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前位置:首页 大陆剧 合伙人

    合伙人

    评分:
    0.0很差

    分类:大陆剧中国大陆2018

    主演:朱亚文,郑元畅,李佳航,菅纫姿,韩雨芹,迟嘉,张哲玮,童苡萱,尹智玄,张馨,杨新鸣 

    导演:林家川,马鸣 

    猜你喜欢

     剧照

    合伙人 剧照 NO.1合伙人 剧照 NO.2合伙人 剧照 NO.3合伙人 剧照 NO.4合伙人 剧照 NO.5合伙人 剧照 NO.6合伙人 剧照 NO.16合伙人 剧照 NO.17合伙人 剧照 NO.18合伙人 剧照 NO.19合伙人 剧照 NO.20

    剧情介绍

    古东青、霍志远、王子这三个20世纪80年代末的大学生,为了梦想,一心冲在时代变革的风口浪尖,批过服装,盖过楼房,倒过盘条,经历下海大潮、出国热浪等等不同时期。在创业的期间,三人有过成功,有过失败,最后终于在互联网全面扩张的时代抓住机会,分别成为网络游戏、服务网站、智能手机等领域的领军人物。而一路走来,他们的友情、亲情、爱情也不断接受着考验,但三个男人始终没有迷失方向;他们重情重义,携手共进,在他们成功的光环背后,是一段普普通通却又不同寻常的人生。

     长篇影评

     1 ) What's wrong with this world(小剧透了。。。)

    这并不是立志剧,而是通过电影的手法来叙述着当今发生的事实。

    失业了,无论是年轻有为的部门经理还是作为合伙人的公司创始人。

    失业后,有多少人能合理面对自己的价值。

    片中的Bobby说,他只需要几天就可以找到新工作。

    因为他有一份无懈可击的简历。

    几个月过去了,不得已卖掉自己爱车,甚至卖掉自己的房子搬去和父母同住。从高层白领的生活退回到粉刷油漆,钉墙搬瓦的装修工人。

    因Bobby还年轻,而那年近60的老人,却因承受不起事实也好,生活压力大也好,而或单纯的因为无法再向以往那样享受奢华的生活,选择了结束自己的生命。

    而同一间公司那些活在最顶层的人,不愿放弃自己惯有的奢华生活。金融危机了怎么办?我们裁员,降低成本,我们不再提供医疗福利,我们还可以甩掉几个合伙人,这样我们一直想要的豪华办公室还是可以建成。每年依然可以去欧洲度假,站在世界的高端俯瞰那些因为自己丝毫不愿减少的利益而挣扎和死去的人们。

    与我何干?

    08年9月15日,是历史上最让人震撼的金融崩盘。那些失业甚至失去房子的中产阶级,遥遥观望着Richard Fuld又拿到了两千两百万美金的分红。两千两百万美金,仅仅是分红而已。Micheal More不只一次在他的影片中喊“what's wrong with this world”。

    与弱肉强食无关,全世界都是Richard Fuld那样的人的受害者。

    Tommy在片中饰演的人又发表了象老无所依中那样的感慨。

    我们白手起家,一周工作70个小时。今天赚了50块,下次赚了500块。后来终于赚出了孩子上大学的学费,但我们想要更多。豪华办公室,豪华邮轮,每年如果不能去奢华的地方度假该怎么办,没有私人飞机该怎么过活。

    于是谁也不愿意放弃已经到手的东西,只站在顶端操控着那些为了你今天的成功而付出血汗的人们的命运。

    ----------------------------------------------------
    评论不高再次成为意料之中的事。如果想中产立志这样的情节去看,这部片子确实鸡肋到了极点。不立志又平淡得催眠。

    但立志之外的东西,我们又看懂了几分呢。

     2 ) 鸡蛋该放几个篮子里

    时不时地把这部电影拉出来翻一翻,倒也不是因为他们金融危机被裁员了然后不得已去创业有多感人,是我看一次都被吓一次,活在这么一个消息不闭塞的年代,可是就有人知道金融危机要来了,就是有人死到临头都感觉不到。这种事情谁知道下一个金融危机就掉到你头上了,让你全家老少吃不了兜着走。可能现在我们还年轻,这里失业了去那里,这国危机了去那国,可年纪再大点呢,成家了呢,你拖家带口跑啊?就算没成家,已经形成的固有消费习惯是不是你的账单再也还不起了。

    不谈年纪的话,谈行业,有人觉得金融危机哦,好远啊,那是企业家,政治家,金融街该担心的事情吧,怎么说呢,那你还是读读书长点心吧。金融危机,经济萧条,就是让地球都抖三抖的事情啊,看看这部电影,很巧啊,本阿弗莱克也演过珍珠港啊,其实大萧条跟战争带来的问题和后遗症也没差多少级别啊,小则丢钱,大则丢命。不管你在哪个行业,这种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事情,躲也躲不过的。真正倒霉的是什么人,不是那些每天关注经济走势,全球动向的大财阀,我们的教科书里也经常称人家为资本主义家(拜托,我朝就没有资本主义家啦?),人家是知道金融危机要来的,今天以色列打个仗,明天西伯利亚挂个风,后天这里原油上涨,大后天那里通货紧缩,我们也就看到表层,人家读出来的是大数据。最后倒霉的不就是像电影里的你我他么。好吧,可能你看过电影了发现你连电影里的你我他都不如,所以信息传到你手里也不知道是经过多少手了。

    前几天听我自己掏腰包买的课,美国的许多个Ultra Rich的中一个的自己讲的,他也有说,人们不能坐等经济危机来了再有所反应啊,你要去学习经济危机什么时候会来,你要会大致的预测,实在预测不了,你要学会和正确的人打交道,也就是你自己预测不了没关系,你要认识那些走在前沿的人,或者以上你都做不到,你至少要学会别把鸡蛋都放在一个篮子里吧,所以他反对9-5 grind啊,也就是朝九晚五的上班形态,因为这一方面决定了你一天也没什么时间学习新知识了,另一方决定了你也就这一种收入形态,再一方面决定了你每天在办公桌前也就是跟实力跟你一样所以坐在你一层的人们交流信息与心得。

    我倒不是站在什么制高点,我自己也就是个你我他,所以我看了这个电影我看一次吓一次。看看影评吧好像大多数讨论的跟电影的侧重点也是一样,因为电影讲的是事情已经发生了,我们到底怎么面对。可我倒是耿耿于怀,是不是有天经济危机或者只是行业竞争(比方苹果导致的我们这的黑莓大规模裁员一样)就降到我们身上,没有一点点防备,别嘲笑电影里的人没有一丝丝防备啊,放你身上还不如人家呢。

    写着写着有点忘了要拿什么结尾了。那就这样吧。不如健个身,美个容吧,至少经融危机的时候你可以潇洒地说一句:没事,我长得帅,我可以活。

    P.S. 想起了Lucy Liu接受采访时候说到的她爸爸教她要存有一份面对工作时候说走就走糊老板一脸的fuck you money。不知道这个采访的自行搜索吧。


     3 ) 一个男人的危机、责任和妥协

    想象一个年收入16万美元的公司主管,有房有车,有老婆有两个孩子的标准美国中产阶级,突然遭遇公司裁员,接受了公司3个月的薪资+6个月再就业培训的遣散补偿,在经济下行的环境里变成一个失业者,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就像一片被吹落的蒲公英,突然之间意识到自己飘荡于飓风之中。

    这是一个大多数美国中产面临失业时会遭遇的现状,房贷、车贷、保险、信用卡账单、孩子的教育支出,所有原本与这个男人绑定的一切,通通因为他的失业而变成无根的浮萍。这是每一次美国经济危机要造成普遍后果,1920,1929,1948,1954,1957,1960,1969,1973,1987,2000,2007,包括这一次新冠肺炎带来的剧烈下行,作为美国经济中坚力量的中产阶级,不知有多少人要遭受停薪、裁员的影响。

    《合伙人》讲的不是一个虚构的故事,而是活生生地发生在当下的现实,它就像电影《传染病》一样,讲述的似乎是一个根据过往发生的事件虚幻推导出来的耸人听闻的故事,但它却有可能以一种比虚幻更现实的方式卷土重来,从电影情节里切换到新闻频道中。

    当一个男人面临这样的危机的时候是什么样的心态呢?这对于他来说可能还未等到“中年危机”到来之前就是当头一棒,他肯定不甘心被这一棒打倒,毕竟一路从大学毕业混到企业中层,进入中产阶级,他的付出和他的性格也不允许他轻易言败,但现实给他的底气可能大不如从前那个刚出社会,一无所有的自己了。现在他只有3-6个月,特别是在没有储蓄,没有额外收入的情况下,所有顺其自然地固定支出会在固定收入即将中止的时候变成一个巨大的负担,好像自己辛辛苦苦营造出来的美好生活,像是建立在虚幻中的空中楼阁,梦醒了一切都会崩塌。

    影片里的男主人公沃克也不甘心,他有一座漂亮的房子,有个漂亮的老婆,有两个可爱的孩子,有一辆酷的要命的保时捷跑车,每天上班前他可以去高球俱乐部跟老伙计们挥几杆再回公司炫耀他的成绩,他讲话总是带着自信满满的幽默,满脸洋溢着两个字:成功。但这个标签很快就要以他意想不到的速度从他身上被撕下。

    他老婆在知道他失业的那一刻,觉得生活的一起都可能要随之改变,他们赶紧缩减了生活里所有不必要的开支,也不出去吃饭了,全都在家里吃;找了三个月还没找到满意的工作,他想去挥几杆发泄下情绪,老婆已经帮他退了会籍;接着他发觉连儿子的Xbox都负担不起,也退订了;再下来他们先是卖了跑车,再就是万分不愿意地卖掉房子,搬回去跟父母一起住……

    沃克不断地降低对新工作起薪的底线,原来年入16万的他,12万他也接收了;12万找不到,9万他也接受了,还是定不下来。他的大舅子是帮人家修房子的,要给他一份活儿干,他一开始很不情愿——再怎么说我也是个白领,我怎么能沦落成一个搬砖的?换作你,你肯定也不愿意,但如果你再没有收入,你可能连老婆都保不住了。幸运的是,沃克的老婆是一个非常通情达理的女人,她没有抱怨一丁半点,但她让沃克知道他们再没有新的收入处境将十分艰难。

    最终,沃克就跟着大舅子一起干,让搬啥就得搬啥,干慢了就得遭嫌弃,木板钉坏了得重钉,水泥和稀了就得重和,干一天活就得一天收入,干好了就有额外奖励,不干活就别想躺着收钱——当雇佣关系回归到它最初始的状态,相信不是每一个每天坐在空调房里敲敲电脑烧烧脑细胞度日的白领能够接受的——如果说体力劳动需要的智力付出简单而让你的工作不至于有太大压力,它给你的体能考验也一点都不会少。

    这就是赤裸裸的现实,如果你在唇枪舌剑、”纸上谈兵“的战场上败下阵来,你该搬砖还得去搬砖,要不然别说房子、车子、老婆、孩子,你连内裤都可能输光。妥协的底限在于你在某一个节点对承受失去所设置的上限。沃克已经不能再接受失去整个家庭,所以他选择了暂时的妥协,但这并不意味着他的专业能力和行业经验从此一无是处了,妥协是暂时的过渡,而不是对生活投降——这换成一个好理解的中文词,叫做:认怂,或者,暂时认怂。

    其实我们身边很多人也都是在对生活“认怂”,有的人到中年,在公司被同事挤兑,被上司辱骂,但是却选择嬉皮笑脸或者忍气吞声;也有喝多两杯,抒发了一大堆对未来的想法,但第二天该干嘛还干嘛;有的对公司甚至职业有一大堆不满,对收入也有一大堆不满,但却不敢说走就走……

    最近美国疫情肆虐,经济极度下行,特朗普政府在左翼媒体上饱受诟病,但是他还是想匆匆结束封城和居家隔离这样的举措,尽快让工商界的运营回归到正常,因为他知道经济牌是他最大的一张连任底牌,现在这场突如其来的风暴要让他输光所有;而美国的中产阶级甚至比起疾病,更害怕失业。有篇文章说,美国街头无片瓦遮身的流浪汉有可能之前都是风光无限的中产,因为一场危机直接打入十八层地狱无法翻身,妻离子散,欠一屁股债,连个住的地方都没有。

    美国中产阶级所面临的这种现状离中国的80后,90后和新一代00后的年轻人也不遥远,当我们整个经济政策越来越鼓励消费来拉动内需,中国越来越与世界接轨,经济波动越来越与全世界联动,职场上的铁饭碗在现实中越来越少,年轻人越来越讲究当下生活的质量,越来越习惯于超前消费而不注重储蓄,这种危机迟早也会降临到我们身上。

    怎么在动荡不安的经济环境当中拥有比较持久的安全感呢?我想或许有以下的几条:

    1. 不停强化自己的硬实力,例如专业能力,学历等;

    2. 保持适度消费,在稳定的时候保证存有6-12个月的抗风险资金;

    3. 比起还不完全属于自己的固定资产(房子/车子),现金流更加重要;永远记得存款和给存款保值;

    4. 居安思危。在境遇和行情好的时候不要忘乎所以,要为将来可能到来的危机做足准备,“未雨绸缪”;

    5. 时间允许的情况下,开发双收入渠道,并尽可能让两个收入渠道的收益达到持平;(有难度,但最安全);

    6. 娶一个通情达理,能与你共进退的女人作老婆。

     4 ) 当美国白领遭遇失业的时候

    美国经济持续低迷、失业率居高不下已经好几年。放在这个背景下,电影《企业风暴》(The Company Men)显得格外有现实意义。电影开始的一组镜头展现出美国中产阶级梦想成真以后的幸福生活,包括郊区精致的小楼、修剪得整整齐齐的草坪、昂贵的室内装饰、保时捷跑车或者沃尔沃旅行车、周末的高尔夫聚会,一直到超市购物用的印有绿色环保标识的帆布袋。考虑到美国人的公民权利相对受尊重,个人空间遭到侵犯的时候不多,拥有一个家就像拥有只属于你个人的城堡。实际上,这种温暖舒适、貌似坚不可摧的安全感只是表象,所有的一切只基于一件事情,那就是你的白领工作。一旦失业,中产生活方式的崩溃只在顷刻之间,就跟电影中的三位主角一样。他们都出自波士顿的一家造船企业GTX。

    因为重组并购的缘故,GTX公司决定裁员,类似的剧情已经无数次在美国的各行各业上演。Ben Affleck扮演的鲍比担任公司的地区销售经理,37岁,年薪16万美元。周一上班进办公室的时候,他还下意识地练习打高尔夫球的挥臂动作,对即将到来的噩耗浑然不觉。律师告诉他,“公司正合并相关部门,在那些职能重叠的领域内不得不做出一些困难的决定。我们已经安排好一笔慷慨的离职金,你已经工作12年,所以将得到12周的工资和福利。”

    如果话题比较具有挑战性,美国人习惯调遣各种委婉的手法。律师跟鲍比说的话不少,但没有一处直接用到“解雇”之类的词,他用“困难的决定”替代。就我知道的美国英语中委婉地表达同样含义的说法已经不下10种,除“困难的决定”外,还包括“节约成本”、“精简工作流程”、“平衡人力资源”、“缩编”、“公司决定了新的发展方向”、“引进新的用工理念”等等。不管糖衣裹得多好,其核心只有苦涩:你已经被解雇。听到上面列举的任何一种说法的时候,有过美国公司工作经验的人都应该很清楚,接下来自己能做的事情就是将办公室里的个人物品装进纸箱,比如那些摆在桌上或者挂在墙上用来向周围同事辐射幸福感的和妻子或者女朋友的合影。

    鲍比当然明白律师在说什么。他的声调有些激动,“你们解雇了我?”律师让他冷静一些,说公司将为员工提供安置服务,为大家寻找下一份工作提供方便。鲍比接下来参加了励志培训班,喊过“我能行!为什么?因为我有信心、有勇气、有热情!”之类的口号以后,他需要面对找工作过程中的一系列羞辱。起初鲍比没有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仍然每天上午打好领带,就跟高薪工作等着他一样。他对工资较低、需要搬到偏远地区的工作完全不感兴趣,但很快就明白自己已经没有挑肥拣瘦的权利。

    与年轻的MBA鲍比不同,菲尔(Chris Cooper扮演)经过多年的摸爬滚打以后才从生产第一线升迁到白领岗位,他已经快60岁。菲尔躲过了GTX的第一波解雇风潮,但终究没能幸免于难。对他来说,寻找新工作的机会更加渺茫。维系眼前生活方式的压力之巨大,让他无法获得片刻的轻松。住房贷款、孩子的教育开支、信用卡账单等等,放在有工作的时候,菲尔可以应对自如。失业以后,每一样都成为生命中不能承受之重。他陷入绝望,最后只能将自家车库的门关好,打开车门,上到驾驶座,启动引擎。“我的生命已经结束,没人会注意到。”他曾经这么说过。菲尔一定不知道拿破仑说过的话,“如果强奸已经在所难免,你最好放松以后去享受这个过程。”(If rape is imminent…relax, enjoy it.)只要具备用“失业”取代“强奸”的勇气,菲尔的生命将得以延续。

    鲍比和菲尔的老板吉恩(Tommy Lee Jones扮演)是GTX的创办人之一,他真切关心员工的命运,有爱兵如子的情怀。从他脸色凝重的程度和眉头紧锁的程度看,每走一个部下,都如同割掉了他身上的一磅肉。但除了请大家喝杯鸡尾酒、吃个牛排以外,他还能做什么呢?电影的场景安排在波士顿港附近,罗尔斯码头(Rowes Wharf)一带那些红砖结构的老建筑清晰可见。我有过好几次到波士顿港采访拍摄的经历,连造船厂的影子都没有看到过。今天的美国应该只剩下造舰业。除了航母编队自己建造以外,商船恐怕几十年前就已经外包给日本、韩国,后来再加上中国。电影里吉恩几次带人漫步GTX的厂区。与中国欣欣向荣的江南、沪东们不同,GTX不象船厂,更象船厂的遗址。吉恩感慨说,“我们这个国家从前真还制造点什么,可现在呢,什么都靠电脑,靠说大话空话……”。

    即使是奥巴马也不可能重振美国的制造业,吉恩当然也没法扭转造船业的颓势, 好在他善良、温暖。他的合伙人、GTX的CEO塞林格正好相反,他关注的焦点只是公司重组后的股票价格,对解雇多少员工、他们的命运将会怎样则毫不在意。塞林格和吉恩一度亲如兄弟。从电影中看,在利润的挤压下,友谊存在的空间已经很小。不管公司有多少员工遭难,作为老板的塞林格继续拿到千万美元级别的工资,并登上《财富》杂志的收入排行榜。哪怕他的年薪砍掉一半也仍然算高得惊人,另一半如果用来挽救部下,那么几十位员工将可以继续维系他们中产的生活。我只能做一道虚拟的算术题,但谁又真正具备足够的道德权威去要求CEO们这么做?有多少CEO为公司做出的贡献抵得上几十位员工?苹果的乔布斯算一个。论业绩,绝大多数CEO们无法与他相比。论收入,绝大多数CEO们都不在意跟他比肩。连吉恩也说,没有高管愿意放弃500美元一顿的午餐,5000美元一晚的酒店房间。

    这部电影没有通过砍CEO年薪的方式提供解决问题的线索,回归劳动人民的本色是导演给出的答案。鲍比的大舅子杰克(Kevin Costner扮演)做点小产业,他雇了几个水电工、泥瓦匠给人盖房子。鲍比一度拒绝为杰克工作,但最终还是抛弃虚荣,踏踏实实地成了他旗下的木匠。通过这种收入很低的体力劳动,鲍比不可能继续保时捷加高尔夫的生活,但他的精气神得以恢复,婚姻因此重新注入活力。不过谁都知道,鲍比解困的办法无法推广,没有那么多的大舅子、小建筑商能消化制造业衰落以后遗留下来的大量劳动力。蓝领拯救美国?即使秉持乌托邦理念的狂热分子也不至于这么设想。

     5 ) 如何面对催悲的人生下半场?

    上一波A股行情最喷薄之时,正当红的一位某著名证券公司首席分析师预言,市场将进入牛市下半场。而满怀期待的大家等来的却是4000多点的一路狂跌。
    有歌儿唱得好,人生可比是海上的波浪,有时起,有时落。可是,股市、人生,都是一样,当一切风光鼎盛之时,谁能平静接受股价或者身家的腰斩?
    《合伙人》描述的是08年金融海啸时美国某造船公司被裁失业的高管们的生活变化。人人名车,家家豪宅,但既然是委身于公司,皮之不存,毛将焉附?眼见他起高楼,眼见他宴宾客,眼见他楼塌了......这部电影就说得就是这催悲的人生下半场的残酷。
    韩寒曾做过一个比喻,正在KTV准备唱歌,结果被人把歌切了。所谓催悲的人生下半场,差不多也就是这种感受。不过更惨的是,不但歌被切了,还直接被人从KTV里赶了出来。
    三个主人公中最年轻的本.阿弗莱克还在一边玩着高尔夫一边信心百倍得等待升职,两位老高管在繁忙的工作之余,或在酒店里偷情,或在活动中露脸,不但展现了成功人士的得意和满足,也尽显主流社会旺盛的勃勃生机。
    但失业后,下半场的催悲就是另外一番模样了。
    两位老高管的出路,一个是自杀,一个是自己筹资设法让停工的厂子恢复起来并安排被厂方辞退的旧部上班。
    如果说这两个人比较极端,本.阿弗莱克演的这个第一主人公反映了多数人的情况——还不起房贷,付不起孩子参加活动的费用,卖掉车子......最大的无奈来自被人拒绝。一个37岁男人卖身无门,这种挫折感、无力感,足以吞噬掉一切。最终,只好寄人篱下在自己看不起的木匠大舅哥那里干体力活维持生计,渡过难关。
    2002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卡尼曼教授发现了一个有趣的心理现象:人们对同样数量的损失和赢利感受相当不同。简单地说,就是丢掉10元钱所带来的不愉快感受要比捡到10元钱所带来的愉悦感受强烈得多。比如,在一个人加薪时,他可能不会在乎什么,但如果要他减薪时问题就来了。
    所以,比起底层人士,成功人士在催悲的人生下半场会过得更不如意。因为,人对曾经拥有过而失去的会更在乎。FT中文网专栏作家“谁谁谁”曾经写过一篇《后成功时代》,就将许多人成功后,高不成、低不就的尴尬境地描写地淋漓尽致。
    人的价值是什么?
    是每月打入工资卡的薪水金额?还是有多少人冲你微笑赞美?还是什么长什么总的头衔?
    都是,也都不是。
    说是,是因为那些东西确实给你带来了荣耀和高品质的生活;说不是,是因为即使那些东西失去了,并不意味着说你没有价值。
    在大时代的萧条面前,老无所依的悲哀可以杀死一个人,其实是因为对自身价值失去的恐惧。
    听过一个广播节目,梁冬和吴伯凡的《冬吴相对论》中有期主题是“尴尬的70后”。说的是70后其实机会很不错,相对竞争没那么激烈,又赶上网络兴起,多数有体面的工作和收入,但由于过早的放弃了学习和进取,在后来的竞争中逐渐被淘汰。其实,这才是对自身价值的漠视和损害。
    在应对“中年危机”中,芒格的《穷查理宝典》及其作者推荐的西塞罗的《论老年》和富兰克林自传,让我获益匪浅。如果再来一次大牛市,我们应能比在股市6000时更为清醒,人可以通过读书获得知识,可以思考获得智慧,可以交友磨砺品格,但人的体验却是其他任何事物都替代不了的。
    当然,包括痛苦,包括这催悲的人生下半场。无论如何,人其实都是在应对前所未有的危机。
    其实,与成功相比,苦难似乎更是人生的真谛。
    最后,这个电影的海报很有意思,两个人在走钢丝中对视,底下一群西装革履的人在张望。那是他们的更高层吗?那是更成功的人士吗?如果是的话,他们其实更加催悲。

     6 ) 电影慢谈之[0176] The Company Men合伙人

    [0176] The Company Men合伙人

    2012-10-10

    打工者的最高境界,要么成为律所或者事务所的合伙人(Partner),要么成为执行董事,要么成为投资人或者大股东之一。而电影中的多数苦逼角色们,顶多算个高级白领,被人发工资,核心还是个打工的。中文的译名实在是不怎样。

    Gene的老婆要和闺蜜去逛街,居然会很自然地让老公给安排一部公司的飞机,可见不是第一回。在泡沫膨胀到最大的时期,这些高管们过的日子不会比咱们的官员清廉多少。奥巴马要拿华尔街开头,真的应该举双手双脚赞成。

    打扮一番,擦亮皮鞋,从大房子里开出保时捷飚到公司,这些人都是一幅幅志得圆满踌躇满志的样子,但是他们都有数不清的贷款和许久没付的账单,储蓄账户里的钱少得可怜。何况在公司里本来就是人为刀俎我为鱼肉,一不小心被干掉的话,全家人都傻眼了。不知道未雨绸缪的西方人,日子也没有想象中容易。

    妻子的角色跟演员一样,一如既往的蛋定,没有怨言和唧唧歪歪,她的存在是Bobby赖以生存的最大运气,不是所有的失业者都有这样的好运气。本来有希望成为CEO的一个MBA,成为失业者以后,诸多的等待,抓不住那些乍现希望却又昙花一现的机会,只能接受了小舅子的木匠活offer,虽然表现拙劣,好歹能养活家人。所谓的职业经理人们,除了坐在电脑前写邮件,琢磨to和cc的致命关系,或者在会议室里与人字斟句酌的PK,还真的得有些别的谋生手段。他的再就业回到build something的实业,这或许也是世界经济的出路,靠玩弄财务报表和衍生品的经济学家,这个世界迟早会完蛋。

     7 ) 回顾金融危机

    回顾金融危机


    一场关于美国梦和个人价值的反思
    商业题材电影在金融危机的大背景下,已经成为这两年来各大电影公司关注的热点,其中,不乏聚焦于商战与阴谋的影片,或者从侧面表现蓝领失业人群生活现实的作品。与这些作品相比,《合伙人》显得更具个性,它一方面离商业焦点很近,片中的失业者都是具有一定身份和事业的昔日的成功人士;另一方面,它又与商业纷争本身保持距离,我们看到的更多是在金融危机动荡下,每一个个体的抉择和命运。正如韦尔斯本人表示,本·阿弗莱克扮演的角色正是一个传统定义的美国梦的样本,他来自劳动阶层,却通过教育和辛勤工作,成为一个前途远大的公司骨干,但是这一切却可能突然之间急转直下。这带去了本片对美国梦,和它背后的公司体制的反思,也带来了危机中个体对于自身利益和他人处境的抉择,而这份个体命运的无常和道德的无奈对于观众可能也是一次个人反思的触发。

    在金融危机中,商业中的你争我斗更加严重,而在其中,鲍比曾经所在公司的合伙人吉利试图恪守自己的商业原则。在这个动荡的经济萧条年代里,他们的坚守与转型对个人都是巨大的考验,而他们也同时因此开始了对自己曾有价值观的重新审视。
    在2010年,提起反映美国公司政治,商业内幕的电影,大多数人期待的恐怕是《华尔街:金钱永不眠》。而同时,美国金牌电视制片约翰·韦尔斯却召集了凯文·科斯特纳丶汤米·李·琼斯两员实力派老将,外加近来状态逾勇的本·阿弗莱克,准备以一部表现金融危机背景下美国公司人失业处境的《合伙人》,作为自己电影界的长片处女作。

    若论,更接近现实社会的你我,此片胜过那些金融危机“大片”

     8 ) 真实的无奈

    对于Ben Affleck的片子一向没有太高的期望,不过还是觉得这部片子很真实,很无奈

    我觉得,看电影也有天时地利人和等种种因素,旁边坐的是不是好的Movie buddy啊,家里是不是还有衣服等着洗啊,明天有没有Presentation什么乱七八糟的东西。但是最重要的,还是当时的心情和最近的处境。

    如果放在平时,我会觉得这部电影的节奏太慢,情节不紧凑,等等等等形容烂片的词汇。但是,我却切身感觉到了真实,真实的无奈。人总有一种倾向是去夸大自己的困难,然后没办法体会别人的处境。所以每当recruiter脸上呈现出假模假样的遗憾,告诉我他们公司就是不招国际学生。我都会笑笑说,我能理解(心里想理解你大爷啊)。在Bobby Walker那里我也看到了同样的无奈和内心的“独白”。

    是啊,生活不是经常那么振奋人心,也不是总能在卖掉房子之前刚刚好找到一份工作,更不是蛰伏了许久,终于有个伯乐愿意付两倍的价钱同时帮你骂上一个老板有眼无珠。生活,通常就是让你一次次的有了希望,然后一次次的失望,然后继续周而复始。然后就是无奈,非常非常真实的无奈,那种以前的你觉得不太可能出现的那种情绪——为什么要无奈呢?

    现实吧,就是这样。也许真的等你接受了这种无奈,才能找回生活得平和,才能回到现实,回到真实的生活

     短评

    美国成为NO.1是有道理的。

    3分钟前
    • Bobing
    • 还行

    看似平淡的片子却看的人背脊发冷 海报上的他们高处不胜寒却不知低处更是严寒 是贪婪让我们的世界变了样么

    8分钟前
    • roro520121
    • 力荐

    浅薄、刻意、俗套、生硬、平庸

    11分钟前
    • 上林苑
    • 较差

    只有工作是那颗唯一有弹性的球

    16分钟前
    • 带头大叔
    • 推荐

    美国的下岗再就业

    18分钟前
    • Carf
    • 还行

    老中青实力派男演员加盟,故事说得还可以,职场就是这个样子的。

    21分钟前
    • 章鱼
    • 力荐

    阵容感觉很不错,总体也可以

    26分钟前
    • 亢龙无悔
    • 推荐

    金融危机失业

    27分钟前
    • mmhh
    • 还行

    It's a Major down beat, at least for me. It's impossible to find a decent job in States

    31分钟前
    • 冥想高潮
    • 推荐

    三位小金人得主的入驻、众多实力派的加盟,本应该让这部影片擦出不一样的火花,可期待过高以至于最终事与愿违。故事节奏完全没控制好,很多东西也没讲出个所以然,让人看得一愣一愣的。不过,作为商业题材来横向比较的话,还是会比《华尔街2》好一些。★★☆

    33分钟前
    • Q。
    • 还行

    生活质量的落差,让人无所适从。慢慢变好,慢慢变老,是最好的人生轨迹。

    34分钟前
    • 一片云
    • 推荐

    人情和道德化解金融危机+制造业危机的庸俗片

    37分钟前
    • 空羽
    • 较差

    不会热血沸腾的励志片

    39分钟前
    • ssxy
    • 还行

    希望天下没有被炒得人,挺温暖的,希望自己以后能干的好吧

    42分钟前
    • Frank
    • 推荐

    确实,比《华尔街2》好多了。虽然讲得肤浅,但是也描绘了大势所趋下人的无奈

    44分钟前
    • AGPの黄昏
    • 推荐

    rosmary这回演了个贤惠老婆。伉俪情深的戏码我没有抵抗力啊。

    49分钟前
    • 傻乐的猫
    • 推荐

    有些音乐还不错

    51分钟前
    • Sora
    • 推荐

    故事是好的,演员也是好的,可惜的是剪辑没有一气呵成,有些东倒西歪。美帝背景下的失业人生,虽然国度不一样,但有些东西和理念的共通之处全世界都适用,特别是在当前这个环境下,值得一看。任何低谷都是一道坎,坚持过去了也就过去了

    52分钟前
    • 推荐

    世事艰辛,面对失业数字的挑战,如何面对改变的生活和自我?波士顿没有东京奏鸣曲,美国式的中产励志。只给四星,不推荐

    53分钟前
    • k-pax
    • 推荐

    人生无常,必须坚强。一部男人戏,不少熟悉的老面孔。直线叙事,没有高潮,片中体现时间环境的季节景色我很喜欢。“我会赢,因为我有信念,勇气,和热情。” 虽然警言名句不能支撑起任何一个人生,但偶尔还是拿来自我激励一下吧。

    57分钟前
    • Dreamer-Echo
    • 还行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电影

    电视剧

    动漫

    综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