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前位置:首页 科幻片 银翼杀手2049

    银翼杀手2049

    评分:
    0.0很差

    分类:科幻片美国2017

    主演:瑞恩·高斯林,哈里森·福特,安娜·德·阿玛斯,西尔维娅·侯克斯,罗宾·怀特,杰瑞德·莱托,戴夫·巴蒂斯塔,麦肯兹·戴维斯,卡拉·朱里,爱德华·詹姆斯·奥莫斯,巴克德·阿巴蒂,大卫·达斯马齐连,西娅姆·阿巴斯,连尼·詹姆斯,马克·阿诺德,肖恩·杨 

    导演:丹尼斯·维伦纽瓦 

    提示:本线路为优质线路,可优先选择。

    提示:如无法播放请看其他线路

    提示:如无法播放请看其他线路

    提示:如无法播放请看其他线路

    提示:如无法播放请看其他线路

    提示:如无法播放请看其他线路

    猜你喜欢

    • HD

      幽灵行动阿尔法

    • HD

      第四阶段1974

    • 更新HD

      虫煞

    • HD中字

      玩具熊的五夜惊魂2

    • 更新HD

      肉体创伤

    • 假面骑士×假面骑士 OOO W feat. Skull Movie 大战 Core

    • HD中字

      最后的前线

    • 更新HD

      侏罗纪入侵

     剧照

    银翼杀手2049 剧照 NO.1银翼杀手2049 剧照 NO.2银翼杀手2049 剧照 NO.3银翼杀手2049 剧照 NO.4银翼杀手2049 剧照 NO.5银翼杀手2049 剧照 NO.6银翼杀手2049 剧照 NO.16银翼杀手2049 剧照 NO.17银翼杀手2049 剧照 NO.18银翼杀手2049 剧照 NO.19银翼杀手2049 剧照 NO.20

    剧情介绍

      故事发生在大断电30年后。复制人K(瑞恩·高斯林 Ryan Gosling 饰)是新一代的银翼杀手,在如今的世界里,人类和复制人之间的界限划分的更加明确,复制人从刚一制造出来就被灌输了服务于人类的思想,绝对不被允许产生人类的感情。  某日,一具女性复制人的遗骨被挖掘了出来 ,令陆军中尉乔什(罗宾·怀特 Robin Wright 饰)感到震惊的是,这名女性复制人生前不仅怀过孕,还将孩子生了下来,这个孩子的存在将会彻底破坏政府苦心经营的规则和秩序。乔什命令K找出这个孩子,并将他杀死。在一间废弃的农场里,K发现了一些线索,然而,这些线索竟然和他被植入的过去的记忆有着千丝万缕的关联。与此同时,尼安德(杰瑞德·莱托 Jared Leto 饰)和他的手下拉芙(西尔维娅·侯克斯 Sylvia Hoeks 饰)也在寻找着这个孩子的下落。

     长篇影评

     1 ) 《銀翼殺手》新舊兩版的風格差別:看不見與看得見

    (本人本文獨家刊登於開眼電影網eWeekly,原文連結請點本行。)



    《銀翼殺手》是一部關於「看不見」的電影,
    《銀翼殺手2049》則是一部關於「看得見」的電影。

    ──走出戲院的當下,我的腦海不自覺冒出了這個想法。


    談此以前,先來聊聊原作小說。對許多人而言,《銀翼殺手》早已成了賽博龐克(Cyberpunk)美術風格的代名詞:科幻飛車與現實第三世界的混體、未來科技建築之間錯落了骯髒街區、那股臃腫、混亂、藏汙納垢、龍蛇雜處、中西混合的後現代生活,無一不被後人再再致敬或東施效顰。然而,《銀翼殺手》的原作小說《仿生人會夢見電子羊嗎?》(Do Androids Dream of Electric Sheep?,1968)對於世界觀其實並沒有這麼多的視覺敘述。不是寫句「到了」就換場,便是「矮」「高」「小」「大」「舊」「新」寥寥單字形容就草草帶過。書中真正算的上刻劃場景者,只有這麼一段:

    『他獨居在這棟衰敗隱蔽,有著上千戶無人空房屋的大樓裡。像其他所有建築一樣,這一動也只是日復一日衰敗下去,成為更廢的廢墟。到最後,這棟大樓裡的一切都會廢在一起,變得面目模糊,難分彼此,只剩布丁一般的廢渣,在每一戶空間裡堆到天花板。』



    「面目模糊,難分彼此」--這句話便是1982年《銀翼殺手》一切視覺風格背後的主題。一言以蔽之,即是讓觀眾「看不見」。

    有別於正常電影的順暢美觀,《銀翼殺手》的畫面處處塞滿了阻礙觀眾一目了然的障礙。五顏六色霓虹閃爍的九龍城寨招牌、走法複雜的樓梯動線、毫無規律亂扔亂放的室內傢俱、菱角分明的椅子,這些物件的擺放不停阻擋著觀眾的視線……這些障礙物不時阻擋了觀眾視線應及的透視線,千迴百繞;待那些明暗對比極其強烈、不時出現大面積陰影、卻又時常擺盪的燈光打光(模仿自黑色電影(Film noir)的技法)一疊上,更是讓這些已經雜亂的畫面更為錯裂,彼此層層交疊。疊影、疊影、再疊影……由場景、道具、燈光這三層障礙物疊構而成的流動屏蔽,徹徹底底剝奪了觀眾一目了然的衝動,以及眼球。

    這是完全別於正常電影的邏輯。而言,電影片長越長,觀眾看見的事物理所當然也會越多。然而在《銀翼殺手》中,事情反了過來,這些疊構畫面在第一時間必然帶來的生理不適(即便障礙物本身有時美工甚悅),讓觀眾每看一幕新幕便不停於生理於心理上被提醒,自己看不見一些角落與一些東西;隨著故事越演越後,沒看見的事物逐漸積累,「看不見」的這個事實逐漸轉變為具體的認知訊息,讓觀眾終產生一股錯覺:我看不見的東西,是不是比我看見的更多?

    於是,這股「看不見」的私自想像,讓美術化為美學,賦予了《銀翼殺手》一層留白的美。正如人性測試機(The Voight-Kampff machine)這台冰冷機械的問題竟然是如此帶有對生活觀察的詩意,彷彿銀翼殺手真正想測驗出的不是複製人(Replicant)而是詩人(儘管複製人也真的各個都挺像現世詩人),這座臃腫、混亂、藏汙納垢、龍蛇雜處、中西混合的骯髒城池,也因其無從一目了然,而在觀眾的心相知中生成了一層神秘儀式似的空間。如果說,小說原作的故事主旨乃是用有聲的理性辯論一層又一層的把宗教儀式的神秘面紗給瓦解,1982年的電影《銀翼殺手》便是一方面把宗教故事通通刪除,一方面卻又以無聲的視覺風格,將這股神秘感獨有的美感韻味重新賦於這座賽博龐克城池與男主角瑞克這一趟極沒效率卻極富詩意的追尋,無孔不入、無所不在、無所不能。



    所以,觀眾也就必然察覺,《銀翼殺手2049》作為一部續集,是多麼異樣又異質的存在。

    不僅僅是因為,《銀翼殺手2049》的視覺風格從賽博龐克大幅度轉向了廢土(Wasteland);更是因為,這種風格背後的思維,乃與第一集《銀翼殺手》完完全全背道而馳──它希望觀眾「看得見」,而且看得越清楚越好。

    在電影的開頭,一顆與銀幕等大的瞳孔特寫正面而出;下一幕,一顆空拍鏡頭,銀漆色的未來農田在平坦至極的大地上一望無際地蔓延。這些農田的形狀是與瞳孔表面是如此神似,彷彿這部電影剛剛是在直視觀眾,觀察觀眾是不是正在猜測這一幕僅僅只是否致敬首集;如果是,那麼就太過輕看「我」《銀翼殺手2049》了!彷彿就是如此挑釁人的一景。




    一望無際──開頭給予的這個信息,正正是《銀翼殺手2049》處理景深的核心邏輯。

    當時代從2019年進步為2049年,整個世界的建築開發卻彷彿逆反過來,那些繁複枝葉似的城寨菱角不見了,新的銀翼殺手K與他這一趟新的追尋所穿梭的每一棟建築物,既不是小說原作那般「面目模糊難分彼此」的人性廢墟,也不是1982年電影中那種強調「看不見」由場景道具燈光三層障礙物疊影的疊構,而是清晰至極的空曠空間。只有一扇門兩扇窗的農舍、只有一條走廊通到底的公寓、螢幕眾多卻擺得整整齊齊的辦公室、由單一階梯構成構圖主體的記憶科學研究所、管線繁雜卻又神奇地左右對稱的工地、佇立於黃沙大地之上的單間洋房、就連取代上一集泰勒企業總部這座宗教神殿(別跟我說你看不出來泰勒是隱喻上帝)的新殿,也是僅把條紋燈光作為排列的牆面飾品的,莫名龐然卻又莫名空曠的開放空間,一無雜物、一無閒人、無一障礙、一望無際、一目了然。

    這是與第一集《銀翼殺手》多大的不同!這些必然不是巧合,而是刻意為之。其中一個證明便是:當《銀翼殺手2049》出現了兩個《銀翼殺手》舊版從未出現的空間:北方的人類貧民窟(源自小說原作)與記憶科學研究所(本片新創)之時,畫面上便隨之安置了《銀翼殺手》從未出現也不該出現的事物:水(瀑布)與草(叢林),以新配新,也宣示了自己介於舊版的立場,因為眾所皆知,舊版電影對於原作小說的大半設定都是默默無視。

    另一方面,舊版本來強調的某些顯眼的巨幅特徵,在續集之中則刻意展演出過去所未現的微型細節,例如那一張張投影於高樓大廈廈面的廣告人臉,在天台──當人能不再以仰望而是平視的角度觀看──人臉是何等的目光晃散,又如投影於空中的巨大人體廣告動畫,投出的白人芭蕾舞者的腳尖是如何不時「踩」在地面上走動的這些亞裔貧民與妓女身上跳舞的諷刺。



    曾對一同看試片的鄰座開過玩笑說:我倆剛剛在戲院看完的其實不是《銀翼殺手2049》,而是《邊境殺手2049》。

    此話其實是認真的。《邊境殺手》(台譯《怒火邊界》,原名Sicario)這部2015年的電影,不僅是本片班底如導演丹尼維勒納夫(Denis Villeneuve)與攝影領頭羅傑狄金斯(Roger Deakins)等人的初次合作,更是《銀翼殺手2049》這套「看得見」風格的美學來源。

    這必然是一句稱讚。《邊境殺手》是一部真正的傑作,在這個眾多電影人自覺或不自覺的被電子遊戲突飛猛進的視聽語言牽著鼻子走而拙劣模仿之,視覺創意與影像力逐漸消磨殆盡的亡年時分,《邊境殺手》重新為觀眾展演了何謂「攝影機的看」而非「電玩的看」。當片中的美國探員的女主角進入墨西哥,在一顆堪稱近年最經典的車隊跨境大空拍下,她卻僅能在轎車內以後車窗來自衛,已全然暗示了「美國人被蒙在鼓裡」的故事核心。她不被允許參與任何搜捕,連窺看都是禁忌,當她忍受不住束縛衝入地窖,便立刻遭到「偷看」見殺手私刑的懲罰而中槍;當她回到美國再次遭殺手要脅簽屬切結書,她哭了,殺手沒有拿槍指她,只默默把她遮臉的雙手拍開,強迫她「觀看」不願看見的(美國)真相.....「看」成了真正的能旨,「看得見」一事佔據的比例之大,甚至吞掉了表面的緝毒故事,足以叫人終生難忘。



    這一套「看得見」的作風,不就是《銀翼殺手2049》現在的模樣嗎?只是FBI探員換成了銀翼殺手、汽車換成了飛車、衛星換成了太空站罷了。

    丹尼維勒納夫曾說,他從小就是一個超級銀翼迷,希望自己能夠忠實還原舊版《銀翼殺手》當年帶給他的魅力;但就結果上,《銀翼殺手2049》反倒成了一部完全與《銀翼殺手》對比的存在。「看得見」對比「看不見」、一望無際對比層層屏障、廢土風格對比賽博龐克、神秘感對比攝影感……一切都是對比,甚至進而爭鋒。更別說與舊版電影無關的那些場面了,例如北方貧民窟一幕,當k第一次被迫離開飛車,親眼目睹與他在同一水平地面站立的暴民倏地被來自天外的炮火殘酷轟炸而震驚,幕後兇手卻在辦公室以上帝視角的衛星圖一邊按摩一邊指揮,這股藉由視野寬廣呈現權力高低的畫面設計,徹底與銀翼殺手的世界氛圍脫了節,成了《邊境殺手》那場美軍夜襲墨西哥的另類轉變。



    如果要用一個詞彙來說明《銀翼殺手2049》這次的故事,我會說是:狡猾。

    狡猾什麼?狡猾在於,它一方面看似想要延續舊的故事,可一方面卻又什麼都沒延續,兩個半小時的片長與新主角與新世界,繞成一道貪食蛇似的迴圈,好似諸多新意,其實什麼都是舊題。

    首當其衝的,便是那些從小說原作回鍋的設定。眾所皆知,《銀翼殺手》在改編原作小說《仿生人會夢見電子羊嗎?》的過程中,曾經刪除了大量情節,例如主角瑞克的妻子、宗教以及篇幅不小的寵物話題。《銀翼殺手2049》則把這些撿了回來。有些情節乃以原汁原味重登,如洛杉磯(故事的城市地點)北方由人類貧民組成的貧民窟、記憶植入的專門機構、總是看不見星星的天空、動物在地球上近乎絕跡而各個身價天高、蜜蜂更是在地球上宣告絕種。有些情節則以舊瓶新造的新鮮模樣重臨,尤其是再次登場的瑞克,他的許多性格完全朝小說版的描寫靠攏,例如他多麼渴望養寵物、曾經暢談過的區分真馬與複製馬、那句重要的台詞「我知道何謂真實!」更是奪胎於小說瑞克之言「一切都是真的。每一個人曾經有過的每一個想法都是真的」。唯一沒有重現的,大概只有瑞克的住宅突然從小資風變成大資方,闊的好似……呃,現實中的哈里遜福特(Harrison Ford)?


    然而真正狡猾的,還是在於對《銀翼殺手》那些經典謎團的語帶保留。

    提到《銀翼殺手》,必然提到那些已經上昇為迷影文化層級的故事謎團。男主角瑞克戴克究竟是不是複製人(Replicant)?人性測試機(The Voight-Kampff machine)的那些詩語般的測驗題有沒有正確答案?羅伊死前說的獵戶星座之絕美是何等光景?瑞克戴克最後逃去何方?……每隔幾年,便有一個新的網民解釋或新的官方剪接版,企圖為這些問題解謎。這些謎團既困惑著人,卻也成就了片,因為是刻意為之也好,是無心插柳也罷,這些未解之謎早已同《銀翼殺手》那股層層疊影的視覺風格一樣,成了本片的留白之美。

    沒有多少人會希望留白被粗劣的答案所填滿。那麼,《銀翼殺手2049》作為故事多走了三十年的續集,該怎麼回應這些謎團?

    答案是:什麼都不回應。

    導演丹尼維勒納夫曾說,他是以2007年問世的導演剪接版《銀翼殺手》為基礎去想像。然而這個「選樣」並無多大參考價值,因為《銀翼殺手2049》中出現了一款新的八型(Nexus 8)複製人,擁有了比肩人類的生理壽命;而在八型以前的複製人資料則通通在2022年的世界大斷電(在外傳中說明此事為複製人發起的恐怖攻擊)時遭到毀損。於是,三十年後依舊生還的瑞克,既可能是人類,也可能是作為壽命改良型號的七型或八型,任何一者都說得通。這個設定真是有些傻,天才如泰瑞博士也會擔憂六型複製人的聰睿跟強悍(六型的羅伊甚至被隱喻為耶酥與超人)而得替他們安上早逝這個保險,後人怎麼會毫無顧忌的開發沒有壽命限制的八型複製人?如果八型複製人有這種天生神力與正常壽令,情感也能正常生長,他們又何須心甘情願當人類警察的奴僕殺害自己同類?(照被害者所言,八型複製人普遍樂於如此)顯然這個設定的誕生目的,便是來替瑞克的身世之謎作為開脫罷了。



    是的。不僅僅是瑞克之謎,《銀翼殺手2049》的整奏劇本,就是建立在這種把第一集的磚瓦搬來覆去、絕不多添一磚一瓦的風吹遊戲上,構成的一套長達兩個半小時的鏡子鏡像。

    表面上,《銀翼殺手2049》一切都是新的,男主角K是新型複製人,在新的世界發現新的複製人危機,而踏上了找尋瑞克蹤跡的旅程;但仔細觀察便會發現,K所作的其實不過是把瑞克在《銀翼殺手》經歷過的追尋與夢,以逆向行駛的方式重新走過一回:

    瑞克是疑似複製人的人類,
    k便是疑似人類的複製人;

    瑞克總在夢中看見活生生的獨角獸,
    k便總在記憶中看見木雕的獨角獸;

    瑞克常常站在街口仰望那些統治這座廢墟的高樓大廈,
    K便常常作在飛天警車上俯瞰這座廢墟的底層風光;

    瑞克不相信記憶而堅強,
    K則太相信記憶而瘋狂;

    瑞克因為走上死路而必須證明自己,
    K便因為證明自己而走上死路;

    六型複製人因為憤怒,挖走了人類的眼珠,
    八型複製人因為公務,挖走了同類的眼珠;

    六型複製人的吟詩乃為表達真我,
    八型複製人的吟詩卻是為了應付警局的入門密碼……

    這一切的一切,看似比第一集《銀翼殺手》說了更多的情節,最後都是繞了一圈回到原點,成了一套貪食蛇似的迴圈。《銀翼殺手2049》與《銀翼殺手》宛若一面鏡面的光影,一邊是本尊,另一邊便必然只是影子;影子能往本尊的反方向動作,卻永遠擺脫不了自己是投射物的事實。我從未見過這樣的劇本邏輯,《銀翼殺手2049》更是近十年我來見過,編排最為匠心最為出色,同時卻又最為保守最為止步的一部續集電影,儘管它是如此聰明。



    於是,《銀翼殺手2049》也就顯得矛盾。

    如果《銀翼殺手2049》的改編風格選擇了如此保守而止步的一條路,《銀翼殺手2049》的視覺風格又何以顯得如此顛覆而毀滅?

    導演丹尼維勒納夫跟初代男主角演員演哈里遜福特(Harrison Ford)曾異口同聲說,他們皆是被這個新劇本說服,才點頭答應讓這部電影在三十五年後出的是續集,而非重啟(遽聞華納與索尼兩家片商早有賠錢虧本的心理準備)。然而,如果他們都敢一筆抹去《銀翼殺手》最為影迷稱頌的那些賽博龐克美術與「看不見」建構的留白美感,讓《銀翼殺手2049》為廢土風格以及《邊境殺手》(Sicario)確立的「看得見」符旨給取代(還是那個老笑話,這部片其實可以改名《邊境殺手2049》)。以個人印記取代影史經典,不違逆嗎?如果刻意違逆,勇於違逆,那又何必在劇本致敬上如此亦步亦趨?對比《銀翼殺手》導演雷利史考特今年的新片,完完全全繼承銀翼複製人命題的《異形:聖約》,差別便更為明顯。

    還是,《銀翼殺手2049》的劇組真心認為,他們這一套「看得見」的風格,能與舊版的「看不見」的主旨同時存在?他們有本事能夠讓觀眾一邊開眼,一邊閉眼?

    如果是,《銀翼殺手2049》全片恐怕也只有一幕,達到了這種訴求以及成就,那便是本片的最佳場景:K前往研究所請求安娜博士為他解開記憶之謎。他倆各自坐在一個被透明鏡面隔開的空房,左右彼此對鄰。當安娜打開顯微鏡似的儀器開始窺看k的記憶,k的陰鬱側臉隨著燈光被印在鏡面的左側,恰好置於在安娜頭顱之後,此時的銀幕突然成了一道沒有透視的平面,彷彿他與她同時在一個平面,他看著她的腦、她看著他腦內的記憶、他被她看著、同時他也看著他自己,四個理應不可能並存的「看」,不可思議的同時發生在電影的單一一幕之中,「看得見」又「看不見」並存了。這短短一幕比全片任何一個場景的意旨都更豐沛、也更透徹展現了k這個冷面男子內心的奔騰熱切;某個層面上,這一幕更是《銀翼殺手》與《銀翼殺手2049》兩者作為鏡像關係的最佳視覺詮釋。儘管觀眾不久之後便會察覺,這個絕美的視覺記憶的四重並存,對於k這個人而言,將會是多麼殘酷的一擊。

     2 ) 《银翼杀手2049》与纳博科夫《微暗的火》

    注意!!!严重剧透!!!!!!!!!!!!

    一年前,我去《银翼杀手2049》片场探班,在一架子的道具堆中发现了一本旧书——纳博科夫的《微暗的火》。当时我就非常好奇这本书和电影的关系,直到整整一年后,电影上映才揭开谜底。而且,这本书的意义似乎并不简单。

      这本书出现在高司令扮演的K的家中,有一场戏是Joi想让K给她念这本书,但K拒绝了,理由是“你并不喜欢这本书”。

      而这本书里的段落,则出现在K在警察局中经受的“基准线测试(Baseline Test) ”里,他两次提到了书中的诗句。

      先来说一下这本书是怎么回事。俄裔美国作家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的《微暗的火(Pale Fire)》出版于1962年,那已经是他的《洛丽塔》在美国“爆红”之后的事了。《微暗的火》出版后收获了评论界的赞赏,被认为突破了小说的形式。

    片中的道具是1980年的版本

    纳博科夫与《微暗的火》

      纳博科夫虚构了一名教授兼诗人谢德(Shade),以及他的同事兼邻居金波特(Kinbote),诗人死后留下了一首自传性质的九百九十九行诗,而邻居则为长诗写了前言和评注、索引。

      它的结构确实十分奇特,长诗仅占全书十分之一,评注却非常冗长繁琐。主体长诗讲的是诗人的一生,他死去的女儿、他对人生、爱情、死亡、真实与虚幻的理解等等。而邻居通过长长的评注,强行把诗的意思扭转,变成一名来自赞巴拉(一个虚构国家)的末代国王的故事。这位邻居可能就是那个被废黜的国王,逃至美国、化名金波特在学校任教,想让诗人把自己的经历写进诗里。也有可能他在牵强附会、捕风捉影的过程中,把自己幻想成了那个虚构的国王。

      “微暗的火”出自莎士比亚悲剧《雅典的泰门》,指月亮是小偷,靠吸收太阳的光源得到“微暗的火”。纳博科夫借此讽刺邻居,即他是月亮,从诗人身上窃取光芒。

      说到这里,是不是觉得有一点点熟悉?K在执行任务的过程中,认为自己就是那个“奇迹”、“天选之子”,可最后才发现“天选之子”另有其人。当然,他跟《微暗的火》里的邻居不同,是被误导、被当成“疑兵之计”的人。但一个人的经历是真实的,而另一个的经历是虚幻的;一个人把自己当成另一个人……还是让我觉得非常相似。

      而金波特对“诗”这种艺术形式进行“再创造”,也对应了K如今拥有和爱上另一种人类创作的产物——全息女友Joi。所以这可能可以擦边球式解释一下为什么Joi“不喜欢这本书”,这似乎是提醒着她:她完全是人造的,被创造者赋予内容,甚至还不如复制人。

      还有一个巧合是,《微暗的火》的索引中,邻居金波特(Kinbote)用“K”来指代自己,用“S”来指代诗人谢德(Shade)。而《银翼杀手2049》中高斯林扮演的角色恰恰叫“K”,而德卡真正的女儿姓Stelline——K与S。

      再来看看K警官的基准线测试(Baseline)。片中有注释提到,基准线测试是一种创伤后测试;高斯林在本片的艺术手册里解释道,“基准线是为了测试银翼杀手的工作对他的大脑和心理的影响,因为他们要去猎杀自己的同类,所以他们要不断地接受评估,看看工作有没有给他们造成精神冲击。”

      而K的基准线测试内容的关键部分,就是节选自《微暗的火》中长诗的第三章:

      “血黑色的虚无开始编织

      一个网络,细胞之间相连

      再相连,与那主干再相连。

      于是在那黑暗衬托下,

      显现一座喷泉向上高喷的白水柱。”

      (此段和以下引用的本书译文均来自 译者:梅绍武,上海译文出版社)

      原文:

      And blood-black nothingness began to spin

      A system of cells interlinked within

      Cells interlinked within cells interlinked

      Within one stem。 And dreadfully distinct

      Against the dark, a tall white fountain played。

      这一段单独抽出来看,很难理解它到底是什么意思。但联系上下文,它的意义就清晰了。

      这是诗人在描述自己的一次濒死经历,他确信自己已“跨越了边界”,在鬼门关走过一遭。但他的医生却认为他只是产生了幻觉,并没有死过一次。而在诗人的这次经历中,“白喷泉”(a tall white fountain)是一个关键的意象。

      后来,这位诗人又遇到一件怪事:“我发现一桩好似孪生表演的奇迹”(I came across what seemed a twin display)。他在杂志上看到一位女士的事迹,她心脏病发作后被救活,向记者描述自己见到的“死后境界”,其中她看到一座果园,果园里有“一座又高又白的喷泉(a tall white fountain)”。于是诗人震惊了,他赶紧联系写文章的记者,要到了这位女士的地址,驱车去拜访她。但他却没有跟她深入探讨那座“白喷泉”,原因是:

      “我原本可以让她讲些更多有关我俩

      在“死后的境界”见到的那白喷泉。

      但(我觉得)我如果提出那一细节,

      她就会猛扑过来,好似抓住一种可喜可贺的

      亲密关系,一种神圣的结合,

      把她和我神秘地连接在一起,

      我俩的灵魂顿时就会像

      兄妹在那敏感的乱伦边缘

      瑟瑟发抖。”

      后来诗人去找采访这位女士的记者,他却告诉诗人,这篇文章有一处并不关键的误印——是山峦(Mountain)而不是喷泉(Fountain)。也就是说,诗人在濒死的状态中看到的是“白喷泉”,而那位女士看到的则是“白山峦”,并不一样。于是诗人又一次受到心灵的冲击,本以为两人存在一种神圣的的联系,到头来才发现只是一个无关紧要的误会。

      这难道不就是《银翼杀手2049》里K的遭遇吗?一度以为自己是“天选之子”,最后才发现只是个误会。而《微暗的火》这段关于“白喷泉”的误会,其中“孪生”、“兄妹”的描述,又让人联想到电影里同一天出生的男孩女孩、同样的基因,K与Stelline博士像双胞胎兄妹一样的关系。

      目前还没有找到电影主创对《微暗的火》的解释,但不管符不符合我上述的过度解读(划掉),《微暗的火》是一本编得像迷宫一样,有着丰富内涵、可供不同角度解读的书,同样的,不同的观众也能从《银翼杀手2049》中咀嚼出不同的味道。这大概也是两者的相似之处吧。

     3 ) 《银翼杀手2049》里的建筑设计有什么特色?

    虽然起了这么个挺唬人的标题,但其实是一篇我近期学习视觉创作理论的阶段性归纳。在这里不会详细地讨论赛博朋克的哲学内涵,在文中需要的地方会略提到,文末会提一下我对赛博朋克和现实生活的关联的一点理解。我知道我的观点不很成熟以及相当个人化,但我还是想发哈哈哈,好处是初学者视角的文本应该是相当通俗易懂。

    近来有一些读者说看不懂我的文章,虽然我一点也不伤心,但还是想该如何解决这个问题,所以先讲一下这篇的主题和思路:

    △Blade Runner

    What is Cyberpunk?

    科幻片的一种类型,是基于目前信息技术发展水平,以及对未来的展望与预测,构建的一种极端化社会。

    △百度百科“Cyberpunk”词条

    △Defination of Cyberpunk from Wikipedia

    What do I want to achieve in this article?

    不同于文字阅读,图形、画面、影像给观众的是一种扑面而来的整体感,所以我们通常也用笼统的词汇来形容,比如美、比如震撼,反面的有,俗气、变扭等等。而我们对于这整体的和谐与不和谐,一瞬间得出的评价,究竟来自于哪个维度?恐怕这感觉来得太快,逻辑的走向反而难以整理。

    而当我们说一种风格,举日常生活的例子,比如说一个女孩偏爱波西米亚风的打扮,而另一位同事着装很OL;风格是个体内在价值观的外化展露,那么风格究竟如何实现?如果把风格层层解构又能得到什么?最近读了一些我超喜欢的康定斯基的观点和其他一些视效理论,也因为非常喜欢银翼杀手2049(超过前作),所以就把两者结合有了这篇。

    我所做的是解释单一基础视觉元素(色彩、线条、光)的运用,是如何引起观众主观的心理和情绪反应,进而实现世界观的构建

    List of Movies Metioned:

    Blade Runner (1982)

    Amelie (2001)

    Oblivion (2013)

    Mad Max: Fury Road (2015)

    Ghost in the Shell (2017)

    Blade Runner 2049 (2017)

    色彩

    配色往往决定了画面叙述的直接基调,同音乐和文字的基调传达效果相比,画面的冲击力来得直观、迅速、强烈多了,单位时间内传输信息量最大。

    色域选择以高饱和的霓虹色、冷色为主,下面色环图上的三角区域为赛博朋克风格的常用色,而非三角区则被排除在外;被采用的这些色彩非天然(不是从自然环境中直接取得),而是人工化学调和而成的,故往往使人产生迷幻、虚无、捉摸不定之感。

    △色环和被遮蔽的色环(非三角区为不采用的颜色)

    所以为什么是冷光呢?除了蓝色、紫色等本身传递的冷峻、冰冷、阴郁、剥夺、距离的感觉外,冷光在迷雾环境中的穿透力较强、不易消失等也是其他原因。

    On the opposite-对立举例:

    对比「天使爱美丽」的配色方案,

    这部略略古怪而温暖的电影,配色组成是大地色,以及比较低沉的绿色,这些种类丰富的绿色、赭色,都可以直接在自然事物中观察到,给人安心、踏实、温暖的感觉。

    线条

    从建筑风格和随之产生的对空间的划分上,是以直线、棱角居多

    直线与直角代表稳定、静止与平衡,是沉默的线条,共鸣声微乎其微,是所谓「无」;无边际的城市由无数直线条和直角的建筑堆砌而成,这些几何图像在数量上是「多」,但心理感觉是「空」和「不饱满」。

    赛博朋克符合早期电子产品设计的审美流行,延伸开来其实可以看到那个时期汽车外观结构的设计也偏好直线、直角。

    What's on the opposite-对立举例:

    △K找到Deckard的住处

    Deckard住处的风格是典型的欧式装修,从场景设计来看,地毯、家具、摆件,都完全吻合这种风格。纷繁组合圆弧、拱形、曲线,对应的是自由、健康,都给了空间更大的包容感,都属于古典主义的设计元素;色调也统一为浅黄和红棕色,给人以熟悉、复古、温暖之感,这与本片的其他场景十分不同。

    ⅱ.女性形象,强调弧度饱满的肉欲感

    曲线是在直线的两端施加压力而形成,力与力的对抗进而使曲线具有动态平衡、随时在调节的紧张感(tension是个我无处不用的好词语)。

    不知道是几位导演的有意选择,还或者是一种巧合;「银翼杀手」「银翼杀手2049」「攻壳机动队」中对于女主角外在形象的选择,注意这几位女主角都不是真人(human),都有非常饱满的面部和唇部轮廓;而这种轮廓激发的是原始冲动的、天然的、充满鲜活感的吸引力和生命力。

    △ Joi in Blade Runner 2049 (2017)/

    Rachael in Blade Runner (1982)/

    草薙素子 in Ghost in the Shell (2017)

    光影效果

    无自然光、无试图模拟自然光、无现实常用光的环境,就否定了制造千变万化的光影视觉效果的一切前提。而由千万个细节组成的光影效果,是我们判断某一事物是否「真」的惯用标准。举两个简单的例子,公认设定下的鬼是没有影子的,因为鬼不存在在人间,故不赋予之客观现实的光影效果;又为什么说作画临摹的石膏像假而蜡像逼真?因为石膏无透明度,像真人的手指等在逆光条件下存在次表面散射的现象,也就是轮廓边缘能透过一定程度的光,而石膏像无法实现这一效果。

    除了去除自然光效,霓虹色通常伴随着背光效果而出现,背光也是一种机器制造的人造光;在光线过渡上,背光的范围非常短,结束地非常突然和不柔和,也就造成了生疏感(对比自然的漫射光)。

    △Blade Runner/Blade Runner 2049

    What's on the opposite-对立举例:

    为什么有「绿意盎然,生机勃勃」的形容?把「绿色、树林」与「生命力」的不假思索的关联,除了生命本身的力量外,在视觉上,正因为森林由千万片绿叶构成,每片叶子都对同一瞬间的光有不同的处理和转换,让人觉得每片叶子是在对光进行个体解读。同期的叶子固有色大致相同,但因为光照的角度,有的处于阴影下,有的因为表面蜡层较厚而实现高比例的反射,有的因为树叶本身水分较多透明度较高的条件,又能实现透射光的效果。因此观察到物体对自然光的丰富处理,能让观众活得高度「可能性」和「活力」的心理感受。

    △Deckard和Rachael的女儿,someone naturally born, 在一个鲜活的的环境里工作

    (看这张截图,与整部电影视觉画面风格区别很大)

    非常讽刺,在我们今天随处可见的,任何和自然相关的东西,在赛博朋克的世界里成了一种特权阶级的exclusive。

    影片中Wallace大楼中的水池(多次出现),以及光透过水池折射呈现的焦散现象也在画面中被大规模强调。处在权利巅峰的人,通过复刻实现并享用自然带来的预约,对于普通人来说则成为一种奢侈。

    同理,「银翼杀手」的原著小说「仿生人会梦见电子羊吗?」Deckard中对拥有一头「真实的羊」的渴望可谓魂牵梦绕。

    △The Set of Blade Runner 2049

    (照片中是本片导演Danis Villeneuve)

    「银翼杀手2049」对前作赛博朋克风格的延续,但也有很多未保持统一的「非赛博朋克风」画面,影片中展现废土世界的画面就不在少数。

    仅有橙色或灰白色构成画面,前者代表「恢复原始」,后者是「毁灭一切」,都呈现的是「归零」和「无生命」的特征。

    △Blade Runner 2049

    图一的近处是废土世界的构造,可猜想远处是故事的主要发生地——赛博风格朋克的未来的LA,那么是否可以理解为近处是远处的城市发展,完全被毁灭(推测是因为某次科技故障)的未来形态?

    △废土世界主题的Mad Max: Fury Road

    What's on the Opposite-对立举例:

    我们对科技的发展和未来有恐惧,有抵触,然而人的情感总是矛盾,另一方面我们似乎又是不由自主地向往科技发展和进步,迫不及待地享用各种最新成果。因此,与复杂笨重的赛博朋克城市相对,也有更开阔的、极简的未来世界构造。从色彩上解读,白,寓意着生(图为康定斯基的色彩滑落示意,从左上到右下为不同颜色对应的高昂情绪的衰退和沉默的递增);而白色也给了自然光或近似自然光,从四面八方环面而来的底色基础。从而营造出无机质、透彻梦幻的未来感。

    △遗落战境的画面构造

    最后讲一下社会应用。

    虽然赛博朋克是一种极端社会形态(which we wish not to be like),却离我们,或者说是现在一点也不遥远。当雾霾天数越来越多,是否我们真的也会逐渐丧失对于自然光的感知和鉴赏能力?

    △Blade Runner

    赛博朋克的美学观深受东京的城市景观、香港的九龙城寨影响(发端的雏形),两座城市的快速发展时期也正是赛博朋克风格的起源与发展期;数不清的霓虹灯牌,灯红酒绿下却是密集空间中苟延残喘的人口们。

    那么把这种对于未来世界的构想风格,和目前现实生活对标,重庆是不是一座很有赛博朋克风格的城市?从表象上来说,是的(于是很多人认为重庆是赛博朋克风格城市的代表)。但从城市的运行规则来看,恐怕不能这样说,我没去过重庆,但社会分化和群体对立性应该还远不到赛博朋克世界的程度吧。

    的确更该从内涵考虑,这么说北京,尤其是最近出的星号人群的事件,可以说是相当赛博朋克电影开端了。

    我的观点是艺术作品是,我们害怕某种现存的慢慢发端的倾向,而把倾向的最扩大化和最坏结果描绘成一个极端未来世界;自然会对此产生恐惧,但事实越来越被证明是,这种世界其实并不遥远,oh that's ** terrible.

    以下是references们

    (想要深入了解上文提到话题的朋友们,可以留言向我索取access):

    康定斯基.艺术中的精神

    康定斯基.论点线面

    詹姆斯·格尔尼.色彩与光线

    来须苍真.攻壳:解析赛博朋克概念艺术.知乎Live

    Lewis Bond.Colour in Storytelling(一个视频 可以在B站搜到)

    *本文转载请联系作者,谢谢合作。

    欢迎扫码/解码关注我的公众号:

     4 ) 生命的解放,带来人性的脆弱--《2049》观影感想及最强指北

    懂大聪的人都知道,我最爱的类型,就是科幻片。10月6日,这部片一上映,立即奔赴零点场首映!如饥似渴的观赏了这部今年最期待的科幻片《银翼杀手2049》

    如看过电影,欢迎跳转终极解密:爱了《银翼杀手》20年,才有资格和你们谈《2049》:2万字论文解锁复制人灵魂深处


    ---以下无剧透影评,绝不影响观影---

    关键词:观后感

    早前,影片在美国点映评论解封后,《2049》的口碑就井喷爆表,史上最难拍的续集,出人意料的获得影评人的一致好评,实属难得。

    大聪看完后,觉得影片不负众望,虽然不是“科幻片教父”斯科特执导,但在他的监制,以及新崛起的美学科幻导演丹尼斯.维伦纽瓦的操刀下,《2049》还是带来了新的一次视觉和思想的冲撞。

    整部影片看上去很沉稳,不急不躁,剧情娓娓道来。影片视角从高司令主演的K身上展开,一步步带观众进入2049年洛杉矶以及美国西海岸发生的一切。

    《2049》在《银翼杀手》之前打造的世界中,继续扩充银翼杀手的背景和故事,让整个故事背景更丰满和立体。

    而且,《2049》在斯科特的监制下,依然在很多情节上挖坑和留白(斯科特风格),同时也有很多隐喻和映射的地方。

    影片在多处情节上,也致敬了前作《银翼杀手》,其中就有著名的放大再放大桥段。

    在光影视觉上,影片酝酿的影调和氛围依然黑暗和颓废,导演丹尼斯之前的《降临》,就很好的给我们展示了他对电影科幻美学的功力。

    如今丹尼斯执导的《2049》,他在《银翼杀手》赛博朋克美学的基础上,加入了很多他自己独爱的极简美学,给观众展现了全新的,更科幻,更现代的赛博朋克世界。

    比如预告片华莱士的总部,极简主义金字塔结构。

    但到了城市街道,回归赛博朋克,但科技感更丰满。

    不光是场景设计,在镜头的运用和构图上,影片的每一帧都让人想截图当桌面。影片的配色通过场景的转换,变换着冷暖色调,让人着迷。

    在电影原声上,《2049》找来了神级配乐大师,同时也是大聪最爱的电影原声大师之一汉斯季默!另外还有汉斯季默的爱徒本杰明.瓦尔菲斯。

    这一次汉斯季默已经到了走火入神的地步,不得不个人主义的说,大聪爱死这种哥特式电子管风乐了。

    汉斯季默运用了自己最拿手的Shepard tone(错听风格),再利用电子哥特管风乐诠释,再依附着C大调旋律,已达到最大程度高亢。

    电影原声再配上影片呈现未来黑暗城市的全景,瞬间提升了影片的史诗程度。制造出一种如梦如幻,酒醉绝望的世界。

    聊到这,不难看出,这已经是2017年最不能错过的一部科幻片了,影片在海外定级为R级,国内11月10日上映,定会有删减。

    大聪观影后认为,删减部分应该在露点部分,不会影响剧情,在打斗场面上,并没有很血腥,因此大家会看到完整的爆炸戏和打斗戏。但到底删减多少时长,还不得而知。

    既然是1982年《银翼杀手》的续集,那《2049》就不得不和前作作比较。

    出于《银翼杀手》经过了时间的淬炼和打磨,影片早已功成名就。而《2049》现在口碑虽然很好,但相较于前作,还需要时间的沉淀。

    一般殿堂级的电影续集,是很难和前作抗衡的,更何况,《2049》是《银翼杀手》的续集,能拍好并保有高品质,已经实属不易。想要比前作更好,那简直比登天还难。

    但不得不说,《2049》在剧情的叙事上,更符合现代人的观影口味。《2049》更通俗易懂,没有《银翼杀手》这么晦涩和哲理。而在视觉效果上,自然会比前作更胜一筹。

    不夸张的说,《2049》这个故事,貌似要重新拿起《银翼杀手》构架的科幻宇宙,力缆狂澜,重新打造一个史诗级宏大的科幻篇章,如果说《银翼杀手》是序曲,那么《2049》就是前奏,在《2049》之后,银翼杀手的故事一定还会继续。


    关键词:银翼杀手

    那么问题来了,很多人会问,1982年的《银翼杀手》离我太遥远了,没看过这部电影,那么《2049》还能看懂吗。

    答案是,能看懂,但一定会看的不爽,就是那种“我去密室解谜,只玩了主线,但密室的很多支线故事和小秘密,依然没有解读到”的那种不爽。

    因此如果有时间,最好能补课科幻电影界的神级作品《银翼杀手》。

    而没时间补课,接下来《2049》终极指南会能让你受益良多。

    想当年《银翼杀手》,其实并没有像今天这样,被大家封为神作,影片刚上映的时候,由于太过隐晦,以及缓慢的节奏,在评分和票房上都没有很高。

    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大家渐渐意识到,这是科幻电影的启蒙。

    无独有偶,另一部起初不被看好的神作,是著名导演是斯坦利库布里克的《2001太空漫游》(1968)。

    而今天,《银翼杀手》和《2001太空漫游》,不分你我的坐上了电影界科幻类型一哥位置。被众多影评人定位“有史以来最佳科幻电影之一”

    《银翼杀手》开创了很多先河,包括反乌托邦的主题,以及被后人津津乐道的赛博朋克风格

    《银翼杀手》改编自菲利普.K.迪克的《仿生人会梦见电子羊吗?》,他同时也是赛博朋克风格的倡导者之一

    不难看出,《2049》中高司令饰演的主角名字叫K,也是致敬这位菲利普.K.迪克。

    《银翼杀手》的故事,背景发生在2019年的洛杉矶,在影片中那时的洛杉矶已经非常发达,在今天看来,2019我们还做不到电影中那样子。

    在影片中,2019人类已经发展到外太空,而地球作为母星,已被人类吸取殆尽,整个环境脏乱差。

    而在那时,人类已经成功研制出了复制人(人造人),用我们今天的话来说,就是人工智能研发成功,投入到复制人中大量产出,并被派去遥远的星球执行高危任务。

    但由于复制人属于非人类,有着常人不能比拟的力气,因此复制人只是拿来服务人类出任务,而不是伺候人类,于是地球被禁止大规模使用复制人,并且,他们的寿命只有4年,四年一过,他们就停止运作。

    这些复制人,由泰瑞公司出品,型号是NEXUS6,他们拥有和人类一样的思考能力,正因为如此,所以他们一些中的一些人,同样也有违法犯罪,甚至从殖民星球逃回地球,躲避出任务等等。

    在这种情况下,一个新兴的职业诞生,他们叫“银翼杀手”,专门追捕那些违反逃逸的复制人。

    我们的主人公德克,就是已经退休不久的银翼杀手,但他的上级布莱恩收到通知,有复制人从外星逃回地球,只能逼德克再次复出,追捕这些复制人。

    在德克的追捕过程中,拜访了出产复制人的泰瑞公司,并认识了泰瑞老板的女助理瑞秋。

    而瑞秋也是复制人,但当下她并不知情。德克和瑞秋这么一来二去,两人相爱了,瑞秋同时也开始知道自己是复制人,于是私自逃出泰瑞公司去找德克,遭到被警方通缉。

    这些逃亡的复制人,以罗伊为代表,通过各种方法,最终找到了创造复制人的创始人,也就是泰瑞公司老总泰瑞

    复制人罗伊眼看四年寿命就要到期,所以请求自己的“父亲”泰瑞延长寿命,但泰瑞却拒绝了,罗伊一怒之下杀死了泰瑞

    之后罗伊以及其他复制人,和德克展开了正面的交锋,展开了激烈的打斗。

    整个银翼杀手的故事主线,就是在说银翼杀手德克,如何追捕这几名逃回地球的复制人,并且同时也帮助瑞秋躲避追捕。

    而故事的支线,就是从复制人的角度展开,他们之所以逃回地球,是因为他们不满四年的寿命,想要获得更长的时间。甚至他们想要自己被公平对待,和人类一样,被视作人类。

    整个影片的剧情,其实和现在科幻电影的故事没啥太大区别,无非都是人工智能和人类的对抗。

    《银翼杀手》这部电影之所以伟大,是因为他从头到尾想要自己创造一个哲学概念,这个概念是关于生命的解放,人性的压抑。

    而影片诡异的悲伤氛围,如果观众能懂导演的意思,就很容易沉浸在当中。

    影片中其实没有阐述谁到底是正派,谁是反派,不管是主角德克,还是瑞秋,还是复制人罗伊,造物者泰瑞。他们都在当下的背景饰演着不同角度的悲情角色。

    《银翼杀手》的魅力就在于此,脱掉科幻特效的外衣,阐述一个关于人性假想设定的延伸。

    到底人工智能觉醒后是否可以和人类一样拥有灵魂?

    人类是否能掌控自己制造出来的,比人类自身更高级的“物种”?

    造物者人类之于上帝,难道就不会犯错吗?

    生命与价值,生命与消亡的定义是什么?

    这些哲学议题,都在影片中被拿出来讨论,而导演斯科特玩得最高级的是,对这些哲学议题并没有给出明确的答案,而是让观众进入自我的思考和回望,对整个生命的意义,给出自己的答案,毕竟每个人的一生,都是不一样的。

    比如最后德克和复制人罗伊的最终大战,罗伊的心理情绪变化一波三折。

    一开始,罗伊的情绪是愤怒的,他想要用尽一切力气杀掉德克,之后他又转变情绪,像折磨动物一样折磨德克,虐待他并不直接杀死他。

    到最后德克在建筑的边缘,马上要坠落的时候,罗伊反而出手相救。

    罗伊这一系列的心里变化,原因正是因为他四年寿命马上就要结束,他在生命最后的一刻,心理变化由愤怒生命,变为藐视虐待生命,最后变为享受生命,怜悯生命。

    而他最后在雨中怀抱鸽子,念出最后对生命的对白诗,堪称是影史上经典中的经典,被大家称作《雨中泪目》诗。

    “我曾见过人类无想想象的美,我曾见太空战舰在猎户星座旁熊熊燃烧,注视C射线在天国之门的黑暗里闪耀,而所有过往都将消失于时间,如同泪水消失在雨中...死亡的时刻,到了。”

    诸如类似的经典桥段,还有很多,而被众人探讨了十多年的,则是影片中的结尾,就是德克到底是不是复制人。

    在最初的1982年上映版本中,结尾是德克和瑞秋开着汽车逃亡的镜头,而且有些航拍镜头,还是斯坦李库布里克《闪灵》开头拍剩下的画面....

    在这个快乐逃亡结尾中,制片方觉得还不过瘾,还在不同上映的地区,加入了不同的字幕,以加强结尾happy ending的效果。

    其中最狗血的字幕就是“ 复制人瑞秋的寿命不止四年,她和德克从此过上美好生活” 。

    当然这些在1992年的导演剪辑版中,导演斯科特当然不满意这种圆满结局,于是把瑞秋和德克开心逃亡的开心结尾去除,瑞秋也不存在超过四年的寿命说法。

    之后制片方觉得1992年的导演剪辑版太仓促,加上科技修复技术的提升,又在2000年的时候增加了一个特别导演剪辑版

    这还没完,或许由于粉丝观众的抗议和讨论,同时斯科特这十多年的人生经历,让斯科特和制片方决定,要给出观众一个最终剪辑版。

    于是,目前在市面上,大家能找到的资源,大部分都是2007年的导演最终剪辑版。

    从1992年版本开始,剪辑版中就加入了独角兽的画面,也就是德克在家里做的一个白日梦。

    这个梦境德克没有告诉任何人,但最后被他的同事盖夫在他家的的楼梯留下了独角兽的折纸

    盖夫在剪辑版本中,也被说明是警方的卧底,来监视复制人的梦境,盖夫的折纸,对应了当时复制人的梦境,会把相应的折纸放置在现场,说明那个人是复制人。

    而德克最后结尾拿着复制人若有所思,然后点点头,说明自己领悟到,自己也是复制人,于是更绝然而然的带着瑞秋远走高飞,远离尘嚣。

    我们今天聊的《2049》,就是在《银翼杀手》2019年的背景之下的30年以后,剧情也和德克,瑞秋30年内发生的事情,有着紧密的关系。


    关键词:三支短片

    或许制片方和导演丹尼斯,都意识都《银翼杀手》离现在太遥远,毕竟已经有35年的时间。

    于是在《2049》上映之前,制片方另请导演和团队,制作了三支短片,用来衔接《银翼杀手》和《2049》影片里面30年所发生的事情。

    这三支短片,墙裂建议都去看看,时间不长,但作用很大。

    不仅有三支短片,官网还爆出“Road to 2049 "编年史资料,从2018-2049大事件,一网打尽!

    接下来,我们按照Road to 2049 "编年史资料结合这三支短片,大聪给大家梳理了《银翼杀手》故事背景从2018-2049发生了的重大事件。

    2018年11月,有几个NEXUS-6复制人叛变逃回地球。

    2019年11月,银翼杀手德克负责清理掉这些复制人。

    2020年初,泰瑞公司创始人泰瑞被自己的复制人杀掉。

    之后德克结束了这几名叛逃的复制人,事情就此告一段落。而后德克和复制人瑞秋逃亡。这些都是《银翼杀手》的剧情。

    2022年,时间来到第一部短片《银翼杀手:2022黑暗浩劫》。

    短片为了紧密联系经典前作《银翼杀手》,《2022》可谓诚意十足,在许多细节上致敬满满。

    比如短片场景的风格紧跟前作,依然赛博朋克风,甚至在镜头语言上,都十分相似。

    短片中也同样出现了鸽子,和《银翼杀手》罗伊死时怀抱的鸽子一样,象征了鸽子带着罗伊(复制人)的灵魂一起飞向自由。

    短片一开始,就引进了新角色:N8型复制人,相较于前作《银翼杀手》的N6型复制人,N8型复制人拥有了人类一样的自然寿命,只不过每个N8型复制人,右眼都被标记了序列号,从这个角度上来说,N8型复制人更像一款人造产品,奴役性寓意更强。

    通过短片,我们可以看到在2019-2022三年间,复制人如何韬光养晦,密谋一场复制人的反叛革命,让人类走向一场未知的黑暗浩劫。

    复制人革命的诱因,是由于他们在外殖民星的卡兰沙战场上发现,双方军队均为复制人,这样“游戏人生”般的命运,复制人不服。

    而直接导致复制人革命的导火索,是由于人类至上主义运动浪潮兴起,人类通过搜寻复制人的电子档案,以此来辨别复制人,并不断虐杀他们。

    这样双重窒息环境下,复制人开始联合起来,绝地反击,制造了2022大停电事件,目的是摧毁人类档案馆的所有的磁轨备份,包括复制人的档案资料,以此来隐藏自己,不让自己是复制人的身份被轻易暴露,防止遭到赶尽杀绝。

    但是复制人制造大停电的目的是消灭人类吗,不是,他们只是想通过大停电,更好的隐藏自己,重新找到自身的价值和生活的意义,换句话说,复制人要的是自由。

    正如片中复制人头目伊基说的:“我们可能比老版复制人寿命更长,但是寿命,绝非生命,我要的是生命,我们就是为此而战”

    大停电计划的成功实施,导致了人类进入了长达数周的黑暗浩劫,同时摧毁的人类多处档案馆里复制人的资料,再也无法修复。人类由此进入大停电前后的时代划分。

    短片最后,复制人头目伊基,挖下自己带有序列号的右眼,意味着在他身上最后一处是复制人的证明,也得到剔除,复制人就此取得阶段性胜利。

    短片《银翼杀手2022:大停电》

    那条视频不见了-腾讯视频

    人类经过了这次大停电的黑暗浩劫,颁布复制人生产禁令,泰瑞公司也因此破产。

    这时候解决了人类食物短缺危机的华莱士公司迅速崛起,收购了泰瑞公司。

    这就要说到另一部短片《银翼杀手:2036复制人黎明》

    在短片里,华莱士在2036年某日,召集司法部门的几个大佬,谈判废除禁止复制人生产的禁令。

    为何华莱士有如此大的号召力?

    根据官网“Road to 2049”的资料显示,在大停电事件后,2025年前后人类多个全球危机爆发,其中最严重的就是食物短缺问题。

    有着理想主义的尼亚德.华莱士科学家,也就是华莱士公司的创始人,虽然他眼睛失明,但凭着他的智慧,公司在他的领导下,通过对转基因食物的革命性研发,成功解决了食物短缺危机。这使得华莱士个人的影响力迅速提升,公司的业务也开始向外殖民星扩张。

    在2028年,泰瑞公司正式宣告破产,华莱士公司收购了泰瑞公司,虽然法律禁止生产复制人,但华莱士公司并没有停下研究新型复制人的脚步。

    在2030年,华莱士通过基因技术和新记忆植入技术,初步得到一个更顺从于人类的新型复制人模型。

    终于在2036年,华莱士公司成功研制出第九代复制人,华莱士决心说服司法部门废除生产复制人禁令,让新型复制人得到重新量产。

    第二支短片视频:《银翼杀手2036:复制人黎明》。
    那条视频不见了-腾讯视频

    《2036》短片一开始,华莱士姗姗来迟,反而让司法部门的人等他,足以可见他当时的地位和影响力。

    起初,司法部门始终不愿意解除禁令,不管华莱士从人类生命发展角度,还是从外殖民星产业需求角度,都没办法让司法部门松口,因为最让他们担心的,是2022年大停电事件造成人类大量伤亡,他们不愿意看到悲剧重演。

    其实正常谈判的话语权,一直在华莱士的控制之下,说到复制人造成伤亡,他借着这个切入口,正式介绍他的第九代复制人。

    这些新型的复制人,可以根据客户定制存活时间,永远不会反抗,也不会逃跑,只会绝对服从。

    绝对服从到什么地步,华莱士就此让跟随他的复制人,上演了一次自我割脸,吓得司法部门连连喊停。

    但华莱士并没有过瘾,他直接命令复制人在大家面前自杀,上演了一次极端的“产品”演示。

    短片最后可以看到,司法部门的表情,从开始的质疑到惊恐,再到面由心生的喜悦,说明他们认可了第九代复制人。为此,华莱士拿到了量产新型复制人的许可,华莱士公司也因此更加壮大。

    另外发生在2048年的《银翼杀手:2048无处可逃》,是专门为《2022》里的通缉犯萨柏制作的一部短片。

    《银翼杀手2049》6分钟前传片段_腾讯视频

    短片里出现了一个叫LAPD洛杉矶警局下属的一个新部门,是洛杉矶警局和华莱士资助的,在2040年投入的部门,支持现有的银翼杀手分队,用来追捕非法犯罪的复制人,包括正在逃逸的第八代复制人。

    萨柏在大停电事件之后,虽然能隐藏起自己是复制人的身份,但必须小心翼翼的活着,不然就很容易被LAPD“扫眼验证”。

    他靠着自己养殖的一些蛋白虫,贩卖给黑市,艰难维持着自己的生活。

    虽然萨柏在哪都觉得处处都低人一等,但好在还算有自己的生活,交上了自己的朋友,而且还是以书会友,经常介绍好看的书给自己的朋友。

    值得一提的是,萨柏介绍的这本《权力与荣耀》,是英国大师级作家格雷厄姆.格林的作品,书中说到的“恶”无处不在,但最重要的却是个人内心道德和精神的斗争,在污泥中绽放出人性光彩的部分。

    这也借此说明,这本书是萨柏的精神支柱,书中说到关注灵魂的挣扎和救赎,都和他现在生活的环境和处境息息相关。

    或许正是因为这本书让他找到人生价值,当他看到一群流氓欺负他的朋友时,他选择不再躲躲藏藏,而是以牙还牙打退了那群流氓。

    为了解救一对母女,展示了自己非人类的力气,暴露了身份。

    《2049》的电影开始,完全紧密连接着《2048:无处可逃》这支短片,应该这么说,这支短片放在《2049》做开头,一样合情合理。

    至此,从《银翼杀手》到三部短片再到《2049》,从2019年到2049年的银翼杀手编年史大事件,我们就有了清晰的蓝图。


    更多热门影评,请跳转时空门:

    《雷神3》笑到法令纹固化,彩蛋多到胆固醇偏高

    爱了《银翼杀手》20年,才有资格和你们谈《2049》

    《全球风暴》

    《缝纫机乐队》

    《羞羞的铁拳》

    《英伦对决》

    《猩球崛起3》的一生

    《小丑回魂》

    《安娜贝尔2:诞生》

    敦刻尔克》褒贬在哪里

    《大聪看电影》公众号,不追求跑量,只研磨精品!

     5 ) 严肃影评#39:雨中泪,雪中血——非主流的主流电影杰作,远超期待的《银翼杀手》续集9.5/10

    *为了表示我对《银翼杀手》以及《银翼杀手2049》的尊敬,本文略慢略长……

    《银翼杀手2049》

    《银翼杀手》作为科幻片历史上最伟大的作品之一,在1982年首映时实际上并没有得到观众们的一致认可。作为一部开创先河的科幻片,《银翼杀手》反乌托邦式的未来设定(在现实中以阳光明媚著称的洛杉矶,在电影中却是暗无天日且总是下着滂沱大雨),黑色电影的内核(侦探、女伴、灰色的道德准线这些典型的元素,原作全部一一踩到),让人难以捉摸的剧情以及叙事方法(充斥原版那为人诟病的旁述,以及随后多达7个不同的版本),作曲家范吉利斯颇具挑衅风格却又具有划时代意义的电音配乐,以及那极度缓慢的剧情推进,都不能在电影初映时为它赢得更多的聚焦和关注。惨淡的票房反映着《银翼杀手》初期的名声——有着不可否认的极高质量的创新元素,却注定无法走入大众视线。

    评论界的两极分化同样不能让更多的观众在往后的日子里细心观赏这部充满瑕疵却有着极深哲理思想的作品。当然,这与前面提到电影多达7个不同的剪辑版本是息息相关的。毕竟在互联网不甚发达的80和90年代,粉丝们该如何向其他人推荐他所看到的《银翼杀手》版本,大概也是相当困难的一项任务。直到10年后,始创者雷德利•斯科特才有机会凭借录像带的机会剪辑出电影真正的导演版本,使得电影终于更容易地走入观众们的视线。当然,对于有心思补看的观众,2007年的终极版(The Final Cut)大概才是最好的素材吧,虽然两个版本之间的区别已经是微乎其微了。而评论界此时对《银翼杀手》的评价已经是一致的赞许了,这包括美国最著名的影评人罗杰•伊伯特对电影的评价从1982年有着不少抱怨的3星评价,到1992年导演版有着不少赞誉的3星评价,再到最后2007年终极版的4星满分且列入“伟大电影”榜单的改变。像伊伯特这样对《银翼杀手》慢慢变暖的评价,大概也正是广大观众对这部电影理解的最真实写照吧。

    银翼杀手的世界依然惊艳的美丽

    35年后的今天,姗姗来迟的正统续集《银翼杀手2049》终于如期而至。我们再次走入这个熟悉的反乌托邦未来: 2049年的洛杉矶依然下着肮脏的滂沱大雨,漫天的迷雾甚至让人隔着银幕都能感觉到不适,霓虹灯饰以及硕大的女性广告人像依然如前作一般充斥着主角们走过的每一寸土地。同样熟悉的还有前作人物的登场:年迈的哈里森•福德带着当年的主角银翼杀手戴克回归,甚至在现实中早已老去的复制人瑞秋饰演者肖恩•杨都可以因为电脑特效而被还原至当年的模样。

    但《银翼杀手2049》并不像时下流行的其他续集大制作般只需要旧人物的出现以满足粉丝。恰恰相反,新作的创作人和主角们实际已被全部更换:乘着《爱乐之城》余威的瑞恩•高斯林饰演新作的主角——新派银翼杀手K;前作的反派泰瑞尔集团已经倒闭,取而代之的是由杰瑞德·莱托饰演的华莱士所带领的更具反派气息的华莱士集团。而最重要的,当然是导演由近几年终于为自己正名的丹尼斯·维伦纽瓦担任。撇开原创雷德利•斯科特似乎有着靠续集毁前作这种让人发懵的特技不说(见《异形:契约》等…),维伦纽瓦早已通过近年的《囚徒》、《边境杀手》、以及《降临》向世界宣布了他无可置疑的能力以及能把普通类型电影升级成经典的视野以及可能性。深沉的主题以及略带缓慢的节奏,这都是《银翼杀手》中最为突出也是最为人称道的特点,而这同样是维伦纽瓦去年的佳作《降临》的特点。正因如此,绝大多部分原作的粉丝以及影迷在得知他将接手新作时都表示了乐观的看法。

    而事实也证明了这种乐观是正确的。《银翼杀手2049》不但没有摒弃前作的闪光点——包括缓慢却让人深思的叙事节奏以及深刻的哲理思想,它更做到了每一部科幻片续集都应该完成的任务——在原作的基础上加深世界观的构建,以及再次扩展哲理性的讨论,甚至让原作显得更为丰满。

    是的,《银翼杀手2049》都做到了,它毫无疑问可以被列为续集电影中的佼佼者。从某种意义上讲,《银翼杀手2049》的完美不但需要主创们的灵感,更需要他们的胆量。与近期大行其道的众多红极一时的作品重启以及续集不同,《银翼杀手2049》并没有仅仅在为粉丝们服务以及怀旧上下工夫,反而以前作所讨论的主题作为基点进行延伸。而169分钟的时长更是让本作显得充满野心,要知道这对于大制作电影而言在如今的电影行业中可以说是一个不折不扣奇迹。也正因如此,主创们所为大家奉献的这部《银翼杀手2049》可以说是科幻电影历史上其中一部最具哲理深意且最具挑战性的作品。它不会为你进行过多的解释,因为它深信你可以理解每一幕完美的画面中所呈现的那最基本的人性。

    可惜即使《银翼杀手2049》完美地把续集的任务完成了,却不能改变它如《银翼杀手》一般的惨淡票房命运。高达1亿5000万美元的制作费用从开场的第一秒开始就体现在了每一帧华丽的画面中,但上映首周北美仅3100万美元的票房就如电影的结局一般惨淡而让人神伤。

    导演丹尼斯•维伦纽瓦

    在169分钟毫无瑕疵的画面里,《银翼杀手2049》与“人类的定义到底是什么”这么宏大的主题进行了一场漫长的博弈。这与重新定义了日后科幻片的前作互相呼应,却又以更为直接的角度让观众们能更容易得到共鸣。对于《银翼杀手》而言,戴克或许应该被视为主角,但我却认为电影真正的英雄应该是最后给出经典且感人的“雨中泪”独白的反派人造人罗伊•贝蒂。也正因如此,要数《银翼杀手》的缺点,大概零散且模糊的叙事是少有的其中之一吧?甚至可能会有观众认为原作的故事实在是毫无逻辑依据可言。但作为黑白电影的它却让影迷们觉得无可厚非,甚至最后作为主角的戴克能够幸存的原因仅仅运气这一点,对于看多了黑白电影的观众而言应该是合情合理的设定才对。

    而到了《银翼杀手2049》,电影的主角及灵魂人物,乃至观众们感情的寄托都是由瑞恩•高斯林的人造人银翼杀手K所承担的。这种不会让人分散注意力的设定让我们更容易跟踪故事的推进,也可以有更多的时间把想法代入到K的视角中。我们跟踪他的心路历程,走入他的世界,明白他深知自己是人造人的悲哀以及对人类的向往;我们与他一起冒险,一步步发现他的与众不同,乃至深信自己就是天选之子;兴奋过后,我们也会跟他一起接收被否认的坏消息,以及思考到底什么才让人为人,因而作出最后关键的选择。

    在我看来,维伦纽瓦以及编剧们在《银翼杀手2049》中所设定的这条让K走上的道路,完美地实现了戴克在《银翼杀手》中所无法完成的旅程。由于故事的设定,原作中的戴克从来没有真正完成对什么是人类这个问题作出认真的思考以及回应。也正因如此,就像前文所提到的,原作中的人造人反派罗伊•贝蒂才是更为引人注目的角色——他从反面完成了对自身以及人类定义的思考,无论是最开始仅仅是对生命延续的渴求,还是最后放弃对戴克的追杀、在混沌大雨中留下自己的凄美的遗言,贝蒂都可以说是原作中最具有人性且最为丰满、完整的角色。而到了《银翼杀手2049》,K同样走过了这么一条道路。他从普通奴隶,到深信自己是特别的,到破灭地得知自己只是普通人造人的一员,到最后终于因为自我意识以及对别人怜悯而作出作为人性的选择,这都是一个电影角色所要走过的最完美且最戏剧化的道路。

    而以维伦纽瓦为首的主创们也想尽办法从电影的不同方面把这条主线呈现到我们观众面前。比如K在认为自己是特别的之后所取的名字——Joe(乔)。这既可以被认为是对K作为普通人造人真实身份的伏笔,因为英语中Average Joe(普通人)的讲法;也可以被认为是更隐晦地对K在整个故事中地位的暗示,要知道卡夫卡的小说《审判》中自以为是主角的人物名字正是Joseph K,也就是Joe K。

    电影在视觉和听觉上同样对K所完成的旅程进行了表述。比如凄美的结尾与原作的照应——当年雨中流泪的贝蒂虽为人造人却比人更懂得人性的真谛,而30年后的K则在雪中伸出手掌迎接轻柔的漫天大雪,终于在生命的最后一刻体验了充满灵魂的人性;门外将要走向生命终结的K在真实的雪中体验着生命的触感,而门内的造梦师作为真人的存在却被禁锢在密闭空间中,只能把玩虚假的飘雪;而最让人感动的,当然充斥着新曲的配乐,却在这最后一刻使用了原作经典的《雨中泪》一曲,毫无改变地再次呈现在了观众前,无论对于熟悉原作的粉丝,还是普通的观众,这曲细腻动人的配乐,都可以说是完美的选择。

    K的伴侣虚拟人乔的设定引人入胜

    除了K之外,《银翼杀手2049》的其他角色同样出彩,而且同样给这个虚构的科幻世界增加了不同的深度。前作的主角戴克自然不说,年过七旬的白头哈里森•福特给出了近年来最走心的一次演出,无论是当年戴克那种愤世嫉俗的重现,抑或是看到深爱的瑞秋的复制人时心中的悔恨却又不屑,还是结尾终于与至亲相见时的感动,福特都给出了满分的演出。

    但《银翼杀手2049》的配角中最出彩的,无疑是K的伴侣,比人造人还要低一级的虚拟人乔(Joi,又或者是Joy)。作为非真实的存在,电影中众多有着乔的画面可以说都是引人入胜而匪夷所思的。这包括开场不断换装的片段,亲吻时被暂停的片段。但最让人惊讶的,毫无疑问是她与另一位人造人(由麦肯兹•戴维斯饰)同步与K亲密接触的片段,既是在银幕上从未有过的性感(2013年的佳作《她》有着类似的桥段,但视觉上无法比拟),更让观看的我们有着无可避免的不安及恐怖感觉。而到了最后,当K失意时在黑暗的路上与乔的虚拟人广告人像相遇时,细心的观众应该终于发现乔实际上只是一个被完美地编制的软件罢了。她的存在只是为了满足K的存在,为了肯定K所需的感觉,为了急于K所缺失的爱而已。到底什么是爱,到底乔是否真实,这不仅是K所需要考虑的问题,更让作为观众的我们开始陷入思考。

    至于摄影、音效和配乐、以及电影的艺术设计,依然与前作一样是无可挑剔的。13次提名奥斯卡的传奇摄影师罗杰•狄金斯制造出的这些让人瞠目结舌的橙蓝画面在无可挑剔的同时,同样如大多数狄金斯的作品一般展现出了人物在硕大环境中的渺小,以及背光轮廓画面的美不胜收。也正因如此,本作应该终于要成为他的封神之作了吧?到了音效和配乐,虽然无法超越里程碑式的前作,电子音乐的存在以及常常猝不及防出现的音效依然让人容易走进这个混沌世界中。至于电影场景艺术的设计,则再次超越同期的所有科幻作品,继续丰满着《银翼杀手》所开创的那个喷火塔楼的世界。

    橙与蓝交映的绝美科幻世界

    关于灵魂,K的上司是这么跟这位人造人说的:“你没有灵魂也能活得好好的。”没有灵魂的K以及有灵魂有目的的K,让《银翼杀手2049》延续着前作传奇性的关于自我理解的讨论,关于何为生存的讨论,关于记忆的讨论,以及关于记忆是否能影响我们的过去和未来的讨论。K或许是没有灵魂的,但《银翼杀手2049》却不可否认地有着现今主流大制作电影所缺乏的灵魂和独特的声音。我深信这是需要看至少两遍的电影,一遍给封神的画面以及引人入胜的音效,然后静静思考几天后,再看一遍给意味深长的哲理以及与前作的呼应。作为一部非主流地缓慢而又深度的主流作品,本作可以说是远超影迷们期望的接近完美的续集。而制作出如此接近完美作品的维伦纽瓦,我们对于他往后在好莱坞的发展,也是更值得期待了。

     6 ) 【聊一聊银翼杀手2049的剧本解析】

    【毫无疑问的一部佳作】

    先说整体评价,个人非常喜欢,有三个原因。

    其一是对老《银翼杀手》的传承,影片中诸多致敬,关联,由于不是考究派,我就不细致展开;其二是整个电影的视听语言和影调很别致,让人想起更多的精彩而有趣的电影;其三则是从编剧角度具有研究价值。银翼杀手2049在剧作上应用了很多个性化的处理,让整个剧本从行活中脱颖而出,不仅开启心智,更在编剧角度有学习和探讨的价值。

    因此试着拉拉片,拆解之。因为只刷了一次,一些细节可能存在记忆偏差,甚至有几个场次的顺序还会有错误,但尽力回忆,在本文中围绕编剧的角度,聊聊影片《银翼杀手2049》的剧本创作,方式处理和优缺点讨论。也是怀着学习的目的,希望大家容错,抛砖引玉。

    宏观上,两大值得关注点,首先是故事容量和创意核心的融合。
    影片接近3小时的故事长度,前面比后面精彩。如果把故事拆解成创意点,发现一部电影竟然巧妙地融合了五个常见的故事核心。a神秘警探查到自己惹麻烦、b神选之子的自我成长、c我爱上了虚拟恋人、d我竟然是自己的替身、e假如记忆可以移植。每一个故事核单独拉出来,同样都有电影佳作,这些点子对于科幻片观众来说也不陌生。让人惊喜的是,《银翼杀手2049》竟然搞成了五合一,还是在向老《银翼杀手》致敬的前提下,这本身是编剧的难题也是巨大成就。

    第二点我关注的则是电影结构的特殊性。
    《银翼杀手2049》,不同于常见的90——120分钟标准时长影片,没有采用最常见的标准三幕剧结构,在很多地方有自己的特殊性处理,比如90分钟标片电影,我们说故事的中段会有一个常见的中点,是虚假的欲望失败,主人公真实欲望展现的点。但是在银翼杀手中,实际这样的点有两个。而且在每一段剧情中,事件线和情感线彼此交织展开,不断有不同层级的悬念和疑点在设置和解决,整个故事情境是一种动态的发展。而让人惊奇的是,故事通过一个高压的,有限的叙事时间内,竟然对人物的塑造做的十分充分,还不影响事件的紧凑和前作世界观的传承,真是非常厉害。

    【也存在些值得讨论的问题】
    当然,《银翼杀手2049》的故事也不是没有问题,我抛出几个点和大家分享。
    一个问题是核心事件克隆人生孩子是不是有点虚?对于故事的立意来说,也许西方人信基督,对什么圣子降临的神迹能更感同身受?虽然我们都能从理性上理解这一情节的设置,但感性来说,毕竟披着科幻片外衣,绕过科技直接谈伦理,《银翼杀手2049》把视角聚焦在复制人生孩子上我觉得还是有点出戏的。

    第二个问题是由于整体影片的文艺格调,科幻和文艺本身呈现出了拧巴和不协调,让故事在有些地方深不可测,有些地方又显得过于简单粗暴和直白,比如一些人物动机显得弱智,与自身的设定脱戏。最简单的例子,男主人公作为一个警察,居然一点反侦查意识都没有。

    此外,受到影片基调和风格的限制,以及能感受到的创作者主观思维的引导,让剧情在有些地方显得保守和克制,以及随着故事讲到最后,因为整个故事是个闭合的故事,有前情,很多剧情在电影之前就已经命中注定,让故事到了最后可发展空间也比较有限。故事高潮没有推上去,有点虎头蛇尾的倾向。

    具体的一些问题和思考,在下文按照序列拉片中进行讨论。


    【拆解下剧情、拉拉片、粗糙之处不要见怪】

    1.故事的开端:一场猎杀
    作为引子,首先是开场的银翼杀手k追杀叛逃的军医复制人。
    这一过程中完成了大世界观的亮相,比如男主的车和设备,复制人体格健壮,但是不失优雅的性格特征,也定下了整个故事的基调,神秘而忧伤。军医临死的“你没见证过奇迹”其实点出了故事的主题——宗教性。这个点我们到故事结尾时候再来盘点。

    2.主剧情出现:神选之子
    男主人公回公司接受测试,承接前作,同时埋下伏笔,为主人公的蜕变树立参照。
    接下来男主发现了故事的第一个疑点,一朵献祭的小花,从小花侦查死去的树,找到了尸骨,又从尸骨引出了故事的主要点,复制人生子,堪称奇迹。借由女上司之口讲解了下这个事的危机程度。此时已经抛出整个故事的最大悬念,复制人之子是谁,他在哪?他能对世界发生什么改变?


    3.世界观交代:
    男主调查复制人生产商公司,得知资料已经毁了,期间讲述了更多的世界观前情,比如大停电和过去发生了什么,这里有兴趣的可以结合三部短片。
    此时因为男主是公事公办,男主也透露了一部分案情的信息给制造公司。

    4.坏人直接登场:
    作为公司的设计师以及得力的女助手登场,作为设计者住在金字塔顶端,故事中的伪神。直白的表达了自己对于复制人生子这种进化和革命的意义。极端的理性到了最后就是残忍。
    在故事中,更多“坏人”是由女助手承担的,但是在女助手偷走神秘女尸体头骨的情节上,简单直接的展现了冷血的状态,以及设计师在故事中两次残忍对待克隆人,这种坏人的“简单粗暴”,是故事的一个特点,也是一个很大胆的处理,对一般影片而言,显然坏人漏的有点早。但这其实也说明了整个故事的基调,重心不是一个正反双方对抗的故事,而是一个主人公自我寻找存在和意义的故事。

    5.主人公情感线:我的虚拟恋人
    随着主人公的日常起居,开始进入了主人公的情感世界,围绕男主角最主要的一条情感线索是他的虚拟女友,在这里通过男主升级虚拟女友,表现了男主的寂寞和内心。而虚拟女友绽放的灵性之处,女主的手在雨水中,都是涉及到存在主义、真实与虚幻、自由等一组主题词的呈现。

    6.背后势力铺垫:援交女孩
    援交女孩的戏份虽然很少,但是每次出场都是关键节点,在故事的开始也早早建置了。但实际上尽管援交女孩的形象有点像前作的女复制人之一,这个角色的出场还是比较生楞的。(我甚至认为这条线很可能是剧本写完了后加的)


    7.建置完成,开始激励:主人公的记忆出现
    Ok,对男主人公而言,再度调查现场的时候,他发现了钢琴里藏的袜子,这印证了复制人生子的可信,而树干上的树木的奇怪编码,这引起了男主的私人记忆。
    显然,由于对记忆的好奇,男主开始偏离他的原定生活轨道,开始走向了私自调查之路。同时也是他的情感萌发,对自己的再认知。
    (你看杀人案并不是故事的激励,只是个引子,后面剧情你以为女友死了就是最丧,其实也只是丧的开端,整个电影的这种递进式刺激,非常有趣)

    8.争论:
    虚拟女友也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其实这个故事中虚拟女友在前期,基本上就是人物状态可视化。

    9.查案序列:悬念的不断解开和树立
    接下来的查案倒没有什么新意,甚至有一点“顺拐”的嫌疑,这一切巧合或者太过顺畅。
    通过生日检索,比对数据库。找到了某年孤儿院曾有过相同资料,一男一女两个孩子。这里处理得很好,情节本身起到了双重作用,短线的看是把男主人公引向孤儿院,长线埋伏了后来的主人公身世之谜。

    10.梦被印证:木马找到
    男主人公到了垃圾场,女助手的远程杀人,再次交代了坏人的冷血。
    (男主见到了这个,后面还开着警车就大摇大摆去了,职业素养堪忧)
    男主人公从垃圾场找到孩子,和老板交谈,又找到了木头马。
    (记得有一个被撕掉的记录和一堆烟头,这里没想透彻,是复制人大军干的吗?也就是男主的觉醒是被设计好的?似乎也不像,留个坑吧)
    男主人公的梦境已经反复地在重复了,对观众来说眼见为实,观众此时的情绪就被吸引到了眼见为实上,而似乎忘了之前的一男一女的谜题,这里可以说是视听语言帮了编剧,让观众和主角统一,视角从理性变成感性。让男主人公和观众认为他自己是独特的,可能男主就是神之子。

    11.获得印证:访问造梦师
    为了让目前的比较扯的剧情让观众相信,男主人公还是在怀疑自己的记忆可能是虚假的,于是他找到了这个公司的记忆设计师,一个免疫系统弱的女孩,在这里色调是影片中几乎唯一光明的一处地方。(以及提到了女孩从小就被关到这,其实聪明的观众大概就会记住了,这也暴露出整个故事对于悬疑故事来说不是那么成功。)
    女孩通过阅读记忆,表达了这是真实的记忆,并且哭得泪流满面。这同样是上面提到的双关的剧情设置,在这里观众们想当然的会认为女孩是被男主的压迫感所震撼,因为上一场孤儿院回忆的剧情确实很惊心动魄,因而来不及怀疑女孩的身份。

    12.第一次大转折点
    无论时长还是情节,看上去这里是一般电影的中点了,男主接下来状态要大改变,这里没有用常见的90分钟标片的故事中点来表达,因为后面的身份突转太过精彩,让故事中其实有两个大转折点,这是故事结构的非常有趣之处。

    13.男主被捕,行为失控
    男主人公因为行为异常被安排测试,女上司袒护了他。应该说男主人公还算是一个比较幸福的家伙,虽然是个复制人,但是女人缘不错,前面女上司饮酒的性暗示试探,其实已经说明了看似冷淡的女上司其实对男主是充满了爱意。女上司戏不多但是立得不错。

    14.人性的完善:爱情
    男主人公回到家,女友为了和他啪啪啪,找来了援交女郎,一番云雨,对男主人公而言,他和女朋友关系看似近了一步,并且同步了前作情景。女朋友似乎从他的填补寂寞好伴侣变成了真正的灵魂爱人。此时的男主人公有了名字,有了信任,有了女人,有了身份,有了希望。生活多美好!(看,第一次虚假的胜利)

    15.动机不明的危机:跟踪器
    援交女郎临走时还藏下了定位器。虽然之前其实已经交代了援交女郎是复制人一边的,应该不会和女助手一致,但是因为观众视野都在男主身上,刚啪完此时应该是感性的。但是前面已经说了,援交女郎的整体处理稍微粗糙。
    另外其实这个电影有去的地方就是,坏人的行动全部是直给的,让观众上帝视角看到的,实际上也说明了故事中真正意义上的坏人,是看不到的“命运”

    16.逃亡之路:女友删除备份
    男主知道自己将要被追杀,虚拟女友要求删除自己的备份,和男主浪迹天涯,并且给自己立了巨大的毒奶。整个故事的情感线有一个大胆或者说有趣味的地方,如果不考虑这段恋情对于男主人的价值本身带来的认知,信任和情绪关联,仅从案件来说,就是这一情感副线基本上是游历于故事主线的。(当然,一场别开生面的援交啪啪啪才能留下跟踪器,让男主人公后面危机时候被救,起到了主线的勾连。但是这真的不是把《her》照搬的吗?)


    17.坏人逼近:女助手杀害女上司
    可怜的女上司用自己的生命换来了主人公的逃亡,也让观众发现,原来这个女助手真的很难搞定,毕竟故事的前面,女助手和男主人公没有什么直接联系,快该冲突了。

    18.通过木头找到“爹”
    就像前作的找蛇一样,男主凭借黑市上咨询木头产地,来到了一个曾被核弹炸过的辐射区,找到了自己的“爹”,哈里森福特。

    19.男主的人生再度完美
    父子二人两人温情的喝了一杯,虽然哈里森福特看上去有点冷淡,但是硬汉嘛,可以理解。男主人公看上去更牛逼了,摆脱了麻烦,带着妞私奔,找到了亲爹,知道了母亲的姓名,可以和老爹一起隐居了。(看,第二次虚假的胜利)

    20.第二次大转折点:同时故事开始崩
    怎么样,这里是故事的第二次转折点。这个位置和接下来的情节,同样让主人公再次在身份和境遇上发生巨大改变,很像一部电影的中点。两次虚假的胜利,两次故事中点,正是本故事的特殊之处。
    应该说,如果接下来的故事按照之前的叙事水准,我是会给这个电影神作的称呼的,但是可惜,接下来的接近一个小时,故事有点开始崩了。

    21.杀身之祸出现
    接下来,女助手凭借追踪男主,找到了男主和老德科的藏身之处。这里就开始暴露出男主角的智商下线了,至少是不如老银翼杀手,作为一个侦探和猎人,明知道自己逃亡却不换车。我要是捡张银行卡去银行还知道穿帽衫呢。同时不管是主观的克制还是能力的短板,也暴露出了这个电影的重要问题,就是动作场景的不够精彩。

    22.你以为这是地狱,其实只是通往地狱之门
    一场一边倒的寡不敌众的战斗,不太精彩倒也正常,文艺片吗,要收敛点。但是男主的虚拟女友智商也下线了,一个虚拟女孩跑出来喊住手,毫无意义的被一脚干碎,女朋友也魂飞湮灭。然后女助手也同样智商下线,处于优越感吧,不知为何留了男主活口。
    这里我在想,假设说弄个老哈里森福特十分鸡贼,有个类似逃生舱的玩意,女友为了分散注意力舍己为人也还行,现在这样处理,两个女性角色只能用傻白甜和优越感来解释。

    23.惨上加惨:男主真正身份曝光
    幸好接下来的这场戏稍微把失望拯救了一下,援交女孩按照信号器找来了,还带来了革命之母之类的复制人大军。革命导师告诉男主你不是神选之子,你只是疑兵之计啊。这个惨上加惨的情节,把前面铺垫的男女悬案用完了,让人觉得主人公应该一无所有了。
    同时,革命导师还布置了任务,你得干掉哈里森福特。

    24.坏人的计划:完善人类
    好了,接下来的剧情基本上非常简单,公司的设计者和老银翼杀手坐在一起聊了聊人生,因为聊的内容太形而上,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吧。

    25.坏人要去揪出真正的神之子
    设计师帮着克隆出了个二代老婆,哈里森福特拒绝了,要被转运到法外之地的殖民地,去获得谁是真正的奇迹的信息。这段情节的处理,除去向前代致敬的因素外,我个人觉得确实也没什么可写的了,看上去故事再度回归到悬疑类型上,但前面因为都是男主单线讲故事,出场的人数和视野受到局限,我们已知出场的角色都用完了。剩下的女性角色只有女助手、造梦师。不知道作者是不是和我同样的考虑,目前只能撑着让大家先以为女助手有点问题,用一场不拖沓的打斗赶紧结束故事。

    26.一丧到底的救赎
    男主走在街上,看到了同款的虚拟女友,这才是真正的丧逼到最后。男主认识到了自己连私人的女朋友也是虚无的。你以为那是你们的灵魂相遇,其实都是程序的逢场作戏。虽然戏很短,但是男主人公丧的很彻底。
    男主于是决定去执行任务?救人?报仇?看后面我们知道,人物完成了最终的蜕变,成为了真正的自由意志,所以他也没有按照复制人联盟的命令去刺杀,而选择了救人。但是因为这一场戏的短暂,没有三俗的煽情和讨论,其实效果不是那么直观。

    27.高潮:有点凑合
    高潮并不让人兴奋,有可能是因为3D太黑了,你看剧照场景就很好看,笑。
    对于一部一百六十分钟的,具有复杂结构的电影来说,男主的拯救就显得非常寡淡,大概只能用《老无所依》式的“反情节”设置来洗白吧,因为对这个故事而言,其实真正的情绪高潮也拆解成了很多部分,在前面已经用完了。
    总之女助手就这么死了,沉在了水里,就像前作的雨中战斗,眼泪消逝在雨里。然后两代银翼杀手在浪潮中艰难前行。这场戏真的拍的不是很好看,难道导演想用老银翼杀手的眼神制造神秘感嘛?

    28.尾声:真迹
    好吧,最后一场戏,两人来到了造梦女孩的住所,原来她就是那个奇迹,恩,从影调上来说,其实故事之前都已经暗示过了。洁白的雪从灰暗的天空飘下,对男主人和聪明一些的观众来说,这个谜早就揭破了,男主人公其实早就知道了。
    男主人公与这一切都没了关联,所以男主人公了然一身,终于躺在了雪里,超脱一切。

    29.坑呢:下部再说
    至于一些剧情不合理之处,大概等着下部再说吧。。。。


    总体来看,《银翼杀手2049》还是一部很棒的作品,不仅因为老银翼杀手的底子。如果没有银翼杀手,单把这个电影拿出来小作改动,这仍然是一部直击人心的科幻杰作。作为参考,《异形契约》,即使是有异形的底子,仍然不太好看。而且更要比《攻壳机动队真人版》要好太多。当然了,个人觉得综合风格化,结构,成本等诸多因素,在我的排名中还是不如《攻壳机动队无罪》。科幻对于中国电影来说可能是最不成熟的类型之一,大家一起学习练习,单元有生之年,能看到我们自己民族的好科幻片。

                          能力有限,抛砖引玉,接受批评指正。

     短评

    某些时刻感觉像塔科夫斯基在拍银翼杀手,但归根结底维伦纽瓦只是故作深沉,相比163分钟片长和视觉上应接不暇,文本简单明晰到过于单薄,更不可能创造出前作过度繁冗的解读空间。不过仍旧是对得起前作和粉丝们的优秀年度之作。好莱坞对这个艺术片导演如此放任地重用在今天大环境真是匪夷所思。

    3分钟前
    • Peter Cat
    • 推荐

    「極度冷靜和克制的人才懂浪漫」。有生之年能等到維倫紐瓦+狄金斯一起拍三體嗎?(沙田UA)

    7分钟前
    • 夏予川
    • 力荐

    高司令似乎还没有完全从上一部角色中跳出来,看见钢琴都要上去按一下……

    12分钟前
    • KL
    • 力荐

    半夜走出影院,竟然久违地下起了密雨。

    13分钟前
    • 离净语
    • 力荐

    形式大于内容的视觉系科幻片,与前作一样都是渐入佳境,存在主义,废土美学,人类之渺小,情感之虚妄,思想维度高级。适合都市白领禅修净心,重新看待世界。

    14分钟前
    • shininglove
    • 推荐

    从第一部的存在主义,思考人类与复制人之间的界限,到这部变成人类之子的议题,“繁衍=希望(界限)”,以及父与子的命题之类,不免还是有点禁不住细想了。其实福特那个角度更值得好好拍一部的,谁知道Deckard在三十年间手握这么大的秘密却不能去寻找,是如何在漫天黄沙中度过漫漫长夜的呢

    19分钟前
    • 米粒
    • 推荐

    生死去来,棚头傀儡。一线断时,落落磊磊。

    23分钟前
    • RKO
    • 力荐

    简直科幻版海边的曼彻斯特,“我的女友住在U盘里”也太惨了吧。不过这场年度憋尿大考验我还是输了!Shame on me!

    28分钟前
    • 王大根
    • 推荐

    太想把故事说清楚,反而显得笨拙,丢失了点原作那样的韵味。但同时又出色的对原作主题进行了延续和更具时代性的探讨,在超级英雄电影横行的好莱坞逆流而上,节奏如此之慢高潮戏场面如此之小却释放出了维伦纽瓦和迪金斯合体的最大威力和魅力,有几场戏值得入选任何人任何媒体的年度最佳电影瞬间。

    33分钟前
    • 陀螺凡达可
    • 推荐

    这不是商业片啊,这是碉堡了的文艺片啊!维伦纽瓦用最擅长的慢性把雷德利·斯科特的邪典完全磨成了自己的东西。故事并不复杂,甚至比老版少了点哲学意味,但呈现的废土美学震得人七荤八素叹为观止!越慢越好看,慢性出诗意,高潮你麻痹!163分钟真~~~过~~~瘾~~~

    37分钟前
    • 同志亦凡人中文站
    • 力荐

    维伦纽瓦又一个被封神的导演,21世纪最好的电影续集。电影从第五分钟开始就已超神,在接下来的近三小时里犹如神游太虚,这将是科幻迷一辈子都会魂牵梦绕的电影,罗杰迪金斯不拿奥斯卡简直天理难容。电影在原作的基础上进行扩展,本质上却是一部原创电影,这使得本片既「银翼杀手」又不「银翼杀手」。 @2017-10-05 12:11:19

    42分钟前
    • 天马星
    • 力荐

    这不是一部适合约会和朋友谈资的娱乐爽片,因为它有一种宗教般的肃穆、宏大、缓慢和沉重,但这应该是一部二十年后你会跟你儿子吹逼说:“爸爸我当年可是在电影院看过”的电影(是的,就像三十几年前那部银翼杀手本尊一样)

    47分钟前
    • 黄青蕉
    • 推荐

    很暗,很慢,很不一般。好莱坞还有这种抛弃主流爆米花观众的玩咖,我服。喜欢的几场戏: 1、高司令多重曝光玩3p 2、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 3、北京雾霾立了大功,不给LA任何机会 4、沙尘暴城放大四倍抬高四百米致敬老版银杀 5、杰瑞影音光控室戏耍老狄克 6、待续

    51分钟前
    • 木卫二
    • 推荐

    我们耗费了太多时间去寻找生命的意义 去寻找自我的灵魂 我们连理解自身都做不到 却想要触手未来 去挑战自然 或许生命本身 就是去闻一朵破碎的黄花 去触碰拍打着翅膀的蜜蜂 让烟雾从身旁飘过 让雪花在手心融化

    54分钟前
    • MR.Charles
    • 力荐

    奥斯卡大叔应该跪着把摄影奖给罗杰·迪金斯递上。

    58分钟前
    • 云中
    • 还行

    雖消費大街上亞洲文字舉目皆是,但那個城市一張東方臉孔都沒有。心靈依歸的上好文化仍然是那個good old America。女體的物化與操控仍然是這類片種的必備元素,憤慨的呵欠。(我們鮮少看見赤裸的男性人工智能,身體被人隨意玩弄殘虐。)要平權,務必以槍枝浪漫革命?對運動的想像仍然蒼白。

    59分钟前
    • 何倩彤
    • 还行

    格局很小,气势很宏大,剧情也很简单,然而讲的很复杂。说真的这个导演去拍攻壳多好……

    1小时前
    • superman
    • 推荐

    一开始是复制人,后来以为是天选之人,最终只是个局外人……如此经历便是“人”了。

    1小时前
    • 良亮人
    • 推荐

    四星半,文艺科幻大片。维伦纽瓦迄今最成熟的一部作品,将他的风格化融入科幻剧情当中,废土与神秘。罗杰·迪金斯大玩烟、雾与剪影,影像与配乐都很强烈。超巨大的建筑物带来强大的仪式感,让整部电影更具神秘主义,还有仍然觉醒式的剧情。近些年太少见的严肃科幻大片。杰瑞德·莱托戏份不多,却很亮。

    1小时前
    • 桃桃林林
    • 力荐

    虚体触摸到雨滴,废土生发出黄菊,复制人可以生育,这是你见证的奇迹;陨落前冲上去说的我爱你,浓雾里黄蜂纠缠的手臂,穿过漫长时空烟尘的对望,这是你感受的奇迹;暴雨在窗上逆行,微雪融在手心,傀儡有了灵魂,这是你经历的奇迹。在温箱里尽情想象,于记忆里放肆寻觅,见过了奇迹终于可以了此一生。

    1小时前
    • 西楼尘
    • 推荐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电影

    电视剧

    动漫

    综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