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前位置:首页 记录片 女她

    女她

    评分:
    0.0很差

    分类:记录片大陆2021

    主演:内详 

    导演:倪化轩 

    排序

    播放地址

    提示:如无法播放请看其他线路

    猜你喜欢

     剧照

    女她 剧照 NO.1女她 剧照 NO.2女她 剧照 NO.3女她 剧照 NO.4女她 剧照 NO.5

    剧情介绍

      几名女性自白式的讲述,关于父女,关于母女,关于生死,关于性。

     长篇影评

     1 ) 想到一群大象

    观影结束的讨论,很多人表达的诉求是:

    想看到女性力量的一条路,或者说是女性力量的模板。

    我觉得坚韧、治愈、孕育生命也是力量,但不是年轻人想象的那种FOREVER YOUNG无坚不摧的力量。

    可能因为坚韧、治愈是相对伤害的,在慕强的语境下,伤害本身就是弱的象征。

    从我个人看来,力量是没有性别的,虽然过去的几千年几百年历史里,权力顶端站着的是男性,但不代表男性就代表了力量。

    我先想到的是南岛文化的<海洋奇缘>,但这个故事似乎有点太过于童话;波利尼西亚的社会族群,和现代生活也有点远,再后来,我就想到了大象。

    大象、鲸这些有着悠长生命的集体动物,族长都是女性,她们有着怎样的特质呢?

    聪明、有力、健康、幸运、坚韧、有公心?(写到这里我想起了默克尔MUTTI)

    族长要承担的责任是什么:

    为一个族群寻找正确方向:聪明或者幸运;

    维持自己的地位:有力、坚韧;

    获得族群长期的支持:健康、有公心;

    我相信有的人一定可以走成这条路,同时她一定会是少数派;我们如何才能让这样的力量获得存续?或者说我们要面对的困难有哪些?

    1 雌性竞争的独立性;

    雌性竞争策略和雄性竞争策略的不同,雄性竞争是结为团体让对方直接死亡抢占资源,而雌性竞争在父权主义体系下挺内卷的,互相拉踩普遍存在,毕竟作为资源来源的优质父亲就这么多,而人人都是慕强的。

    2 现行状况下的财务状况不良;

    如果女性踩在40岁前生育(可能还不止一个),所消耗的时间精力非常巨大,如果还要工作育儿两边平衡,很难在人力资本市场上获得经济成就。

    3 女性育儿本能,少子化形势下的军备竞赛;

    现在很少有女性生好几个孩子的,孩子越少风险越集中,女性处于母亲的本能,投入不设上限导致劳动参与率一直在下降。

    4 风险厌恶策略和社会期待、教育策略

    (上班开会摸鱼写的,越写越冷越絮叨,此处待续)

    -------------------------------- 分割线 --------------------------------

    以下是观影过程中的笔记(以下涉及剧透):

    1 什么是性别才有的

    看到一半觉得,其实这些叙述和性别关系不大,把角色换成女大部分也成立,除了:蓝衣小姐姐睡衣被注视;模考小姐姐被扯衣服?现在想想其实也不一定,男孩子被脱裤子也是屈辱的吧?

    那什么才是和性别相关的?

    我觉得关键字是母亲,人因性别最大的不同是在产生生殖差异,进而在家庭职能上产生了差异,所以才存在了母职惩罚这个概念。

    2 很多伤害的核心是婚姻的不幸

    婚姻的不幸对女性影响更大,为啥?是因为女性才是婚姻的核心么?是女性的付出更多,淹没成本更高么?

    3 小朋友的学校是笼子么?

    蓝衣小姐姐的叙述(姥姥的问题),一瞬间觉得她像金丝雀,第一反应是这孩子被教育得很好;后面发现是这个家庭就是这样的关系。(此处待展开)

    4 葬礼不哭不被理解

    个人角度来看,在太大的悲痛下面其实是哭不出来的;但是,有时候社会行为上要求个人和集体行为的一致,特别是小地方或者欠发达的地区(比如投名状和吴起杀妻求将的故事)。

    5 死亡是很重的么?

    其实是,以至于大家都不想去面对,爷爷说你来看我也没用的时候,旁边人的说法其实都是自欺欺人(想起电影<别告诉她>),不仅是中国很多有大家族的地方都有这样的习惯,比如墨西哥和南美洲啥的。

    还有那个黑衣小姐姐说她老公的故事,希望灵魂存在,我想是寄托了不割舍的情绪吧。

    6 蛇梦的意义

    中间有点困惑蛇梦是指什么,后面的感觉是黄衣小姐姐在家庭中和母亲认同更多,承担了母亲的情欲,这个情欲对象是她父亲。

     2 ) 其她的片段概念

    算是某种意义上的直接电影吗?不太确定。

    片后有人说以为这是一部女性主义电影,但没想到不是。 然而女性主义电影本身仍是一个难以定义且模糊的概念。可如果追溯到妇女所受到的压迫,佛洛依德和拉康关于女性欲望的表现和意识,他者与女性本身的关系。而若从父权社会来追溯,主流电影当中性别的权力机制。甚至说到Laura Mulvey的Gaze,凝视的概念。这部从某种程度来说,完全抽取了男性作为主体的凝视。

    又能说不是一部女性主义电影吗?

    导演说采访了很多个故事,影片结构剪辑出来两条主线。黄蓝反衬,虚虚实实,过去式和现在式的交叉。黄衣大姐关于梦的隐喻让故事得到了升化。中间也间断穿插了很多其他小姐姐的故事。

    整部电影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部分。

    1.阶层 评论里有人说全部是中上阶层,我觉得并不全面。黄衣大姐是一个90年代前后,通过读书改变阶层最明显的例子。她形容小时候每天去上学要5KM,生活的残忍致使父母的残忍,而这种残忍体现了生命不值钱,且已经默认了这种生命的不值钱。说第一部哈利波特的时候,身边的同事都在讨论zg哪里有这么穷,她说我想了一下,真的这么穷呀。而这些都不是在当下发生的时候她意识到的。很明显这些后置的追溯定义,是来源于阶层的改变,她将对待生命的方式区别于父母,且这种生活明显高于父母的生活之上,才能直观明白的看到其中的区别,进而谅解那种方式,关于幼时定义杀了小羊残忍的父母。

    80-90年代的社会两层分化,读书仍然是可以作为改变阶层跨越的一种方式。所以她不愿意回到十几岁甚至是二十几岁,她描述现在就是最好的,而是通过后期对于生活的经济掌控,无法重回且远离的故乡,她属于自我的意识才慢慢苏醒。大雪里将感受分割出肉体,产生一种对自我的质疑,自我质疑是为了强化分割的距离感。距离感让她感到安全,当下发生的残忍都与自我无关。

    2.家庭 有一些人说看到开头险些误以为这是一部父母皆祸害的电影。

    可父母皆祸害的问题反馈的是什么呢?50-80早期这一段成长背景,时代的特征。时代的完全改变,技术的变更,生活模式的革新。某种程度是话语权和信仰的互相冲击。

    而在这种中国传统式的家庭观念,女性在家庭中遭受到的苦难,大部分都无法使她们勇敢的脱离出来。她们和丈夫争执,互殴,被动的承受无论来自于情绪或者生理上的暴力。她们隐藏了自我的一部分,使子女完全的暴露在这种情绪当中,母亲无意识共化被暴力对象找到支柱,而女儿对于父亲角色的定义是完全平面化的。所有的形象描述汇集到最后都成为,暴力,出轨,不负责任等一系列贬义的符号。

    女儿在家庭中意识到自我的无能为力,以及长期性被放在替代母亲的无能为力角色上,甚至无法产生明显的自我意识,成长过程中自我已经在逐渐成为了一个可以抗衡的力量。而相关的察觉都需要经历一种反差极度明显例子才能回溯性的觉醒。黄衣大姐说,经过长期的喝酒他现在什么都没了,后来我发现男性其实很空洞,没有那么丰富的感情生活,只有那些。因为喝酒导致生病需要长期的出入医院,肉体上最直观暴露的脆弱,因此才第一次跟女儿产生了感情上的对话。蓝色小姐姐说,他有一次喝醉酒,回来辱骂我妈妈。我需要一整晚醒着,每一次他出来再把他推回去(我已经能把他推回去了,不再是很多年前父母拿dao争执,只能无助的站在那里想着去把dao藏起来,被呵斥住的自己),可在后来我姥姥的对话当中,我才意识到,我已经成为那个能与他抗衡的人了。

    而我没有声音了,母亲仍然在寻找一个家庭中的共同体去分担她的苦痛。苦痛说出来之后,就好像不是苦痛了。每个人都在进行一种分割和自我欺骗的个体行为去保障自身的安全。

    家庭中所有的人成为一个共体,需要去共同经历家庭中发生的所有事情,无论是否与自己有关,无论是否是自我的选择,无论是否有承受能力。共体恰恰是50-70最明显的时代特征。

    3. 欲望与尊严 早期尊严大部分程度,是在part2部分里被磨灭的。象征自我私有的尊严的表象都被一一瓦解。 偷偷攒钱买下来的漫画,最热爱的东西,哪怕知道被发现会面临父母的责骂,仍然冒险锁在房间自己的小箱子里。描述的前缀:自己。自己的房间,带锁的小箱子,防御式划分归属权。自己存下来的钱,自己的爱好。然后在母亲暴力的要打开箱子的时候,全被抛弃。红衣服小姐姐说,那一刻我意识到自己是个狗腿子,撒了谎但还是无比乖顺,母亲砸累了,自己接着砸。因为当下只有选择顺从,才可能使自己避免被“伤害”。我可以因为活着放弃自己的尊严,箱子里是我最热爱的东西。

    穿着睡衣赤身裸体的站在群体里,那一刻我是裸露的。我的尊严被瓦解。

    父亲做了错事,在农村的伦理关系中很错误的一件事,我和母亲都因此蒙羞。被母亲的家族拒之门外。而在这个阶层里,女性的尊严根本不存在。女性的尊严是依附于男性而存在的,男性如果光彩,那么女性就光彩,反之亦然。母亲和女儿都需要承受父亲行事带来的后果,换言之如果父亲作为个体来说,并不是一个大众意义上好的个体,那么整个家庭都无法进行一种良性循环。

    欲望。欲望成全了自我的觉醒。为什么要解释 hymen。成长后意识到,当下的自己仍在为父权社会服务。对于挣脱家庭的欲望,她说我好想一下到三十多岁。为什么对于赤身裸体的意识最为明显,因为女性的第二性象征是完全外露的,是乳房。 这种关于欲望,无论是很直观层面的xing欲望还是其他的精神欲望,遇到痛苦和对抗的时候,都会激发一部分的自我觉醒。

    虽然这部分的自我觉醒都是后置性的回溯。然而人和事的关系很多时候即是,经历,回溯,意识,分辨。如果这部分又在扯佛洛依德和拉康就太长了,不赘述。

    4.其他一些 搞到早上八点的小姐姐很好看,笑起来真漂亮。可惜我是个脸盲。。她好像在现场吗?还有很好看的纹身。同理父权服务的那个小姐姐好像也来了。我还是无法确认>< 黄衣大姐两个梦境最后我不认为是一种和解,我认为是一种跨越和报复。而童年里关于这部分的隐伤被完全治愈了,她跨过去了。她最后说,我知道我找他是为了什么。这是一种带有目的性的关系和xing爱。 蓝衣小姐姐在后半段片中,闭眼的样子映衬黑色的背景,像是一副光阴里的油画。只有时不时眨动的眼睫让你辨认并不是。她和姐姐疏离的关系,她说我被母亲照顾的很好,盘下了一家书店,那可能是第一次她意识到生活可以改变,生活似乎改变了。 因为拒绝了父亲喝茶的邀请,被堵在浴室施加暴力的女生,她笑了一下说妈妈在看着呀。 红衣服小姐姐丧偶之后她描述坚定地无神论者第一次希望世界上有灵魂,向我证明他一直在。每时每刻都会想起一个人,可是人不能一直哭,因为会给他人带来困扰。克制和痛苦对抗,因为那时候的自己是虚弱的,对抗的本质是意识到自我的虚弱。(失恋当天去看的片子,这段还有点小泪目) 有个男生说蓝色小姐姐没有更多的描述姐姐,显得人物形象不够饱满。然而现实里,我们都不够饱满以及存在不同程度的空洞,承认残缺某种程度是承认真实。

    PS:如今大环境语境下我们一直争取的去标签化,不应在争取的过程中再次标签化他人。我个人不觉得导演应该如何如何,媒体工作者应该如何如何,电影应该如何如何,标签化的本身很无聊。 所有的东西接纳到自我的体系都会形成不同的理论。而即使导演给了很明确导向性的结论,自我思考仍然是观影中最重要的一环吧我认为。 其实有些没看出来的东西,多想想就出来了。

    期待下一部~

     3 ) 一封来自女性的自书

    关于女性,究竟有多少了解?时间的长河当中,女性这个身份很多都不会被认知,被了解,特别是在中国这样一个传统思想根深蒂固的语境下,女性的渺小和卑微仿佛从出生就自然的套在了她们身上。所有可能性侵,家暴,同性恋等等问题在社会上的关注度都是不具有影响力甚至空白的。没人愿意表达,没人愿意发声,也没人愿意去了解。人们更期望去看到自己愿意看到的事物,封锁在自我的信息茧房当中无法自拔。而影片沉浸的自述仿佛撕开了一个被隐藏已久的伤口,把女性所面临的事情全部都暴露无遗的展现在大荧幕上,简单而又真实。

    影片当中无论是导演还是观众,都属于第三者的位置,只是静静的听着她们陈述,陈述那些还历历在目的过往,阐述的大都是离我们认知甚远却又发生在大都女性身上的事情。感触最深的是经历过的人产生极大的共情,未经历过的人却又陷入深度的思考,特别是影片中几段真诚的讲述,让对女性的认识又添加了无数细节。

    关于影片的拍摄细节,我认为沉浸的自述并不能很完全的把观众带入她们的故事当中,得到共情的人会非常喜欢,而对于那些没有认知这些问题的大众是难以接受的,所以也很难很大力的撕开这一个社会伤口,它可能很难改变什么,只是可能让同情的人更加共情而已。所以如果有下续的话,希望可以更好的贴近生活,贴近真实,让观众感觉到原来这样的问题每天都发生在我身边。更能够把这个口子撕开,把问题挖出来给观众,也更能社会层面对于这层面的思考与认知。

    仅个人拙见,期待下一部电影的放映

     4 ) 不是影评

    我是去线下放映活动看的这个电影。

    映后交流时,主持人一直问这边的观众有没有想说的,我就总觉得“应该”说点什么。后来有一位女生说好奇男生看完是什么感觉,我就觉得好像更加“应该”说点什么。直到后来有位男生和好多女生争辩起来,我还是什么都说不出来,虽然心里一直翻江倒海。

    这两天我一直在影片的“回声”里面。现在终于好像能说出两点“感受”:

    1. 震撼。我从14年来广州开始做志愿者接触性别议题,参加过性教育课、性别理论课、反家暴培训、女权主义培训、metoo行动……而大部分时候,我看到的“她”更多的时候似乎是一个个让我感到不公同时又远在天边的“案例”。我读到“她”的故事,我“觉得”我要为她伸张正义,但是我又不认识她,我无法感受到她在故事之外是怎样跟自己相处的,我无从知道她如何度过故事之外的时间。

    但是在《女她》里面,她们的神情、沉默、语调、自发的讲述……就像某位观众说的,这样的讲述很松散,但是好像正是这个松散让我感到了愤怒之外的东西……真实、沉重、漫长……我也很“松散”地反复想起我的堂妹、我的妈妈、我的好朋友……

    我很感激能有这样的机会,能通过不带着“解决问题”视角的影像,从而得以暂时用不带着“解决问题”的视角看见“她”们,以至于她们好像不再那么是“她”们。我感到很幸运地能有这样的一刻,我自己的反应不是拿起武器扬言要跟女性一起战斗,而是感受到某种靠近和共存。

    2. 无奈。观影后的讨论,我感到很着急。好像遇到过很多次这样的场合。一个人说了自己好像真实的想法,但是触动了很多人,进而变成一场争论。我一直在想这是怎么发生的。

    现在我想,这样的时刻,冲突突然爆发,往往是因为,一方被否定的是观点,而另一方被触犯的是人身的存在。所以一群人突然被点燃,是因为对方说出来的虽然是一个观点,但是这群人感受到的是真实的伤害。而这样的争论常常无疾而终,是因为觉得自己只是说了个观点的人始终理解不了被伤害的感受。我认识的这样的人,很常见的一个观点就是现在生活挺好的,“大家”都吃饱穿暖了,“大家”的日子都越来越好了。有这样观点的人,通常是只生活在自己的世界里,并且觉得这个世界就是全世界。我很衷心地祝愿这样的人自己经历一遍影片里面的人经历过的事情,然后再看看会不会对世界有什么不一样的看法。

     5 ) 喜欢导演

    “每个人的一生可能都是一部灾难史。”我并不愿意把这部电影视作一个女性主义作品,我觉得它适合所有人去看,那些和我们经历相同的,我们从未经历过的,都如此鲜血淋漓得展现在你面前,让你震撼,让你期许,让你思考。 印象很深刻的是一位红色衣服的漂亮的小姐姐(不赞同导演说的,片中每位小姐姐都很漂亮!)说自己怀念逝去的丈夫,期待他能给自己一个sign,释放一个对方还在看着自己的信号。神奇的是,第二天她就在经常使用的柜子格间里看到了一根羽毛,封闭环境内怎么会出现一枚形态迥异的羽毛?小姐姐瞬间被击中了。我也曾在人流湍急的教学楼看到一个白发苍苍的老人,那是我的爷爷,去世多年的爷爷,之后我泪眼婆娑。如果逝去的人都还在注视着我们,那该多好。 “用纪录片去触摸别人生命体验,以此对抗虚无。”我真的很认同导演的创作者心态。另外他说的“不要以结果为导向”,让我想起自己本科的老师。“我爱女性”,是导演的分享,是初衷,是索引,期待他采访完一千个后的作品。也感恩导演全片只递纸巾,绝口不提闭环问题的善意,相信你的口述史一定震撼人心。 本片让我想起了“人心的不可知”,所以请好好爱自己,抛却羞耻心,摒弃过度服务他人的意识,安全环境是自己给予的,有些问题只能对内所求,做一个自省的人,去寻找回答 问自己填充自己的东西吧!

     6 ) 真诚难能可贵

    上周日去参加了《女她》的线下放映及映后交流,主要想讲讲映后交流。

    我感觉我好久都没有置身于一个平和交流观点,发表看法的交流环境里了,当天的和谐氛围真得难能可贵。除开一些偏拍摄的技巧和宣传表达内容的问题上,我印象比较深刻的是两位大哥的分享。

    我在备忘录里准备的问题大意就是想了解作为一名男性导演对女性阐述经历的共情能力,恰巧有位大哥分享他在看纪录片时,旁边有许多女同胞流眼泪,他突然感受到他与身边女性与纪录片的女性有了一层隔阂,他不知道是不是因为“不是女性”或“没有相同经历”无法去共情。不过导演也没就这个问题深入,“不需要经历过才能共情”。我仔细思考,共情应该是理解处境和情绪共鸣。挺感慨的,网络上关于性别争端的讨论从来都是乌烟瘴气,但还有人愿意思考无法共情女性的困惑并寻求建议。

    另外一个大哥说他和他的妹妹已经好长时间快十年没有联系过了,妹妹因为一些生活的打击和经历,导致她至今无法走出来,也不愿意和男性接触。他想透过这个影片去更多的了解女性视角并寻找打开妹妹心房的一些契机。看完之后,他想应该可以试着和妹妹交流了,“我已经走出来了,妹妹也是时候走出来了。”很感动,可能这就是影片给予人的力量吧。

    “我想虽然现在是太空时代,人类早就可以坐太空船去月球,但永远无法探索别人的内心宇宙”。很感谢大家的真诚分享,虽然结束后匆匆钻进人海不会再见,但至少此时此刻就《女她》迸发的精神交流、人与人之间的联结是真实存在,为之动容的。

    围导演而坐

     短评

    补标 @柏林线下放映。其实导演(男)压根没想过什么feminism,就是因为“热爱妇女”想拍一百个女人,没想到来报名的那么多女性,第一次见面就在镜头前缓缓吐露自己的过往人生。作为视觉人类志的意义足够重要。

    5分钟前
    • CosmoCandy
    • 推荐

    个人感觉北电表演系的小姐姐在面对镜头稍微有一点“表演”的状态(没有在judge这种状态的意思),能对着镜头坦诚说出来已经很有勇气了。加油!

    8分钟前
    • 朝阳区妻夫木聪
    • 还行

    感同身受,某个时刻似乎从她们的讲述中看见了自己,也泪流满面,也痛苦狰狞,也遗憾坚强。可最后我们都选择了面对过去……小时候总是看不见自己,也不明白自己在抗争什么,可是长大了才发现这些东西太沉重,以至于真的明白反而更痛……

    12分钟前
    • 木兮
    • 推荐

    不错啊!

    16分钟前
    • 刘振华
    • 推荐

    仅仅是面对镜头的平静的讲述,也充满力量。揭开曾经的伤痛,诉说那些不堪的回忆,需要很大的勇气。在遭受那些创伤的年纪,大多女孩只能选择沉默和隐忍,这些人生中痛苦的回忆会伴随其一生。

    18分钟前
    • 苏黎世的列车
    • 还行

    也许可以试着出个声音介质版本

    21分钟前
    • 泥巴
    • 推荐

    女性主义的华语纪录片,看过之后更能理解波伏瓦所说“女性不是天生的,而是后天形成的”这句话。

    23分钟前
    • 雨尘是AI
    • 力荐

    第一个姐姐的叙述过于饱满和完整 以致于其他人的故事都像是缩影和片段 看了访谈导演说一开始是打算给这个姐姐单独拍的 如果这样会更有意思一些(真实的故事好动人(

    26分钟前
    • Sid
    • 还行

    映后交流很有意思的是,无论是导演还是观众,都主动提到片子里传达的是人类共同的情感,我们首先看到的是人,其次才是女性。没有必要急于强调甚至澄清这是性别的共性,曾经我也疑问是否用人类共性来传达女性思想会容易被人接受,平权对两性来说当然是共同进步。但有些差异是客观存在的,当你主动用共性模糊处理差异时,相当于抹去了女性除共性外的另一面。不要忘了,这部片可是叫女她啊…

    30分钟前
    • 小黑
    • 推荐

    敬佩片中女性讲述的勇气

    31分钟前
    • 阳弘
    • 力荐

    坦蕩蕩,血淋淋,越是慟哭哽咽著訴說的,越是冷眼旁觀,越是故作輕鬆地表達著,越是深沈思索。在有些雜亂的編排中提煉重點,聽她們聊她們的故事,關於她,關於女兒,關於母親,關於妻子,關於女性,電影顯然是女性主義的,卻又沒有被框死在女性主義,在一個個苦難與經歷的故事後,有人的女性意識覺醒了,有人則不,她是她,她也可以不是她。

    34分钟前
    • 一條魚佔滿了河
    • 还行

    男性走近女性主义的第一步,闭上嘴,面对她,倾听她。

    39分钟前
    • 贵久
    • 还行

    讲述。看见。

    43分钟前
    • 不忘
    • 力荐

    “他”的不在场,让“她”的表达多少还是私密的,其实越私密这种存在越强烈,比起生命中那些不可承受之重,以公开的形式展示私密更需要勇气,这才是真正达到了对自己的本我的驾驭,既作为叙事主体,也作为一个旁观者。目前现实的情况是,女性的发声是第一位的,但是希望以后这种第一位能退居,发声成为再普遍不过的事情,那才是女性意识在社会上实现了某种程度的唤醒。

    44分钟前
    • 世君
    • 力荐

    首先主人公的经历和自我斗争是值得尊重的。但用个人经历去臆断集体,用主观意识去换位客观并不叫做觉醒。以及大段的主人公经历抖出无非是为了博取同情,并不能掩盖片子本身意识空洞,逻辑混乱的问题。就硬蹭《女人》吧,哦名字还蹭《女他》

    46分钟前
    • 江浙沪唯一土狗
    • 很差

    最佩服能在化轩面前坦露自己的一切的女性们化轩有一种魔力,你们也需要出口

    48分钟前
    • 王兆鑫
    • 还行

    额,唔,额,算了……

    52分钟前
    • 鸡蛋煎蛋煎鸡蛋
    • 还行

    开头是以近乎以一种直面痛苦的残忍看下去。看完长长叹了一口气。黄衣的女子故事讲得诚恳。这漫无边际的夜啊,显得她的衣服在反光。她好像比其他人都更清醒一些,也更不拧巴,没有修饰和太多的剧烈的情绪。文学和哲学隐藏在她对痛苦的讲述和对生活的理解里。和已婚男子偷情之后写小时候的蛇梦还有与父亲发生关系的诗。「我觉得我比我现在青春的什么时候都要好。」

    53分钟前
    • 两勺卡士双皮奶
    • 力荐

    是不加引导不加限制的纯自我视角的纯女性表达,其中的真诚难能可贵。

    55分钟前
    • 苏民
    • 推荐

    这些女孩都是勇敢的,他们对于过往的释怀,真的让人敬佩。

    59分钟前
    • 七公爱吃鸡
    • 还行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电影

    电视剧

    动漫

    综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