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前位置:首页 动作片 踏雪寻梅

    踏雪寻梅

    评分:
    0.0很差

    分类:动作片大陆2014

    主演:余积廉,蒋雪梅 

    导演:余积廉 

    提示:本线路为优质线路,可优先选择。

    提示:如无法播放请看其他线路

    提示:如无法播放请看其他线路

    提示:如无法播放请看其他线路

    提示:如无法播放请看其他线路

    提示:如无法播放请看其他线路

    猜你喜欢

    • 正片

      黑暗森林

    • HD中字

      新少林寺

    • HD

      极速搏杀

    • HD

      猛虎3

    • HD

      巨人杀手杰克

    • HD中字

      失控之枪林弹雨

    • HD中字

      天将雄师

     剧照

    踏雪寻梅 剧照 NO.1踏雪寻梅 剧照 NO.2踏雪寻梅 剧照 NO.3踏雪寻梅 剧照 NO.4踏雪寻梅 剧照 NO.5踏雪寻梅 剧照 NO.6踏雪寻梅 剧照 NO.16踏雪寻梅 剧照 NO.17踏雪寻梅 剧照 NO.18踏雪寻梅 剧照 NO.19踏雪寻梅 剧照 NO.20

    剧情介绍

      (此条目为国内院线公映的《踏雪寻梅》,非香港影片《踏血寻梅》→https://movie.douban.com/subject/25966085/,标记时请区分留意,非常感谢!- 豆瓣电影团队 )  本片讲述在民国时期,武 林中同门师兄妹因意外杀死恶霸,被敌人追杀 至“踏雪寻梅客栈”。伴随主 角龙行在误杀恶霸之 后就深深陷入江湖仇杀之中,客栈里的“小江 湖”相当复杂。

     长篇影评

     1 ) 好久没有这样一部电影,让我看过以后感觉如此复杂。

    作为一名住在香港的伪电影爱好者,自然不能错过香港国际电影节了。25港币一张的学生门票,在寸土寸金的香港真的是平的有点过分了。如果开幕影片《念念》是冲着卡斯和对绿岛的情怀去看的小清新,那这部闭幕影片则是冲着剧情介绍去看的重口味。
    看的是导演剪辑版,只就这个版本而言。非专业,不喜勿喷。
    必须先说这不太像是一部在大陆能上的电影,画面真的很血腥,很残忍。
    我想我喜欢这部电影是因为我喜欢这种叙事方式吧。
    不断的闪回,不断的交叉叙事,把这样一个16岁的援交少女的形象与故事娓娓道来。
    从来就不快乐的少女,为何不快乐,为何要求第一次见面的嫖客杀了自己;嫖客的生活是怎样的,嫖客为什么这样简单的杀了少女;又为什么以那样的方式处理了少女的尸体;嫖客旁边住的婆婆摘掉假发代表什么;那只一直跟着嫖客后来又跟着臧sir的猫又代表了什么;影片中谈到了好多次臧sir的前妻和女儿又是为了什么;少女的家庭的线索交代了是为了什么;那个频繁出现的女警察的意义是什么;臧sir旁边那个频繁抽烟的同事代表了什么;为什么臧sir会被列为嫖客的list一员,这些都没有交代。我觉得导演剪辑版是导演偏意识化的一种呈现,很难在大众市场上引起太积极的反馈,应该不太可能是最后的版本。

    我想,这部片子留给我最多的就是问题,看完了这部电影我脑子里一直在回旋,它让我想起了之前看过的另一部片子《白日焰火》,平静的叙事里总是藏着许多复杂的隐喻与无限种可能性,引人遐想。

    写于4月7日1:31分,如果没有其他人写的话,可能是出现的第一个长评吧。还是推荐,个人觉得是近些年看过的比较好看的港片。

     2 ) 残酷的,并不是杀人本身

    她想找一个看得见风景的房间......

    十六岁的贫穷少女
    有一个满身戾气的歌女母亲,喜怒无常,会下班后突然甩她耳光。
    一个视她为空气的继父,在她死后,第一时间向小报爆料。
    有一个很正常很普通的姐姐,在偷听到她接嫖客电话后,不管不问,并略有嫌弃。
    她感受不到自己的存在。
    姐姐跟随妈妈改嫁先来香港几年,才接她过来,生父远在湖南。
    王佳梅像一个弃婴,她想念父亲,只能用发短信和寄钱的方式表达。
    她想要爱人,而一个援交少女,能得到几分真心?
    得不到爱,也不知道应该把爱付给谁。
    她冷漠、辍学、打两份工,曾幻想依靠自食其力获得尊重。

    电影几次强调,王佳梅渴望被人看见。
    她跟最后一个援交对象在交易前的网聊时说:我长得也不好看。
    她的墙上挂着一张陌生的美人照片,她从照相馆买回这张照片是因为,想要拍张同样美丽的照片。
    王佳梅并不知道,她自己跟照片里的姑娘一样美丽动人.......

    站在风口,不知何去何从。看不到风景,触不到未来,没有人指引。
    她丧失活下去的信心,不懂未来的意义,生命本身的美好,王佳梅体验不到。
    于是她选择了一个同样绝望的人,帮自己结束生命。
    甚至她都不知情,自己已经怀孕......

    谁都有一个狼狈不堪的青春,不同是
    当堕入巨大而虚无的生命空洞中时,大多数人都能走出来,成为一个社会动物。
    而王佳梅和丁子聪,都不知道如何做一个合格的人。
    丁子聪陈述杀人动机时说:我不是不喜欢她,也不是不喜欢女人,我只是不喜欢...人!

    说寂寞可以杀死一只苍蝇,那空虚一定可以吞噬灵魂。
    这部电影套着凶杀、分尸、援交这些耸人听闻的外壳,却讲述着一个残酷青春的故事。
    一个鲜活而美丽的生命,如何一步步走向消亡。

    结尾处回到时间轴的前端,王佳梅刚刚来到香港,与阔别已久的母亲和姐姐团聚,亲人背着她偷偷抹泪---------她不是不被爱着,只是生活产生的戾气,让每个人都释放不出爱,感知不到对方。
    王佳梅也不是没有被看见,那个她想要谈恋爱的嫖客,看到她在地铁广告上的照片,十分惊艳。丁子聪开门第一眼见她,露出惊喜的笑容。

    我有什么?无非是一大把的青春,放在我这里也没有用,你要就拿去吧。

    愿世上每一个王佳梅,都能找到看得见风景的房间。

     3 ) 过誉之作

    香港有很多描述社会底层人生活的电影,许鞍华的天水围,陈果的三部曲;也有很多改编真实案件的cult片,李修贤还专门开了个公司拍人肉叉烧包,羔羊医生。《踏血寻梅》野心不小,想把这两种电影结合起来,用血腥案件说人性说绝望。

    先来看看真实王嘉梅案:08年时年仅16岁的“新移民”少女王嘉梅在援交过程中被24岁的客货车司机丁启泰掐死,尸体被起肉拆骨,一部分冲进马桶,一部分混入街市当猪肉贩卖,人头则扔进大海。丁启泰在之后的采访中被问及为什么要杀死王嘉梅,他回答忘记了。

    导演翁子光说他很想知道为什么,于是拍了这么一个电影:援交少女王佳梅在经历梦想破灭,感情被骗后和被众人歧视的丁子聪在看似心心相惜,在性交过程中,她说我想死,丁子聪说好,我帮你,然后掐死了王佳梅,接而冷静分尸,最后去警局自首。

    在电影中,翁子光把真实案件中广泛的“为什么杀人”转换成臧Sir具体问出的“为什么第一次见面王就和丁说想死,而丁真的杀了王”。

    第一个问题,这部片里引用了同样血腥的hello kitty藏尸案作对比,臧S回忆时提到罪犯在法庭上听着案情陈述甚至还在谈笑风生来说明人性本恶,杀人是后天约束没法战胜原始欲望的体现。但导演觉得“人性本恶”不能完全回答这个问题,于是以臧S为自己的投射开始“寻梅”,尝试找到人性中少得可怜的善意。

    第二个问题,导演用“孤独“来概括王佳梅和丁子聪过去的生活,企图给这个问题找合理的答案,但太过刻意,效果并不好。

    先是用梦想破灭,感情受骗来为王佳梅找理由说出“我想死”,用了耳环这一物件贯穿整个故事。

    王佳梅还在念书时候,她妈妈收到了耳环这个生日礼物,给了王佳梅戴。但有一天那个送礼物的朋友想用A货耳环换回送出去的4千多的真货耳环,王佳梅妈妈答应了,王佳梅得知此事发脾气地把A货耳环扔了,妈妈打了她一巴掌,并说:“你要什么我都买给你,你以为我有几百万身家吗?"

    王佳梅下海后第一次接待客人拿着嫖资去店里买了一模一样的真货耳环。在付账前接到瘦弱嫖客请求做他女朋友的电话,王佳梅怒气冲冲拒绝后,去收银台倒出一大堆零钱结账。

    王佳梅以为遇到了真爱嫖客,谁知道却被嫖客叫出来,指着她对女朋友说:“你看,我有可能和这样的人有一腿吗?”

    王佳梅脱下了耳环和凶手丁子聪性交,说:“我很想死啊。”

    翁子光很努力想用王佳梅的经历来说明她的寻死是多么“正常”,但在这一部分,我只看到了文艺版的《囡囡》,与《榴莲飘飘》相比,手法实在太差,生活的残酷在于人都是像榴莲一样不知香臭地活着,而不是赤裸的腐化堕落,“做援交少女”还是“是援交少女”这个度,导演把握得不好,导致情感的处理让人无法感同身受。在《洪兴十三妹》的舒淇,同样是妓女被辜负,却选择杀死对方后自杀,这种戏剧化的感情反而顺理成章,盖过杨恭如的美貌熠熠生辉。

    同时,为了说丁子聪为什么杀人,电影先是排除一系列原因:不是因为吸K粉错手杀人,不是因为被歧视的感情经历对女性仇视而杀人,描写丁子聪对过世母亲如何尊敬,和邻居婆婆如何和谐相处,还试图用“猫”来加深电影中“讨厌人而杀人”的立意。

    丁子聪邻居婆婆养了一只猫,非常粘丁子聪,没事就往他那里跑,邻居婆婆还说:“猫很有灵性,知道谁对它好。”

    丁子聪和所谓的前女友在房子里聊天时,这只猫总会躺在脚边。

    后来丁子聪分尸时,这只猫从邻居婆婆怀里跳下来想走去那个全是血的房子。

    一个对猫那么好的人在回答臧Sir问题时说:“我讨厌的不是女人,是人。”

    臧Sir又问:“所以你把王佳梅脸皮撕下来,是不想她看起来像人吗?”

    丁子聪没正面回答,他说:“我杀的不是一个人,而是两个。”接着画面切换到他分尸时发现王佳梅的子宫里已经有一个成型的胚胎。

    臧Sir继续问:“王佳梅知道自己怀孕了吗?”丁子聪开始用头撞玻璃。

    可以看到,导演的立意是矛盾的,如果真的是因为“讨厌人而杀人”,在提及王佳梅怀孕后,丁子聪不可能情绪崩溃大吼大叫,他始终觉得自己杀了一个无辜的人;但如果不是因为这个原因,之前着力铺垫的丁子聪的“善”又成了笑话。

    叙事的牵强,感情的无力,大概是导演忘了很重要的一点:

    在“正能量”世界看来要问为什么的事情,实际上是边缘世界的常态,根本没有为什么,当你尝试找理由时就失去了该有的真实和冲击。

    而在演员方面,金燕玲的最佳女配角实至名归;春夏只能说合格演出,比现在内地的女演员好,但不能说“出彩”,拿最佳女主角,也看出香港实在没人了;郭富城的角色非常有取代性,香港那一批同样年龄段的男演员挑谁来演都行,拿到影帝,只能说对手拍的电影不行,而不是对手本身实力不行;白只长相和真实案件中的罪犯太像了,演话剧的演技自然是不错的,但还是略微担心因为长相限制,并不能有太长远的演艺之路,希望他能用好作品打我的脸。

    最后安利一部电影《僵尸》,是踏血的导演翁子光做编剧,麦浚龙导演,同样是底层人的生活,比《踏血寻梅》好看很多,但在前年的金像奖上颗粒无收。如果说横扫金像奖的电影是代表那年的电影水平,也只能说,今年的电影水平也实在太不行了。不过,《踏血寻梅》再不行,也比明年今日粤语版好。

    注:

    我是直接杀去HK看的120分钟导演剪辑版,和98分钟云盘版本比,剧情顺序以及细节交代更为清楚,所以我真的没有冤枉这部片。

    我看的那场有五分之三都是上了年纪的公公婆婆,而且买的都是好位置,开场前一个小时我买票只剩前四排了,实在有趣啊。

     4 ) 问答里提出的每一个问题都是导演的失败之处

    一部一百多分钟的戏看下来,还有不止一个人在问: 王佳梅为什么想死? 慕容怎么伤害了丁子聪了? 慕容为啥突然就要跟丁子聪发生关系? 他辛苦分尸坐那么久车把头扔海里为什么还要自首? 郭富城一直在那里坚持什么?老板阻止他的点在哪? 佳梅是不是一定需要那一场裸露的床戏? ........... ........... ........... 我看了问答里的好多答案,看完的感觉就是大家都在按照自己的生活经验知识体系去猜去过度解读,一部好好的剧情电影,它有一百多分钟的影像和声音,何以轮到观众观后去猜其中的细节和人物动机? 可能有人要说了,就是见仁见智啊,涉世未深的年轻人就看不懂啊。 看不懂的就是好电影?叙事支离破碎的就是好电影?需要用自己中二经验去解读给大众的就是好电影?恐怕过于牵强吧。

    人物众多而都很扁平,性格形成因果几乎不成立。 因为臧警官离婚了所以就怂怂的?孤独的? 因为母亲早亡前女友离开就所以丁子聪仇视女性? 佳梅给父亲经常发短信,父亲连陌生号码发都相信,这就父女情深了? 王佳梅被母亲打一巴掌就不幸福了?援交期间遇到渣男就想死了?本来是想在援交期间找真爱的吗? ...... 纵使有一些瞬间是闪光的,但是故事没说明白,导演想表达的抒情的再多也没用。就好像一篇三万字的论文,不因其中有一两个好句子而精彩,整体叙事缜密观点清晰才是好论文。 整个观影过程甚至不能平和地赞一下值得赞的部分,一直在想,哎呀导演是不是觉得给佳梅爸爸发短信这段好感人,哎呀导演是不是觉得剥皮这段好可怕,哎呀导演是不是觉得那串字母好文艺……

    so中二。

    写于看了豆瓣很多严肃脸的过度解读之后,气哦。😥

     5 ) 不可理解

    这么多高评价和奖项,让我好奇一个犯罪片,有什么地方这么好。看过之后,我觉得一般。
        这就是一个极端的案件,犯罪分子和被害人在现实社会中都很极端,不具有普遍性,我觉得这犯罪的背后也没什么普世价值,值得过多关注。
        一个猎奇的案件背后,强行的加重深度,强行的寻找城市特点。我不了解香港,难道香港是这样的,生活如此沉重?让人性格如此扭曲?这个居然有普遍性?
        不过,片子演得不错,演员演技很好,看得挺紧张,挺压抑的。

     6 ) 阶层,愚蠢的善良和业

    以前的我,会认为丁子聪是个寂寞痴肥杀人狂,佳梅是个肤浅迷茫援交少女。

    说来好笑,我和佳梅的生活有着些许重叠。佳梅是新移民来香港上学,我有一双好父母让我可以安稳读书考来香港;佳梅听粤语歌,我上粤语课学广东话;佳梅粤语发音不正确会被笑,我用粤语做报告时时语塞;佳梅打工援交想挣更多钱,我努力实习想要毕业有份不错的工作;佳梅和妈妈姐姐住公屋,我蜗居在4平米的小房子早出晚归。佳梅会羡慕那些能照好看相片,能当明星的女孩子,我会羡慕那些从小国外长大,英语流利口音好听,父母见识广博,不用费力就可以出入大场合,就可以在投资银行找份好工作的同龄人。说来说去,也只是些许重叠,我始终是过得比她好,也不是好得惊天动地。并不是因为我如何如何比她好,说起来也简单,我的父母把我生在一个衣食无忧但也不是大富大贵的阶层。

    阶层是个看风景的小房间,你看到的风景与你所在的小房间有关,也就是说你的看法受制于自己所在的阶层,而每一个阶层都是有自己的局限的。而香港畸形的经济结构让社会流动性降到了最低,通往不同房间的门已经被默默关上,除非你孔武有力强行撞出一道门。公屋父母养育的小孩要付出惊人的努力也许就能跻身中产,半山豪宅父母轻轻松松就能养出富贵儿女。我听说过某管理层说当年自己要在中学时出去打扫厕所才能保证自己读书,我听说过富二代从没有父母疼爱担心自己被兄弟姐妹挤出遗嘱。所有的人,都在自己的阶层里执着和醉生梦死。

    所以呢,大家都固执于自己的想法。佳梅做援交,以为有了钱可以给爸爸打钱,可以给自己买好看的耳环,以为自己死去就会幸福;丁子聪以为佳梅想死,喜欢她就应该满足她让她去死;工作狂警察就执着追求一个真相。人生如戏,大家都入了戏,入得很深,用愚蠢的善良去救赎他人。

    看戏的时候,很多想法闪过我的脑海。佳梅好好读书啊,找份好工作嫁个好男人;丁子聪喜欢佳梅就好好对她,像对慕容一样和佳梅一起消磨时光。依我的想法,故事肯定能从碎尸案变成励志鸡汤无疾而终,而我始终是个期待社会公平的普通人,什么都不能改变,却总是心软,时时圣母心。正所谓看戏的人假正经,说故事的人最无情。说到底大家不过是在自己的阶层和眼界中寻找最好的解脱罢了。

    你以为你能救世人,而世人不过是为了自己想要的东西付出代价罢了,毕竟每个人每件事都有个价码,不是吗?因果循环,业障太深,世事太过复杂,改变不了掌控不了,不如学会理解和接受,好吗?

    《踏血寻梅》绝对是近几年难得的佳作,演员表演不俗,故事说的引人入胜。春夏很美,很有灵气,白只金燕玲也是演技了得,丁可得音乐与电影搭配完美,无槽点。

     7 ) 漂泊的红舞鞋


      一、没有人看到自己,是很惨的

      我中学时有个朋友,是个性情爽朗但私生活紊乱的女生。她最出名的事迹,大概就是有段时间在学校里到处借钱堕胎——在那时两点一线的无聊生活中,像她这样精彩劲爆的经历,对于我们来说简直是小说电影般的存在。

      那时我还一度对我妈抱怨:我的青春里居然没有失恋没有醉酒没有夜不归宿没有借钱堕胎,实在是太没劲了。

      我妈跟我说:以后你就会明白,有些看着有趣的事,完全不必亲身经历一次。

      那时候的确不明白,常常觉得年华太宝贵,非要留下一些非凡的印记才算得上不负青春。至于这到底是自己真的想要,还是仅仅在盲目追求一种仪式感,我并没有想明白。

      《踏血寻梅》里的王佳梅,生长于支离破碎的家庭,亲生父亲与童年往昔一起被留在遥远的湖南,母亲带着姐姐去繁华大都会香港追寻“明天”。而她自己便屈居在东莞石龙的破旧居民楼里等待入境审批,每日踏过嘈杂的街巷,在狭窄的小房间里装点着自己的美丽,笨拙地唱着歌练习着粤语,憧憬着自己的模特梦。

      据说象征着成熟的一大标志就是:一个人终于意识到自己不是世界的中心。所谓人生,或许就是在不断的期望之中成长,然后在无穷的失望之中老去吧。

      影片中的三位主要角色:郭富城扮演的臧sir,春夏扮演的王佳梅,以及白只扮演的丁子聪,本质上都是一类人——

      臧sir向来对查案满腔热血,而这个特质在他伴侣眼中,由魅力逐渐变成了厌倦。他离婚后孑然一人,与女儿相见的时间都少得可怜,对查案的热血亦逐渐演变成了一种思考人生、打发闲时间的无用执着。他总是随身携带着拍立得,每次到现场都好似来到风景名胜,选好角度摆好pose请人为他留影。



      丁子聪自小遭逢车祸,眼见母亲在眼前断气,惨状堪比《倚天屠龙记》里的张无忌。然而与之不同的是,丁子聪长得不好看,职业也卑微,是一个彻底没有存在感的社会边缘人。所以即使他对自己有好感的每个女性都倾注大量的情感,也永远都得不到回应。在他的房间墙皮剥落的墙壁上,也贴着各种各样的照片,甚至他还把自己和自己喜欢的女人的照片拼贴到了一起,就像是一种自我认证。

      王佳梅在东莞经历了漫长的等待才来到香港,在等待的过程中,不足十五岁的她急于打卡尝试青春里那些看似精彩丰富的体验,于是她交了一个男朋友,“两个人像两只屠场里的猪,在床上滚动”。这本该是人间极乐的体验,于她而言竟然是如此血腥麻木。然而即便如此,她也要去试一试,仿佛唯有这样,才能在漫长的岁月里找到几分存在感。

      就是这样的王佳梅,一直渴望着做模特,希望有人能够拍下她美妙的体态。她在照相馆看到漂亮的海报,却不够钱拍一辑一样的,便掏出仅有的钱,把那个陌生女子的照片买回来贴到家里。

      三个人都是这样急于记录下眼前的每一帧风景,急于记录下当时当刻的自己。

      记得有人说过,如果一个人的社交网络长期没有更新,那就说明这个人生活得很好,不必耽溺于虚拟的社交里。

      在那个社交网络尚未普及的时期,拍照留念时常是无法分享的,所以这更像是一种荒凉的自我对话。瞧,这个地方我来过,这件衣服我穿过,这道风景与我也有一点点的关系呢。

      而这些贴在家里的照片,其实根本不会有其他人来观赏。

      这几个热衷于拍照的人,不过是想找到一种方式,多留下一点自己存在于世界的痕迹。生活实在是太寂寞了啊,如果不时时记录下来,回头的时候几乎会忘记自己活过一场吧?

      当王佳梅提起红遍香港的郑秀文时,所表达的艳羡令人动容:“我很羡慕她。没有人看到自己,是很惨的。”

      


      二、明天会不会更好

      金燕玲扮演的母亲,一开始不断地和警察争吵,始终不愿相信自己的女儿被人杀害分尸的事实。执勤的警察无奈向臧sir汇报:“那个师奶现在什么都不肯讲,还以为自己的女儿没死。”

      臧sir却是受害者的知音人,此时淡淡地纠正了一句:“不是‘以为’,是‘希望’。”

      “希望”是什么?

      希望,是在确凿的证据面前,仍然愿意相信自己牵挂的人有生还的可能。

      希望,是为了钱去援交的女孩,因为喜欢了一个人所以甘愿不收钱甚至推掉生意,在深夜里雀跃地跑到地下通道,去赴那个人的约。

      希望,是M记的小员工想要攒钱买票,连看六场飞轮海;是打了几份工的贫困少女,想戴四千块一对的耳环。

      希望,是踩着优雅的高跟鞋,在繁华的大都会里,自在地做一个体面的人。

      陀思妥耶夫斯基曾经说过:“当一个人的面前有很多种可能性,这个人很难对其视而不见。”

      有时“希望”与“绝望”是伴生关系,绝望反而往往带来一种放松的舒适,而希望才使得人时时紧绷,每日自苏醒起便强行打起精神,一头扎进望不到头的苦海里。

      王佳梅在与丁子聪的网聊中,坦露了真实的自己。她说她想死:“因为活着会痛,活着会恨,活着就要每天想着怎样活得更好。”

      当她第一次用援交和打工攒下的零零碎碎的辛苦钱,去首饰店里买下一对四千多块的耳环,屏幕外的我十分诧异。须知我们这样正常家庭出生的孩子,也断然不会无端端进行这样的消费。而王佳梅的日子已然过得如此紧巴巴,她却偏要踮着脚尖,去触碰那个她根本就够不到的世界。




      这使我想起如今国内某些为了一双鞋、一个包,就能够出卖自己肉体的年轻女子。我时常觉得这不可思议,大概是因为我感受不到那些奢侈品牌背后的意义吧?许多人就像王佳梅一样,挣扎着从泥淖中爬出来,不断地试图佩戴上更多的标识,来佐证自己得到了阶级的跃升。

      耳环,高跟鞋,模特,香港大都会,都象征着王佳梅心中闪闪发光的“明天”。

      是“绝望”使得丁子聪这样的人麻木地蜗居在小房间里不见天日,使得他割破自己的手掌,模拟喜欢的女人来着月经时堕落地与他做爱,由此在这种自我安慰中觅得一种安心。

      而却是“希望”,每天推着王佳梅这样的人出门去,像屠宰场里的猪一样,追逐着世俗里所有与“美好”有关的符号,为了一种虚无的自我实现感,而日复一日挣扎奋斗得头破血流。

      在王佳梅与丁子聪的聊天里,语气最为凄凉的一句话莫过于:“天又亮了,证明这世界还是继续。”

      天又亮了,又是一个“明天”的到来,她又不得不拾起所有关于“明天会更好”的希望,强打精神去生活。

      希望本是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

      这样的“希望”,真的比绝望更有意义么?

      


      三、看得见风景的异乡

      在过去的半个世纪里,香港作为亚洲的金融大都会,对于内地人来说一直都是个仙境般的存在。海关的一道屏障,仿佛是地狱和天堂之间的那道门。殊不知过了这道关,那头的世界也分天与地——光鲜堂皇的维多利亚港湾,翻转过来看,亦是民不聊生的人间炼狱。

      影片当中,仿似不经意地安排了一段,臧sir的女儿在公车上问起:霑叔算不算香港人?李小龙又算不算香港人?黄霑与李小龙都是少年时期来到香港的异乡人,他们赤手空拳打下一片天地,在各自的领域里,成为了一个时代的符号。

      然而即使是这样的人,依然逃不过人死如灯灭,什么也留不下。人一旦不在了,就不再被算作“香港人”了。

      王佳梅坐着列车从东莞南下至香港,一路倚着窗户感受风景迢递,一切便如童话里历险旅程的开端。当她从列车上下来之后,欢喜地奔向母亲和姐姐,浑身上下都藏不住那副奔向繁华新生的欣喜。

      然而在影片里,却没有几乎一个镜头,是用以描述香港作为金融中心的泱泱繁华。相反,画面里往往充斥着杂乱与贫困,每一间公寓的窗户上都横着一层层的铁栏杆,电线杆零星错落,码头边清净破落,连炎炎烈日都透着心烦,街道上不断穿梭着衣着朴素、面容麻木的行人。

      诚如郑秀文歌中所唱:“如今自己继续每日制造我热热闹闹的一生,但在美梦里又渴望再做个简简单单的人。回头问问这天空,这人生可轻易吗?这些你到底明白吗?”

      在这样逼仄破败的空间里,每个人都在努力地生活。



      丁子聪的邻居阿婆其实早已白发苍苍,但她始终戴着一头乌黑的假发,每天热心地与邻居打招呼。阿婆养的猫之前最喜欢贴着丁子聪,在阿婆中风、丁子聪入狱之后,它又被交到了臧sir手里。

      入狱后的丁子聪无亲无故,在探监名单上连臧sir的名字都写了上去。

      孤独感大概是可以传递吧。那些孤独的生灵,总能在彼此身上找到彼此奇妙的磁场。

      倘若王佳梅没有被人杀害,那么在前面等待她的,大概也不过是她姐姐的命运:不知被谁随意搞大了肚子,然后继续蜷缩在逼仄的小屋里,一面自强不息地拉扯孩子长大,一面还要被像滞销的残次品一样,被母亲不断推销给求其一个路过的男人。

      对于有的人来说,由出生起,他们的生活就已经被划定了一个框框——即使他们极目远眺,亦触不见“体面”二字的边。

      天地不仁,万物为刍狗,人如草芥。

      而就是在这样的无边苦海里,王佳梅却有办法,让这个世界看到了她。

      就像那个伤痕累累的公益广告一样,她在八卦周刊上展示自己被分尸的过程,满足公众的猎奇心理。她那感情比路人尚且不如的养父,也靠着出卖跟她有关的消息,发了一笔小财。

      虽然这种让人看到的方式,与理想中的方式出入太大——但有时候,所谓的人生,不就是一场凄厉决绝的玩笑?

      


      四、朗朗乾坤

      我原以为王佳梅要求丁子聪杀了她的那一场戏,会将全片积累良久的情绪深刻有力地爆发出来。哪知这一场的叙述与表现却力有未逮,导致这两人的一见如故,与王佳梅的一心求死,都显得欠缺说服力,情感表达也有些隔靴搔痒的意味。

      如果让我来拍,或许我会让这两人的缠绵,持续得更长一些。

      两个生活在底层的人,都是同样的欠缺存在感,同样的伤痕累累,在每日无望的挣扎中隐藏着真实而可悲的自己,而又在一个偶然出现的知己面前,猝不及防地敞开身体与心扉,完全交出了自己。有时,情欲的爆发,会更胜于千言万语。

      此时的王佳梅踢掉了高跟鞋,扔掉了耳环,摘去了所有世俗赋予她的,有关于“体面”的符号。

      然后她将丁子聪的手拿上自己的脖颈,一面笑着,一面掉下泪来。

      我觉得此时应该配一个长镜头,从窗外透进的光线,拍到凌乱的房间,再拍到王佳梅骑在丁子聪身上的体态。接着镜头缓缓地越拉越远,而王佳梅也在这样的远离中逐渐断气。

      屋外仍旧青天白日,一切正常得令人透不过气来。而屋内的女人,在除去世俗枷锁之后,终于在以身殉道的行为里求得了此生的解脱。

      “凡神所造的物都是好的,若感谢着领受,就没有一样是可弃的。”

      人生有时苦短,有时又漫长得可怖。就像童话里,不仅有英雄们历经磨难征服险境的故事,更有一穿上红舞鞋就会跳着舞停不下来的小女孩。故事的最后,小女孩不得已斫断自己狂舞的双足,选择告别人间的刀山火海,飞升到一个宁静的世界里去——这倒未尝不是一种极乐的归宿。

     8 ) 踏血尋梅(導演版)

    當年,我十分留意案情發展,一來近年本地已很少殘忍碎屍案,二來我不明白社會迴響怎麼這樣少,是因為大家對死亡已很麻木?三來兇手將人頭棄於九龍城碼頭的大海,我好幾天乘船上班,都看到海警船在搜索。自然,一無所獲。此後已很少人談這起案件。我偶爾會想起,不知她的頭到哪去了?無主孤魂,魂歸何處?沒想到,原來有人像我一樣念念不忘,還拍了電影。

    這位被指認為援交的少女,肉身被切碎沖進馬桶,有的丟棄在路邊肉檔,頭部漂流在大海,就此湮滅在人世。案情血腥,疑點重重,電影本來可以很奇情,但拍得很憐憫。看電影時,不其然想起“兩顆絕望的心(Leaving Las Vegas)。絕望源於寂寞,寂寞皆因無人了解自己,或者無法得到特定的一個人的關心。像佳梅,她的寂寞去到盡頭,便不得不如此。

     短评

    喜欢这样的群像戏,交叉登场、互相制约又不失平衡,每个人都有故事。从豆瓣走红的春夏、豆瓣大福唱片发行的电影原声带……千丝万缕的联系让这部电影更加真切,也是真切才让人如此代入,表演、配乐、摄影大赞。今晚田原也来看了唉,曾经的金像奖最佳新演员(《蝴蝶》)。120min DC版

    6分钟前
    • 影志
    • 推荐

    3.5。120分鐘版。雖然處理得有些零碎,但仍是值得肯定的新銳作品。兩個寂寞的邊緣人,一個太入戲的警察。重點不在追兇,而是從心理狀態去細細描繪。犯人被害者有塑造起來,反而郭富城角色不夠立體。血腥程度超乎我的想像,不只畫面,連犯人陳述都讓人發毛,難怪白只演完吃素.....

    7分钟前
    • 裘笛
    • 推荐

    电影不算差,但拿这么多金像奖,实属牵强。

    9分钟前
    • 车木人
    • 还行

    相当沉稳细致充满耐心的一部探案片,错乱交叉比照的时序有效拼贴出了角色丰富的人生以及多义的人际关系。有涉中港角色,但绝对只是个体化的经验,没有掉入大而无当的概念化陷阱。

    10分钟前
    • LOOK
    • 推荐

    原来一个这么瘦的人,也有这么多脂肪。有形无神,有魄无魂。

    14分钟前
    • Obtson
    • 较差

    80年代那场女童目睹的碎尸案是臧探长(同时也是位父亲)孜孜不倦“踏血寻梅”的初衷。男二号自白灭尸过程的表演甚好,探监戏码令人想起《一级恐惧》里的爱德华诺顿。片尾打出纪念佳梅,由影片回想佳梅身世,令人唏嘘。剪辑漂亮,配乐佳。

    15分钟前
    • brant
    • 力荐

    改编自轰动一时的王嘉梅命案,案情简单且明了,于是导演选择了一开始就把案情讲掉,然后以臧Sir的视角来探讨案件发生的心理原因,分段,分层,分述,最终完成对凶手与死者的心理建构,兼反映社会现实。导演版的手法带有很重的作者意识和个性,而且很黄很血腥,想必不会是最终公映版。【香港文化中心】

    18分钟前
    • 私享史
    • 推荐

    講真,寂寞比死亡更痛苦。

    22分钟前
    • 迷走人形。
    • 推荐

    带劲,结构和立意都挺喜欢,哪怕许多地方与“孤独的人”这一章名字一样,太直白。碰上导演谢票,导演呼吁着观众要支持这部纯正“香港人”拍的“香港电影”,似乎要洗脑观众让我们忘记它的主角只是一位新移民,以及该片对香港的悲观态度。可悲的王佳梅。

    24分钟前
    • 小溪笑嘻嘻
    • 推荐

    为什么看完之后空落落的.....

    29分钟前
    • 朝阳区陆依萍
    • 力荐

    片子是好片子,演员是好演员,但是仅从90分钟版本的故事来看,王佳梅的绝望显得有点浅薄,仅仅是因为恋爱失败,就自我放弃了吗?毕竟家里的亲人都还算不错。ps:春夏这个女演员,真的感觉很适合王家卫不知为何。

    31分钟前
    • 小岩井
    • 推荐

    王佳梅和小胖的交集太苍白了,QQ聊天就互相信任了,初见面就把命就交给对方了,王佳梅的可悲几乎变成了傻。窥探出很多社会问题但都不深入,人与社会环境看不出什么关系,着实差口气。新晋导演为赋新词强说愁。看的90分钟的版本,难道导演版超神了?

    36分钟前
    • Jorrow
    • 还行

    喜欢,我们云南姑娘春夏灵气逼人,演素人像素人,本色背后韧性的涟漪荡开,眉目之间有隐形波澜涌起,这个身条,细看简直是另一个满岛光,希望继续有好片发挥。

    41分钟前
    • 内陆飞鱼
    • 推荐

    请告诉我一个正确打开的方法:吃饭时看,会反胃。睡觉之前看,心神无法安寝。假期看,抑郁到厌世。就连以前听到烂熟的《娃娃看天下》,从此也染上心理阴影。但好电影大概就应如此,它不是施予,而是攫取;它不解决问题,只制造问题。它是卡夫卡所说的那种“应该阅读的伤害我们和捅我们一刀的作品”。

    45分钟前
    • JulyChan
    • 力荐

    片头一小段哼唱《娃娃看天下》之后整个电影淹没进绝望的配乐之中,“这人生可轻易吗,这些你到底明白吗”。剥除电影惹人注目的社会话题和奇情血腥,《踏血寻梅》的内核其实很文艺,你如何面对捂住口鼻令人窒息的寂寞,在黑暗的世界里人有可能活得光明吗?

    50分钟前
    • 哪吒男
    • 推荐

    半夜一个人看完《踏血寻梅》。看着片中那些血腥的镜头,不知道为什么竟然一点都不怕。看着片中那些裸露的镜头,一点性唤起的感觉都没有。我喜欢这部电影的氛围,看完后沉浸其中久久无法自拔……

    52分钟前
    • 丁小云
    • 力荐

    “我不恨女人,恨的是人。所以我杀了她。”两个边缘人的自白,一个找不到认同感的他,和一个心冷致死的她。在这个血腥的案件中,他帮她完成了解脱,她帮他找到了认同。这是一间寂寞的看不见风景的房屋

    57分钟前
    • Marilyn
    • 推荐

    #HKIFF# 新晋导演用大牌演员拍作者电影,恐怕是近来港片的新潮流。全片分四章,反高潮(安排凶手片头就自首),而以心理状态切入人物,探讨罪案背后的起因,塑造人物形象很成功。郭富城、谭耀文和白只都演得很好。

    58分钟前
    • btr
    • 推荐

    整个片子就是一个特稿。郭富城作为特稿记者(误)推动故事进展,多重角度,受害者、嫌疑人、受害者家属、嫌疑人的原生家庭、各自的前女友前男友……信源丰富!王佳梅买耳环,贴上陌生女子的肖像照等等,细节完整!郭富城说我不是想知道你为什么杀人,就想知道事情怎么发生的。完完全全就是一篇特稿!

    60分钟前
    • Donuts🕳️
    • 推荐

    「我常常想,为何有人会跟首次见面的人说自己想死,对方又为何真的相信?」——因为他们彼此都生活在平静的绝望里。

    1小时前
    • 江寒园
    • 力荐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电影

    电视剧

    动漫

    综艺