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前位置:首页 犯罪片 性本恶

    性本恶

    评分:
    0.0很差

    分类:犯罪片美国2015

    主演:杰昆·菲尼克斯,乔什·布洛林,欧文·威尔逊 

    导演:保罗·托马斯·安德森 

    排序

    播放地址

    提示:如无法播放请看其他线路

    提示:如无法播放请看其他线路

    猜你喜欢

    • 三叉戟

    • HD国语

      三大队电影版

    • HD国语

      孤注一掷2023

    • HD

      坚如磐石

    • HD

      第八个嫌疑人

    • HD

      热搜

    • HD中字

      猎屠

    • HD中字

      杀死一只知更鸟

     剧照

    性本恶 剧照 NO.1性本恶 剧照 NO.2性本恶 剧照 NO.3性本恶 剧照 NO.4性本恶 剧照 NO.5性本恶 剧照 NO.6性本恶 剧照 NO.16性本恶 剧照 NO.17性本恶 剧照 NO.18性本恶 剧照 NO.19性本恶 剧照 NO.20

    剧情介绍

    早在2010年的12月,安德森就有意改编托马斯·品钦的《性本恶》,不过由于另一部新片《大师》的资金到位较早,《性本恶》暂时被搁置了起来。《性本恶》有一个类似钱德勒侦探小说的外壳,洛杉矶私家侦探多克与前女友莎斯塔不期而遇,并从她那听说了一个无从佐证的故事,一桩离奇绑架案,受害者——她现在的情人——是一个“腰缠亿贯”的房地产商。多克明知道“爱情”是个含混不清、随时会惹出一串麻烦的词儿,还是鬼使神差地撞进了莎斯塔的故事,而且愈卷愈深,冲浪手、皮条客、贩毒者、摇滚乐手、犯了命案的高利贷者,各色人等,若隐若现……

     长篇影评

     1 ) 继续沉沦

          看了一遍,剧情并没完全看懂,只是了解个大概。即便如此,当静静的躺在床上时候,却有些回味,也就想说说。
          一开始,我并没感觉这片有什么出彩。直到影片最后一刻,中年警察歇斯底里地吞食大麻的情景才给我强烈的情感冲击。这个警察崩溃了?还是释怀了?
           (长期的)压抑——释怀——(无尽的)压抑——崩溃、疯狂
           这才是他的情感变化!
           一个有情有义的嬉皮(屌丝)侦探为了寻找失踪的前女友不经意的卷入了迷雾重重的一连串事件。跟着男主角的视野,我们观察着生活在这个社会各阶层的芸芸众生,也一步步的揭开了这个社会的隐藏的种种丑恶……最后,当主角发现他真正的敌人那个衣冠楚楚的上流精英(律师)和他背后的巨大势力,他妥协了。
            他妥协了,也只能妥协。他残存的正义感,他的执着已经让他失去了爱人,得到真相又如何?或许挣扎到最后,他连自己也会失去。
           “正义得到伸张了?”
           “千真万确。”
           ——伸张个PI啊,伸张了你还在那里苦逼地抽大麻?(堕入更深的深渊,只能继续沉迷。)
           抽大麻是犯罪知道不?看把警察招来了吧。这个警察你认识吧,就是经常对你暴力执法那个。可你现在也知道他为啥暴力执法了吧——他也苦啊。搭档被杀无处申冤、被人歧视无力反抗还妻管严的压抑得释放啊,所以就经常揍你泻火。谁让你比他弱呢!当然,你也算一定程度上为他报了仇,所以这次他不是来虐你的。你们一样苦逼,也就开始惺惺相惜了。可你们的仇真正报了吗?没有!你们的冤,有人偿吗?也没有!生活依然暗淡无光,前途仍是无尽的黑暗。想想可怕的现实,真是没有不崩溃的理由——但愿好基友,一辈子。
           一个人的革命能走多远?幸亏还有未来。
           Where the american fate,mercifully, failed to transpire…——《 Inherent Vice》
          PS:片名(小说)被翻译成“性本恶”,我认为翻译的不妥。如原片(著)名字,这不是一个探讨人性的作品。还有人说这是黑色幽默片,有笑点。我特么就一直压抑着看完了,没有笑。现在想想都是泪。

     2 ) 美国社会的固有缺陷

    由于品钦庞大而繁复的叙述,他的小说之前从来没有被搬上银幕。品钦写于60年代的《拍卖第49批》和80年代的《葡萄园》均以加利福尼亚为背景,它们与《性本恶》构成了品钦的“加州三部曲”。发表于2009年的《性本恶》,尽管是其线索性最强的一部小说,PTA能够将品钦所呈现的社会画卷成功的浓缩在两个半小时之中,这无疑是一次大胆而成功的尝试。

    电影是以私家侦探Doc为视角的,以加州为整个美国的缩影,来透视整个嬉皮文化如火如荼的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末中美国社会格局的巨大变化。这个通过“侦探”而重新塑造的奥德赛之旅,并不仅仅旨在勾勒加州洛杉矶地区的地理政治和嬉皮文化效应,而是指向了整个国家隐蔽的历史欲望与等级建构。充满“阴谋论”的Golden Fang即是那艘贯穿美国历史的神秘帆船,它本身成为了美国历史污点的譬喻(黑奴/反共),又是那个外表堂皇内在腐败的牙医诊所,它则成为了美国丑恶的社会内部结构的缩影,还是坐落在奥哈伊的疗养中心,一个看似奉行嬉皮的疗养机构,却被强烈的反共反犹的政治高层所管制,它则是美国所宣扬的民主政治的反讽。

    电影中看似漫不经心、松散游离的侦探情节在寻找地产大亨Mickey、旧时恋人Shasta和身份莫测Coy三条线索时而中断、时而交替,导演真正的用意是让Doc成为一位本雅明意义上的城市漫游者,通过Doc所经历的片面性的局部性的具有黑色喜剧性质的事件,PTA试图还原一个整体性的综合性的社会学上和意识形态上认知和理解。

     3 ) 希望能帮大家理解

    以下内容皆是我让电影讲得通所做的尝试,对那个年代了解很有限又没看过小说,所以不敢说这个理解多靠近标准答案,不过本来也没标准答案一说。

    看了大概两遍后,因为角色众多,关系复杂,很难(对我来说)把每个人的作为都理清楚,我决定不受限于错综复杂的角色关系,权当角色和及组织不独立存在,只存在的是两个阵营:

    阵营一:FBI,Golden Fang,LAPD....这些 big names(台前幕后的代表人物:Sloane,Crocker,Adrian,Puck....)

    阵营二:其实可以简单概括为“主角一行人”。(其实这里可以囊括千千万万底层人民)

    我苦思冥想也没找到两组人各自的特征(attribute)来区分他们,直到看到男主和 Crocker 的对话。

    字幕:你们这种人第一次交房租的时候就放弃尊严了

    根据这个突出的对立关系,我不妨大胆的把他们概括为:交租的和收租的。

    当然每个人都是复杂的,尤其处于这样错综复杂的关系中,有时身不由己,有时情不自禁。我之所以要划分阵营不是给他们定性,而只是为了便于(我)理解剧情。

    后面我也会单独分析几个角色。

    好,划分好了阵营,我们看看双方都干了什么(没有严格的时间线)。


    阵营一(收租的)

    把当地居民“请”走,修路盖楼赚的盆满钵满。

    贯彻落实黄、赌、毒三样:开“按摩店”洗钱,开赌场,走私销售毒品。甚至还搞垂直化,既贩毒又开戒毒所。

    在民间组织安插卧底,维持底层秩序。

    一位房产大亨思想发生转变,竟然想倾尽家财建免费住房,于是被“失踪”,几经转手,最后依照 FBI 的计划,发配到拉斯维加斯新赌场。

    如果成了大佬的眼中钉,即使是自己人也赶尽杀绝:Big foot 的同伴,嗑嗨忘形了的牙医。

    阵营二(交租的)

    基本上都受限制举步维艰的状态,于是只能指望灵活游走的私家侦探也就是男主 Doc 来揭开阴谋。

    Doc 根据零零散散的线索,靠着灵活的伪装深入敌营,一路上跌跌撞撞。

    凭借小本子和白板上潦草的字迹和大麻时不时给的灵感,Doc 找到了跟前女友一起消失的房产大亨。结果大亨还是继续为阵营一服务,女友虽然身体回归但是精神不再。

    Doc 折腾一圈好像什么也没改变,心有不甘,于是继续追查,单枪匹马深入敌人老巢,死里逃生并干掉两个杀手。

    警官 Big Foot 想破大案,让 Doc 带着二十公斤毒品做诱饵。

    Doc 靠着毒品做筹码救出身在敌营的 Coy,让其与家人团聚。

    录口供揭露 FBI 关押 Mickey 的事实。

    最终司法部查获走私船只。


    到此,收租的和交租的故事告一段落,可惜这样并不能还原事情的全貌。男主被打晕那段时间发生了什么?船上又有怎样的对话?前女友又经历了什么?

    之前我也纠结这些疑问,这也是我想简化人物关系的初衷。这部电影人物组织繁多,而且还都不是一重身份,比如 Coy 既是的警察局线人,又拿 Golden Fang 的工资,还为尼克松的组织效命。千丝万缕的联系乱作一团,却也可以是简化问题的关键。既然 Golden Fang 的人能和 Vigilant California(尼克松的反颠覆组织)谈拢从而放人,那它们就是一伙的呗。同样的道理也适用于主角这边。由此层层简化下来,其实本片就是两股势力的较量。

    这两股势力可以是两种立场,甚至两种意识形态。它们的较量不仅是双方阵营物理上的碰撞和机关算计,还体现在几个角色自身的挣扎和矛盾。

    先说 Mickey, 他靠房地产腰缠万贯,也许是因为接触到了 Shasta ,也许就是嗑嗨了,也许终于良心发现内疚不已,于是想建免费住房。高处不胜寒,有些决定牵扯到的利益太多,于是他被“失踪”,送到戒毒所。他说“朋友们”点醒了他,好像是心甘情愿被安排到了 Vegas,但是镜头上的他却没有了往日的笑脸。

    Penny for your thoughts, Mickey. 此时你在想什么呢?

    再说 Shasta , 君子爱财,女人爱君子,两人似乎很自然的走到一起。也许就像 Mickey 没预料到有天自己会盖起免费的住房,Shasta 也没预料到会爱上这个男人。她觉得自己能解救 Mickey,于是找到 Doc ,但需要解救的其实是自己……她还是上了他的船,尽管被登记为“货物”。

    Doc 逃过了 Puck 的强暴,Shasta经历了什么我们不得而知。

    还有 Coy, 一个瘾君子,加上一个瘾姑娘,俩人过着糜烂的生活,体内毒品不仅摧毁了自己的牙齿还殃及腹中的婴儿。孩子出生以后,生活似乎依然暗无天日。而后 Coy 通过 Shasta 结交了阵营一的人,获得“重生”。他似乎活出人样了,戒掉毒瘾,甚至有多条收入来源,可代价是再也见不到孩子和妻子。

    Coy 是唯一看向镜头的

    留着耶稣的发型,干的却是犹大的勾当。这人不人鬼不鬼的生活使他濒临绝望,得知孩子和妻子健康生活着对他是一丝宽慰,但如果孩子生病而自己不在身边,自责也许会杀死他最后一丝理智。


    In the end, they all picked a side, or the sides picked them. 乐意或不乐意,最终他们都回归了原本的阵营。


    电影里的角色都有多重身份或者说 persona,本文最后一部分就留给其中两个关键的角色。

    Golden Fang

    根据文本,她是一艘船(曾用名 preserved),又是贩毒集团,也是一群牙医为逃税成立的财团。

    这艘船似乎有种神奇的魔力,她好像真的有“灵魂”。老牌影星 Burke Stodger 跟船“失踪”在百慕大,几年后他再次出现时,船改名换面,他的政治也洗心革面。而与 Golden Fang 有关的神秘事件无独有偶:Coy 死而复生、Mickey 失踪……银幕背后又有多少“失踪”,多少谋杀被暗中操作成“justifiable homicide”呢。 Golden Fang 于是不仅仅是实体的船,形式上的组织财团,还代表着各种意义上阴谋诡计、暗箱操作。

    Sortilege

    放在最后说,是因为我认为她是本片最重要的一个角色,没有她就没有这部电影。她不仅充当了 Narator(叙事者) 的角色,还时不时提供给 Doc 几个解谜线索,有时又像以 Doc 第一人称口吻说话。问题来了,她是一个具体的人物吗?我不知道原著小说里她是怎样一种存在,但是我认为电影设置的她不是一个具体人物。

    佐证1:

    去 Channel View Estates 的路上

    佐证2:

    镜头一转就消失了

    去精神病院/戒毒所的路上,并且她问了去哪

    但到地方就 Doc 一人

    整部电影唯一肯定她存在的只有 Doc 和 Shasta,而他们俩又是心有灵犀的。

    无论她是什么,她起到的作用至关重要,她代表着 Doc 的一部分意识,可以唤醒他的良知,又似乎充当着创作者和 Doc 沟通的渠道,随口说出解密线索的提示(戒毒所的名字),还在他心烦意乱时帮他理清思绪鼓励他跟从内心。

    这里不得不提的是,这部片一个特质就是男主大麻不离手,整部片他都是一种麻醉的状态。戏中人是陶醉的,戏外人是不是也是呢?导演有意营造了这种氛围,甚至说大家都心照不宣的认为 PTA 也是吸了大麻才拍的这么醉人。

    我这看完电影的这几天也是陶醉其中,所以有意识或无意识的企图再度浪漫化Sortilege 这个角色。 她像是一个 weed fairy “麻”仙(对应tooth fairy 牙仙),自由穿梭剧中人和创作者的脑海,当剧中人和创作者吸起大麻,两个世界就建立起了连接。


    这部电影无疑是是 PTA 对那个时代的 homage,我也不禁思考原著的创作初衷是什么。

    表达一种政治立场,表达一种反抗?

    Sortilege 开篇在车里的讲 L.A. 用地规划,吐槽赶走原住民这种 gentrify 的行为

    结尾一首短诗优美的语言也表示出上述同样的顾虑。

    反越战

    绘一幅迷醉的 L.A. 画像?

    或是谱一曲小人物颠覆大机器的赞歌?

    或许都是。


    那个年代的美国,奢靡和贫穷在一个舞台,大麻和海洛因泛滥成灾,死亡似乎随时都在上演。

    在电影刚过半小时的时候,Sortilege 平淡的用星座解释这些吸毒者的不幸,说当时一些存者不愿接受“死者长已矣”的现实。

    Doc 见过存者不信自己爱的或者同过班而已的人真的死了,于是编造出各样的故事来逃避现实

    也许上面的理由都太复杂了。

    也许,作者 Pynchon 就有这样一个朋友,高中时还一起吸过大麻,后来他也有了妻子和孩子。 在一个平淡的日子,突然传来了他的死讯。

    于是 Pynchon 写了这样一个故事, 故事的结尾,正义得到伸张,甚至会有免费的住房,但他最在乎的是,在这个世界里,Coy 回到了家人身边。

     4 ) 一个普通人的看法。

    我个人并不是文科专业,更不是什么哲神史爱好者,对于一个想保持清醒的人来说,看品欣的小说是通过看比我们思想丰富人的想法,然后考虑后丰富自己想法的一种方式,对于我来说,感觉作者只是通过他高超的写作手法,引人入胜的故事,来告诉我们,大部分人们都是活在梦中,一直不肯醒来,也不愿意醒来,无论你是有何种欲求,你只要按照自己的本能去做,就是符合人性的,并且大家都是这样做的,而你看到大部分秩序,只是许多人按照自己白天做梦时的想法去做的,相互妥协后达成和谐统一,并且有意思的是,小说中,虽然女性角色在大部分情况都描写成花瓶,但是在促成故事剧情发展上,十分关键,地产商米奇的妻子和情人,被怀疑绑架成嫌疑人,多克的前女友又是真情想帮米奇才找来多克,而多克的情人地区检察官助理也是因为真心要证明自己的心意,找到封存到2000年的档案,甚至在结尾,多克让小孩查到被自己送到天国的打手的受虐新娘所在的医院,并开车计划去看她,是要来告诉我们,决解活在梦里人们的问题,同样用到烫手的爱情,就可以了,就像真正好莱坞电影那样,没什么是爱一个人不是决解的,如果有,那就是2个。

     5 ) 按照小说改编的,还算可以

    男主角是个60年代末70年代初的嬉皮士,抽大麻,做私人侦探。一天,前女友突然到来,告诉他,她现在傍的那个地产大亨可能要被人骗,让他帮忙。男主角于是到处打探,接触各色人等,遇到各种麻烦。结果发现那个大亨是自愿放弃一切。前女友又回到男主角身边,并告诉他,她和那位大亨在一起时只是大亨的性工具,不仅以各种变态的方法对待她,而且还把她提供给其他人享用。男主角又和一位警察一起干掉两个黑道人物,得到一批那两人黑吃黑的毒品。男主角用这些毒品作为交换,帮助在此期间认识的一位警局线人,也是被迫混迹黑帮的人脱离警局和黑帮的控制,和家人团聚。最后,男主角和女友一边开车一边怀念和感悟。
    本片是根据著名作家的同名小说改编的,能把以晦涩庞杂著称的作家的作品改编为有条有理的影片,也还算可以了。
    对于60年代末70年代初的美国社会的某些侧面的反映,本片也做得也算不错,至少也是按照原书那样去表现那个时代的某些特征了。
    片中有露点情节,就是男主角的前女友再次回到他身边,两人先交谈,然后激烈做爱那段,女友三点皆露,咪咪不是太大,屁股挺翘。

     6 ) 嬉皮挽歌

    第一次看这片子是去年的5月份,周末影院放了三部保罗·托马斯·安德森:《木兰花》、《血色将至》和《性本恶》。最喜欢的就是这部《性本恶》。片子里嬉皮士们喷云吐雾,故事云山雾罩,看得也是云里雾里,甚至飘飘欲仙了。一群人看完之后激动不已,一边为本片在“奥斯卡最佳改编”中不敌《模仿游戏》扼腕叹息,大骂奥斯卡评委的偏袒或有失公允,另一边明明才是5月初,却纷纷扬言本片铁定出现在自己的年度十佳之中。 也有尚不知《性本恶》的摄人心魄和它扑朔迷离的故事难分难解的人,如我,想去托马斯·品钦的原著中一探究竟。去图书馆借来一本,翻开后却发现书页中夹藏着为数不少的白色粉末。这难不成是哪个品味不错的毒贩子,选取这样一本别有意义却又少有人拜读的小说,用作交易的工具?不敢继续再想,把白色粉末悉数扫回夹页中,赶忙还了书。 直到上个月,才终于再将书借来,一口气读完。出乎意料的是,原著中的种种谜团竟都在最后获得了解决;遗憾的是,在前因后果都已了然之后,再回来看电影,却已失去了那种雾里看花的“迷幻”魅力。好在,这样一部改编电影还是足够优秀,许多地方恰到好处地传递出原著的神韵,甚至更利于表达,实在回味无穷。 首先便是演员的选择。处于核心位置的是扮演男主角嬉皮侦探多克的杰昆·菲尼克斯。他散乱的卷发,蓄起的鬓须,黑黑的脚底板,都和多克放荡不羁的嬉皮士形象极为吻合。在开头,菲尼克斯扮演的多克躺在暗红色沙发上,灯光和被照亮的卷发头顶闪耀着金黄,而他的脸庞则沉浸在蓝色的阴影之中。三种比例协调的颜色烘托下的一张若有所思的脸庞,相信所有《性本恶》的读者看到这幅情景都会坚信,这就是多克。这种形象的“相似”更是遍布细节:一双深邃绿色眼镜经常思索着、思索着就慢慢变得湿润起来,正是那个外表大大落落却爱矫情的多克;而一些小动作,如挠挠鬓须,皱皱眉头,或是抠抠黑黢黢的脚底板,都使得在观众眼中,演员和角色早已融为一体了。其他出色的选角如扮演比格福特的乔什·布洛林,扮演科伊的欧文·威尔逊,或是扮演莎斯塔的凯瑟琳·沃特斯顿。无论是莎斯塔开头时的一身“平原地区”打扮,或是突然归来时的T恤加比基尼,都是极为神似的还原。 小说改编电影时要解决的问题之一是对独白和心理描写的处理,而本片则将旁白的任务交给了女配角索梯雷格。她是多克的前助手,又有点类似于多克的精神导师,精通通灵占星。这样一种熟悉多克现实和精神生活的身份,使得旁白自然而附加了些许情感。但心理描写的处理则复杂得多。原著中许多心理描写扮演着分析和表达情感的重要作用,而电影在这方面最精彩的变化要数结尾为比格福特的“加戏”。表面上头脑简单四肢发达的比格福特,也是时代的“受害者”。警察比格福特,通过强硬的工作手段如愿“逃出”南部湾区,来到洛杉矶警局工作,却成为了工作中被孤立的对象。他按部就班地结婚生子,生活却没有起色,只有束缚和争吵。他唯一的知己是前任搭档,却因为成了警局头头的眼中钉而被除掉。最后,他生活中仅有的一点亮光便只剩下了通过出演一些广告和电视剧客串来幻想自己的演艺事业,或者和嬉皮小子多克插科打诨。因此也有人说,比格福特是羡慕多克的。这些情绪中的大部分在原著中是以多克的心理描写来揣测,而在电影中导演却以另一种极为精彩的方法来达到同样的目的。在电影中临近结尾处,比格福特用大脚一下踹掉多克的家门,坐到多克对面,将盘中剩下的所有大麻叶子倒进嘴里大口咀嚼。对面的多克早已忍不住眼泪。虽然没有对比格福特的遭遇做出任何正面地分析挖掘,却是一次情感上的爆发,更加直观地表达他的愤怒,令观众进行前因的补全。 将400余页的故事精简到电影的两个多小时,无疑是一个巨大难题。这里就体现出了导演兼编剧保罗·托马斯·安德森对于故事结构的理解。《性本恶》结构上戏仿钱德勒的马洛系列等侦探小说,通过环环相扣的线索来推动剧情。而保罗·托马斯·安德森只需将线索拆掉几环,然后将往前平移,如此便完成了精简,而故事仍然浑然一体。但是仍然有些删减令人心生遗憾,如品钦在书中百科全书式得盘点摇滚乐和冲浪术,或是多克吸过大麻后出现的光怪陆离的幻想。尤其是多克在吃过迷幻药后所见的沉默大陆——这是一个关乎故事核心思想的寓言。 另外,故事的发生时间是在曼森谋杀案发生后不久,在原著中关于此事件的分析或调侃随处可见。尽管有几处在电影中也予以了保留,但是此事件对整个故事提供了何种背景却不见踪影。实际上,原著中立体得表现出此事件给洛杉矶地区人们带来的恐慌——人们即便在自己家里都已变得不再安全。而嬉皮士们也受此影响变成了需要提防的对象。 这个故事实际上是托马斯·品钦和保罗·托马斯·安德森写给美国六七十年代“嬉皮时代”的一曲挽歌。嬉皮士们不仅是生理上对大麻、对性渴望,更是心理上的追求:他们通过这种途径来反抗贪婪无度的商业社会的腐朽,来对抗资本主义的虚无。他们所对抗的,正是具现化后的“金獠牙”公司,以“金獠牙”号帆船为符号。原来备受恩宠的“受护”号,摇身一变成为了象征贪婪和罪恶的“金獠牙”。“金獠牙”敛金的手段便是着眼这群嬉皮瘾君子:先把毒品卖给他们,再帮他们戒毒。最讽刺的是,只要还有嬉皮士渴望着摆脱贪婪的社会和虚无的生活,“金獠牙”的罪恶生意就会生生不息。托马斯·品钦正是在这里抛出了那个关于“固有缺陷”(inherent vice,海事保险用于,小说和电影的题目)的寓言:亚特兰蒂斯和利莫里亚两块罪恶深重的大陆在远古沉没,天使之城洛杉矶成为了拯救他们的“诺亚方舟”,但是却无法保证所有幸存子民的救赎,因为他们在登船之前,早已被贪婪和罪恶所浸染。[1] 《性本恶》的中文译者也在译后记[1]中说道,这部前因后果交待得七七八八的小说,是一部不太品钦的品钦作品。相较之下,可能没来由没去处的电影的叙事,更像是品钦以往的风格。尽管我也迟疑究竟这两种,哪一个是这个故事更好的形式。但毫无疑问的是,我因为这个故事,爱上了托马斯·品钦和保罗·托马斯·安德森他们两个。 [1]参考译后记。

     7 ) 七零年代的乱世浮生


    文/鬼脚七


            看完《性本恶》观众大概会分为两类,一类感觉香醇酣畅,回味无穷,与片中略显古怪和奇特的气氛产生某种共鸣;另一类不明就里,云山雾罩,嘟嘟囔囔离开影院。哦,应该还有第三类,他们在观影过程中睡掉了三分之二的时间——《性本恶》正是这样的影片,它必然只会激起观影体验上的两极分化,毕竟,这部影片在看似漫不经心的外表下,包含了众多的类型和故事元素:侦探,毒品和金钱,笑点奇特的喜剧,暴力和性,到最后,侦探和警长之间发生了某种微妙的同情和惺惺相惜,又让人觉得无奈悲怆。保罗·托马斯·安德森的这部《性本恶》与其说是一部反映和回顾70年代美国南加州社会百态的怀旧电影,还不如说,这部电影(以及托马斯·品钦的原著小说)本身就是充斥着迷离的幻想和70年代本身。
            70年代是是什么样的?影片中的加州无疑正是最好的化身,也是笼罩全片的最大的背景底色。侦探多克无所事事,吸着大麻,过着嬉皮的混沌生活,前女友的突然委托,他就浑浑噩噩地开始调查,去见莫名其妙的人,得到莫名其妙的线索。在影片当中,事实上情节的发展并不是我们关注的重点,而影片让人沉迷的地方在于,伴随着多克时而清醒时而因为大麻而嗨起来的状态起伏,在传统侦探片中的”探案“这个过程被大幅地消解了,我们只看到冗长的对话,和突然出现的转机,有的人物煞有其事,另有一些轻佻随意。多克并不在这些事件当中掌握主动性,反而更像是被不知名地力量推动着一点点去接近最后的结局。影片很明显地将这个过程和多克随时随地叼着大妈烟卷的行为并置在一起,构成了关于那个年代的最好描述:”混沌,但是快乐“。或者从另一个角度,我们可以看到这种独特气氛是什么样的。多克在全片中的死对头,警察”大脚“则是一个和多克完全相反的人,有条有理,刚毅上进,最讨厌的正是游手好闲的嬉皮流氓,但是他的生活状态,却是郁郁不得意,强忍着痛苦换来的周遭的嘲笑。这两个人物的交织构成了影片的核心。70年代是一个迷离的年代,它在烟雾缭绕当中胡乱前行,或许某个睡眼惺忪的痞子就能够轻易获得改变时局的关键,而克勤克俭的警察却一事无成。于是,我们就不难理解影片结尾处”大脚“当着多克的面把所有的大麻烟头都倒进了嘴里,这其中的悲壮和无奈是自己并没有办法和整个迷乱的时代抗衡,如果众人皆醉我独醒,那么独醒的人则避免不了痛苦。
            但是影片也并没有把多克放在一个反面的位置上,他并不只是一个整天嗑药的瘾君子,他爱他的前女友,所以才会答应帮他调查,他勇敢调查,所以才会陷入危机,而更重要的是,在他找到富商米奇之后,故事本来已经可以完结。但是为了救出那个”被死亡“的歌手,他还义无反顾地与毒贩周旋。多克是个矛盾体,他的一半是原始的那个单纯的人,善良、坚定,另一半却是被那个年代所沾染的,犬儒、颓废。这个人物的复杂性使我们无法轻易地对他下定义,正如我们无法轻易地定义那个年代一样。正是因为如此,影片结尾多克和”大脚“的那场和解才显得无比动人,多克理解了”大脚”的痛苦,而“大脚”也承认了自己的脆弱,两人分享了同一根大麻烟,然后挥手作别。
            《性本恶》的入眼点是很低的,一个嗑药的嬉皮,一个不得志的警察,一场莫名其妙的阴谋,最后皆大欢喜。但是在这个低视角后面,却是美国社会的乱世景象,无论是影片中若隐若现的政治环境,带有“老大哥”色彩的精神病院,古怪的眼科诊所,还是更为直白表达的,关于高利贷者、毒品商人、高层官员之间环环相扣的利益关系,都像是在剥开这个社会的一颗腐败毒瘤,秽烂恶臭之物从里面相继涌出。多克或许还能借着毒品的强力药效得过且过视而不见,但是对于坐在银幕前的我们,则必须要目睹这个社会的最阴暗面。从这个意义上,“性本恶”的结论,并不是指向了影片中这些蝇营狗苟的众生,而是指向了在这背后的,荒唐而可笑的,必须要借助幻觉才能存活其间的腐败社会。
            这就是《性本恶》中的70年代,不残酷不壮烈,只是浑浑噩噩地生活着,上流社会或许有他们自己的生活方式,但是对于多克来说,需要的只是一支烟,一段感情,仅此而已。影片结尾,多克和前女友坐在车上,回忆起他们当年的情事,只不过就像影片中大多数关于他们之间故事的情节一样,我们不知道这个画面,是不是仅仅只是多克的幻觉。


    原载于《看电影周刊》2015年2月下

     短评

    一个黑色侦探故事,PTA才懒得把这样一个好故事装进侦探电影的类型模板里呢,这样的故事本来很容易让人想到【唐人街】那类的片子,它反而削弱了这类电影的辨识度和类型属性,放大了它的文学性和时代质感,全知的说了很多画面不演的,把驱动性的情节和配乐减到很低,片子的后劲却更足了。★★★★

    4分钟前
    • 亵渎电影
    • 推荐

    品钦不愧是大师,占星和降灵都懂。片子里说很多吸毒的人,出生时有天海刑的相位(天王星与海王星成90°),实乃行家之论;而当男女主角,问通灵板哪里能搞到毒品时,通灵板竟然给出了卖毒品人的电话号码,果然魔法不能普及,否则这个世界还有何秘密可言。

    9分钟前
    • 芦哲峰
    • 推荐

    简单的故事故弄玄虚2.5小时,就因为是个抽大麻的私家侦探,原声让试映不是那么糟糕。

    13分钟前
    • Carf
    • 较差

    从DCP到35mm再看到70mm对片子本身的印象竟也一路走高。PTA对文本的忠实改编远非形神兼备,但终究还是押中了气质的殊途同归。依靠节奏掌控营造的谜越解越乱,人则从烟雾缭绕中逐渐清醒的过程被影院里观众的反应精准同步:When did it stop being funny? 海浪与斜阳象征的总是永不过时的怀旧气息。#70mm#

    17分钟前
    • BLTEmpanada
    • 推荐

    烟雾缭绕般看完此片。以男主角侦探多克为视角,错综复杂的多线头故事,以悬案为主轴的各形色人物线索,温吞墨迹话唠般的对谈揭秘,而这整个过程欲言又止,荒诞不经,绝无高潮,像个絮絮叨叨的醉汉在向你复述多年他前听来的故事。不过影片台词考究,音画迷离,还是有它的魅力在,但绝不是我的菜

    22分钟前
    • 张咏轩Wayne®
    • 较差

    我是冲着名字看的,结果看了两个多小时的叨逼叨,企图为了理解剧情而倒退找线索或期间不断思索理清线索的,劝你还是放弃吧,导演拍片的时候嗑药了。

    24分钟前
    • 小林
    • 还行

    泥萌都是大师 窝看不懂

    29分钟前
    • 芥末蘸酱
    • 推荐

    一部《木兰花》给了我爱上PTA的错觉,本作则是狠狠打醒了我,自己只喜欢看PTA非常直接的炫耀他的运镜。本作给我留下的最直观印象就是好漫长好煎熬,怎么还没结束,根本体会不到一些短评里提到的嗑药、迷幻、嗨飞的感觉...

    30分钟前
    • 有心打扰
    • 较差

    ちょっと、健一郎、どーぞ、もっと、パニケーク!もっとパニケーク!もっとパニケーク!はい?はい?はい?

    31分钟前
    • 给我个电话亭,我要拯救地球!
    • 力荐

    原声不错,但我实在受不了这节奏。又缓慢又冗长而且还不停叨逼叨逼叨,且讲的一个挺简单没啥情节的故事。导演您肯定磕了药才拍出这片的吧

    32分钟前
    • Elvis
    • 还行

    闷骚、暧昧、欲言又止,本片不是致幻剂,是安眠药。PTA近来的片子故事张力越来越弱,情绪和意境到做得挺足,也难怪总被颁奖季无视

    37分钟前
    • 我做导演不为艺术只为潜规则
    • 还行

    3.5。PTA导演生涯的意志轨迹就是一个从“让你单看运镜就能知道我牛逼”逐渐过渡到“让你不看运镜都能知道我牛逼”的过程。至于片子本身讲了啥,冒昧套用一下把老师的句式来扯:磕嗨致幻的,究竟是我们的主角、嬉皮士、尼克松美国、70s还是PTA?全选是个好答案。

    38分钟前
    • Ocap
    • 还行

    8.5/10.典型的豆瓣低分佳片

    41分钟前
    • 老Ben蘇
    • 力荐

    凤凰叔是个好演员可是我不喜欢,PTA是个好导演可是我不喜欢,品钦是个好作家可是我不喜欢……==

    43分钟前
    • 小油飞
    • 推荐

    风格类似科恩的《谋杀绿脚趾》,喜感疯癫,荒诞行径下的正义故事。看似大大咧咧,实则细腻,需要慢慢品读。年代感与文学性强,错综复杂的人物关系还是需要读原著理解。

    48分钟前
    • 帕拉
    • 推荐

    PTA还原嬉皮一代,迷幻的观影体验,分几次迷迷糊糊的嗑完,配乐太赞,杰昆颓废而迷人的表演太赞。

    50分钟前
    • 阿德
    • 推荐

    电影一开幕就已昏昏入睡,一幕接一幕的荒诞看得我云里雾里。大概明白了梗概却味如爵蜡,末了只能再次感叹PTA不对我的胃口。

    52分钟前
    • 抽抽经会被虐
    • 还行

    这片能概括出烧脑也是醉了,连导演演员自己都没有头绪。威尔逊谈及拍摄,“有时我都不需要知道自己在做什么,导演鼓励我们可以为所欲为。”……能够部分抵消故事脉络挫折感的是一些即时可懂的声画元素,大致都与药、性、“吃”,“吸”有关。或许后者才是导演希望观众感受的,情节只是一个大号麦格芬。

    54分钟前
    • 赱馬觀♣
    • 还行

    看完回味了四个小时,感觉就像喝了烈酒一般。PTA对70年代南加州的迷恋,融进一个钱德勒似的小说里,观众跟着嬉皮侦探走街串巷,遇到各色人等,线索错综复杂,甚至有些只能由台词说出。但跟不上这些不重要,整个片子笼罩着那种大麻混合烟草的味道,一些角色和情节完全是致幻产物,跟着醉就好了

    59分钟前
    • 米粒
    • 力荐

    8/10。PTA最接近大卫林奇的一次。抽象姿态下是玫瑰窗效果的表现主义色光和前卫的音画交错,还加上邪教、执法腐败、叠和溶啥的我头都晕沉了。用荒诞不经的细节解构一个时代,诸如富翁的色情领带柜、死对头警察狂吞大麻。杰昆的鬼脸、扶墙慢行、蠢笨瞎闹更贴近内心的声音及异化,也间接削弱了角色塑造。

    1小时前
    • 火娃
    • 推荐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电影

    电视剧

    动漫

    综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