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前位置:首页 欧美剧 都铎王朝第一季

    都铎王朝第一季

    评分:
    0.0很差

    分类:欧美剧爱尔兰,加拿大,美国2007

    主演:乔纳森·莱斯·梅耶斯,山姆·尼尔,杰瑞米·诺森,娜塔莉·多默尔,安娜·布雷维斯特 

    导演:克莱恩·唐纳利,布莱恩·柯克 

    猜你喜欢

     剧照

    都铎王朝第一季 剧照 NO.1都铎王朝第一季 剧照 NO.2都铎王朝第一季 剧照 NO.3都铎王朝第一季 剧照 NO.4都铎王朝第一季 剧照 NO.5都铎王朝第一季 剧照 NO.6都铎王朝第一季 剧照 NO.16都铎王朝第一季 剧照 NO.17都铎王朝第一季 剧照 NO.18都铎王朝第一季 剧照 NO.19都铎王朝第一季 剧照 NO.20

    剧情介绍

    16世纪中叶,英国驻法国大使遭到暗杀,而且死者正是年轻的英国国王亨利八世(乔纳森?莱斯?梅耶斯 Jonathan Rhys Meyers 饰)的叔叔。这让国王极为愤怒,立刻召集大臣,准备兵发法兰西。不过,红衣主教沃尔金(山姆?尼尔 Sam Neill 饰)权衡各方利益,并不赞成英法交战。因此,他想方设法,让英王、法王通过协商解决了此事。由于王后凯瑟琳只为亨利八世生下了一个女儿,这让她逐渐失宠。亨利八世一直对此耿耿于怀,并在宫廷之内寻欢作乐。不过,真正令亨利八世动心的却是一名叫安?博林(娜塔莉?多默尔 Natalie Dormer 饰)的女侍官,后者美艳动人,丰满妖娆,使得他几近疯狂。为了能够明媒正娶,亨利八世跟主教沃尔金密谋,要与王后离婚,此举顿时牵涉到外交、宗教等多方利益。期间,热死病蔓延,引起全国恐慌,一场宫廷震荡也随之而来……

     长篇影评

     1 ) 唯一的亮点

    就是奥图尔饰演的教皇保罗三世

    一个演员是否为人认同,很大程度上仰赖于他念白的功力。看看第二季第三季,教皇高高在上的不怒自威、绵里藏针的用心和循循善诱,都在短短几句台词间铺陈展现。岁月沉淀下来的功力,远远不是几张年轻的脸孔和色厉内荏的恫吓可以平起平坐的。

     2 ) 历史就是大八卦

    作为一个学历史出身的人,我总说如果不是转而投奔了考古,我一定会选择世界史作为研究方向,尤其是世界古代,从希腊罗马一直到文艺复兴。
    我最感兴趣的时代就是亨利八世所处及其以后的那个时代,英雄与才子,暴君和小人交相辉映,层出不穷,编织出如此让人目不暇接而又混乱不堪的历史,一切的成就背后都充斥着斗争、背叛、报复、欲望、奸淫以及乱伦,偏偏欧洲那些国家的领土又小得可以,谁推翻了谁,谁臣服了谁,谁又是谁的远房(或近房)亲戚,连死了个国王都要琢磨着从别国的贵族从拨拉出可能的血缘关系来,这一切一切的混乱交织在一起,造就如此混乱的局面,不过是一些只能活几年或几十年的人们在争来抢去,却为日后我们的观望和探究增添了层层迷网。
    说白了,我们只不过是在观望这些人的八卦,只要能够剥离出真相,就可以在这主干之外铺垫出我们这个时代的特色,塑造出我们所希望见到的那段历史。
    很佩服HBO拍摄的历史剧,精彩、到位、令人回味,连我这样只对温馨喜剧情有独钟的人也不知不觉被其更换了重口味,从《Rome》到《The Tudors》,看的不多,但却钦佩不已。
    这部片子里,亨利八世确实是个彻头彻尾的摇滚青年,和之前在纪录片中看到的那位肥胖的大叔截然不同,应该是为了满足观众的需求吧,非常之能够理解。学历史的人总爱摆出一副自以为是的表情来批判当今艺术作品中诸多的失真和歪曲,其实差矣,不过是供人消遣的东西,能让人在看过之后心满意足就已达天命了,何必事事都摆出如此认真的面孔来?
    所以我是带着娱乐的心态来看这些历史的八卦剧,所幸的是HBO没有让我失望,反而是惊喜重重。
    哪怕是其中暴力和露点的镜头够多,但至少够真实。当然,题外话一句,像亨利八世这样的君主,我是远远不敢给予肯定的评价的。

     3 ) 我最近的新宠——Jonathan Rhys-Meyers

    Jonathan Rhys-Meyers——
      他的存在,就是为了蔑视一切规则
      
       1998年,他19岁,出演了Velvet Goldmine(《天鹅绒金矿/紫醉金迷》)中的Brain Slade,这部影片在嘎纳电影节首映“特别艺术成就奖”;
       同年,他被英国的《世界杂志》评为“全世界百名最性感的男人”之一,排名为第34;
       2005年,他出演的4小时迷你剧Elvis Presley(《猫王》)在美国哥伦比亚广播公司播出,他被艾美奖提名,赢得金球奖最佳男演员奖和一个金卫星奖;
       同年,他出演著名导演Woody Allen(伍迪•艾伦)的电影Match Point(《赛末点》)的男主角,因此片他获得嘎纳电影节Chopard最佳新人奖。并得到了奥斯卡最佳男主角的提名;
       06年秋,他成为HUGO香水的新代言人;
       07年,SHOWTIME的年度大剧《都铎王朝》(The Tudors)中,他饰演著名的亨利八世。
       Who is he?
       He is Jonathan Rhys-Meyers!
       一定需要注明的是,这个男人连中学都没上完就被赶出了学校,更别说影视表演学校了,但是,他现在却是好莱坞最炙手可热的新星之一。
      似乎,他的存在就是为了证明:一切规则,都是拿来被破坏的。
      
      危险的光芒
      
       如果没有乔纳森•莱斯-迈耶斯(Jonathan Rhys-Meyers)的脸庞总是以特写的镜头出现,相信对英国近代历史并不熟悉的国内观众对《都铎王朝》(The Tudors)并不会有这么浓厚的兴趣,甚至对这位英国历史上以“杀妻癖”闻名的亨利八世也不会投以太多的关注。毕竟这位满身肥肉的君王远不如英明神武的凯撒、风华绝代的埃及艳后以及那位机关算尽的屋大维在历史上更为闪耀。
       于是,当闻说SHOWTIME在HBO成功推出《ROME》之后,紧接着会隆重上演《The Tudors》时,很多观众都仅仅持观望的态度。SHOWTIME这个一贯以尺度大胆闻名的电视台会怎样将这段绯闻漫天的历史演绎成堪比ROME的巨作?
       但,当预告片推出的时候,一切都不同了——乔纳森•莱斯-迈耶斯(Jonathan Rhys-Meyers)——这位新崛起的爱尔兰帅哥让那段充满血腥的历史霎那间就变得活色生香起来。毕竟,一个帅哥的罗曼史要比一个胖子有吸引力得多。
       当The Tudors的片头曲定音在最后一个音符时,乔纳森•莱斯-迈耶斯穿着中世纪的华服端坐在王位之中。白色衬衣的花领簇拥之上,是他凝视你的双眼:充满了诱惑却又像利剑一般闪耀着危险的光芒;表情冷峻,只是下一秒,会有怎样的癫狂或者激情,这一刻,你无从揣摩。空旷的皇宫里,唯有他和他的王座发出金色的闪耀光芒……
       这是乔纳森•莱斯-迈耶演绎的亨利八世——“一个闪着耀眼光芒但充满危险气息的摇滚明星”——《时代》周刊如此评论。在目前播出的10集里,整部戏都像是为他量身定做的专场演出,而其他人,即使那位可以把亨利八世迷惑得灵魂出窍的美女安•博林也不过是一个光芒微弱的陪衬。这样说,并不是在指责其他演员的演技,他们都很好,好在不动声色地把乔纳森•莱斯-迈耶簇拥得光彩夺目。
       他一出场就雷霆万钧地准备向法国宣战,因为他的大使在法国被刺杀,而后,在红衣主教沃尔西巧妙地劝说下,接受了与法国的议和,功劳自然归与他的身上;但在议和之前,仅因为在剑术上输给了法国国王,就脾气暴躁地想要撕毁沃尔西千辛万苦才与法国达成的和平协议;紧接着,便笑纳了投怀送抱的美女……回国后,先将与王后的侍女偷情所生下的孩子立为公爵,而后又看上了皇后的另一名侍女——费尽心机想要取代王后的安•博林——然后,故事的主线就展开了:这位亨利八世像一个情窦初开的痴情少年,不顾一切阻挠誓把自己心爱的女人娶回家,为此不惜与教会决裂。
       到目前为止,《都铎王朝》里的亨利八世完全没有一个我们所以为的君王应有的心机、沉稳与手腕,他所有的表现都是一个被宠坏了的孩子,凭借着自己的喜好为所欲为,喜怒无常,有着最单纯的爱慕与最直接的残忍。
       好在是乔纳森•莱斯-迈耶出演这个任性的孩子,他的眼里有着让人无法抗拒的纯粹,即使是他在请求自己的王后与他离婚以便他能迎娶其他女人时,他也不会表现出丝毫的内疚、闪烁、逃避与不安,语气坚决而恳切,仿佛在请求母亲赐予他一件他钟爱的玩具般坦然而急迫。当曾经他的亲信主教沃尔西在办理他的离婚案失利时,他青筋暴起、歇斯底里地怒斥,眼里居然包含着失望的泪水,那泪水让主教大人诚惶诚恐地在他面前下跪,仿佛一个让自己心爱的孩子深深失望的父亲一样,被自责的痛苦推向了深渊。
       这个孩子可以让道德的对错磨灭界限,只因为你不忍让他急切凝视的双眼变得黯淡;如果黯淡,下一秒,则是黑暗的残忍滚滚而来,不会有一丝怜惜。
      
      
      灰色天空下,神在唱歌
      
       去年,著名的HUGO香水大张旗鼓地推出了他们新的形象代言人,看广告的时候,我才发现那个人居然就是很多年前一部曾经震撼过我的电影Velvet Goldmine(《天鹅绒金矿/紫醉金迷》)的主演乔纳森(Jonathan Rhys-Meyers)—— 一如既往地性感,只是当年电影里单薄青涩的身形如今变得成熟结实了,虽然,那眼里的闪烁着的脆弱和以前一样令人疼惜;
      还有他那标志性的微微上翘的双唇,永远,你都抗拒不了想要吻上去的冲动。
      
       1998年,出演完Velvet Goldmine(《天鹅绒金矿/紫醉金迷》)的乔纳森(Jonathan Rhys-Meyers),久久沉浸在Brain Slade这个角色中不能自拔。Brain Slade,这个涂着紫色口红、画着蓝色闪耀眼影、穿着高跟鞋的妖艳鬼魅的男人,从伦敦最底层的酒吧混迹成一个空前绝后的摇滚明星,在迷乱与癫狂的幻想中用最华丽的摇滚歌唱着最灰暗的世界。那舞台上的炫目造型,那腰肢扭动的舞步,与张国荣的绝代风姿不相上下。
       这一年,乔纳森才19岁,他用一种近乎于天才的演绎方式再现了上世纪七十年代英国华丽摇滚(Glam Rock)领军人物Iggy Pop——电影中Brain Slade这个角色的原形,而在此之前,他不仅没有接受过任何表演训练,更是在16岁时就被永远地从学校赶了出来而混迹街头。
       在这部惊世骇俗,甚至可以用险象环生来形容的电影里,乔纳森的表演完全没有任何表演的痕迹存在,每一个眼神、每一次颤抖的双手,每一场舞台上的全情投入的演唱(这部摇滚史上划时代的电影中,很多歌是乔纳森本人亲自演唱的)都是他本人的另一个写照——颠覆一切的叛逆、放浪不羁却又有着最单纯的理想或者说幻想、属于天才的颠狂与绝望……
      
       他的成名是这个日益程序化、规则化的世界里的一个奇迹,一个神话:不遵守任何规则,拒绝一切妄图定型他的好意或者不怀好意,只听从自己内心最隐秘而真诚的渴望。
      
      
      《MOKA视线》第10期:
      http://www.moka.cn/public/magazine/detail/164/1076/index.jsp

     4 ) 做了减法的阴谋与爱情


    如果用两个字来形容《都铎王朝》,那就是“华丽”;用三个字形容就是“华丽丽”。对一部电视剧来说,《The Tudors》的华丽绝对赶得上一部电影的浓度。画面的鲜明与内容的香艳相得益彰,王座、冠冕、锦绣华服,俊男、美女、刽子手的屠刀……看片头就知道这一定是一部叙述奢靡的宫廷之中的私情故事和权力阴谋的大戏。

    看了一季,实在无法不去联想我们自己的宫廷戏,不是电影大片那种能在房顶上乱飞的宫廷戏,而是类似《雍正皇帝》的“正说”和类似《微服私访》的“戏说”。自豪感顿时油然而生,瞧咱中国的老祖宗,到底是千年的文明古国,咱玩阴谋那叫什么档次!再看老外,简直就是三岁小孩过家家,所有的阴谋都写在脸上生怕别人不知道。要怎么说中国人聪明呢?看看咱的《三国》,那智慧,那谋略,就算把后主刘禅搬到都铎家的朝堂上去也能把这帮不开化的野蛮人玩得滴溜乱转。不知道英国人看到把他们的老祖宗写成四肢发达头脑简单的猪级动物会不会跟美国人急,也许英国人会照例嘲笑美国人,乡巴佬鼓捣出来的东西也就这样了,没文化就是没文化。点缀些个诗歌音乐,也都是为了偷情准备的。

    没文化打什么紧?《都铎王朝》的看点反正也不是文化。选择都铎王朝,既没选择血腥玛丽也没选择伊丽莎白一世,而是选择了亨利八世作主角,显然是看上了这个“蓝胡子”娶了六任老婆,“离婚-砍头-死,离婚-砍头-生”,放到现在也够波澜壮阔的婚姻史和密切相关的席卷欧洲意义深远的宗教改革。而且按美国人的喜好,后宫里勾心斗角绝对是收视率的保证。其实中国人也如是,就算是声称自己“写不好女人”的二月河也不得不使出浑身解数给小说里塞进几个女人。顺便一说,二月河的女主角真的不怎么样,倒是个把只露一面半面甚至根本不露面的女人比较有得看。写艳情中国人绝对搞不过美国人,不是写得神圣了就是写得下贱了。

    美国人好象从来不给自己设框框,基本不会在乎把某个历史人物贬低了还是抬高了(反正也不是写美国人,要是写华盛顿林肯可能还是要顾忌一下的),所以都铎家的亨利王既不是千古一帝也不会遗臭万年。一方面任性得象个孩子执着于自己想要的玩具,另一方面也残忍得象个暴君玩弄着他人的生死荣辱。很多时候即使是写一个十恶不赦的罪犯,作者也会对笔下的人物注入自己的同情,哪怕只有一丝一毫。但是我很难想象剧作者在写亨利八世的时候注入了多少同情和怜悯,感觉更多的是对这个“蓝胡子”无情的嘲弄,就象毫不客气地把一大帅哥扔烂泥潭里。亨利为了和新欢安-博林结婚,想要抛弃宽厚仁慈且深受人民爱戴的王后时,竟然在教会法庭上扮演伪君子,慷慨激昂地要求“正义”。当人们为这种厚颜无耻背叛切齿痛恨的时候,野心勃勃的安-博林却吊着亨利的胃口把他耍得团团转,让亨利无比炽烈的“爱情”成了笑柄,知道后来亨利也被安-博林背叛结果砍了她脑袋,我非常开心地准备好爆米花等着看好戏,除了“活该”我实在也想不出什么词儿去形容对这位帅哥亨利八世的感觉了。至于安-博林,史上形容她似乎没用什么好词,电视剧里的安-博林肯定无法象阿拉贡的凯撒琳那样用“好”来形容,但似乎也不能单纯地用“坏”来解释她的行为。首先她是工具,用来帮助家族赢得国王恩宠的工具,但也不能说对亨利完全没有爱。当瘟疫流行时被国王遣离,安-博林的眼泪说明她是受了伤害,感觉到了背叛,内心深处她是想与国王患难与共的。可能也是因此,原本就基础薄弱的爱情完全消失,之后的纠缠再也无法和“爱”联系到一起了,安-博林成了一个彻头彻尾的野心家和阴谋家。用爱情来定义这对男女的私情,实在是种亵渎。

    爱情不纯洁,婚姻不神圣,没有宗教值得信仰,没有理想值得追求,人道主义者把“异教徒”活活烧死,战争与和平是国王们的游戏。做了减法的阴谋与爱情,不适合思考,不适合感悟。但是它华丽,适合娱乐。要是“忠实于历史”让亨利八世成个老胖色鬼,安-博林其貌不扬平胸如机场,那就连娱乐也不适合了,所以《都铎王朝》非华丽不可。如同为了与法国结盟修建的行宫,虽然不过是顶帐篷,但是华丽,而且还好,酒是真的,喝得过。

     5 ) 膨胀的王权与可悲的女人们

    我对欧洲的历史了解的并不多 凭着我粗浅的认识,和这部电视剧带给我的感受,在这里写下几行字

    ---王权---

    亨利八世的时代是个王权膨胀的时代,伴随着欧洲宗教改革的风潮,王权开始向宗教权利提出了挑战,并事实上获得了胜利。不论亨利八世进行的英国的宗教改革的目的究竟只是为了摆脱Queen Catherine和一己的情欲,还是为了将英格兰从罗马教廷的控制之下摆脱出来,以更加独立更加灵活的方式发展,他所引领的改革,最终成就了英国国教,成为了新教的一支。而其后正是由于他的子女或是抑制国教宣扬天主教,或是强化英国国教而镇压天主教和清教徒,才导致了大量清教徒逃亡美洲,以及后来由清教徒暴乱而引发的英国革命。可以说英国的革命和美国的建立,都与亨利八世有着不可割裂的关系。当然,这是后话。
    权利是个好东西,几乎每个人都想拥有它,而真正清心寡欲的确少之又少。而一旦拥有了权利,便总会期望得到更大的权利。中世纪的欧洲政治中,时常可以看到宗教权利和世俗权力的斗争,宗教体系和世俗体系纠缠不清。虽然我不清楚着两个体系最初的创建的目的和原因,但是我觉得,从事实上,两大体系的存在,是对双方权利的制约;而欧洲政治就是在这种双方权利的制衡中,找寻着平衡,维持着缓慢的发展。
    宗教统治往往墨守成规;世俗政治则经常变化,但这些变化的方向确不一定很好。宗教思想往往固守于迂腐传统一成不变的礼仪规范,因为维持了这些才能维持住宗教的控制力。但是,随着经济的发展以及东西方贸易往来,加上世界格局的演变,国家终究要发展,要突破宗教传统的藩篱。世俗统治的灵活性为这种发展提供了可能,于是出现了宗教改革,其实就是世俗力量对宗教势力的挑战。而从长远和整体来看,世俗力量的获胜则是必然。
    但是,矫枉过正,代表着世俗力量的王权(或者说是世俗力量所依赖的王权),在这场改革中,不断的膨胀。当世俗王权摆脱了宗教的束缚之后,便一发不可收拾,因为,在没有新的强势(比如后来日渐强大的议会势力——其实是新兴商人和资本家势力的集团),谁又能控制住强大的行政力量呢?于是,整个英格兰在亨利八世(还有其后他的女儿血腥玛丽)的脚下战抖。凡是和国王意见相左的,不论先前曾为国王立下多少汗马功劳,都难免一死。Cardinal Wolsey、Sir Thomas Moore、Charles Brandon Lord of Suffolk等等,都相继死去。最后,甚至Her Majesty the Queen也倒在了国王的屠刀之下,这一死,便是一个接着一个。
    王权下颤抖的英格兰,最终送走了亨利八世、血腥玛丽,迎来了爱德华和后来的伊丽莎白一世(也就是在第二季结束时刚刚被宣布成为私生女的伊丽莎白),在伊丽莎白一世时期,英国的政治基本上稳定,国教的正统地位得以确立,英国经济飞速发展,美洲殖民地巩固,文化发达(莎士比亚和培根etc.),英国才进入黄金时代。而经济发展带来的资产阶级的振兴,终于是的王权收到了挑战,伊丽莎白终结了都铎王朝,而其继任者创建的斯图亚特王朝仍然试图维持至高无上的王权,又把英国带入了恐怖之中,而终于在资产阶级的革命中轰然倒地。又是后话了。
    没有制约的权利是可怕的,于是有了三权分立的学说。行政权力的过大,就像过度膨胀的王权一样,会带来一时的变革和发展,但最终引向的还是腐败和恐怖。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的生活水平、教育水平的提高,人们会要求更加平等更加自由的政治,民意一次又一次的推动了英国的发展,也同样推动着世界的发展。
    我们,看到了太多的由于行政权力的膨胀而带来的灾难,立法和司法成为了行政者手中的玩物。我们不希望看到可怕的革命,但是我们也不想永远在膨胀的权力下颤抖。基于民意的制衡的和谐一定就要出现,因为人民正在强大,一定会推动着它一步一步走向现实。



    ---国王的女人们---

    很多人说西方社会自古是个一夫一妻制的社会。这种说法,在看过都铎王朝之后便会不攻自破了。
    虽然基督教义要求一个男人只能由一个妻子,一个女人也只能有一个丈夫,而非婚生的子女理应不具有任何继承权,然而,当国王要求更换自己的王后的时候,连罗马的教廷也曾经准备承认国王情妇子女的权力,这等于事实上承认,一个人可以同时有多个女人。
    在这里,我不是想说东方君王的女人们不可悲,我只是想说,西方君王的女人们的可悲一点不亚于东方,甚至要超出许多。
    在多妻的东方,君王的女人们至少都有一个自己的名号,而中国则还为她们设立了相应的等级制度。至少她们有自己的地位,还可能会母因子贵,成为万人之上的国家的女统治者或者干政者。而在英国,国王公开的和其他女子调情,公开的拥有姘头,而这些姘头,到死也不会有个真正的光彩的名誉,人们只会说,看吧,那是过往的情妇。而她的子女,可能不会有继承王冠或是王室权利的任何一部分的机会,还要适逢同父异母的兄弟姐妹,随时又被厌恶了他们(或他们的母亲)的国王,以及担心他们的兄弟姐妹们除掉。情妇们不要想着能母因子贵,只要国王宠幸你的时候,会给你点好处,就已经了不得了。而当被国王抛弃之后,破败的名声,使得她们几乎无法找到一个合适的夫家。
    不过这个悲惨似乎被伟大的亨利八世解决了。《都铎王朝》中可以看到,亨利八世的王后第一季是Catherin,第二季是Anne,第三季将是Jane。国王自己成为了宗教的首领,终于不用等待教皇来裁决他的婚姻是否合法,他可以,在任何时候,废掉任何一个王后甚至杀掉她们,来为新的女人腾出女王的宝座,戴上绚丽的王冠。国王的情妇们终于有了盼头,终于有了成为王后的机会,看看第二季结束时Jane Seymour兴奋的表情和眼神,完全不记得刚刚有一个用同样方法登上王后宝座的女人被砍掉了脑袋。而后来,亨利八世又杀掉了一位王后,理由为何,可能要看第三季以后的了。而死去王后的女儿,Mary和Elizabeth又先后被剥夺了继承权,被宣布为bastard。
    可怜的Anne,自从和国王结婚,就从来没有得到过好名声,所有人都咒骂她,她的父兄也只当她是获得自己政治利益的工具。而正是她帮助亨利八世从教皇和宗教压迫下解救了出来,实现了亨利八世强大王权,可也正是这强大的王权最终害了她,让她送了命。片子中,Anne临死之时,气氛渲染的异常感人,让人不免为之动容。而杀死了Anne的亨利八世,却也许永远都得不到真正的幸福和心灵的平静了。
    多么的可悲,看似成果,却死的更惨,看似希望,却是无底深渊。专制制度下的女人可怜而又可悲,不论是宗教制度下的永远无法得以正名,或是王权强大时被砍掉脑袋,她们却只能做最为无力的抗争。
    这个世界还是一个男性主导的世界,绝对的平等是不可能的。我们只能做到好好的对待我们心爱的人,让她们的生活远离悲哀,也让我们的内心的到慰藉和平静。

     6 ) 迷雾中的那个人----Thomas Cromwell其人

    电视剧《都铎王朝》的观众可能在第一季还没有特别关注Cromwell这个人。导演选择了一个反面形象的演员,而编剧也把他塑造成一个善于钻营、趋炎附势的小人。但这个小人却最终成为亨利八世后期的权臣,并以英国新教的奠基人被铭记。

    2009年英国的Man Booker小说奖得奖小说《狼宫》(Wolf Hall),正是以Cromwell为主角,并以他的视角来解读亨利八世的这一段历史。史料告诉我们的Cromwell是这么一个人:出身于铁匠之家,从小善于打架斗狠,却又聪颖好学;少年时离家出走,在欧洲多国流浪,当过雇佣军,跟着纺织品商贩学做生意,对银行业务(与当时商品贸易息息相关的行业)也非常了解;精通法律,拥有律师身份;后为红衣大主教Wolsey所用并加以器重。

    Cromwell之所以来到亨利八世身边,正是由于Wolsey的推荐,或是在帮Wolsey去国王那儿跑腿时开始。这一点,在历史上应该是不容质疑的。

    历史解读的分叉在于Cromwell在来到亨利身边之后,是如《狼宫》小说中所刻画,不遗余力地帮助已经失宠的红衣主教争取权益;还是如《都铎王朝》电视剧中所演顺水推舟、投靠红衣主教的敌人Boleyn家族,对红衣主教之死视而不见甚至落井下石?

    以Cromwell当时尚未显赫的身份,以他精明的为人,在历史潮流变化难料、权利斗争瞬息万变的那些日子里,他的立场没有任何官方或私人文献流传下来,并不出乎意料。于是六百年后我们如何来猜测、揣度他当年的心思,大约只能用两个方法:

    方法一:唯结果论。在经过了围绕亨利八世离婚事件的权利斗争之后,Cromwell成为最后的赢家。甚至在暂时的胜利者Boleyn家族也随着Anne Boleyn的被斩首而沦陷后,仍然屹立不倒,可以推断他应该是唯君命是从,国王偏向谁他就支持谁,国王放弃谁他就放弃谁。因此可以推断他是个政治嗅觉敏锐、政治手段犀利的实用主义者,而不是纠结于“忠孝不能两全”的道德家。

    方法二:唯出身论。野草的生存能力肯定强于观赏类植物。因为野草的使命就是生存,而不是其它什么劳什子,比如说看起来比较美,闻起来比较香之类。像Thomas More这样出身世家、一心向佛(上帝)的人,可能会为信仰而折腰,但是像Cromwell这样从社会底层奋斗上来的人,如果没有灵活的头脑、灵活的立场和更加灵活的身手,早就死了一千次了。

    综上所述,本人倾向于认同电视剧对Cromwell为人的塑造。但是也必须指出,他能够在几十年的政治变局中立于不败之地,一定也有异禀过人之处,绝不是一般的小人都可以做到的。

    说到底,小人还是君子,伟人还是枭雄,纯粹是价值观的判断,而价值观,并不是一个全世界古今中外统一的度量工具。

    迷雾中那个人消失早已在历史的烟尘中,而他深谋远虑或助权为虐的所为,造就了一个财库富有、王权强大的英国,从此后它将从偏居一隅的岛国,走向称霸欧洲之路,直至到日不落的辉煌。

     7 ) 都铎随笔

            假期的最后几天,翻出了一部N久前就想看但一直没有看的美剧《都铎王朝》,断断续续,有事没事的看了一季半。亨利八世、都铎王朝、英格兰的中古史。其实整个假期看了不少关于英国的东西,最开始是重看了海伦亨特的《女王》(The Queen),看完后在wiki上翻了不少关于伊丽莎白二世、戴安娜王妃的文章,年快过完了,脑子一闪念,想起了这部《都铎王朝》,嗖地,回到16世纪。
        都铎王朝共统治英格兰、威尔士、爱尔兰共118年,历经五代君主,即亨利七世、亨利八世、爱德华六世、玛丽一世、伊丽莎白一世。美剧《都铎王朝》主要讲的是亨利八世的故事,他的故事最有说头,也最有可看性,先后六次结婚,杀掉两位皇后,废掉两位皇后,一位皇后病逝,最后一位与他终老;他为了与二任皇后安妮博林结婚,不惜与罗马教会分裂,迫使英国教会独立并自称英国教皇(即英国圣公会)……他在位时间不短,1509—1547,为了一个儿子,闹得英格兰天翻地覆,血流成河,杀妻叛教,情人无数,用今天的话说,这家伙浑身都是戏。所以,《都铎王朝》不是第一部以亨利八世为主角的剧集,也不会是最后一部。
        下面说点关于都铎的历史,算我是私人历史笔记(这不是一篇历史普及课,只是个人历史随笔,觉得我写的不好的大可自己去看wiki百科,特此声明)。

    1.可怜的皇后
        对于中国帝王,他们从来不会因为婚姻的事情而犯愁,皇帝三宫六院,三千宠爱,女人不是问题,结婚更不是问题。中国的帝王,从理论上来说,是一夫一妻制,即只有一个皇后,但是他允许有很多的妾,即小老婆,但正因为他是皇帝,所以在性的分配上,皇后和诸多妻妾其实得到的份额差不多,人生如戏,全靠演技,就看谁能够拴住皇帝的心,或者谁能够给皇帝先生下儿子。从婚姻角度来说,中国皇帝最担心的事情,只有一个,就是儿子。
        亨利八世一辈子也只愁一件事,儿子。亨利八世的第一任妻子是阿拉贡的凯瑟琳,西班牙贵族,亨利和凯瑟琳的婚姻是他一辈子中稳定时间最长的一段,两人于1509年结婚,1533年强制取消婚姻,维持了24年。凯瑟琳没有给亨利生下儿子,唯一的一个儿子仅仅存活了52天就夭折了,她的女儿玛丽,后来成为英国女王,以血腥统治著称,因为其母亲后来失宠死去,她的地位一落千丈,童年的生活阴影可能造就了她日后残暴的性格。凯瑟琳最初是嫁给亨利八世的哥哥亚瑟的,成婚四个月后,亚瑟暴死,为了维持英格兰和西班牙的关系,亨利七世决定让亨利八世迎娶兄嫂,此事特经罗马教皇批准而成功(因为教会教义规定,婚姻是由上帝恩准的,没有上帝的允许不准离婚再婚),18岁时,他与凯瑟琳完婚,我们有理由相信,是凯瑟琳成熟的身体让亨利八世享受到了充足的性爱欢愉,少夫老妻在开始的时光非常快乐,但是,凯瑟琳却没有保住自己的位置——因为20多年都没有给亨利带来儿子,亨利对这位老妻子已经厌倦,根据教义,没有罗马教皇批准,他不能与妻子随意离婚。这点就与中国皇帝不同,中国虽然也有佛教道教,但他们完全管不到皇帝头上,基本上只是为皇家祈神求福的工具,而欧洲的国王们在头顶则有一个教会,教会管信仰,也管婚姻。中国人完全想象不出,皇帝的离婚居然会那么难,直接废了皇后不就完了么?但在英格兰,16世纪却真的不可以,名义上,所有的欧洲国王都是君权神授,是神的旨意,既然王位来自神,那么,国王的婚姻自然也归神管。所以,亨利作为英格兰国王,他可以不去宠幸自己的皇后,他也可以去随意找宫廷里、臣子家、伦敦街头任何一个女人,做他的情人,为他提供生理的欢愉,却不能轻易的休掉他的皇后——阿拉贡的凯瑟琳。
        亨利的情人很多,他找情人的目的,一是满足自己的生理需要,二就是要儿子。也的确有人为他生了儿子,Elizabeth Blount为他生下一个儿子,这个儿子生于第二任妻子安妮博林得宠之前,因此也是他唯一承认的私生子。但是,这并不解决问题,因为于1536年去世了,无法继承王位,于是,人到中年的亨利开始为了儿子发起了疯。
        他爱上了安妮博林,皇后的侍女。这本来会是一个很普通的情妇故事,但博林的父亲和叔父却是很有心计的大臣,他们希望借此青云直上,在一系列的手段和怂恿下,亨利决定要与凯瑟琳离婚,迎娶安妮博林。离婚事件涉及到诸多重大国际国内关系问题,1.罗马教会的反对,因为凯瑟琳的婚姻本身就是罗马教会特批的,他们为了保持自己的尊严权威不愿意轻易推翻;2.凯瑟琳的侄子西班牙国王查理五世的反对,这就涉及到两个国家之间的关系了;3.安妮博林只是一个侍女,出生卑微,国王为了一个低贱女子而休妻、与教皇闹翻,使国内的传教士无法接受。
        至于皇后本人,则基本上是在悲伤、绝望中度过余生,自从国王爱上安妮博林之后,皇后的床是再也不去了,宠爱更是无从谈起,而且由于皇后与教会、西班牙的关系,使国王加快了离婚的步伐。最终,她被剥夺了所有的尊荣,在孤独失望中死去。
        仅仅是因为她没有生下儿子。
        但是,安妮博林并没有笑到最后。因为她后来也没为亨利生下儿子,这估计就是报应。气急了的亨利以淫乱罪将妻子砍头处死(可参看电影《另一个波琳家的女孩》The Other Boleyn Girl),安妮博林生下的女儿伊丽莎白,即后来的伊丽莎白一世,开启了英国历史上著名的黄金时代。(亦有电影《伊丽莎白》可供参考)
        关于亨利的皇后,流传着这样的俗语,离婚、砍头、死,离婚、砍头、活(divorced, beheaded, died, divorced, beheaded, survived),凯瑟琳惨遭离婚,但她的下场实在算是相对比较好的了,她不过是死的比较郁闷,安妮博林则是被砍头(中国的皇后们似乎也不会因为没生下儿子而被砍头吧?),三号皇后安妮的侍女简·西摩为他生下唯一的儿子,即后来的爱德华六世,可惜简命不好,难产死了。四号皇后克里维斯的安妮,因为画像漂亮而被选中,结果见面一看,见光死,亨利勉强和她完婚,但随即抛弃,大臣托马斯克伦威尔是介绍人,由于此事被处死。
        五号皇后凯瑟琳·霍华德,无子,婚后2年,被砍头,顺便说一句,她的叔父就是安妮·博林的叔父诺福克公爵,博林家还真没有当皇后的命。又或许,是安妮博林的怨念太深,让亨利一直耿耿于怀。
        最后的六号皇后凯瑟琳·帕尔,1543年7月12日嫁给亨利八世,4年后亨利八世去世,她再婚嫁给托马斯·西摩,1548年9月5日去世,善终。
        《都铎王朝》第一季用了大量篇幅讲述了第一任皇后凯瑟琳的失宠和悲惨生活,无人探望、爵位被剥夺,孤独的在祷告室与上帝不停的倾诉,但她若能活到1548年,她也许会庆幸,自己没被处死,已经是前夫亨利最大的恩德了。(或许是导演故意安排,每一位出演凯瑟琳角色的女演员,大都年纪较大,姿色一般,这样的皇后,就算国王不废,观众看了也没有兴趣啊。此乃题外话)
        或许,还不如当他的情妇来的安全。至少,他没有处死过情妇。
        关于儿子的怨念,最后葬送了亨利的都铎王朝,虽然他宣布无论儿子女儿都可以继承王位,但他的子女,玛丽一世、爱德华六世、伊丽莎白一世,均无所出,无嗣而终,也许受到父亲婚姻悲剧的怨念太深,爱德华、伊丽莎白终身未婚。
        在伊丽莎白一世的黄金时代结束后,由于无后,王位传给了她的表侄女的儿子,都铎王朝宣告结束。

    2.政治化的教会
        亨利八世这辈子干过的最复杂,也最不顾后果的事情,就是与罗马教会决裂,自立为英格兰教会的首领,并宣布自己拥有一切宗教和世俗事宜裁判权。一切的一切,就是为了使自己拥有离婚判决权。这个权力用起来很过瘾,他一共离了5次婚,直到自己离不动了,才罢休。
        这在中国基本上是不可想象的。
        中国帝王们有时也会受到一些伦理约束,比如儒家学说,“立长不立幼”等王位继承法,由大臣们督促皇帝实行,但是大臣只有督促建议权,没有法律审判权,国王的婚姻事宜必须由教会审判这样的事情,在中国不会发生。中国没有明文的宗教,但有一定的儒家和道德约束,显然这样的约束对于帝王没有太多作用。皇帝要废皇后,简直是很容易的事情。类似的抗议皇帝旨意的事件,在中国会演变成另外一个样子,比如万历年间,大臣们依据惯例和礼教规定,请万历帝立太子,万历帝发了倔脾气,不愿意按照大臣的意愿立太子,于是大臣们一个一个死谏,万历帝越劝越不听,但他又不能去孔子庙里修改儒家礼法,所以选择了不上朝,一躲了之(事见《万历十五年》,黄仁宇著)。比起亨利的激进不择手段,万历帝简直是无为到极点。当然,这里也不具备可比性,亨利不搞教会,他就没法把安妮博林合法的搞到手,而万历帝的后宫则是他最好的温柔乡。说到底,还是人的原始冲动在作祟。
        继续说欧洲。
        由于欧洲的基督教在人们心中根深蒂固,有了群众基础,教会就有了power,国王可以做人间的王,但精神上,他们是属于上帝的。罗马教皇像一个神皇一样统治着欧洲。亨利和教会拉锯战的结果有四:处死了自己的大主教沃尔西(因为他没能说服罗马教皇批准离婚);与西班牙彻底搞僵(因为他执着的休掉了西班牙国王的姨妈);处死了反对他离婚的教会人士;与罗马教廷彻底决裂,退出教会,自立为英格兰教会之首领,并宣布自己拥有一切宗教和世俗事宜裁判权。
        结果,它把罗马教会势力赶出了英国,英国成了一个不承认罗马教皇的基督教国家。(喔,和咱们天朝很像呢,从某种意义上说,九常委就是藏传佛教、基督教的最高领袖了,因为这些宗教的头领必须由他们默许批准才行)
        其实更有趣的地方不是英格兰废除了教会,而是为什么英格兰一定需要一个教会。因为人们需要心灵的安宁,需要一个精神支柱。但问题也随之而来了,教会既然是人们心灵的王国及最高首领所在,它就不免演变成一种政治势力,因为只要有足够多的人信仰它,它就能够呼号施令,以神的名义。也就是说,在英格兰国土上,国王有国王的权力,教会也有教会的政治势力,两者难免要打架,亨利八世的离婚事件就是两者的一场战争,最终以国王驱逐教会势力而告终。国王自己成为了教会的首领,但是,它留下的后遗症也是显而易见的,总有一些人怀念罗马的正宗教会,也因为亨利本身的私心,使他的这个教皇在有时候并不如罗马那么纯粹。
        最终,由于罗马教廷的长久的影响以及历史的惯性,伊丽莎白一世上台后,逐渐恢复了与罗马教会的关系。亨利的宗教改革,最后成了一次宗教实验,即如果国王集世俗权力以及宗教权力为一体,国家将会如何发展?
        事实证明,有些长久以来的习俗和观念,是无法被改变的。正如1979年前中国发生的种种毁灭传统的事情一样,最终我们发现,传统的东西,才是真正支撑我们中华民族的精神基础。立足于2000年的积淀,我们才能创造出新的未来。

    3.小国的历史
        与中国相比,英格兰的确是一个小国。它处于欧洲大陆边缘的海岛,守护者他们自己歌颂伟大但在中国人看来实在是堪称部落联盟性质的那些历史和故事。英格兰、苏格兰、威尔士、爱尔兰,这些地方曾经都只是一些家族、部落的领地,到了中世纪才逐渐统一称为一个国家,而在亨利八世的时代,他只是统一了英格兰、威尔士、爱尔兰,他只是国王,king,而不是皇帝,empire。
        但是,这个世界,其实正是由这些小国的故事组成的。英格兰、法兰西、德国,均是小国,但却各有各的传统。看《都铎王朝》,我有时觉得,其实中国春秋时代的诸侯争霸,也就是这么一回事,齐楚秦燕,各据一方,各有特色,武将有血性,丞相足智多谋,那是一个兴奋的时代。正如法兰西之浪漫、西班牙之华贵,一旦统一成一个欧洲国,变成了法国省、西班牙省,那就不再那么美妙了。
        在亚欧大陆的两头,分别有两个距离大陆较远的岛国存在,一个叫做日本,一个叫做英国,它们都曾经影响过全世界,并且至今仍是世界上最重要的国家之一。英国在18-19世纪成为世界第一的日不落帝国,殖民地遍布全球;日本则于明治维新之后兴起,席卷亚洲近半个世纪,野心吞并半个地球,二战后又以强大的经济动力崛起,成为世界第二经济体(中国GDP已经超过日本,但我们都知道,那其实没什么好骄傲的,老二依然是日本)。英国和日本的历史,就是一部小国史,惊喜,守护着自己独特的文化而传统,并且让世界为之惊叹。
        《都铎王朝》,只是英国历史上很小的一个片段。但正是这么一个偏隅一方的岛国,敢于挑战神圣罗马教廷,作出惊天动地的事情来,创造了一段国王、教皇合一的历史,也不能不说是一种神奇吧。

    ***
    *本人不是专业的神学研究者,对于基督教的研究不深,仅看过几本类似《圣经的故事》之类的通俗读物而已。若文中对宗教事宜有不敬或不允之处,烦请有识之士指正。

    *关于亨利八世的相关婚姻史,可参考以下网页
    http://i.mtime.com/ustvseries/blog/447845/
    http://baike.baidu.com/view/26614.htm#5

    原文链接:http://www.yewangjun.com/archives/191

     短评

    纯粹是抱着对小乔的花痴来看中途还翻了高三的历史笔记才记起英国通过至尊法案政教合一的阶段。可惜小乔在剧中过分不讨喜整一个二百五没脑子鸡巴指挥大脑的国王,还是说那时候人类也并未进化的拥有自我完整人格令人唏嘘啊。

    3分钟前
    • 41shoots
    • 还行

    人物很立体,无特别荒唐的剧情。那么英国范儿的一个戏貌似居然是美国人拍的,擦!

    8分钟前
    • Wikieepedia
    • 推荐

    尽管人物角色相对一部历史大剧来说有点少,但还是值得一看

    13分钟前
    • Tiger
    • 推荐

    比起罗马和斯巴达克斯来确实粗糙了些。虽然是冲着小乔和亨利看的,但我最喜欢的三个剧中人是凯瑟琳皇后,红衣主教沃尔西以及可爱的卷毛威廉,可惜的是三人都命运多舛,早早结束使命。

    18分钟前
    • 盲忙
    • 推荐

    英国国王离婚记,离了整整一季,到最后也没离完,且待下季。

    19分钟前
    • 芦哲峰
    • 还行

    第一季就那么戛然而止不是非逼我看第二季吗?可是某人貌似第二季不大能看,不要胡子啊!片头那似笑非笑的清秀的小样子结结实实的闪了我好几次。正好补补英国历史,戏里帅哥成群。只是里面的女人们啊,亨利他妹像他妈,他老婆像他妈,Anne是不老,长得还像动物。

    23分钟前
    • MaxZ 等等等等
    • 推荐

    布景服装美轮美奂,宫廷的荒淫腐败表现充分,甚至无必要的过于充分。国家之间的权利角斗最为精彩,亨利八世的反复无常和虚伪很清晰。主教沃西是最有意思的人物。

    26分钟前
    • 艾小柯
    • 推荐

    一边看连续剧一边翻阅真实的历史记载是件很有趣的事;服设非常华丽;本季中很喜欢的人物是玛格丽特•都铎和沃尔西主教。

    27分钟前
    • 力荐

    演员太好了。一直知道JRM很棒,他的intensity太出众了;Sam Neill也太棒了,从中饱私囊到邪恶嘴脸到pathetic到最后接受命运,每一种状况的表演都很棒啊;小玫瑰也不用说了。亨超很帅但是相比之下演技呢?女王也演得很好。但其他主要演员就很一般。另外,不是很喜欢剧本。我更想看更加own自己故事的剧本。但是经常感觉很多剧情就是“这是史实,我要插一段”的感觉,没有跟人物动机有机结合,或者说,很多角色从历史来看可能很难确定动机,剧本就放弃了或者说得模棱两可

    30分钟前
    • 🔒⛓️Nemik
    • 推荐

    论情绪管理的重要性,看着亨利不断咆哮,简直想一巴掌扇过去,让他安静下来。小玫瑰和权游里的感觉差好多,十六世纪的英伦贵族服装实在是太难看了。王权和教权的争斗倒是好看的。

    31分钟前
    • 花落花开自有时
    • 推荐

    整个一淫乱史。

    36分钟前
    • spielmann
    • 还行

    自从接受ROME洗礼后彻底沦陷在历史剧里 可惜和ROME一比缺憾无处不在啊

    40分钟前
    • 账号弃用
    • 还行

    Jonathan簡直就是極品男好不好 帥慘了 權利制衡和電視劇主次分配的很平衡。

    45分钟前
    • Lim-ah
    • 力荐

    第一集有点小雷,剧情拖沓,凯瑟琳老得像亨利的妈似的。。。

    47分钟前
    • violet hill
    • 还行

    人道主义,欧盟,滚床单……倒不是说他扯淡,太美国腔调是个问题,尤其是演员说gonna的时候。那个时代不扩张而缔结和平条约会名垂千古这个论调……要把我感兴趣的时代拍的这么寒是有点强的。大事件上年代有些出入,小事件就更張冠李戴,最重要的是人物性格的歪曲简直让人恼火。

    52分钟前
    • 有未始有始也者
    • 较差

    权利的游戏……可怜的沃尔西啧啧,如果查尔斯来演亨八就好了,帅啊……据历史记载王后是很宽容淡定且很有爱心的,所以好女人往往没有好下场,坏女人则是呼风唤雨撒豆成兵。真的不喜欢男主长相啊!!!!!!

    56分钟前
    • 更擅长摆烂
    • 还行

    除了ooxx就是xxoo 主角们倒是很养眼 服装也好 就是看不下去 找不到意思

    58分钟前
    • 宇宙唯一女盆友
    • 还行

    虽然不是历史,但借机了解历史

    1小时前
    • 笑着流泪
    • 力荐

    人家是奔着一帮古典美男去的好吗?

    1小时前
    • 推荐

    受小说和电影《鸠占鹊巢》影响太深,觉得这结尾草草的怪怪的。

    1小时前
    • 开开!
    • 推荐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电影

    电视剧

    动漫

    综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