片是导演费拉拉与男主角威廉·达福的第四次合作,从《新玫瑰旅馆》(1998年)、《戈戈舞的故事》(2007年)、《地球最末日》(2011年)到这部,威廉·达福作为男主角,陪费拉拉进行着他在视听艺术上的新思考。选择威廉·达福饰演帕索里尼看来没错,虽然他大多数时间在说英语,但他在片中的形象基本符合我们对导演帕索里尼的想像,墨镜加深深的法令纹,还有达福身上的异质感都让他离导演的偶像帕索里尼更近了一些,遗憾的是,不再粗糙和极端的费拉拉,在这部影片中并未给达福更多展现其演技的空间,在帕索里尼人生的最后时光中,他更多时间是和家人、朋友在一起,这本能给我们留下更深印象,但我们却未能感受到更多,除了在妈妈面前撒娇,表现出意大利男人惯有的大男孩特点外,这位复杂的人物在生命中最后时刻依然神秘。对于帕索里尼被害的处理,导演放弃传说中的各种阴谋论,用最二元对立的方式呈现了历史必然中的某种偶然性,男妓和小混混们用最暴力的方式杀害了这位同性恋者。不像意大利导演马可·图利欧·吉欧达纳1995年那部《帕索里尼,一桩意大利犯罪》执念于寻找真相,寻找杀害帕索里尼的真实凶手,费拉拉的方式淡化了背后的各种可能性,肆意滋生的暴力催化了死亡,至于暴力来自于何处,是恐怖主义暴力的国家还是被暴力统治的人民,并不是这部电影想要讨论的范畴。当这颗那个时代最富有想像力的脑袋被车轮毫不留情地碾过时,我们再次想到片中帕索里尼完成当天的采访后帮记者想出的标题“人人自危——我们都在危险当中”。时至今日,40多年过去,多少智慧的头脑依然被暴力无情终结。
       
    影片中的三个时空平行交插在一起,以帕索里尼最后一天的现实生活为基础和主线,对他青年时期写作和性经历等的闪回构成回忆段落,还有费拉拉满怀崇敬帮偶像完成的想像性电影片段。其中,对于帕索里尼青年时期性经历的闪回和他在遇害前的性场面构成呼应,遗憾的是,这种呼应仅停留在形式上。在回忆和想像段落,导演运用画外音的方式,通过帕索里尼与两位合作者及朋友——意大利20世纪著名小说家阿尔贝托·莫拉维亚和意大利男演员的书信及会面,引出帕索里尼脑海中的回忆与想像。莫拉维亚曾创办文学期刊Nuovi Argomenti,帕索里尼正是该杂志编辑之一,在帕索里尼给他的信中,导演费拉拉用不真实的吊诡画面呈现了一次飞机失事于非洲的事件,一望无际的粉红色沙漠和画面中的非洲原始人让我们想到了帕索里尼的《一千零一夜》。在萨德主义气氛浓厚的帕索里尼生前最后一部电影《索多玛的120天》上映后,帕索里尼已构思好新片,在他与为新片物色好的男演员写信与见面时,导演费拉拉用他的方式演绎了帕索里尼这部未能完成的电影的片段,仅从这些片段看,依然是部充满想像力的野心之作,对世俗和性别的戏谑不亚于“生命三部曲”——《一千零一夜》、《十日谈》和《坎特伯雷故事》。一位自称在夜空中看到弥赛亚(受上帝指派,来拯救世人的救世主)的意大利老头受到某种神启,这位老头看着面熟,因为他正是跟帕索里尼有过多次合作的演员尼纳托·达沃力,他带着自己的仆人乘坐火车去追赶神迹,有意思的是这位仆人在片中的名字就叫尼纳托·达沃力,这小小的把戏足见导演的用心和用意。两人来到一座同性恋之城,恰逢该城的狂欢节日,当地居民和他们的同性伴侣一同参加,在这一夜尽享异性间的鱼水之欢,第二天又变回男同和女同。老头和仆人大开眼戒后离开,继续踏上他们寻找救世主的征途,他们在回头能望到地球的无尽台阶上朝着弥赛亚光芒的方向不停向上爬,最后他们停下,似乎真的明白了什么。费拉拉演绎了典型的帕索里尼式的故事,也许因为这个故事太帕索里尼,我们几乎感受不到费拉拉以往的粗砺气质和个性,这个想象段落为影片增色不少,让我们对帕索里尼这部未能面世的作品展开尽情想象。还有一处惊喜就是,我们在帕索里尼的现实生活段落看到了他的密友,跟他有过六次合作的女演员劳拉·贝蒂,由玛丽亚·德·梅黛洛扮演,劳拉·贝蒂在2001年曾作为导演拍摄了一部关于帕索里尼的纪录片。
      
     这些细节表明了导演费拉拉的态度,影片更像是导演对偶像的致敬而非一般意义上的传记片,所以我们无法按传记片的标准去衡量它。至于我们该怎样理解帕索里尼和他的作品,或许读读2013年出版,分为上下册的《安魂曲:帕索里尼传》是个不错的选择。对于该片的评价自然两极分化,参考法国两本死对头电影杂志给该片的打分便一目了然:《电影手册》五星,《正片》两星。

     5 ) 天堂并不存在,但有些事还是会发生

    威廉•达富过于粗粝强悍了,与我心里猜测的帕索里尼格格不入,这是《帕索里尼》的最大失败。电影的意义不在于揭露帕索里尼被害的秘闻,而在于展现了他在临死前正在写的小说,或者像他自己说的,不是小说,而是寓言:

    有一晚街上的人疯狂高呼:弥赛亚来了!弥赛亚来了!老头和儿子推窗向天上张望,居然看到一颗巨大的五星旋转着前行

     6 ) 全程讲英语的帕索里尼感觉最奇怪

    影片名字改为帕索里尼的最后一天可能更为准确。对于不熟悉这位意大利名导的观众来说,这里面的故事算不上太过猎奇,除了最后的谋杀戏;而对于帕索里尼的忠实影迷来说,这部电影必定让他们大为失望,确实没什么劲爆内幕可看的,而且全程基本上在讲英语的帕索里尼,在很多影迷心目中的真实感大打折扣。

    Abel Ferrara也许试图想摘下这位备受争议导演头上的光环,褪掉他身上太过招摇的服饰,还原出一个平凡作者的身份形象(帕索里尼曾在访谈中承认自己是一名作家)。这部平实的传记片做得最出色的部分是摄影和配乐,以及几个幻想的段落。昔日帕索里尼的电影男主角再度现身的情节想必最让影迷兴奋和感慨。影片结尾,好友通知母亲其儿子死讯那个一气呵成的长镜头实在漂亮而触动人心。威廉·达福的塑造性真强大,不仅可扮演基督耶稣,还可以担任恶魔的代言人,在各类跨度极大角色里游刃有余。

     短评

    并非只限于日常,更多是意识的迷人散射。就费拉拉拍出来的文本构思来说,帕索里尼的下一部电影定是一部惊艳之作,以这样的方式去纪念一位电影人真是再好不过,给观众一种电影永恒的感觉。【2014十佳No.9】

    8分钟前
    • 奥利
    • 推荐

    心好累,不过avant-garde本来也不是给我看的,这片大概是拍给电影史专业的学生看的。必须一边看一边古狗理顺人物关系,前半段那个“书中人物”居然是偷香里和丽芙泰勒配戏的小帅哥,现在老成啥了。

    10分钟前
    • 傻乐的猫
    • 还行

    太散了,只聚焦了帕死前最后两天,完全没勾勒出轮廓来,可惜了达福叔好像好像帕帕TT。我还是更愿意相信帕死于政治谋杀而不是die for bad luck. 索多玛灵感源于男同女同群交俱乐部我是真没料到omg……… “拒绝由震惊带来快乐的人都是道德家。”看来冯姐的确受帕影响,帕索残酷寓言+伯曼银幕戏剧基本就能把姐的剧本形式大体框中。🙏🏻谢我又悟了。

    13分钟前
    • 还行

    威廉·达福形神俱似,演出也很卖力,吹拉弹唱什么都有,但电影本身太单薄了。要展现帕索里尼复杂的性格和磅礴的灵魂,仅仅抓住一个槽点是不够的。再说,用一部电影去概括一个伟大的导演,本身都是一种不明智的行为。看完此片,就像看见一块快要融化的碎冰无助地漂浮在黑暗的海面上。

    16分钟前
    • 刀叢中的小詩
    • 还行

    醉了,向来对费拉拉毫无免疫力。偶像崇拜的终极诉求就是成为偶像,费拉拉用自己的方式对帕索里尼残留的创作构想进行了补完,弥赛亚的追随者,亦可来自《地球最末日》夜幕下的某个角落。作为门徒,费拉拉进行了一场强大的精神意淫。因此,有关死亡的所谓“真相”是那么飘渺,也许费拉拉压根不愿去揭示。

    20分钟前
    • 文森特九六
    • 力荐

    甚是迷人。

    21分钟前
    • 把噗
    • 力荐

    【B】残存的影像,虚构的补完,在叠化中流畅地串联起凋零前的时光,收起了偶像崇拜,而是以凡人的姿态还原与续写,最终在危险的夜色中,平常又凄惨地陨落。

    22分钟前
    • Cardinal
    • 推荐

    约炮有风险

    27分钟前
    • 方舒逸
    • 还行

    创作如是,死亡如斯。

    32分钟前
    • 柏林苍穹下
    • 力荐

    阿贝尔·费拉拉重启了作为隐喻性的空间与星象学,在《帕索里尼》之中,罗马充满了狂欢与死亡的符号。由死亡冲动主导的哥特世界。严格来讲,是一部角色VS作者的作品,人物通过未完成的戏中戏以宗教的方式指涉影片之外。威廉·达福扮演的并不是电影史上的那个帕索里尼,而是一个存在于影像之中,被赋予“帕索里尼”这一角色的生命体。就在影片开场,这位“帕索里尼”自我退化,坐在柏拉图的山洞之中,通过拉康的方式指认出“自己”的影片。在费拉拉的作品之中,往往会出现一种神秘性的力量,将其赋予“圣化”的身份,也就是当摄影机上升为仰角之时。《帕索里尼》中,如果将“帕索里尼”视为一种亵渎神圣的神圣,那么他将会是与神的角力者,当这一仰角镜头随后通过反方向运动回归地面之时,神圣与亵渎在这种反讽之中已经无可分辨。

    33分钟前
    • 墓岛GRAVELAND
    • 推荐

    费拉拉以独特的影像风格完成了一次对于帕索里尼的致敬,相当另类的传记电影,选取帕索里尼生命最后一天的时光,将现实与虚幻交织,以意识流的形式表现,试图诠释帕索里尼真实的内心世界,但与其说是帕索里尼的传记电影,倒不如说是费拉拉对于帕索里尼形象的创造,以这个帕索里尼的形象对于帕索里尼本身的探索,以及通过帕索里尼形象的载体费拉拉表达了自己对于世界的理解,通过对于帕索里尼遗留手稿的补全,费拉拉以帕索里尼的故事完成了一次对于现代社会的隐喻,以帕索里尼的方式书写了一个现代寓言。

    36分钟前
    • Serge
    • 推荐

    不仅还原了帕索里尼最后时日的生活细节及语录;还难得以想象名义,还原了帕索里尼未尽的遗作;请来了帕索里尼旧爱Ninetto扮演Eduardo与片中的Ninetto完成合作

    38分钟前
    • 麝明 Musk Ming
    • 还行

    费拉拉将帕索里尼生命的最后一天与他未完成的宏伟手稿交织呈现,帕索里尼被杀害后,他笔下的两个男人踏上追逐弥赛亚彗星之旅——这本身就像是一个关于来世的寓言。一部向帕索里尼忠实致敬的传记电影,不完美,但够谦卑。

    41分钟前
    • 同志亦凡人中文站
    • 推荐

    粗暴直白的觀點,愚蠢的英文,被公開展示的死亡。所有的段落都不連貫。只有在口交的時候,他才是Pasolini。#tiff

    42分钟前
    • 翳生
    • 较差

    这不是传统意义上的传记片,就连帕索里尼在片中都像是一个配角,截取了他生命中最后的两天,他的日常、采访和创作都不像重点,反而是费拉拉用帕索里尼的手法还原他未完成的剧本和那些诗句的画面成了男一号,让他的死亡变得更令人遗憾,一位伟大的导演去世了,生命被画上了句点,没有之后了。★★★

    47分钟前
    • 亵渎电影
    • 还行

    帕索里尼的爱将尼内托·达沃利还出镜了,演的戏中戏的主角,我怎么感觉之前费拉拉和达福合作的几部片子都是给这个练手呢?达福演帕索里尼,形象有优势啊。这片子意味着最好的费拉拉又回来了,耶稣式献身的神性、黑色调门加上帕索里尼的诗情跟惨死,沼泽地一样的一部电影

    48分钟前
    • 左胸上的吸盘
    • 还行

    曡影丑成這樣算是一種創舉。帕索裏尼看完了要生氣的。性欲下階級和精神的衝突——最甜蜜的背叛莫過於此。

    53分钟前
    • NVHZ
    • 很差

    其实觉得全片最能体现费拉拉的意图的是开头Dafoe用法语说的:我仅仅将自己描述为一个作家。之后才能出现各种文本的穿插与互动。感觉比较不足的是没有描写传说中的帕索里尼之死的背后种种阴谋,但也应该是费拉拉对于帕索里尼纯粹的文人身份的解读吧...

    56分钟前
    • 马西吼吼吼
    • 还行

    阿貝爾費拉拉放棄傳統傳記片形式,改以散文方式去呈現這一位意大利天才導演被殺前三天的事蹟,並拍出這位導演生前未能完成的劇本,助其圓夢。威廉達福瘦削的臉孔,加上穿著打扮(t恤衫加喇叭褲)確實有幾分神似帕索里尼。可惜本片格局過小,導致威廉達福在演繹這個角色和戲份深度上皆有所不足。

    57分钟前
    • 听见流星的声音
    • 还行

    #52ndNYFF# 感情分,满分

    58分钟前
    • 似零
    • 力荐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电影

    电视剧

    动漫

    综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