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前位置:首页 动作片 六天2017

    六天2017

    评分:
    0.0很差

    分类:动作片英国2017

    主演:杰米·贝尔,马克·斯特朗,艾比·考尼什,马丁·肖,本·特纳,埃蒙·埃利奥特,艾蒙·汉道奇,安得烈·格兰杰,特克赫·图哈卡,威廉·丘布,罗南·维博特,蒂姆·唐尼,马修·桑德兰,肯尼斯·克拉德,尼古拉斯·博尔顿,基普·查普曼,埃里克·科尔文,约翰·亨肖,科林·莫伊,蒂姆·皮戈特-史密斯,罗伯特·波特尔,杰·萨瑟兰,贾里德·特纳 

    导演:托亚·弗莱瑟 

    排序

    播放地址

    提示:如无法播放请看其他线路

    猜你喜欢

    • 正片

      三叉戟

    • 正片

      李诺的梦想

    • 完结

      花火

    • 更新HD

      海军上将国语

    • HD中字

      警察故事2013

    • HD中字

      最后的武士

    • HD中字

      守护者:世纪战元

    • HD

      生死时速

     剧照

    六天2017 剧照 NO.1六天2017 剧照 NO.2六天2017 剧照 NO.3六天2017 剧照 NO.4六天2017 剧照 NO.5六天2017 剧照 NO.6六天2017 剧照 NO.16六天2017 剧照 NO.17六天2017 剧照 NO.18六天2017 剧照 NO.19六天2017 剧照 NO.20

    剧情介绍

      该片根据真实事件改编,1980年伊朗驻伦敦大使馆遭六名恐怖分子袭击,而SAS(特种空勤团)战士等和恐怖分子的对峙持续将近六天,第六日最后的反击开始。

     长篇影评

     1 ) 人质还是要救的嘛

    整体还是不错的,对待恐怖分子的态度当时还是可以谈判的,但最后时刻,确实是突袭恐怖分子非常成功的经典案例。发展到今日,几乎很多大国对待恐怖分子的态度都已确定为零容忍了,不谈判,坚决歼灭,这是非常正确的做法,一切伤害人民的行为都该收到最严厉的惩罚。 还有值得一提的就是当时伊朗政府的态度,基本就是冷漠到不作为、不关心、不参与任何有关营救的事宜,还有所谓的阿拉伯大使的拒绝参与营救人质的谈判,这些个伊斯兰国家啊,我没什么好说的了,说多了容易烦政治上的错误啊,呵呵。

    伊斯兰国家们的冷漠与视人权与草菅的态度,正是催生他们恐怖主义的温床。可人质还是要救的嘛,西方国家在人权方面确实是高出这帮穆斯林好几个档次啊。单纯解救人质来说,很成功的行动啊。

     2 ) 还不如纪录片

    2017年,剧情动作历史电影《六天 | 6 Days

    看完电影才发现是真实事件改编的,好样的,全程我看的都觉得特别的假,怎么还能有如此温和的恐怖分子,电影中各种矛盾并没有很好的展示出来。。过于平淡。。

    还是比较后悔看了个剧情电影。。我还以为是个老电影,没想到居然是2017年的。。666

    记者这条线,其实可以砍掉了,唯一的作用就是和结尾的真实相片有点关系。。别的地方毫无存在感。

    SAS (特种空勤团)这种故事频出,弱鸡般的表现也是没谁了,可以遇到这样柔弱的恐怖分子也算是他们非常幸运了。。

    故事一点也不激情,这也是我看过最拖沓的反恐电影了。。。 看在真实事件改编,我觉得还是要加分的,要是改成纪录片,估计会更好一些。。

    (╯‵□′)╯︵┻━┻,编不下去了。。。

    -----我是大使馆的分界线----

    推荐指数:★★☆(5/10分),如果你睡着了,不用担心,你并没有错过什么。。

     3 ) 真实感溢出

    这事件因为发生的早,报道又多,太出名了。我理解创作团队也觉得不适合各种加花艺术表现,就按时间顺序平铺直叙Day1-Day6,政客,警方、SAS突击队,记者,使馆内几个最重要的视角都照顾到就差不多了。因为最后怎么攻,结果怎样已经是确定的历史了,有戏的地方主要集中在什么时候强攻上面。但是说实话你片名都叫六天了,我们观众当然猜到SAS头几次箭在弦上是虚的。最出彩的地方反而是警方谈判专家的戏。

    我看完在想,如果按乱序的套路,一上来就是最终的突袭片段,在激烈的动作片段中闪回之前几轮谈判-满足不了条件要杀人质-箭在弦上准备强攻-最后一刻有变取消,最后娓娓道来这帮人铤而走险搞这个大事是为了伊朗内部的那一片Arabeistán发声,这会不会更有张力?动作场面要是搞成一镜到底,或者大量的头盔视角,大概能更有娱乐性吧,可能预算又不够了,我也就是在这自己脑补。

    最后补充几个印象深的点:

    1. 片中交代了,这伊朗大使馆事件为毛这么有名,也是首相T夫人交代了不要遮掩,就是要演给世界看。还把夜间偷袭方案给否了最后只得大白天强攻。说实在的夜间偷袭风险更小,真实光天化日之前为了方便媒体拍摄??T可真是个狠人呐,狠到那么多人恨她恨得牙痒。段子说跟邓公shopping谈判完出来路走不稳,那大概是觉得好家伙难得配到一位跟我一样这么狼人的?

    2. 我看豆友评论好多觉得动作场面乱的,反派不够丧病的,都炸到门口了还不处决人质什么的。其实反派首要目标打折达成了,就是让英媒宣读他们Arabistán的宣言嘛,虽然人家打折放到了BBC国际台。既然是去挟持对峙的,那多少还是抱着能生还的希望的,跟直接自杀袭击就升天堂烈士了还是有点区别的。那年代的劫机劫馆最后确实有很多是和平解决的,这跟后来的专找人多的地方自爆跟抢飞机撞楼不是一个级别的,当年IRA跟ETA还有案例放炸弹提前打匿名电话通知疏散呢。也可见后来这世界极端丧病更严重了。

    3. 记住脸最后在人质逃难群中揪出来枪毙了太经典。这真实事件搞的后来的编剧要写成绑匪人质一起带面具穿一样衣服免得被识破(我不是在说纸钞屋,局内人更早)

    4. 猪脸防毒面具,皮背心,超大电筒MP5,这造型太经典了。看了动作场面说SAS不行的有点苛刻,其实这种强攻带人质的建筑本来就狠困难。除非是过度夸张,主角弹无虚发反派枪法暴风兵的。那么多房间角落,还有人质,爆炸物,没有大伤亡是幸运。这跟猎杀本拉登那种纯刺杀任务难多了,那边再不济最后我一发连拉登带房子都炸了再去确认击杀也行啊。再说那边的行动,20-30年过去了进步了那么多,还是出了一堆岔子呀。

     4 ) 落后只能挨打

    ElDorado音乐:ThomasBergersen;TwoStepsFromHell-SkyWorld

    弱国无外交,他们的政治诉求只能通过非常手段来达成,这就是个很大的问题,如果没有联合国来处理诸多国家间的矛盾与纷争,那么矛盾只能诉诸武力来调和,而通常情况下,武力只会把矛盾加深与扩大,而不会化解。

    历史事件总是冲击着我对现在生活的思考,恐怖主义横行到底是什么情况,而针对恐怖袭击的对策,又如何开展。过多的矛盾充斥的世界,为何不能走上谈判桌而付诸暴力,战争和暴力解决不了任何问题,只会加速问题的恶化,协调多方,达到共赢才是和平的根本目的。现在的共享精神正在改变这个世界,只有把知识免费,把知识分享,才能带来更多的可能,而恐怖袭击,只能是人类的公敌。此片中透露出来的许多内幕信息还是值得玩味的。

    每当在生活中遭遇磨难,应该选择克服而非抱怨,可当人们走投无路,就像生活在地狱中时,谁来替他们说话,谁来替他们把废墟修建成宜居的家园,并且,谁才是导致这一切的真正元凶?那么那些人民有正当的理由和权利来对给他们带来劫难的人或国家进行相同的劫难来报复。而解开这个结,需要多方协调和艰苦的努力,甚至需要一点时间的魔法来把苦难与痛苦进行淡化,让人们重新回归理智而非积怨愈加深沉,这或许很难,特别是话语权被大喇叭掌握的时候,大多数人无法听清那些细微的呐喊声。

     5 ) 大英帝国落日余晖,可惜已成非主流

    这部电影讲什么,对军迷来说已经无需废话了,对于不是军迷的,一句话也就讲清楚了。撒切尔首相时期,英国伦敦肯辛顿使馆区的伊朗大使馆被恐怖分子劫持。包括英国人在内的多名人质被劫持,最后英国特种部队SAS发起“猎手”行动,成功解救人质。

    曾经大英帝国控制着地表1/4的土地,曾经是比现在的美国还横的超级大国。可经过两次世界大战的放血,和冷战时期的抽风,大英帝国雄风不再。20世纪末教训阿根廷这样的国家也是一口老血。21世纪以来,英国简直就像美国的宠物,俄罗斯分分钟教英国做人,脱欧之后,英国连欧洲都控制不了,眼睁睁的看着法国、德国说了算。英国经济持续低迷,国内经济社会问题一大堆,导致财政连年吃紧,拖累军费不足,国防力量堪忧,连伊拉克的武装分子都不惧米字旗,彻底沦落为二流国家。而天朝的远洋舰队在英国家门口晃了一晃再开赴波罗的海和毛子联合演习,更让英国老派人士的玻璃心碎了一地。当年美国总统西奥多·罗斯福派出白色舰队到英国门口耀武扬威已经被英国人视为耻辱,现在,曾经被英国人踩在脚下头破血流一地鸡毛的中国人居然也来晃一圈,还得瑟的告诉你老子军舰比你好,哈哈哈,拜拜咯。这简直是奇耻大辱啊。

    2017年,英国人只有情怀可卖,把上世纪八十年代的老账翻出来,就是希望能重新唤起英国老百姓的民族自尊心。但是,当前的社会风气下,英国人的这部电影真的是逆潮而动,真的有用吗,看这可怜的评分就知道,并没有什么卵用。现今的分都是圣母打的,这么好的电影分这么低,可悲,可叹,可怜。

    SAS,英国第22特种空勤团,全世界无数军迷顶礼膜拜的特种部队教父,反恐部队祖师爷,现存的唯一能让英国人觉得自己国家曾经牛过的证明。SAS解救伊朗大使馆事件,是全世界第一次成功应对恐怖主义活动的经典范例。今年曝出的SAS一个小分队被伊斯兰国包围伏击后,居然全身而退,顺便收割大把人头的新闻,让英国老百姓gc到了g点。要知道美国顶尖的海豹突击队在阿富汗执行红翼行动时被伏击,死了22个海豹队员。这就是英国人把老情怀再拉出来卖一卖的原因。可惜,现在的欧洲不讲情怀。现在欧洲国家主流是Islam。

    虽然电影再一次告诉大家,Islam是人类头号公敌。电影里有句台词,英国是否开始面临着本土恐怖威胁。2017年响亮的回答,是。然而,在泛滥整个欧洲的圣母的作用下,超过千万的中东、非洲难民涌入欧洲。而以法德比瑞为首的欧洲国家,一开始竟然给所有难民发避难许可和护照。自从欧洲难民危机爆发后,英、法、德、西班牙、比利时、荷兰、瑞典等欧洲国家被连续不断的重大恐怖袭击蹂躏成伊拉克、阿富汗。可是,宗教人士和人权组织在这部电影还没上映前就批评它,说你们拍一部白人十字军冲进楼里乱杀穆斯林兄弟的电影实在是shameless到家了。

     6 ) 字幕组跟英国人一样小坏

    安全提示:截图剧透!







    英国人的影片,多数都比较沉闷,是因为相对而言太多的美国影片不断的撩动着每一个电影院。因此不能用美国影片的视觉效果来对比英国影片的叙事风格,两者完全没有可比性。
    其实吧,如果不用21世纪的思路去解读近40年前的反恐行动,这部片子都还是可圈可点的。
    看看里面怼白厅的镜头,本来嘲讽政客挺严肃,结果字幕组趁机使坏,太调皮了!





    我准备再搬出《彩虹六号》小说来看,它依然是经典而向它致敬,经典作品会将你拽进那个特定的场景,让你去体会去感受,当你融入进去后才能体会到其中蕴含的魅力。

     7 ) 反恐贵在果断。

    基本忠于史实,改动也不小。两名躲在大使馆电报室里的枪手被杀就有争议了:这两名枪手负责看押人质。当SAS向使馆发起突击之后,枪手当即开枪,打伤了一名人质。那位名叫达加尔的人质身中6弹,但神志依然清醒。他回忆说,人质们都劝两名枪手投降,这样就不会被打死。两名枪手最后同意了,并且双手抱着头蹲了下来。电视画面上也拍到了枪被从大使馆里丢出来以及摇白旗的画面。然而,当SAS冲进房间后,他们先问谁是枪手。紧接着他们把两名恐怖分子推到墙边,开枪射杀了他们。两名当时在现场的伊朗外交官都证实了这一点,但英国SAS却一口咬定,说两名恐怖分子一定有武器。
      6名枪手中的5人被解决掉了,剩下一名枪手混在人质中被带出了大使馆,但随即就被认了出来。一名SAS试图把他带到使馆楼后就地正法,但一名伊朗外交官出面反对这样做,因为全世界都在看着。就这样,这名枪手才活了下来,并且被判终身监禁。

     8 ) 《六天》

    发生在1980年英国撒切尔夫人执政时期的一桩绑架案。几个伊朗人闯入伊朗驻伦敦大使馆,扣留了几十个人质。英国先派出了检察官麦克斯,力求与劫持者谈判。后面有特遣空勤团的小队做准备。经过六天的周折,最后用武力解决了问题。

    影片反映的故事很真实。我所说的“真实”就是一片凌乱。绑架者没什么目的,只是要求释放囚禁在伊朗的同道,这目的本来就是可笑的。这些伊朗人反抗的是霍梅尼政权,和西方世界的政治倾向差不多。本来英国就和伊朗不对付,伊朗根本就不可能搭理英国。绑架者后来也想明白了,后来就要求派架飞机帮助他们逃离。早知今日何必当初啊。二是谈判专家麦克斯也没个准主意,只想凭着三寸不烂之舌做好绑架者的思想工作,和平解决算了。可惜自己也没什么口才。只是在不停的思考思考,整整思考了六天。直到武力解决了问题,他还坐那儿傻傻的发呆。三是特勤队的几位,演练了好几天,还是忙中出错,想模仿超人从天而降,结果还被自己点燃的火烧着了,赶紧割断绳子(让我想起了《疯狂的石头》里的那根绳子)。慢悠悠的搜索房间,人家绑架者趁此功夫,早就逃到别处,并且用家具堵住了房门。如果绑架者有慕尼黑巴勒斯坦突击队的智商,早把所有的人质杀完了。

    侥幸的胜利成就了一大批人,突击队小队长升职,麦克斯成了总检察长,连在外面观战的BBC女记者也成了首席记者,撒切尔夫人更是赚足了政治资本。

    检察官麦克斯是影片里的主要人物。也许他心底里的想法是不要使用暴力。所以坚持和绑架者谈判。当绑架者的要求没有达到,毫不犹豫的杀害了一个人质之后,残酷的现实让他手足无措。麦克斯无疑具备了典型的英国绅士范儿,或者说是书呆子气。当空勤队让他在突袭行动开始时,和绑架者头目通电话,以牵制他们的行动时,麦克斯问:“我和他说什么呢?”空勤队说:“你可以把全世界给他。”意思是,想怎么骗就怎么骗呗。于是,麦克斯在犹豫良久之后,果然开始大骗特骗。无可奈何之中,麦克斯的灵魂得到了洗涤。也许,这就是影片之“核”。

    说到恐怖主义,当然我们要和他们作毫不留情的斗争。不过仔细想想,是什么原因产生了恐怖主义?产生了数不尽的绑架案?恐怖主义者本身固然有自己的问题,疯狂的过时的信仰,视生命如草芥的观念都是重要因素。我们不妨站在他们的立场去考虑,一个弱者面对强者的欺凌,他能怎么办呢?或者是逆来顺受,或者是奋起反抗。既要反抗便要有条件,弱小的军队,一盘散沙的人民,不可能进行大规模的有组织的抗争,他们能够选择的也就是恐怖活动了。弄不死你也要叫你难受。

    我一向反对恐怖主义者拿平民作为目标,即便你们的对手杀害了更多的平民,也不是你们残害无辜平民的理由。可话又说回来,难道那些被害者就一点责任也没有吗?人们选举了这样的总统,赞同他所实行的政策,包括歧视和蔑视他国人民,去强力推行西方认可的民主自由等所谓的普世价值观。那么,既然选择了,那就要做好为自己的选择承担代价的准备。比如二战后期,德国人民遭受了深重的苦难,柏林和德累斯顿的大轰炸,无数德国人被杀害,无数的过女人被强奸。这些,不就是因为他们选择了希特勒吗?

    911之后不久,我的一个朋友因为工作关系,设宴欢送美国大使馆一位官员回国,宴席上说到911,那位官员说:“我知道你们中国人是怎么想的。”然后他用不熟练的中文说:“活该!”

    也许他真的说出了一个真理。

    也许民主是个好东西,也许西方推崇的自由公正的价值观值得全世界效仿。但是各国有各国的国情,人民有着不同的信仰,推行民主要考虑时间地域的差异,要尊重当地人民的自我选择。我们说,要根除恐怖主义的土壤,这种根除不是用暴力把人们驱赶到月球上去,而是要对土壤进行改良和耕耘。否则,只能是一种强力的邪恶去战胜弱小的邪恶,顺带把人民心中那点残存的希望也抹去了。看看现在的伊拉克、阿富汗和利比亚吧。

    影片中绑架者头目萨利姆在面对特勤队的枪口时,眼中流露的那种悲哀绝望的眼神,不是也可以引起我们的一些思考吗?

     短评

    诶。我觉得还蛮好看的耶。不要因为这个低评分错过啦。~

    4分钟前
    • 好运老郑🌈
    • 推荐

    节奏感好

    5分钟前
    • Anondot
    • 推荐

    本来这是SAS被世界真正认识的首次极其成功的案例,也奠定了其在全球反恐界的至高地位和今后被竞相学习的楷模。还原度可谓不低,不过,作为一部影视作品,可以把气氛营造的更紧张一些,剪辑上有欠火候。

    6分钟前
    • 老珂
    • 还行

    很不错的影片,还原了伊朗使馆被劫持六天事件,拍得很是冷静,有条不紊,情节也很抓人,不知为何分数如此低?此片唯一的缺陷,就是采访记者那条线,游离于情节之外,且作为主角之一的女记者,基本无戏,这条线完全可以不要。

    8分钟前
    • 优游卒岁
    • 推荐

    45/100 一共就六个劫持人质的罪犯,有戏份的才俩,剩四个完全沦为隐形人,编剧相当可以!完全没有加工现实素材的能力,整部电影除了陈述事实以外没其他想法,最重要的subtext看不到,你还不如干脆去拍纪录片。弱化劫匪是为了批判政治的阴暗面?结尾几条大大的表彰字幕却明确的告诉你“别想太多”。

    10分钟前
    • SELVEN
    • 较差

    总体看得下去,但英国人拍好莱坞类型片还是差了点啊。比如那几个记者要了干啥?高层政治对解救行动的影响本是个可以渲染的矛盾,但也不够突出

    14分钟前
    • 叶洲
    • 还行

    冷天午后么……大家都是第一次,所以不是很熟练(狗头)。认真地讲,本片在认真还原历史事件上做得很不错,看得出是用心还原了,比如道具场景,当时的名场面,以至于让一水的豆瓣文青喷假或者不够爽之类。不过从电影角度气氛渲染、不同的线串联方面高情商来说就是有很大的进步空间。比如BBC记者的线就像是为了体现历史作用所设计存在于官员转述的铁娘子的话中的游离的支线。政治也有点内容不够,在不烂的片里这好像是我看过最差一档的开会场景了。确实真实事件改编也不至于需要这么无聊。7分,拉一下。

    18分钟前
    • MonkeyKing
    • 推荐

    ①西方媒体真拉胯,为了流量大嘴巴子什么都要冲上前去报,也不管是否会威胁到行动和人质的安全(这是直播的主体条件和追求“自由”的西方社会文化条件)②撒相太强势,命令不许阻拦整个行动就直播给全球看以硬碰硬绝不向恐怖分子低头(这是得以继续直播的行政条件),ps这种性格的领导我顿感熟悉。。③谈判专家因为需要与恐怖分子共情和产生关系,他其实是负责的整个行动的“心”的方面,所以会有真实的真诚、关心、内疚和沉浸式震撼,即使他真的已经人格够沉稳沉静成熟④sas负责的是行动的“肌肉”方面,战士能量,既要有爆发力集中力,也要有耐性长跑韧性,作为武力的执行者从一开始就带有显著的轻松化保持距离感,但他们也是一线,因此那种暴力的沉浸和剧烈还是第一人称地渗入,以致最后新闻和政治的成功赞美对他来说是有距离和一点点恍如隔世的

    19分钟前
    • jessiestone
    • 力荐

    这种时候靠拍电影表决心是没用的,有时候觉得每个国家都应该有个东木

    21分钟前
    • The 星星
    • 还行

    类似级别,类似影响力的真实事件里,这伙恐怖分子大概属于最温和最讲道理的了,碰上这伙人,最后执行任务的特空团也算是最幸运的了,演练了n遍了,到了实战幺蛾子频出,居然还能完成任务。运气爆棚了。此事和此片,都可算此类事件上最拖拉。

    25分钟前
    • 陈哈
    • 还行

    节奏很好,配乐不错。

    26分钟前
    • Frances
    • 推荐

    马克斯特朗啊!但是……

    31分钟前
    • 听霜书生
    • 还行

    所以life imprisonment這種東西是不存在的。。。

    34分钟前
    • sarah🇺🇦
    • 推荐

    虽然是真实事件改编的,但怎么感觉到处假假的呢。突击进去之后恐怖分子难道不会直接引爆手雷吗,搞那么大动静。那个女记者的线也是对剧情毫无贡献的感觉。或许真实的事件本就不如电影那么伟光正,或许本身就是混乱的,没有头绪的,语焉不详的。但愿世界和平。

    38分钟前
    • zoe
    • 还行

    要爽可以看查克諾里斯。

    43分钟前
    • Die Katze
    • 力荐

    反恐片拍成这样太业余了,官员会议无法表现那种政治压力,谈判专家与恐怖分子的电话交涉毫无紧张气氛。

    44分钟前
    • qkdummy
    • 较差

    这么大件事,王牌特工只派梅林出马就搞定?

    48分钟前
    • 方聿南
    • 还行

    勉强两分。改编自1980年阿拉伯人绑架伊朗驻英国大使馆人员的真实事件,6天的时间被比较平均的分布在90分钟片长里,感觉像看了一部制作比较俭省的剧集。这片子表现英国谈判专家的谈判也好,SAS的针对性训练和强攻也好,几个国家的不同态度也好,都是浮皮潦草没什么亮点,置身其中的人物们也没有纵深,观感上就是一群职业人士亮个相,随随便便的履行一下自己的职责,这片子的编导实在不想拍这个题材就不要接手嘛,或者就是能力上不去了。尤其可笑的是片尾还像模像样的介绍了一下相关人员其后的情况,搞得此事意义似乎挺大,然而从电影里可感觉不出来。其实这片子唯一值得留意的是拍摄年代,与17年叙利亚局势是有呼应的,似乎在注解英国人一副“和我不相干但非要牵连我出手”的态度,而伊朗和阿拉伯人亦矛盾深远,英国人再提此事,显然有现实诉求

    53分钟前
    • 左胸上的吸盘
    • 较差

    展现了一段真实历史,对麦克斯和萨利姆的塑造比较成功,展现了他们内心的纠结。相比《逃离德黑兰》,此片的紧张度、悬疑度有点不够,突击队的反击比较仓促、凌乱,倒是非常真实。

    55分钟前
    • 天D行者
    • 推荐

    比较无聊。但真实事件改编的确实不好拍,可以理解。

    60分钟前
    • 猪头妖怪
    • 还行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电影

    电视剧

    动漫

    综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