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前位置:首页 大陆剧 局部第一季

    局部第一季

    评分:
    0.0很差

    分类:大陆剧大陆2015

    主演:陈丹青 

    导演:谢梦茜 

    猜你喜欢

    • 第31集

      海天雄鹰

    • 第5集

      你比星光美丽

    • 第19集

      执行法官

    • 第12集

      上有老下有小

    • 第48集

      但愿人长久

    • 番外篇

      玫瑰的故事

    • 第17集

      时光代理人 2024

    • 第40集

      山有木兮木有心

     剧照

    局部第一季 剧照 NO.1局部第一季 剧照 NO.2局部第一季 剧照 NO.3局部第一季 剧照 NO.4局部第一季 剧照 NO.5局部第一季 剧照 NO.6局部第一季 剧照 NO.16局部第一季 剧照 NO.17局部第一季 剧照 NO.18局部第一季 剧照 NO.19局部第一季 剧照 NO.20

    剧情介绍

      土豆和理想国共同打造的“看理想”系列节目之一:陈丹青的以画家之眼观看艺术杰作的《局部》。

     长篇影评

     1 ) 局部:陈丹青引人入胜的精彩“胡扯”

    之前因为《开卷八分钟》莫名其妙的停播,让我大惑不解,为这么好的节目无缘无故被毙而郁闷了好久,后来一次无意瞎逛,在土豆网的首页看到了对梁文道新节目《一千零一夜》的推荐,经过一番了解,才知晓原来重任在身的道长是和“理想国”合作去了,名副其实的“理想国”以理想为起点和土豆一共推出了三个系列节目,道长说书,陈丹青谈画,马世芳聊音乐,一路看过来,其中最让我眼前一亮兴致盎然的反倒是陈丹青的《局部》,只可惜一星期只更新一集,总共也就十六集。

    爱看主要有两个比较私人的原因,一个是小屁孩的时候有被送进过绘画班,按部就班的打了一段时间无聊的酱油后,汗颜的是就连个三脚猫的装逼功夫也没能学会,成了内心的一个郁结,不过现在反观那些挤破脑袋都想进入学院被体制驯化的学生们,我倒对起初自个的半途而废深表庆幸。另一个是一直都挺欣赏陈丹青的谈吐风格,平和舒缓的语调和从浅入深的独到观点,挺有代入感也获益不少,之前拜读过他的几本著作,加之他对于木心的推崇,这些因素加在一起也就强烈勾起了我的好奇心和浓厚的兴趣。

    一间画室,一把椅子,几张稿子,一张嘴,《局部》就在陈丹青慢条斯理随性自然而饶有趣味的话语间展开了,不要以为曾经这个因为中国模式化的考试制度和死板的教学体制,毅然决然拂袖而去的清华教授,会对着镜头照本宣科一本正经的大谈特谈西方那套所谓的世界美术史,掉进枯燥乏味睡意袭来的无聊漩涡里,陈丹青反倒是为观众提供了一个个新颖而有趣的视角,有见解、有深度又不失趣味的讲述自己对于绘画艺术以及人文历史的看法,不是单单指向局限的某一方面,而是在不断地引述相关信息和丰富素材中,绕着弯但又懂得点到即止,回到问题和主旨的关键点上侃侃而谈,给予观者更深的体会和更广博的见识,让孤陋寡闻的我像是发现了新大陆般喜悦而激动。

    在被各种娱乐至上的真人秀充斥屏幕的时代里,能看到这样一档讲涵养有良心重质量的节目实在是太不易了,《局部》由陈丹青从王希孟美轮美奂的《千里江山图》说起,谈及“年轻”一直都是最有价值的人生资本,到涉及中外绘画的迥异和牛逼之处;苦难缔造伟大的艺术传奇,通过双手塑造悲怆的现实;由一张不起眼的平凡小画展开,品味憨人梵高在阿姆斯特丹初习素描的绘画阶段,吐糟国内刻板想死的考试制度;深入巴黎印象派画家,着重提及因战牺牲善于群像作画的有为青年巴齐耶;从按指示作画的那帮子宫廷画派到印象派那群革新绘画史自由随意作画的窘困大师们,是被养着照题画画好开始自由创作强?绘画是否一定得需要“完成”,又如何定义“完成”?“完成”的标准又是什么?这是陈丹青在节目里乐此不疲所论述和探讨的。

    透过毕加索和具象画家弗洛伊德陈丹青试图给予“未完成”一个强大而坚固的说服力,渐而深入到古代的文人画派,倪瓒、文征明、赵孟頫那帮人,其中就有拿着朝廷的俸禄做着印象派画家们干的事,说得挺有意思也很有见解,虽然印象派之后出来了一批更倾向于离经叛道的野兽派,接着陆续冒出了一大波愈发自视甚高傲娇不羁的胡闹者涌上了台面,一发不可收拾,而印象派的革新意义也在这股狂潮中逐渐成为了历史;我挺才疏学浅,如果不看这节目,我还真不知道瓦拉东是何许人也,竟然还有这等牛逼的女性画家,没学历,没关系,没人脉,看似有着卑贱的社会地位,却能自学成才,和大名鼎鼎的男性画家抗衡,成为绘画史上不容小觑的艺术家,从节目里展现的几幅画作来看,的确有让人过目难忘的实力和风格,最后陈丹青对于她画家儿子的一番描述,很有趣。

    民国时期才子佳人间的绯闻八卦一直被世人所津津乐道,经由陈丹青的介绍有幸熟知了两位清新脱俗的民国女性画家关紫兰和丘堤,连做两期关于女性画家的节目,陈丹青在言语间明显变得小心翼翼谨慎许多,生怕触动了女权主义者的敏感神经,不过在他谦卑诚恳的字词组织表达中,也的确为那些淹没在男权主义偏见思想洪流中的优秀女性无形平了反,其中被陈丹青稍有提及的南斯拉夫艺术家玛瑞娜的行为艺术深深感动了我,很想看看她在中国拍的那部浪漫唯美的纪录片《情人·长城》;开场一首再熟悉不过的曲子,听着瞬间就兴奋了起来,谭盾的《夜斗》配着徐阳的《南巡图》,十分震撼带感,那么大的排场,那么多的人物,数不尽的官员和民众,各种场景的细致入微,没啥科技辅助,仅凭一对眼睛和一双巧手,就能将其鲜活生动的场景还原于纸面,古人的实力和才智实在是令人折服。

    徐扬这期,陈丹青从自个的画室搬到了早已改头换面的乌镇,同时感叹着时过境迁的无奈,庆幸徐扬一帮子默默无闻的宫廷画家透过最纯粹原始的手艺保存了昔日的江南原样;以威尼斯画家卡帕齐奥说开来,一张画给予诸多讯息的重要性,与景别产生的关系和作用,看似繁多实际别有用心,其中引用并结合电影来论述的一段十分形象和亲切;和俄罗斯电影一样鲜少提及的还有被刻意遗忘实际顶牛逼的大师级画家,陈丹青重点谈及了他偏爱的苏里科夫和列宾;要是有机会去一趟佛罗伦萨就必须得跑趟圣马可教堂,抱着虔诚的心态静心观摩和欣赏被陈丹青冠以“神仙”头衔的安吉里柯的杰作,即使并非信徒,也能让人脱离俗世通过安吉里柯那一幅幅震撼无比透着灵性的湿壁画,进入圣神美妙的国界中……,以上只是我走过场式的将节目前十四期的内容大致粗略浅显的描述了一番,还有更多的精彩细节、有用的信息和妙语连珠等着观者自个去细细品味。

    陈丹青常说自己在节目里的言论不过是一通胡扯,不必全信,其实大伙都知道这不过是他的自谦罢了,也是为他那有些偏主观的想法和言论找个合理的台阶下,也看到很多把这档节目当成正儿八经一丝不苟的美术理论节目来看的天真小伙伴们,抱着苛责的态度批评陈丹青一些犀利的言论(例如对《蒙拉丽莎》的吐槽,用傻逼这类简单粗暴的字眼描述画家等)的不在少数,但在我看来实在没必要太过较真,这就像个真性情的人在通俗的坦白自己的观点而已,每个人都保有自我的意见,这点和电影常常引发的争议本质其实是一样的,见仁见智,太过认真就真傻冒了,不过我偏爱这档节目的原因除了陈丹青诚心诚意推荐的那些被丰富而自以为是的美术史埋没的画家和事迹外,就是陈丹青个人独到的眼界和认识,看完后可以不同意不赞成他的看法,但他给予的多重性的理解层面确是极为难得的。

    不矫情、不激进、不乏味、不晦涩,很舒服很享受的听着陈丹青将他对于绘画的了解娓娓道来,让观者在充满乐趣和内涵的绘画艺术的海洋中自由汲取、遨游,以我的浅陋之见在如今主流逐步庸俗化、极易喜新厌旧、更新换代如此之快、被科技发展日渐垄断和绑架的时代下,传统的绘画已经越来越边缘和小众化了,我指的是真正纯粹的绘画艺术,并非是那些还在不断往悲剧靠拢的日渐壮大膨胀的学院派绘画,在当下出于兴趣单靠纯绘画养家糊口实在是太天方夜谭了,对绘画的定位和标准也在紧跟时代步伐的前提下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什么才是真正的绘画艺术?答案正在被大势所趋所日渐同化和曲解,而对于普通的民众而言,艺术修养貌似也成了一个遥不可及没有任何使用价值的词汇,就连绘画知识(撇开专攻或有这方面爱好的研究学者)也在一天天的被淡漠和遗忘,试问谁是席勒?谁又是苏丁?谁是八大山人?谁又是弘仁?

    不过对于大多数鸭梨山大只能拼命赚钱养家的平民百姓们来说,根本连了解和知晓的心思也不会有,这点很让人理解,但在一层不变循规蹈矩的生活中,除了对基本物质的追求外,精神价值的充实才是从生存跨入生活的关键所在,不过现在貌似不少人连装逼的意愿都没有了,对此充满了忽视和不屑,就像一些文化现象和传统工艺注定会被淹没在历史的潮水中一样,绘画现在更多是作为一门工业技术和谋生手段,不过纯粹的绘画艺术绝不会消亡,在未来想必会以另一种全新的面貌示人,不过到了那时我可能会怀念起梵高笔下那一个个充满着悲情色彩用古拙简朴的线条画出的穷苦百姓,会很怀念席勒扭曲的画风中那赤裸尖锐大胆的强烈表现,会怀念倪瓒清新淡雅素净留有余味的笔调,我可能会一个人静静的窝在家里再次翻出陈丹青的《局部》反复细品,不过这无非也是出于我个人爱猜想的毛病罢了。

    以上也是我无聊之余的闲扯,在各种挑战、各种爸爸、各种偶像满天飞的浮躁当下,出于更多的目的还是希望能有更多的盆友能沉下心来去看看这档节目,相信一定能在陈丹青的精彩“胡扯”中获益良多。

     2 ) 《局部》第一季——丈量过往的艺术之美

    ❣1-3

    审美不是天生的,需要经过后来不断地学习和提升。陈先生讲的画作对我们而言是不懂得的美,美具有多样性,不能要求一致性,面对这样的美选择虚心接受和记录。(原创:小孙字典没输字)

    陈先生离校出走,与体制告别后的他在外讲授知识,对我们而言是一种幸运,他对美的理解倾向高阶思维和学术性知识层面,一位忠实于自我的人对于美的理解更具有真实的感知能力,无需借助任何词藻修饰美。(原创:小孙字典没输字)

    ——《千里江山图》

    画家:王希孟

    皇家画院,一位十八岁的少年王希孟无所忌讳,又得宋徽宗亲自调教,彼时的他雄心壮志,挥笔收纳自成格局的景致,每个景致都有精细动人的细微之处。(小孙字典没输字)

    十八岁贵在年少轻狂,才在伟大的画卷中赞颂秀丽江山的气魄。“纸寿千年,但是绢寿五百”,于我们而言,千里江山图的完好保存是何其有幸,而那个早慧的少年在乱世中如烟云浩渺一般隐身在画卷的背后,《千里江山图》成了个人的绝世哀弦。(小孙字典没输字)

    ——《死亡的胜利》

    画家:布法马可

    原来我们一直误会,在西方人和正统艺术家的价值观里,湿壁画才是艺术的杰作,油画之所以风华绝代是得益于印刷的普及和画册宣传。(原创:小孙字典没输字)

    说来也巧,《死亡的胜利》展现了一场瘟疫带给世人的恐惧,西方艺术家不同于东方艺术家,他们是直接坦坦荡荡地表现出死亡的到来,《死亡的胜利》有一种排山倒海的气势,这样纷繁的景象还能得到细心的描绘,湿壁画走出油画的框架在墙上直接的呈现了神圣的杰作。(原创:小孙字典没输字)

    艺术画作会激发人类内心深层的崭新感知能力,是第一感觉,是内心的本能,是对作品的骚动,而这份感知能力也让人类由此内省自己孩子般的无知感。(原创:小孙字典没输字)

    ——《人民的胜利》

    画家:蒋兆和

    《流民图》生动的记录了战争时期受到日本欺负、压迫和奴役的一百个中国老百姓流离失所的惨状,每个人紧皱眉头,眼神涣散地注目没有尽头的前方。这部有血有肉的长卷画作因画家的个人经历得到质疑,这部作品的存在也就掩藏起来,而蒋先生的人生也过上了四处游荡的生活。(原创:小孙字典没输字)

    孟德斯鸠曾说过“人在苦难中才更像一个人。”,看着《流民图》,你才会真正地置身其中,与那些人物的内心世界深深地共鸣。今日这盛世是来之不易的,忘记历史的民族是另一种形式背叛披荆斩棘的先辈们,同时也不再拥有未来。(原创:小孙字典没输字)

     3 ) 《局部》第一季摘录

    *E1《千里江山图》王希孟

    现藏 故宫博物院

    陈丹青评价这幅画中提到“通常成年的老熟的大师,喜欢做减法。也就是所谓取舍和概括。可十八岁英年的王希孟呢,他是忙着做加法。人在十八岁年纪,才会有这股子雄心和细心。”所谓雄心,是和千里江山的壮阔一脉相承的,在年轻的时候,在自信和激情的加持下,呈现出的东西总是充满生机和力量的。陈在第二集《死亡的胜利》中提到“各种艺术的成熟壮大,根子全部在早期。”“早期作品都很简单,但是生猛。都很幼稚,但是天真。都难免粗糙,但是精力饱满。用中国的古画就是元气淋漓。” 因为元气和内在的欣喜,王希孟挥笔成就这样一幅酣畅淋漓的画。本集末尾陈丹青如是说“十八岁干的事,多半是不自知的。他好也好在不自知。在《千里江山图》中,我分明看见一位美少年,他不可能老。他正好十八岁。长几岁,小几岁,不会有《千里江山图》。他好像知道。过几年就死了。”

    《菜根谭》言 “涉世浅,点染亦浅;历事深,机械亦深。故君子与其练达,不若朴鲁;与其曲谨,不若疏狂”。我追崇那份赤子之心。在浮躁的社会中,不论社会怎么加诸于现实的残酷与不安,只惟愿对艺术与美的激情永不消减。

    另外这一集中关于绘画创作,陈认为“绘画是手绘的,手艺第一。手艺之上,又是眼光第一。这个眼光,分两层。一是观察之眼,一个是指一边画着,一边你怎么判断自己这幅画,属于经验范畴,是不可学不可教,所谓天份,实指这个。”作为一个庸庸无为的欣赏者,我可以理解为我一贯很喜欢的一种状态,即“既置身其中,又处身事外。”置身其中,意味着全神贯注地投入,物我合一。处身事外,即所谓对作品的判断。要成就艺术,须有独特的艺术眼光,在艺术史的洪流中,能够被记住的人,既是传承者更是开拓者和引领者。一味临摹,是匠人;发挥自身的才气,实现美感的创新,才是艺术家。

    *E2《死亡的胜利》布法马可

    现位于 意大利圣墓园(比萨斜塔旁边)

    gorgeous:欧洲湿壁画(教堂里)& 魏晋唐宋·工笔重彩画

    ▲斯宾格勒《西方的没落》:各文明、各种文化都有一个春夏秋冬、生老病死,那么每个画家,每个画派,也都有自己的早期、中期、盛期、晚期,然后没落,然后死亡。

    ▲关注早期的作品

    北魏的敦煌壁画——元气淋漓,动人,想象力

    eg:无名作者《舍身饲虎图》

    云岗石窟compare with 龙门石窟:前者的雄大气魄甚于后者

    ▲艺术顶顶要紧的,不是知识、不是熟练,也不是所谓的文化教养,而是直觉、本能和最最新鲜的感受力。

    美感是需要导引和学习的。——贡布里希

    #绘画内容:关于死亡,棺材,尸体,屠杀(西方经常出现的主题)

    The corpse is alive,as corpse:it is the living image of a dead thing.尸体作为尸体,是活生生的。——罗兰·巴特

    中国人少画棺材和尸体

    compare:透露出不同国家关于死亡的认知和其中显现出的差异。

    *E3 人民的胜利· 蒋兆和《流民图》

    1943 展于北京太庙 现藏于中国美术馆

    *E4 初习的作品·《海边的渔夫》1883 梵高

    阿姆斯特丹市中心·梵高博物馆

    阿姆斯特丹乡下 席勒·姆勒博物馆 梵高初期作品

     4 ) 我看《局部》

    最近在看陈丹青的《局部》,网络视频,共16集,目前第一季。

    不好说这是个什么类型的节目,脱口秀似乎也不确切,作为“秀”,他的表达方式显然有差异;叫文化讲座又没那么系统和正式,漫谈式的格局,又总是从一个话题展开到另一个话题。但就是这样一个不好定义的非类型化节目,却意外地具备了很大的吸引力。

    对于公众人物,不论了解多少,我们通常总会有自己一个或直观或理性的认知,但对陈丹青,我心中却一直怀有一种不确定感,因此也无法有自己的评判。他的社会知名度与其说来自作品,不如说更多来自他的公共行为,比如早年间尽人皆知的辞职风波,而一以贯之的老愤青做派更简直可以说是他的招牌了。

    我在美院上学的时候他还在校,在东三环那个著名美术院校小小的原址里,你时常会邂逅一个穿黑色立领学生装的人迎面而来,圆眼镜后面一双愤世嫉俗目不斜视的牛眼,步伐总象是去赶着干一件什么要紧事似的,此人就是陈丹青。从他身旁经过,你能感觉到一小股煞气和焦虑,这是属于他的气场。

    画作见过几幅,在校内外各种大小展览上,没什么特别的印象,大约鉴赏力还是不够,也只会在看到署名时恍叹一声而已。校内讲座听过一次,规模很小,没有明确主题,具体内容记不太清了,基本还是批判现行艺术教育制度大骂英语考试之类的,有两件事印象深刻:抽烟与骂娘,但南方口音的粗口,说实话有点儿怪怪的。

    很惭愧,作为一名美术生,我并未对陈丹青的画有过深入了解,文学作品也是少有阅读,看得最多的恐怕还是网上流传的各种视频,讲座访谈之类的,还有一个跟韩寒的对谈印象比较深,他似乎有点儿把自己当成鲁迅了。

    还是说回局部吧。

    第一讲是王希孟的《千里江山图》,我当时一下觉得震惊了,瞬间竟有电光火石之感。时空倒转穿越回某省某市某校某系的一间小黑屋里,三十多个人围坐在一起,随着幻灯机切换的咔哒声,墙壁上呈现出无比真切夺目的流光溢彩,那是中国美术史的作品鉴赏课,而让我最深深记住的,就是这个名字,王希孟。“此画创作时作者仅18岁,也是唯一传世的作品。。去世时年仅23岁。。”,眼前一片青绿山水明媚,学习委员的声音都因此变得充满磁性无比动听,我瞬间感动了,不知是为作品还是生平,也许兼而有之,十几二十岁的年纪,最容易为这种传奇打动。而到如今我已两倍于王希孟的年纪,却依然没有做成过一件也许在18岁就该做成的事,在漫长无为的岁月中,我是从什么时候开始把王希孟淡忘的呢?

    貌似在讲画意旨又象不在画,他后来又讲了我喜欢的梵高,讲了我认识却不了解的《流民图》,讲了一直被我误解的杜尚,还讲了更多我从未听闻的画家和作品:徐洋、瓦拉东、安吉利科、民国女画家……

    看似随意的选题实则煞费苦心,以冷僻的画家或名画家的冷僻作品切入,牵扯出无数相关信息,这是他的眼界与学识;以他的视角和取舍帮你在某处开一个小孔,带着你从这些小孔中一窥艺术世界的万千精彩,这是他的趣味与手段。“他总是越过故事主角的肩头,张望远处正在走动的人。”这大约是他自己的方式,也是“局部”的释义。

    节目平实的节奏彰显着巨大的用心:一幅幅作品精美逼真的呈现,适度的现代科技的融入,最加分的是音乐,严丝合扣,张亚东不只是个人名,那是品质的保障。

    透过陈丹青干瘪得近乎枯燥的语调,你仍然可以感觉到他的悲悯与慷慨。这实质上是一档门槛较低的大众美育普及节目,而真善美在当下的社会已如蓝天般稀缺,恶趣味,却如雾霾般长期驱之不散。

    我也终于明白,不管是原来的老愤青还是如今好脾气(装的也罢)的娓娓道来,陈丹青也只是在做他自己而已,节目本身已如良师益友,与其妄加评判不如多看几遍。

     5 ) 陈丹青《局部》笔记与摘录

    第十画:民国女画家

    二十世纪初,女权文化萌芽,出现了几位女性艺术的先驱。
    例:行为艺术家阿布拉莫维奇(与乌莱):《情人·长城》→《艺术家在场》

    中国古代女画家:赵孟頫的太太管道升、文征明的玄孙、秦淮名妓马守真顾眉…
    民国女画家:
    关紫兰:画中有闺中女气,但下笔的胆气毫不造作,画风受东洋影响。
    丘堤:法国路数,相对温和的立体主义架构,静物画出手简静,带着一种素心,画中可见“物性”,不修饰不渲染,恰如其分,不温不火。



    第九画:瓦拉东母子

    巴黎画派:
    二十世纪初十九世纪末,印象派影响之后的巴黎画派画家,有偏于野兽派的,有偏于立体派的,也有自成一派的,风格百花齐放。
    例:德朗:横跨野兽派与立体主义;马尔凯:集印象派之大成。

    瓦拉东:
    她的时代还没有女性艺术一说,她的风格十分本色和野性。
    当时男性画家笔下的女裸体常被定义为泛爱的欲念的符号。她提供了一个罕见的视角:从女性的角度描绘女裸体——没有尴尬也没有暧昧,只是在私密的场合观察另一个女人。瓦拉东也画男裸体——带着某种儿女对父兄、母亲对儿孙的亲昵的目光,但就其爱上儿子的朋友一事,画中是否有欲念还不能妄断。
    她的静物画也很优秀,没有风格的自觉和野心干扰,她的创作都十分单纯。

    郁特里罗(瓦拉东之子):
    他画遍了蒙马特高地,画中白墙的丰富色彩也影响了吴冠中。



    第八画:非正式的魅力

    “绘画何时停手,是否有规则?”:
    毕加索为收藏夹斯坦画的肖像画了一百多遍。
    佛洛伊德,二战之后有名的具象画家,他画画的覆盖程度、量感、覆盖程度是毕沙罗的几十倍。
    但他却说过一句话:“每幅画接近完成时,我最不能确定的就是什么时候应该罢手。”
    毕加索说:“希腊人、罗马人、文艺复兴人,都顶着规则在画画。而从梵高开始,每个人都必须做自己的太阳。”
    吴作人:“你们要知道什么时候停下来,要知道什么时候画,也要知道什么时候不画。”

    十九世纪末期~二十世纪初期:印象派同期后期
    欧洲其他艺术领域打破规则的“自由”表现:
    雕塑:布尔德尔、马约尔,关注石头泥土木头本身的质感;
    音乐:圣桑、德彪西开始玩音色和音符;
    文学:波德莱尔、马拉美醉心于调理字与词。

    中国画:
    中国的工笔画和西洋画一样,都有一个完整的规则。
    而文人画(士夫画)则不同,逸笔草草,恰到好处。他们是拿着朝廷俸禄的文人,把一种新的态度和闲情带入了绘画。
    书法:
    中国历史上非正式的书法作品反而高于正式的书法作品。这和欧洲是很不一样的。



    第七画:绘画的放纵

    “未完成”的艺术:
    舒伯特《未完成交响乐》,梵高《海边的渔夫》

    巴比松画派:
    柯罗户外作画,同一个景别画两张,一张写生,一张带回去慢慢画。这已经是印象派的铺垫了。
    印象派:
    管状颜料出现了,户外作画开始流行,笔触和颜色自由了,绘画被放开了,艺术家懂得和媒材玩了。
    “一幅画怎么才算画完”是印象派提出的颠覆性的话题,在当时引起很大争议。柯罗看不惯印象派,梵高也看不惯野兽派。可见艺术趣味的改变需要好几代人的努力。
    然而什么才叫“画完”呢,毕沙罗和塞尚常一起作画。毕沙罗喜欢不断堆砌颜料追求完成感,而塞尚的每幅画看上去都可以再继续画下去。塞尚在作画的过程里找到了自己的方法,追求普桑的“均衡”,因此非常注意边缘。他不在乎自己的画有没有画完,永远处于打开的状态,展现出了绘画的过程。他的理念之后也渐渐影响了立体派、抽象派。

    十九世纪是一个转折,人们发现了“一幅画可以不画完”,以及“一幅画可以无穷无尽地画下去”。



    第六画:谁养艺术家

    画的完成度:
    蒙娜丽莎是一张过度完成的画。哈尔斯的《微笑的男孩》虽然潦草但是具有完成度。

    艺术的角色:
    十九世纪前艺术是服务行业,是作为高级装饰物存在的。艺术家画的也都是订件。例如达维特为拿破仑画加冕礼。
    浪漫派的阶段艺术家的角色改变了,艺术的功能也改变了。十九世纪中叶,印象派的画家开始做历史陌生的事情,他们开始关注自我的意志。继而出现了艺术家“self-employ”的形式。新兴的资产阶级也在艺术的供求关系中产生变化,他们可以作为经纪人参与艺术买卖。



    第五画:巴黎的青年

    作品与环境:
    赋予一个作品与之匹配的展示空间是很有必要的。就像莫高窟的壁画脱离了洞窟的语境就会失去几分原有的味道;教堂的壁画脱离了原有环境画面的意思就会打折扣。一幅作品与它原生的环境相辅相成造就了一种独有的文化气息。
    例:
    大都会艺术博物馆根据展品的文化背景布展。
    维多利亚和阿尔伯特博物馆展示的中国绘画,因为布展空间与中国画不相衬,他们调整了灯光,让环境极暗、光线聚集在画面上,使得画“孤立”、与周围隔绝,观众也就被引导着忽视环境去直面画作本身。

    印象派早期:巴齐耶
    最有名的是《巴齐耶的画室》,现存于奥赛美术馆,从中能看到印象派诞生的时刻。
    巴齐耶参军后29岁就去世了。他是一个早熟的天才,不仅擅长造型和光影,而且善于组织场面、画群像。他在19世纪同性恋文化备受打压的情况下画了许多青年男性肖像,非常坦然。
    他的画明亮、均衡、温和,非常健康。



    第四画:初习的作品

    梵高早期:1881~1883
    有一种画好在“憨”。
    米勒1875年逝世,梵高在他去世六年左右开始临摹他的画作。他早期在荷兰也画了许多下层劳动人民。摄影家桑德的人物摄影作品也有这种“憨”的感觉。

    珂勒惠支,表现主义画家,和蒋兆和一样,都有着卓越的技巧,画悲天悯人的主题。但他们都属于“巧手”,而梵高与他们都不相同。



    第三画:人民的胜利

    蒋兆和:
    “悲天悯人”的人道主义画家,主题常常是可怜的受苦之人,著名的作品有战争时期1943年的《流民图》,其中人物描绘、历史意义、道德重量都首屈一指。



    第二画:死亡的胜利

    意大利壁画:
    戈佐里是十五世纪非常著名的壁画家。然而意大利比萨斜塔旁的圣墓园中,还有两幅布法马可在文艺复兴时期的作品《死亡的胜利》、《地域》,他活跃在13世纪乔托晚期。

    油画方便传播,而欧洲最好的是湿壁画。湿壁画是将研磨好的干粉颜料掺入清水再将颜料涂抹在刚抹在墙壁表面的湿灰泥上,干燥之后,图案便永久保存于墙壁表面。现在许多教堂里都有留存。

    十三十四世纪,意大利已经出了一连串画家。十五世纪文艺复兴盛期出了文艺复兴三杰。

    二战将达芬奇最后的晚餐的教堂炸毁了,而壁画却有幸没有毁损。

    早期艺术的魅力:
    幼稚天真但精力饱满、元气淋漓。
    各种文化、各种文明都有生老病死的过程,但根基都在早期作品。
    早期艺术具有原创力;工具的创新也在早期;新主题和新工具又互为因果。
    例:
    布法马可《死亡的胜利》、《地狱》-文艺复兴早期壁画
    北魏壁画-中国早期壁画【龙门石窟(武则天时代)与云冈石窟(北魏时期)的比较】

    贡布里希:美感需要导引和学习。
    而艺术最重要的是直觉、是最新鲜的感受力、是可贵的无知。



    第一画:千里江山图

    国画历史:
    中国山水画的发端比欧洲人所谓的风景画早了近千年:
    隋:展子虔
    唐:李思训、李昭道父子,传世的只有李思训的《江山楼阁图》,现存于台北故宫
    五代:董源、巨然、荆浩、关仝
    北宋:刘、李、马、夏,山水画气格越来越大,路数越来越多,但青绿山水画这样歌功颂德的形式仍是主流。

    年轻的画家:
    《千里江山图》20米长手卷,作者王希孟18岁为宫廷所作,现存于故宫。
    委拉斯凯兹也是少年进宫,二十岁做宫廷画家,六十岁才得到爵位,因此在《宫娥》中郑重地把自己的形象地位画了出来。
    米开朗基罗雕刻圣母耶稣时23岁,雕刻大卫时候26岁;德拉克罗瓦23岁画《但丁小舟》;毕加索玫瑰色时期也在20岁左右。
    绘画靠手艺,眼光。眼光包括观察之眼和经验之眼。观察之眼是不可教的,这就是所谓天才的天赋所在。
    年轻时的艺术家充满好奇心,感知功能是全息的。

    《千里江山图》:
    王希孟沿袭的全景观是北宋开拓的图式,犹有过之。《千里江山图》的“开阔”非常具体,每个局部都是自称格局的一幅画。成年的、老熟的大师喜欢做减法,也就是取舍和概括。而英年的王希孟则忙着做加法。

    北宋末年:
    张择端也属皇家画院,画出了著名的《清明上河图》。一幅是世俗繁华的史诗,一幅是锦绣河山的颂唱。这两幅巨作都成于北宋末年,看不出亡国之兆。不久金人入侵。

    补充:
    元代王振鹏又有《江山揽胜图》,但画品气格都远不及《千里江山图》。

     6 ) 大师之局部你我之一世

    感谢当下
    ----------------
    在高晓松之后终于有人想起了他
    以前我都是看央10《人物》
    他在里面牛逼炸
    但是并不了解
    又极端渴望接近他
    我觉得
    很多是非假象在这节目之后
    就烟消云散了吧
    老师真的很严谨
    他说的每句话是那么的实在
    真善美过目不忘
    假丑恶灰飞烟灭

    ----------------------------------------
    高晓松如果不搞笑扯皮
    收视率会很惨
    老师那隔着镜片后面真知的眼神
    也许有人不爱看
    但是不打紧
    因为他的话很难让人忘记
    我想这个时代更需要他
    卖嘴皮与传道授业
    高下立判

    当然看了高晓松这三年
    不能提裤不认账
    只是要是我孩子大了
    我希望他先接触到的
    是陈丹青老师

    -------------------------------
    与同学聊起来
    说到艺术了 立马觉得逼格搞高了不好聊
    他顿了顿说 并不是
    做饭是艺术 带孩子也是艺术
    把事儿整美了 都是艺术
    浅泛而谈 大抵如此

    只是
    躺在夜里会想
    如何真正的接近艺术
    如何去画一张美丽的画
    有时很难寻找答案
    幸而老师说了一些话
    告知了一些可改变
    也告知了一些不可能
    倍感欣慰!

    我们活的很被动
    在真正的学校里没有几个好老师
    被挤牙膏一样一点儿点儿推出了校园
    出了校园没有了考核的压力
    一下子就卸掉了本不爱并不属于我们的知识
    脱下沉重的枷锁之后
    才看见了本身真正喜爱的东西
    却发现没有老师教无从上手
    又发现市面上可供学习的书总云里雾里

    这时候
    就能感受到
    这个时代
    多么需要陈丹青老师
    -----------------------------------

    夸赞的话收住

    说几句别的感言

    首先 这部片子里的审美观
    基本上坐实了现在综艺节目最高逼格
    场景简单 什么也没有标榜
    却有浓烈的艺术气息

    其次 动画的配置上及到位
    不管是名画的动态图
    还是搭配语言的装饰效果
    都有着极高审美
    并不是现在泛滥的飞碟说风格
    肯定是老师自己把关过的吧

    讲解中一些稍微生涩的东西
    都会加以备注 老师自己也会解释
    老少咸宜
    其中有一些话
    我觉得适用于父母对子女的教育
    由此可见老师是真的棒
    ---------------------------------------------

    老师是有点老了
    真的没那么愤青了
    带着眼镜就是慈祥的长辈
    望节目长久可看
    做老师的学生
    乐此不疲!!!

     7 ) “画画这件事情在现在本来就是没有意义的”

    偶然一个朋友介绍我看局部,一看就停不下来,两天什么事没做,看完了第一季。

    虽然内容很随意,但也基本解答了我心中对于画画的意义的疑问。

    手上这本书画完之后,我以后可能不会再去挑战自己的极限,奋力想画出华丽精美的画了。有感觉就画,大家觉得我的教程有用就画,不然就算了。

    最重要的还是觉得他看画的角度很好玩,他喜欢“初”,喜欢“生”,赞赏第一个对美丽说喜欢。不喜欢成熟、完整、鼎盛。不知是因为一直拥有赤子之心,还是因为年纪渐长,对少年之力便更加迷恋。也许对他这种天生就能把画画好的人来说,技法是次要,热爱,惊喜才是世上最宝贵的东西。

    有人评论说,“除了18岁,其他年纪都画不出千里江山图”这种话也能说出口,真是太会胡扯。但我是愿意相信的。虽然我18岁时也画不出无知无畏力量迸发的大作,但看到一些年轻画手的画,会真的觉得30+的人绝对画不出来。

    更多的是觉得他应该是那种内心通透光明或者向善的人,我有时会觉得这是画画的人必备的一种素养。真善美本来就要连在一起嘛。如果你的眼睛无法穿过谎言、虚伪、成见种种,我觉得是画不出真正的好画的。

    讨厌他的人会说他本职是个画家,好好画画才是正经事。但他自己已经无法再把画画作为一种神圣,不仅他唯一能画的写实,甚至现代后现代都不神圣了,还画个毛?放到世界,他的写实没有意义,回到中国。。也只是自我欺骗吧。当年的政治画虽然糟糕,但还算个“有用的订件”。现在真的没有用了。生错地方,生错年代,空有一身本领也没有办法。

    如果他是个90后,或者哪怕70后吧,或者生在美国吧,凭出厂自带的天赋,也许会去当个牛逼的电影概念设计师,或者游戏原画,或者漫画家都没准,一生不耽误不拧巴不愤怒也许。

    现在呢,糟糕的时代也许才成就了他现有的名望。钱也有了名也有了,虽然可能永远不能成为最爱的绘画领域的大师,但分享了自己的热爱、所见所想,也是很棒的。最厉害的是,第一,他没有因为“再无有分量的作品”成为怪兽,第二,可以拥有权力同流合污,而且外行也不知道,但为了心中的正义放弃了。凭这两点,已经可以说是个贤士了吧?

     短评

    到目前为止,最有吸引力的一个,比梁文道,马世芳的更加吸引我。其实陈丹青的语言因为不太被新闻联播体污染,很有魅力。他个别的用词特别讲究,听来都是惊喜。

    8分钟前
    • Sabrina
    • 力荐

    知识分子的良心

    13分钟前
    • DopamineLoss
    • 力荐

    不需要美术造型道具特效,他一个人一张嘴就够了,所谓最强大的不插电PPT。。。另外,陈老师有一双佛耳。。。

    18分钟前
    • TM1001
    • 力荐

    之前还担心只是绘画史介绍,也怀疑公众形象越来越公知的陈丹青会让人失望,没想到他竟这么掏心掏肺的把自己的发现拿出来分享,是我小人之心了。非常值得看,国内这样的纪录片多一些就好了。

    19分钟前
    • 子东文
    • 推荐

    好东西为什么好,不那么容易讲出来。陈丹青最厉害的是,不绕开问题,不故作高深,而是托出自己的恳切感悟。

    21分钟前
    • 淹然
    • 力荐

    陈丹青的自媒体真的要好好办下去,因为看看这个,人真的就平静了好多。什么时候能平静的讲烦恼讲苦难讲幸福就真的成长了。

    23分钟前
    • V
    • 力荐

    倒不是陈丹青讲的多好或者节目做的多棒,只是我们太缺乏这方面的教育了,所以才不得不在三十岁后一点点的补回来。

    26分钟前
    • 盲忙
    • 力荐

    我觉得陈丹青有些过于贩卖苦难,貌似只有成功人士谈起苦难来才更加权威,诚然该被历史记住的人物与艺术,值得铭记。

    29分钟前
    • 韧勉
    • 推荐

    每一集慢慢看,为什么这么喜欢陈丹青讲话呢…

    30分钟前
    • Vins3nt
    • 力荐

    看醉了!陈丹青离开大学是对的,在网络上给所有人上课!

    31分钟前
    • 飞老湿
    • 力荐

    陈丹青讲话不紧不慢,从容的知识分子;艺术真美啊。音乐,绘画,文学,都美极了。感谢上帝。

    35分钟前
    • Pirouette
    • 力荐

    看理想系列中,对这一个最担心,会不会坑掉啊,怒打五星。

    38分钟前
    • lily13521
    • 力荐

    “人在苦难中才更像一个人。” 陈老师那种悲天悯人的情怀,很多地方话语点到即止,听得心头一紧,必须关了视频看看窗外,努力多看两眼这个世界的明亮。(片头是Unaccompanied Cello Suite No. 1 in G Major, BWV 1007: Prélude – Yo-Yo Ma;有一集俄罗斯民谣《山楂树》特别好听)推荐第六集和十三集

    43分钟前
    • yaoyanan
    • 推荐

    陈丹青做这个节目就是念稿,和他以前文风一样,内容都主观极了。但大概还是会去买他的书。有几集视频做的超有趣,而且放出了非常多我以前没见过的画,非常多,赞死。

    46分钟前
    • i姑娘
    • 推荐

    其實這一部並不適合對藝術史毫無了解的圈外人來看,因為其中的見解相當個人化不說,都是他很奇怪的跑偏見地,不完全符合主流藝術史的客觀表述,容易把圈外人帶偏。但幸運的是我和他的見地不謀而合,特別是對意大利濕壁畫的部分。

    51分钟前
    • 沉淪。與涅槃
    • 力荐

    单是听他说话,就觉得挺舒服的

    54分钟前
    • 黄壮壮
    • 力荐

    有观点,有偏爱的男人是多么珍贵。

    58分钟前
    • amaranthiner
    • 力荐

    去看了首映,一开演陈丹青就躲到观众席后面了,结束后他说,简直不忍看,自己跟个傻逼一样,像个老干部坐在那儿,没什么好说的。。说完匆匆就下去了。大家笑成一团,可惜我看不到主办方有多尴尬。。。还是很好看的,期待下一季

    59分钟前
    • 彌張
    • 力荐

    终于明白道长说的那句“人人都喜欢陈丹青”

    1小时前
    • 凯丽要一夜暴富
    • 力荐

    他好像知道,过几年,他就死了。

    1小时前
    • 目手出
    • 力荐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电影

    电视剧

    动漫

    综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